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而設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一部“自傳”

為中國而設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一部“自傳”

貝聿銘,著名美籍華人建築設計師,

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總將蘇州視作故鄉,這裡也是貝氏家族的根基所在。他85歲才決定開始做蘇州博物館,並將它親暱地稱之為“我的小女兒”。他將對故鄉、對自身的中國血統、對中國文化、對幾何形體的熱愛,都融合在了這幢建築裡。貝聿銘曾說,蘇州博物館是他的一部“自傳”。

1

蘇州博物館

為中國而設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一部“自傳”

1998年,來自蘇州的一個消息震驚了建築界,古城蘇州要在三個古典園林——拙政園、獅子林和忠王府旁邊,修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經過長達三年的選擇與論證,來自美國的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最終成為了這座博物館的設計者。

從沒有一座博物館像蘇州博物館這樣,將經典蘇州風格與現代結合得如此自然,如此動人。古典與現代,不僅可以碰撞,而且可以天衣無縫地過渡。這座“為中國而設計”的古代博物館,正是因設計的力量,將傳統中國風的美好和絢爛,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經典案例,是中國博物館的幸運,也是中式設計的一次大膽探索,有著正面且積極的借鑑意義。

2

蘇州博物館設計風格

為中國而設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一部“自傳”

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新的博物館庭院,較小的展區,以及行政管理區的庭院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而新的設計思路是為每個花園尋求新的導向和主題,把傳統園林風景設計的精髓不斷挖掘提煉並形成未來中國園林建築發展的方向。

為中國而設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一部“自傳”

國際建築設計大師聿銘打造的蘇州博物館,

帶著濃濃的中國風禪意。

館建築與創新的園藝是互相依託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佈局精巧。其中,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不僅使遊客透過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牆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新舊園景融為一體。

據說,位於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的設置是最讓貝聿銘煞費苦心的。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築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佔新館面積的1/5空間。這是一座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創意山水園,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既不同於蘇州傳統園林,又不脫離中國人文氣息和神韻。山水園隔北牆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水景始於北牆西北角,彷彿由拙政園西引水而出;北牆之下為獨創的片石假山。當問及為何不採用傳統的太湖石時,貝聿銘曾說過,傳統假山藝術已無法超過。一輩子創新的大師,不願步前人的後塵。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 ,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彷彿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了一體。

3

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

上世紀7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在建築界,一度被隔絕的西方建築文化再次被納入了國人的視野。1979年,香山飯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第一座由境外設計師設計的建築,設計者就是世界著名建築師、美籍華人貝聿銘。

85歲的貝老,祖籍正是蘇州,獅子林,原本就是他家的園林。他了解蘇州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故鄉也有一份難以割捨的親情。同時,幾十年來,貝老在世界各地也設計過諸多風貌各異的博物館建築。對這一類的公共建築,可謂得心應手。因此,請貝老來為蘇州博物館做設計,可謂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在如此微妙的地點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對於任何一個設計師,都將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千夫所指。但對85歲高齡的貝聿銘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他早在孩童時代就已種下的夢想。

為中國而設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一部“自傳”

清新簡潔的設計,

是中國的,

更是世界的審美趨勢。

一直以來,貝聿銘始終在探索,如何能夠使中國的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對接,走一條既融合了傳統文化,又具有現代特徵,不是簡單的仿古復古的新的路線。

為此,貝聿銘為新館確定了一個叫做“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以及被稱為“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形態上,色彩的把握,和周圍建築保持一致。在庭院的處理上,保留了很多和蘇州過去的園林相似的地方。但在反映園林文化的同時,但又並不是照搬過去的形式,而是將許多蘇州傳統的東西,通過一種新的方式來表達出來。

儘管從外觀上來看,園林式的蘇州博物館融合了蘇州園林和文化的神韻,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技術手段上,同樣延續蘇州的古老傳統。對於貝老而言,他的設計始終是以不斷創新而創造了世界建築歷史上的一段又一段佳話,對傳統的尊重和延續,只是通過他設計的作品內在的特徵而表達出來的。

在新館建築的構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採用開放式鋼結構,現代的鋼結構替代了蘇州傳統建築的木質材料,由幾何形態構成的坡頂,既傳承了蘇州城內古建築縱橫交叉的斜坡屋頂,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充分體現了“讓光線來做設計”的理念。

為中國而設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一部“自傳”

整個新館的建築群在現代幾何造型中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牆體邊飾,和白牆相搭配,清新簡潔。

為中國而設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一部“自傳”

如果說,當年香山飯店的建成在中國建築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同時它也為新時期我國建築和室內設計工作者的創作起到了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的作用。那麼,蘇州博物館,則使蘇州民居風格和現代建築和諧對接,融建築於園林之中,化創新於傳統之間,使傳統與現實,東方古代文明和西方現代科技相輔相成協調相融。

對於貝老本人來說,創立一種屬於中國本土的建築風格,香山飯店是一個開端,蘇州博物館則是一個漂亮的結局,他用自己的努力,實現著一個特殊的理想,為中國創造了一種新的建築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