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官渡之战篇

在讲解之前我先要感谢一下之前一直鼓励我,赏光阅读前两篇《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汉献帝篇》与《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袁绍篇》的朋友们。之前不论是讲汉献帝还是讲袁绍,对于官渡之战都显得有一闪而过的感觉,所以今天就专门为官渡之战单独开一篇来进行历史真相的深扒。

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官渡之战为什么开打?是因为谁开打的?最后是谁打赢了官渡?很多人会从最初级的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官渡是因为袁绍和曹操抢地盘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开打的,因为袁绍进军而打起来的,最后曹操赢了。这个回答如果我们单单的听故事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我之前也说了,我今天写这篇的目的是要深扒历史的真相,所以上述的回答只能是被文学艺术夸大并把历史真相简化了的回答,那么历史的真相又是怎么样的呢?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官渡之战篇

在讲汉献帝和袁绍的时候我都提及了,官渡之战的开始和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还颇有渊源,因为袁绍率领的盟军真正的要对付的其实是汉献帝,袁绍本就是何进的下属,而何进集团扶持的是少帝刘辩并非献帝刘协。而且献帝是董卓扶上来的皇帝,袁绍从一开始就不承认汉献帝的合法身份,而且包括汉献帝出逃洛阳曾经找袁绍求救过,但是袁绍依然是那套词儿根本不承认汉献帝。

而后曹操迎奉了献帝,把献帝接到了自己的治下,实际上曹操对于汉献帝我认为和控制两个字还搭不上干系,汉献帝一路出逃出来早期愿意接纳献帝的比如张济、杨奉等真实目的都是要向汉献帝求官职,而曹操和这些真正的控制狂相比更多的是为了一个时局的稳定考虑。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分析一下曹操与袁绍两个人的立场问题。

先说实力强大的袁绍,通过前文《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袁绍篇》的介绍,其实袁绍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军事小白,从一开始他反对汉献帝都体现出了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儿也就是站队问题上。开始十常侍与外戚明争暗斗实际上就是围绕着皇帝继承人问题而展开的,这个时候袁绍是何进的下属,而且官职不低,所以自然而然的站在了反对汉献帝的阵营中,后来董卓挟持天子西迁时候,西部的局势基本稳定了,凉州大半是董卓的势力,马腾根本掀不起三尺浪,刘焉是三国第一大骑墙派而且对于董卓麾下彪悍的凉州军显得十分的畏怯。但是天子西迁以后,东部的局势是彻底进入了一个乱世之中,大大小小战役不断,孙策去了江东开始用武力开创基业,袁绍则是在河北地区大肆的吞并其他势力,河南这边曹操也先后和陶谦、吕布开战。所以说东面的格局当时是动荡的。

而曹操和袁绍在这场动荡中,袁绍毫无疑问是动荡格局的受益者,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当时的官职无非是一个渤海太守,当时河北的势力有张扬、韩馥、乔瑁、王匡、公孙瓒。在这场动荡中袁绍不但得了四个州,在当时的地域面积来讲,国家六分之一的领土都归进了袁绍的掌控中。所以袁绍的特点是不能受管制才可以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图的就是一个乱字,只有乱他才能从中获益。

曹操的特点则刚好相反,曹操是很需要一个人来给他承担风险的,早期曹操起家靠的其实是袁绍,把一块不太平的地临时交给了曹操去打理,但是曹操却始终拿黄巾军去刷小怪练级,当时为曹操承担风险的人其实是张邈,最后是曹操的羊毛出在袁绍身上最后由张邈买单。而后没了张邈曹操险些被吕布和陶谦夹击,最后不得不撤退到汝南,结果又一轮拿黄巾军练级最后复夺了兖州。实际上曹操与袁绍相反求得是一个稳,最后曹操迎奉了献帝。曹操与袁绍两个人从一开始的各取所需时期,袁绍确实是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并且发展神速,而曹操依然是四处碰壁,但是当曹操迎奉献帝以后,这个局面开始逐步被打破。

曹操一直在找那个能给自己承担的风险的真正老大,但是这个老大如果是汉献帝的话,皇帝在给曹操承担风险,曹操这个时候才迅速的做大做强,之前打不过的对手这个时候曹操是内外夹攻,先用国家文件制裁,制裁不动就军事开打。而且随着他拿到的国家文件越来越多,曹操麾下的人才也随之越来越多。

讨伐董卓结束后东部格局还是混乱的时候,曹操身边无非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些家将。袁绍身边则已经有了颜良、文丑、高览、张郃、吕旷、吕翔、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许攸、辛评、辛毗、陈琳等等能人。而到了官渡之战前夕,曹操这边多了张辽、徐晃、于禁、许褚、张绣这样的大将谋士阵营更是组了当代最豪华的梦之队郭嘉、荀彧、荀攸、程昱、满宠、刘晔、毛介、贾诩。反观袁绍依然是之前那把子人,在阵容方面曹操已经悄然的把袁绍甩在了身后。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官渡之战篇

曹操的悄然做大袁绍也是看在眼里的,所以曹操的强大同时代表着汉献帝皇权的权威性也在逐步的扩展,这个时候汉献帝身边有了曹操以后,再下圣旨敢不听的人可就不多了,特别是汉献帝为了维持与袁绍的关系,也曾为了拉拢袁绍给其三公的官职,所以到了袁绍鼎盛时期,袁氏也已经达到了五世三公,这种家族荣耀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但是这个时候袁绍的做法依然是再一次的挑战了皇帝的权威,一开始汉献帝封袁绍为太尉,但是袁绍以地位比曹操低为由拒绝了,最后曹操和汉献帝合计后把大将军的职务给了袁绍,曹操退居太尉。实际上这已经是双方的第一次博弈试探对方底牌的开始。曹操和汉献帝对于袁绍对待汉朝的态度其实并不太拿得准,毕竟袁绍始终都是不承认汉献帝的合法性,而且袁绍的动向同样关乎着整个东部乃至大半个汉朝的格局。而袁绍这个举动可以理解为一次对于朝廷的示威举动,同时也在有意试探曹操,注意这个时候只有曹操一个人。因为袁绍对于现在的汉献帝由于曹操的关系还是有那么一丝丝忌惮的。通过这一次试探,第一要看曹操对于汉献帝的左右程度、二来也是试探曹操对于自己的态度。

不过这一次博弈之中,袁绍只是赢在了表面上,这一点也确实符合袁绍的特性,喜欢被人高高捧着。而对于曹操来说太尉和大将军对于自己来说哪个都一样。这一次双方的试探中袁绍亮出了底牌,汉献帝亮出了一半的底牌,曹操完全没有亮底牌。一场两方三人的博弈第一回合就这样宣告结束。但是袁绍一心求乱和曹操一心求稳的博弈中,却让曹操已经明显的处于了领先的地位。

而后袁绍缓过了这个味,觉得自己被耍了,于是对于汉献帝的反对是一浪高过一浪,曾经还不止一次杀汉献帝派来的使者。但是袁绍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今承认汉献帝合法身份的诸侯才是占据时代主导的,和当初完全不一样了,袁绍这么盲目自信的目的第一是因为一开始自己就是靠汉献帝反对者的身份起家,自己麾下也是一群不承认汉献帝的能人,第二袁绍这个时候依然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在他眼中曹操依然是当年跑来他这里寻求庇护的那个通缉犯,同时自己是四世三公出身,曹操不过是个宦官之后。

所以双方一直处于这样的局面,那么两雄之间的战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袁绍这个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今天看你曹阿瞒不顺眼了就大举进攻。袁绍这个时候首先的是采用的观望的态势,袁绍这个时候还是十分小心的,因为如果这个时候脑袋一热就出兵就会免不了出现类似袁术被围剿的局面,因为这个时候袁绍忌惮的其实是汉室的力量,而不是对曹操有任何的畏惧。

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汉朝内部果然出了问题,就是刘备的借兵夺徐州,刘备夺了徐州以后马上和袁绍结盟,这下曹操的境地可谓是处于绝境的地步,但是从这儿开始袁绍就开始进入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的模式。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解释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认为冥冥之中真的有一种平衡的神秘力量存在吧!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官渡之战篇

但是我认为袁绍在这个时候不出兵其实同样是有自己的用意的,那么就是刘备这个人同样令他忌惮,历史不能假设,所以给了评价历史的人无限的假设。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袁绍不出兵的理由。

第一,袁绍本身知道即便这个时候出兵,未必能十分顺利的铲平曹操,而且刘备这个人表面是盟友,其实是一颗背后的定时炸弹根据后面刘备的种种举动,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刘备会等袁绍和曹操激战正酣之时给予袁绍沉重的一击。

第二,袁绍也想考察一下曹操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因为自己和曹操之间有一道黄河,但是曹操和刘备可是接壤的,而且曹操这个时候肯定不会先来攻打自己,一定是先去平定刘备,这么一来曹操和刘备交锋之时真正的战力就会显露出来,而且曹操这一战必定会全军疲惫,损耗惨重。但是袁绍这个如意算盘其实最后落空,曹操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和时间就把徐州又拿了下来,也正是因为曹操如此的迅速令袁绍对其从瞧不上到真正的恐惧转变,所以马上袁绍不顾反对要和曹操决战,但身为主帅,他不可能马上表现出对于曹操恐惧情绪来。

第三,袁绍这个人喜欢乱,如果曹操打了刘备,那么对许都虎视眈眈的张绣会不会起兵,或者自己的盟友刘表这个时候都有机会把整个格局变成一个新的乱世。但很可惜袁绍又估计错误了,张绣被贾诩劝说出人意料加入曹操麾下,刘表这个时候不顾盟约继续按兵不动,一个四面夹击曹操的计划就这样的泡汤了。

第四,袁绍实际上也在为将来打算,曾经他试图立刘虞为皇帝,却遭到刘虞的反对,如果官渡结束以后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皇位的问题,袁绍在不能弑君又找不来代替者的前提下,这个问题是一个明显的烫手山芋。

随着徐州的失守,袁绍或多或少已经看出了自己的宿命了,心中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会不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这种紧张的情绪才会导致一向睿智的他在接下来的部署中处处的急躁,犯下了一次又一次不可挽回的错误。

而曹操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继续把自己和汉献帝绑定在了一起,特别是曹操敢动刘备,其实不单单是了解袁绍的性格,而是因为他已经猜到了袁绍真正的意图,而且曹操同时算准了刘表这个时候绝不会出兵,张绣的加盟这个时候对于曹操来说是最大的财富,从这一刻开始曹操也察觉出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朝自己倾斜。曹操与袁绍一切的一切结合起来,最后就得出了官渡之战这场最不可思议的战斗最后结果。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官渡之战篇

这一讲今天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会就关羽镇守荆州究竟是否用错了人进行历史真相点评,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