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村周氏宗祠

周村村地处诸暨市南10公里的街亭镇南,由周村、江口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3.08平方公里,为丘陵地区,南邻开化江,北倚陈蔡江和芦花坪山,西北为大马坪山,南侧为棺材山、茅塘山。村庄依山傍水,地势起伏,周围群山环绕,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周村的民风淳朴,人文资源丰富,遗存清代民居、宗祠众多。目前总人口2165人,792户,以周姓为主,村级经济以种植业为主。诸东公路自村北经过,交通便利。曾经获得诸暨市卫生村、诸暨廉政建设示范村、诸暨市统计基础规范化行政村等荣誉。

据《周氏七年派宗谱》记载,宗谱尊湖南道州人理学开山鼻祖,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号濂溪者为始祖。周敦颐四代孙周靖,随父迁徙江西南康,迁河南开封祥符之东关镇,公元1133年,北宋南渡,周靖扈驾南迁,任国子监太常寺博士,因武穆公岳飞蒙难,呼天而泣,“忠良之殄,国之祸也!中原终不复矣!”力乞罢官,归隐于诸暨紫岩盛厚里村(今枫桥镇)。周靖的四代孙周訚,于公元1190年左右,偕兄携弟,由紫岩迁居诸暨南门,周訚第五代孙宋郡马周文清,被周氏后裔历代尊称为廿里牌太公。公元1395年左右,周訚的孙子周仕昂(辉六)只身迁入街亭之东坞村(即今之周村)定居。据谱牒记载“公当明初兵燹之后,播迁流隅街亭之东坞村,而时,上为孙村,中为徐宅,下为俞石。今四姓无存,而星罗雾列者,尽公后裔。非积功累德,足邀天眷,曷克致此。”周仕昂初隅周村之时,生活艰苦卓绝,大年三十,仅以一碗萝卜丝滚豆腐分岁。旧时,周村周氏纪念祖先,过年必烧此菜,以教育后辈,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自周氏明初迁居周村至今,六百余年,周姓后裔已达四百多户,可谓丁蕃族盛。

周村的周氏祠堂位于周村自然村中村(村委会东侧),坐北朝南,始建于清朝中期,初建为二进,民国初,进行第一次修缮并扩建一幢,成连进三幢,画栋雕梁,规模壮观,气势宏伟。前后三进,由门厅、中厅、后厅、及前后侧厢组成,占地面积1044平方米。第一进门厅五开间,明间五架抬梁,三柱七檩,三明两暗,门厅前侧已改造,大门缺失,以砖墙封砌,次、梢间三架抬梁,四柱七檩,左右筑封火山墙。前檐施牛腿,雕刻精细,刻饰狮形图案。中厅五开间,结构与门厅同。明间五架抬梁,四柱九檩,用石柱,次间五柱九檩立中柱,前槽卷蓬顶,工艺精细,明间檐柱牛腿刻饰故事人物图案,东西侧厢二层结构,工艺简单,后厅结构与中厅同,保存较好,但工艺稍逊于中厅。屋顶硬山造,阴阳合瓦,封火山墙顶。宗祠中立有重修宗祠碑记。

民国时期,周村的贤达之士,捐募资产,创办学校。在宗祠中建立了诸暨县立第二初级小学校,供周村及附近村落孩子就读,有学生百多人,所有学生就读一律不用交学费。学校有祠产祀田作资产,并设立董事会管理校务,时任会长为周监波先生。学校还有校歌一首,放学后,学子们唱着校歌回家,歌词大意是:“一天容易过,夕阳又西下,铃声报放学,欢天喜地各回家,日日欢聚,暂别只一夜……”在祠堂创办新学,使得古老的周氏宗祠,增添了新的功能,也使得普通得百姓子弟,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附近村民素质,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周村民风纯朴淳厚,更深谙民族大义,在抗战期间,日寇占据周村长达四年之久,淫威肆虐,周村无一人变节媚敌。新中国成立后,诸暨县立第二初级小学校改名为周村小学,直至20世纪80年代搬出祠堂。周氏宗祠即是周氏家族的行政中心,更是周氏族人精神家园。除了供奉先祖牌位以妥先灵之外,周村周氏宗祠还有他的另外一个功能,凡当村民遇到自然灾难,失去寓所的,均可在祠堂内暂时安家,以恤冻馁。

经历了几百年的周氏宗祠,风雨侵蚀,鼠雀损剥,但是整体构架格局基本保存完整,其门厅于80年代时作过改造,前檐檐口用砖封砌,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漏雨,导致局部构件糟朽、变形东西两侧厢破败严重,中厅明间檐柱牛腿被窃,后厅天井两侧侧厢有倒塌危险,地面因80年代时祠内曾作五金铸造厂,残损严重。无人管理导致荆榛蔓生,桁椽朽腐,前后厢房,萎塌在地,满目疮痍,不忍瘁睹!

直至2013年,时任周村村党支部书记周氏后裔周仕文,为了保护历史文物遗产,联络村中俊杰贤达,组建了祠堂修缮小组,准备重修周氏宗祠。而今天的周村村,行政管理区域已经扩大,上至青山头,下至赵家、江口、鸭塘、下杨,已同属周村,村民亦非周姓之一族,周氏宗祠的作用,亦非仅仅局限于周姓之一族。为此,捐赠者不管周、陈、楼、赵,连出嫁之女,均积极参与。众人一心,纷纷慷慨解囊,筹款一百七十多万元,于是编制预算,组织施工队伍,择吉开工,派专人监督施工质量,克日竣工。

新落成的周氏宗祠建制上一切如旧,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这三大传统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有着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百年宗祠焕然一新,更显风采。中堂悬挂新做“五世同堂”、“副部级”、“博士后”等匾额激励后人。同时把新旧祠堂的照片作为资料对比成立,新立《重修周氏宗祠碑记》一方以垂后,并有专人看管宗祠,各种传统正在逐步的恢复。周氏宗祠的重修,一来可以认祖归宗,理清周氏血脉和传承、繁衍情况,对迁徙外出的族人是一种寄托。二来可以激励、教育子孙后代奋发进取,为国家为宗族争光。在周氏先辈的激励之下,周村周氏人才辈出。

现在的周氏宗祠,他继承了周氏历代先贤之教风,树立了村人好学上进的正气,孕育了无数的优良族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人才蔚起,百业俱兴。

周村村周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