為什麼書畫刻章都是篆體的?

邵興旺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

其實篆刻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名稱是在元明文人印章興起之後的事情,我們之前常常說秦漢璽印和文人篆刻,這二者是有差別的。

文人刻印逐漸盛行之後,明清時期開始到,我們才稱印章為篆刻的多。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唐宋元之前,篆刻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兒,不像現在只要你想篆刻就能篆刻,那時候由於製作工藝的難度,在漢代發明紙之前,基本只有兩種人有資格——注意,這裡是“資格”,只有兩種人有資格摹印。

一是王侯將相與達官貴人。

二是工匠。


較現在的普遍篆刻藝術,那時候的印章系統都是以官印居多,而由於印章起源和盛行的時代,社會通用或官方認可的入印文字是以篆書為基礎的。

從戰國時期開始,印章的文字是經過印化後的印章專用文字,到了秦代,秦始皇的統一,讓文字規範化,這種規範化也運用到了篆刻印章,統一的印製,還有印章的階級分化,到了漢代,印章上的文字在秦代的基礎上進一步規整方塊化而形成的。

而這三種印章文字,從大篆到小篆,都屬於篆體,國人講究歷史沿襲,所以大致上我分為篆刻發展到至今,沒有離開篆體的系統,一部分的原因是在大的文化背景,和秦漢官方標準有直接關係,其次是明清印人以秦漢印章為宗,大力學習發展的結果。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內容來源東家Su,圖片來源於網絡。

東家APP

謝謝你提出這個問題。我是千千千里馬,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事實上,中國的書畫作品並不是一開始就用印章的。包括宋代以前都不是很普及的。


書法作品真正用印章,是元代以後。 趙孟頫是使用書畫印章的大書畫家。他自己篆刻的“松雪道人”的閒章和“趙子昂”的姓名印是非常著名的。元末明初畫家王冕也是喜歡在書畫作品上使用書畫印章的畫家。據說,王冕用青田石做材料,自己篆刻印章,非常方便,也比較便宜。


所以,書畫家紛紛興起了書畫作品使用印章法風趣。

而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之子文彭是第一個書畫家篆刻大師。

明清以後,書畫家使用印章,已經成為書法創作的需要和書畫作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了。



那麼,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那樣早,為什麼宋代以前的書畫作品沒有印章? 說句經濟話,實在因為太貴了!

你知道古代印章是拿什麼材料做的嗎?一是銅質材料,二是玉質材料。


你想想啊,大多數書畫家都是窮人一個,做一個印,做的起嗎?所以,光是材料這一項,就得讓所有畫家想都不敢想,給自己的書畫作品加一個印。

為什麼我們提到青田石?因為青田石是一種乳石,也叫葉臘石,質地比玉的硬度要低很多,鬆軟適合做篆刻處理。

但是比玉要便宜很多,而且也容易在青田石上刻字啊。所以,青田石是書法家使用印章的物質基礎。



那麼,為什麼書畫作品印章的文字是篆書? 這是有幾個原因的。千千千里馬與你說說這事兒。 我國最早的印璽,出現在戰國時代,漢時代達到頂峰。 佩戴印章,那是有地位的象徵。一般人是沒有資格擁有印信的。

從戰國到秦漢,中國有了標準字,這就是小篆。

特別是秦漢印璽,都是小篆。 所以,篆刻的傳統書法就是篆書。


這是一個傳統,就這樣承傳下來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篆書不易認識,具有一定的防偽作用。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篆書古樸莊嚴,具有一種古典的美和文字經典的美。



唐代以後,通行的漢字基本統一為楷書和行書。篆書已經不是大眾能夠認識的字了。 同時,你想想,你的書法作品本來就是楷書行書,而一個印章也是楷書行書,那就對書畫作品起不到裝飾性的美術效果了。 也許有人說,那人家創作的書法作品就是篆書,為什麼也要用篆刻? 我們說,書法作品大部分是通行的楷書行書和草書。篆書作品比較少。由於篆刻是印信,所以,也就一樣還是用篆刻。



當然,書畫印章的文字字體不只是小篆一種。除了篆書系統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蟲鳥文。也有隸書篆刻,楷書篆刻和行書草書篆刻。

雖然這些印章也有人使用,但是非常另類,也非常少。我們一般是不提倡用篆書以外的字體刻書畫印章的。

如果有楷書的印章出現書法繪畫作品之上,一般會被認為是俗氣。

我們學習繪畫的朋友,不但應該瞭解篆刻知識,更應該學習篆刻創作。因為篆刻也是書法繪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齊白石是現代畫家中的傑出篆刻家。

傅抱石、張大千、潘天壽、黃賓虹都非常重視篆刻創作。吳昌碩是以篆書聞名的,但是,他更是一位大篆刻家。

徐悲鴻早年自己也刻過“東海徐氏”、“江南少年”的印。後來,他自己不刻了,但是,他的書法用印,都是自己參與過的。比如,有人要給他刻印,徐悲鴻一定要對印文和款式提出自己的意見的。

像徐悲鴻這樣重視書畫印章的精神,我們應該學習。


千千千里馬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廣義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古文。一般人都認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在統一六國後,秦國綜合了七國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種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現代漢字就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

最早的印章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時期,因為年代久遠很多具體的已經不可考證了。刻制印章的目的主要出於實用的目的,作為一個信物而存在,最早時是用在封泥上的,後來才印在紙上面。印章上的文字,最早時一定都是鳥蟲書、圖騰符號之類的人類早期文字。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規定了八種書體。其中用於印章的叫“摹印”,也許這是為了印章的規範、美觀和難以仿製,使得“摹印”與秦小篆書法有所差異。東漢王莽時期又規定了“六書”,印章字體叫“繆篆”。其實“摹印”和“繆篆”指的都是同一種字體,它不同於金文和小篆,是為了適應印章的規範要求,在筆畫上多方正和整齊,漢印很多都是這種類型。漢印的興盛時,印章是權利和身份的象徵,人們有隨身佩帶印章的習慣。同時,古人重印,印信印信,有印則有信,重要的文件都需要蓋印。

這種規範書體的官方治印行為對後世影響很大,形成了印章主要字體為篆書的慣例。這有些類似於如今的政府機構規定印章都要採用圓形一樣。

漢代以後,由於紙張的普及,印章開始蓋在了紙上。晉代以後,特別是入唐以後,印章的一個主要分支官印逐漸採用了九疊文,其特點是彎曲盤折呆板毫無藝術性,但是也沒有跳出篆書的範圍。唐宋是古印衰落時期,私人用印傳統中斷。唐宋楷書書法的發展與流行也許使得篆書受到了冷落。

到了元代,文人刻印開始出現。明代以後,篆刻真正的進入了文人視野,大量的文人開始自己刻印章。元以後的文人篆刻繁榮發展,流派紛呈,其主要用於雅玩怡情,篆刻治印藝術水平逐漸提高。尤其清代以來,治印文字有了很多創新,出現了很多流派,而逐漸成為繼秦漢以後另一個印章篆刻的高峰。

就入印文字而言,楷書隸書皆有入印的先例,而且現當代還有探索以簡化字入印的,但都沒能成為印章文字的主流。印章為什麼多選擇篆書?

1、與秦漢官方標準有直接關係,歷代沿襲所致;

2、文人好古,逐漸將篆刻的實用性轉變為藝術欣賞性;

3、篆書筆畫複雜難以被別人模仿;

4、印章的形制以方正為主,因此匹配篆書字體更為美觀。篆書裝飾性和可塑性極強,其所特有的排疊裝飾手法。短者伸之、長者縮之,筆畫少者盤曲排疊,以補空白,曲直疏密,斜正倚側可以隨心所欲,增強了篆書的裝飾感,在視覺上造成一種精巧平穩、整齊均勻的美,同時篆書還有省筆減筆處理手法,可以刪繁就簡。而且篆書寫法繁多,造型多變,可資選擇的餘地大,這些其它書體所無法比擬的。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篆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前都是用篆體入印的,新中國後都是現在的文字入印,但書畫章印還是用篆體,我之前刻章也是用篆書,最近我靈感來了,用篆書和隸書的結合體入印,本來隸書就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我首創鐵線隸篆刻,感覺也不錯。



覺行者1

一、篆書自古就被個視為正式、正規的書體。皇帝、官員的玉璽和官印多為篆書。書畫家效仿之。其俗延續至今。

二、篆書書體方正、對稱,易寫易刻。


不二曰


篆字有幾個特點:1線條平直,無高低,無頭尾,對於印章這種需要反刻的,特別方便。2這和刻刀的表現力正好契合。沒有必要刻意用刻刀去表現毛筆。這也決定了漢字從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發展,但印章依舊停留在篆刻。3在方寸之地如果去追求隸書,楷書的技法有點捨近求遠,(鳥蟲篆和九疊篆除外)篆書追求的是章法,刀法的表現,線條的疏密排列等等。


暨陽狂生

印章從殷商時就有了。印章又叫印信、印鑑,不論官印、私印從產生到現在一直起取信作用。自明朝以後形成文人刻印,裝飾成分多了,形成了一門專門藝術,用於書畫相得益彰。使用篆體更顯古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