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中國硬幣標準圖錄 貴州硬幣》稱,貴州“當銀元半分” 銅元是中國大陸最後鑄造流通的銅元。可惜該書僅刊載了一種版式。其他國內外出版發行的銅元書刊, 也只簡單地將它劃分為大字、小字或黃銅、紫銅兩類。筆者藏有貴州半分銅元百枚之多, 經過多年的琢磨、比較後發現, 貴州“半分銅元”, 不僅鑄造背景特殊, 鑄造流通短暫和版別多, 而且還具有獨特的錢幣藝術魅力和時代風韻。

經實測, “半分銅元” 直徑為:37mm, 標準重量為18.72g, 以後出現減重現象, 多數為17g多, 少數為16g多。幣面正中楷書“銅元”二字, 對讀, 外圓珠圈;上緣為紀地文字:“貴州省造” 四個隸書字;下緣鑄面值: “當銀元半分” 五個隸書字。背面正中有篆書“黔” 字及珠圈;上緣有紀年文字: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 八個楷書字, 下緣為嘉禾圖, 意為“五穀豐登”。幣正、背面均為重輪(指二重外廓、外緣和外輪等)。

發行背景

“半分銅元” 可以說是社會的活化石,留下了當時貴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鑄造的信息。1949年6月, 國民政府發行的金元券已成廢紙, 較原發行額增加了六十五萬倍。為挽救地方金融及財政危機, 貴州省政府決定另立金融貨幣體系, 開鴉片煙禁, 徵“特稅”, 收“反共自衛特捐”, 同時, 貴州省銀行此時儘管也拋出了“銀元輔幣券” 壹角紙幣26 萬元, 但市面仍流通銀元, 嚴重缺乏輔幣, 於是, 已退出流通多年的銅、鎳幣又復出, 進行市場交易, 十分混亂。時任貴州省主席谷正倫抓住了這一發財機遇, 決定迅速再發行硬輔幣, 並以省政府名義, 強制推行。據貴州省檔案館第56宗第668卷第104頁記載:“奉省府卅八年(1949年) 六月九日(卅八) 財字第4053號訓令仰速招商籌鑄半分銅元100萬枚以應需要等因;附抄發貴州省發行銅元辦法一份, 奉此,遵即招商青山礦業藥品工廠鑄造黃銅質半分銅輔幣100萬枚, 除原料由該廠自備外,其制模鑄造等費, 經議定成銅輔幣250枚, 給價通用銀元壹元, 並訂定合同, 可能70天鑄完, 特檢同原合約一份, 提會報告並請備查。議決辦法:備案。” 當時規定, 每枚重量為六市錢(合30g), 成色用淨黃銅。貴州省銀行於1949年7月7日在貴陽各報刊登《貴州省發行銀元銅輔幣公告》:即日起開始發行“當銀元半分” 銅幣。銅輔幣200枚折銀元一元, 湊足銅輔幣20枚可向銀行兌換銀元輔幣券一角, 200枚兌換銀元一元。

地方特色

幣值:

解放前夕的貴陽市, 流通以銀元為主,為適應兌換需要, 該幣值為“當銀元半分”,規定200枚兌換銀元一元, 這種明確以“分”為單位, 直接與銀元掛鉤的辦法, 改變了清末民國時期以“文” 為單位的常規, 適應了當時的需要。

圖文及形制:

該幣的整個設計, 除紀年、紀時和計值以及嘉禾圖, 仍保留傳統風格外, 別出心裁地在幣正面設計長“銅元” 與扁“銅元” 大楷字, 十分醒目、簡潔。背面中心的篆書,“黔” 字, 更是一種新的創意, 突出了地方風韻;清末至民國的銅元, 逐漸減重, 面值越來越大, 信用度卻越來越低, 而“半分銅元” 則反其道而行之。其形態美, 份量重。由於“個大肉厚”, 除給人“誠信” 之感外,還表現了樸實淳實的地方風味。

存世:

當初, 製作一枚銅元的工料成本, 合銀元四釐, 為面值的五分之四, 後銅價上漲,幣材價值超過了幣麵價值, 民間多納不出,商人也趁機收購回爐, 改作他用。特別是紫銅幣, 本來就不該用之鑄幣, 即使鑄出來也極為稀少。加之, 在貴州多雨潮溼的環境裡,該幣的鏽蝕程度也高於外地, 這樣就決定了它的稀有度和收藏價值。

發行:

“半分銅元” 上雖有“貴州省造” 字樣,而絕非當時貴州造幣廠造, 而是由“青山礦業藥品公司” 生產。該廠設於貴陽市東郊,私人廠主胡崑山, 主要產品為開山用炸藥、雷管及避水引線。其專用設備都比較簡陋,造幣設備更差了。僅有壓片機三部、馬達衝機二部, 電動機二部。為了政府發行的急需,即使在機器經常出故障和停電的情況下, 也必須日產二三千枚。私家一邊生產, 銀行一邊發行。但由於資金有限, 虧損較多, 銅價上漲等原因, 廠方單方停鑄, 銀行也無可奈何。這種“公私合鑄錢”, 在中國貨幣史上屬罕見之舉。

1949年6月全國很多地方已解放, 而此時貴州於1949年6月9日頒發了《貴州省發行銅元辦法》, 截止8月底止, 共發行19萬枚, 9月份繼續發行26000枚, 前後總共鑄造發行210000枚,但流通僅兩個多月, 其壽命之短, 堪稱歷史上的“曇花幣”。

鑄造:

該幣鑄造時, 貴陽的國民黨軍隊很多,所留的炮彈殼, 就成了唯一的原料。“半分銅元” 90%的銅材就是炮彈殼, 經幾度提煉壓片後, 比一般銅元要堅硬得多, 加之當時電機壓力不足, 鋼模質量也差, 更換頻繁, 製作又靠半手工操作, 以致很多銅元的花紋浮淺, 再加上鏽蝕的影響, “當半分銅元” 的藝術效果和時代風韻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這是歷史留下的遺憾。

使用:

“半分銅元” 發行之初, 市場稱便, 頗受歡迎。可是, 它的面值過低, 而它又要與銀元掛鉤兌換, 每當兌換銀元時, 人們就會感到不便。當時一斤豬肉要賣60枚“半分銅元”, 如每枚以18g 計, 60 枚總重量為1080g, 約二市斤多, 真可謂“兩斤銅元一斤肉”。要是換十個銀元, 就將背上2000枚銅元, (2000 ×18 =36000g =3.6公斤=7.2市斤) 使用的不便也是“半分銅元” 退出歷史舞臺的一個原因。

“半分銅元” 的版別

“半分銅元” 的版別到底有多少種, 筆者尚無全面的瞭解, 因歷史的原因, 設備的簡陋和鋼模更換快, 其版別應該比較多樣。僅就現有的銅元進行歸納分為以下類別。

按銅質分:分為黃銅幣和紫銅幣。

按“銅元” 二字的大小分:分為大字版(也叫長字“銅元”) 、小字版(也叫扁字“銅元”) 。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按銅元面、背圖文的細微變化又可分為:正面大珠圈、背面大珠圈、雙輪間距寬、雙輪間距窄、“貴州省造” 四字較小、背“黔”字粗筆大字、

“入” 頭“銀” 、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 八” 頭“銀” 、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人” 頭“銀” 、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外邊有齒、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同” 豎鉤長、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同” 豎鉤“短” 、

面平滑, 背微凸、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背平滑, 面微凸、背“黑” 少上兩點、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背“黑” 少上一點、小麥穗、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大麥穗, 等等。

中國銅元的絕唱 貴州“半分銅元”

以上是不完全的例舉, 供參考, 如再經過多方面的考證、研究, 相信會有新的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