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之前寫了一篇關於Kamlan 50mm F1.1的測試,鏡頭素質被諸多朋友diss,覺得哪怕不到1000塊,但那也是錢,一分也不應該被浪費,小胖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又有朋友在評論區推薦了

七工匠的50mm F1.1,看起來很好心是吧?這顆鏡頭可只有徠卡M卡口版的,紅果果的挑釁啊!這種事情能忍?既然如此,就來點評一下這款同樣是國產的50mm F1.1鏡頭吧,先上鎮貼圖: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測試機身為徠卡M6,鏡頭與它一樣是銀色版,顏值可算在線,金屬鏡頭比較沉甸甸的感覺,但跟M6的重量平衡還算比較好,不至於頭重腳輕。在Kamlan 50mm F1.1的測試裡小胖已經說過,想做大光圈,短鏡後距和小像場很有利,而七工匠50mm F1.1是旁軸機身專用,有鏡後距短的優勢,但畢竟是全畫幅鏡頭(雖然只有膠片機身……),不需要再去計算等效焦距和等效光圈,這一點還是方便多了。

口徑是55mm,比Kamlan 50mm F1.1要多3mm,但因為是全畫幅,所以較為明顯的口徑蝕以及暗角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事實上聊到徠卡M卡口,超大光圈鏡頭並不少,比如徠卡自家知名的夜神Noctilux 50mm F1.0,Noctilux 50mm F0.95等,與這些原廠信仰旗艦相比,無論Kamlan還是七工匠,在50mm鏡頭的結構上都選擇了松納Sonnar,而這兩款原廠大光圈都是雙高斯Double Gauss改型,事實上從50mm大光圈鏡頭的歷史來看,雙高斯簡直是全明星級的存在,從蔡司Planar 50mm F0.7、徠卡Summar 7.5cm F0.85(未投產)、ELCAN 90mm F1.0到佳能為旁軸機型佳能7設計的50mm F0.95……無一不是基於雙高斯改型而來。松納結構的歷史任務主要是打開中長焦距大光圈的大門,比如蔡司的Olympia Sonnar 180mm F2.8等等,當然,這些在很多人看來都是老黃曆了,現在蔡司給索尼設計的一些標準鏡頭也會採用松納結構。

要說七工匠跟原廠在其他方面的區別,首先鏡片玻璃工藝完全不同,Noctilux系列會大量採用小原、肖特等高端廠牌的高端系列玻璃料;其次是加工成熟度差別很大,Noctilux 50mm F0.95的兩片非球面都是手工研磨,後端還採用獨立移動的浮動元件來增強近距離對焦準確性,再加上裝配精度的巨大差距(這可以說是當代徠卡的一個核心競爭力了),以及鍍膜技術等……當然你要說它的溢價肯定也是遠高於七工匠這些國產小廠牌的,但那又如何?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繼續回到七工匠50mm F1.1身上來,這顆鏡頭雖然加裝在機身上看起來還算小巧,但它並沒有像Noctilux系列那樣採用靠近卡口處縮小直徑的設計,導致鏡頭有點擋住了更換機頭需要按壓的釋放鈕。而且實際上後鏡組有很明顯的凸出,可惜沒有找到它的結構圖,但這種結構甚至連無反都無法直接使用,需要轉接,足以說明它需要很大的後部空間: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先聊一個操作手感上的吐槽,這顆鏡頭的

光圈環是無級變速的,官方邏輯是“便於視頻拍攝”,不禁要打幾個問號???無論從機身特性還是鏡頭素質而言,這是不是有點想太多了,每次拍照前還要反覆確認光圈數值真的不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麼?

一部分徠卡大光圈高速鏡頭存在一定的對焦點偏移,需要返廠調焦,不過七工匠50mm F1.1提供了一套用戶自檢調焦工具,按照說明書,對著它提供的測試表格進行標稱對焦距離的拍攝,再從照片上看與標稱值的前後偏移,然後用螺絲刀擰鬆並輕微旋轉鏡頭尾部,擰緊後繼續拍攝、檢測、調整,直至完成調焦。

這個步驟對徠卡數碼機用戶來說還算輕鬆,但對膠片機就相當費時間了,不過當你一定要使用F1.1拍攝的話,你會發現這鬆散的成像和放任自由的負向球差所拍出的照片,Kamlan 50mm F1.1說實話頗有幾分眼熟的感覺: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焦外光斑呈現很明顯的亮邊,二線性因此相當明顯,邊緣光斑也會有很典型的慧差+像散,再加上口徑蝕的特有效果,所以嚴格來說它的焦外素質並不出色,但考慮到它2000不到的價格,還是別想太多了。而且在膠片機上用F1.1對焦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拍完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對上,往好了說就是保留了不少的驚喜,但說實話,七工匠50mm F1.1相對Kamlan的最大優點就是場曲和光軸偏移控制得好太多,而且鍍膜也強很多,至少不會很容易就出現大面積的眩光: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而且不難看出,這些F1.1的照片並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紫邊,這一點還是挺讓人意外的,至少比Kamlan要強很多,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七工匠的確是比Kamlan靠譜得多的選擇,即便它們都算不上什麼高分辨率的鏡頭,但至少七工匠的瑕疵要少很多,而且轉接到索尼E卡口後可以搭天工自動對焦轉接環的順風車,讓它成為一顆50mm F1.1自動對焦鏡頭

天工的這個自動對焦接環很有意思,它所採用的是類似當年康泰時AX的對焦方案——為了讓蔡司鏡頭也能用上方便的自動對焦,康泰時將AX的整個反光鏡箱、五稜鏡和底片做成一個可前後移動的機構,而蔡司鏡頭大多都是靠全部鏡組整體位移來進行對焦的,所以既然鏡頭內部無法移動,那就移動機身內部吧。延續了這一設計理念的天工自動對焦轉接環就是先利用無反片上相位差對焦來計算往哪個方向推動鏡頭,通過轉接環內置的對焦馬達把鏡頭推向所需的方向進行對焦,對於50mm以下,重量較輕鏡頭來說可以直接使用,比這更長的鏡頭因為需要額外的移動距離,所以需要先做個手動預對焦到大概位置,然後再使用自動對焦精確瞄準。除此之外,搭載這個轉接環之後因為像距增加,所以可以縮短最近對焦距離,根據實際體驗來看,

光線條件較好的情況下,50mm以內鏡頭的對焦速度都是有保證的

所以說單論趣味性,七工匠這顆徠卡M卡口50mm F1.1比起其它國產鏡頭要好玩不少,綜合素質也有一定幅度的提升,索尼無反玩家倒是可以一試,加上轉接環的成本也不會很高。最後再放點M6的膠片樣張吧。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再來一發國產F1.1鏡頭:徠卡M口就真的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