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寫七律?

Dean_木木

實話,我不懂詩。我只是喜歡詩。 我不懂韻,也不懂律。聽人說韻講律的,我會頭疼,也很反感,常常覺得,詩人之所以寫詩,不是因為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才會去寫詩的嗎?如果有了太多的框框,限制了自由,詩人還會樂意寫詩嗎? 也許是我真的不懂詩吧。也可能正是因為我不懂詩,所以我才敢寫“詩"吧。

附一首拙作,我不敢稱之為詩,我更不敢以律論之,請朋友們指正。

五蓮山遊記

清明登上五蓮山,

遠望百里到海邊。

杜鵑紅浪驕陽瀉,

一尊巨佛林中顯:

長立山頭看人間,

看盡蒼桑多少遍?

祈願能否保平安?

頭頂茅草無力鏟?

辭了金殿光明寺,

再下驚險一線天。

竄山石階階階低,

低到低處一馬川。

小憩山下白河灣,

將去才知意未乾。

再上西南九仙山,

一山更比一山險。

豪情不跌夕陽下,

幕深才別龍潭溝。

離了半山桃花灼,

再過十里梨花雪。

小村野外燈籠張,

店家柴門迎客忙。

笑問店家有私茶?

農家小院下午茶!

明月才出九仙山,

我落山前遙相看。

清風徐徐心蕩漾,

小蛾處處輕飛揚。

人間何處能成仙?

魯南西南五蓮縣。

遊遍青山何處去?

是夜直臥青山下!


農家小院下午茶

如何寫七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口,教香菱寫律詩:‘’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就是起承轉合,中間承轉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好句子,就連平仄虛實不對都是使得的。‘’

那什麼是‘’起承轉合‘’呢?我們以毛主席七律《答友人》為例:

九嶷山上白雲飛,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帝子乘風下翠微。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這便是‘’起‘’,開宗明義,點明主題。九嶷山,在湖南南部,相傳舜帝死後葬於此,化作九座相疑的山頭,讓人找不到具體地方。帝子:指舜帝妻子娥皇和女英。

斑竹一枝千滴淚, 仄仄平平平仄仄,

紅霞萬朵百重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這便是‘’承‘’。由於當時普通話還遠未普及,‘竹’和‘滴’在平水韻裡都屬入聲,我們不要用今韻去欣賞舊體詩,以為以前的人寫格律詩不注重平仄。斑竹:相傳娥皇女英追尋舜帝未得,眼淚灑在洞庭湖的竹子上,成為斑竹,斑竹是洞庭湖也是湖南物產。紅霞:楊開慧小名霞姑,有懷念楊開慧之意。本聯就是承聯對子,而且對仗十分工整,緊接‘’起聯‘’描寫帝子美麗。

洞庭波湧連天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長島人歌動地詩。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這便是‘’轉‘’。從描寫帝子美麗轉而描寫洞庭風光,人民翻身做主的愉快心情。長島代指長沙。本聯也是一幅對子,對仗工整。

我欲因之夢寥廓, 仄仄平平平仄仄,

芙蓉國裡盡朝暉。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這便是‘’合‘’,是全詩的總結。芙蓉國指湖南,是主席的家鄉。主席早年在長沙渡過了難忘的學生時代,留下了許多動人詞章,因而對家鄉盡情美化與歌頌都是人之常情。

律詩平仄還有一個重要規則就是‘’粘‘’。就是第三句首二字平仄要與第二句首二字平仄要相同,將承聯與起聯相‘’粘‘’;第五句與第四句、第七句與第六句也是同理要‘’相粘‘’。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音韻問題,過去的平水韻與現代普通話很多字平仄與韻母已大相徑庭,如還抱著平水韻不放,將自己把自己與現代隔絕,不僅難以掌握,更讓大眾無法欣賞。至於古韻今韻的傳承與研究那是專家學者的事,普通愛好者只要熟練運用普通話,用今韻就可,不必在意古韻變化問題了。




雲卷飛山

作為一名舊詩業餘愛好者,我談談我自學格律詩的體會。分兩步說:

先說第二步,七律詩入門寫作練習,要注意幾點。①寫詩要有感動才能寫出好詩。“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觸景生情,寫出自己的感慨,沒有情感的詩既不能打動自己更不能打動讀者,這是我的習作:七律·登樓

江樓落日對高秋,雲樹蒼蒼溪壑幽。

雁去雁回七星轉,人歌人哭一江流。

悲興塵事盡茶酒,感嘆霜毛加膳饈。

五柳忘言難忘意,蒹葭蕭瑟隱沙鷗。

②詩要一條血脈貫之,形神俱合,看我的這首習作:登小孤山

迴旋激水近雲天,獨立中流縹緲間。

九派粼粼飛白鷺,三吳漠漠接嵐煙。

廬山瀑布同詩響,彭澤菊花偕隱閒。

一自登臨觀勝景,半為耦者半為仙。

第一聯點明小孤山之孤,第二聯登山所望之景,第三聯登山所想之事,第四聯登山觀勝所感。

③全詩要有層次感。我們通常講“起承轉合”,首聯(起),通過賦比興等手法點題。頷聯(承),或寫景或敘事,承接首聯。頸聯(轉),照應頷聯,為尾聯留地步。要注意,中間兩聯一般一聯寫景一聯敘事。尾聯(合),昇華主題,含蓄意遠。例如:七律·夏日一天門夜飲

一天門外上珍樓,古木陰陰古嶺幽。

緣戶野花燻酒飲,倚窗明月照溪流。

夜風縷縷清六腑,林鳥聲聲消百憂。

但得幾分陶令醉,南山採菊待霜秋。

第一聯飲酒環境,第二聯夜飲,第三聯夜景,第四聯醉感。

④通過調整語序或同義詞語調整平仄。通過練字練意,減少口語,不生造或者拼湊詞語,詞精意新,做到言有盡,意有餘味。例如:七律·回憶父親

夢裡幾回尋父顏,星移斗轉已旬年。

孩提失怙瘦肩重,兒女長成霜鬢添。

帆去帆來風浪裡,體伸體俯稻禾間。

隆恩未報倖存母,孝念永恆瓜蔓綿。

七律·登高

九日登高四野豐,舊時秋景可堪同?

西來爽氣熟晚谷,北返徵鴻歌曉空。

霜鬢紛繁詩興在,金聲蕭瑟樂音雄。

菊花悲寂隨陶去,嵐頂正吟新雅風。

七律·早行遇雨

晨暉漫步柳陰中,南面響雷西面朦。

急瀑漂沉黃蛺蝶,亂風旋轉綠芙蓉。

墨雲一幕頂頭壓,樹蓋千絲雨腳濛。

溼發溼衣才進屋,朝陽縷縷照牆東。

再說第一步,選讀一些入門書籍。①例如《唐詩三百首》中的格律詩,瞭解律詩的流派和表象方法;選讀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等人的律詩一兩百詩,揣摩以景入意,以事入意,以意入理。②學習《詩詞格律》及平水韻(或新韻),掌握入韻、平仄、粘對、拗救的規律。其實,律詩的平仄形式只有兩句:仄仄平平仄對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對平平平仄仄。七言只要在五言前加兩個字,五言句首是仄仄加平平,是平平加仄仄。考慮到律詩首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如果押韻又有兩種形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對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對平平仄仄仄平平。因此七律詩首聯就只有四種形式,頷聯(第二聯)用所謂“粘”,首聯第二句首兩字如果是“平平”,第三句首兩字就用“平平”的另一種句子,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三四聯用“粘”類推,不用死記硬背,因此七律詩的平仄就只有四種形式。


愛心如歌

如何學寫七律?請加粉關注!其實寫七律並沒有什麼太難的。只要你有一定的文學基礎,一點就通。七律首先就是一段七個字,兩段湊一句。重點是要知道韻律。韻有平水韻,中華新韻。古詩一般都是平水韻,你可以在網上搜索平水韻,一學就會,並不深奧。不管是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你有時間有精力有腦筋就把它背記下來,如果懶得背就用時網上查閱。在這裡就不一一講解。律就是格律,通俗的說就是模子、格式、版本。初學者盡力不要越矩越規,有仄起、仄起入韻、平起、平起入韻四個格律。仄起、平起第一段不押韻。仄起入韻、平起入韻第一段要求押韻。具體可在網上搜索。七律講究起、承、轉、結(合)。第一句是起句,第二句是承句,第三句是轉句,第四句是結句或合句。形象的說,起句,就是詩的開頭句,也就是入詩開門進來。承句,就是進門後幹什麼。轉句,就是入堂屋後轉進裡屋。結句或合句,就是做的什麼事。多讀讀詩人寫的七律,琢磨品味一下,慢慢就明白我說的意思。承句、轉句必須對仗,類似對聯。也叫頸聯、頷聯。每聯要求必須字性相同,平仄相反,字義可承順,可相反,但不能同義。四種格律網上都有,可以搜索學習一下。平仄就是字有平仄之分,類似我們學的拼音聲調,一般情況拼音聲調的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按中華新韻基本按此規律定平仄。但按平水韻等作詩的平仄與拼音聲調有一定不同,因為,古詩詞是按照漢字古音定平仄,與現代語言有一定區別。南方一些地區的方言語調與平仄近似。具體每個字是平是仄也可在網上搜索查詢。最後提醒大家,當你寫完一首七律後最好在網上詩詞格律檢測專欄上測試一下確認。如有疑問,敬請關注,以便交流切磋!

七律·與君語·文/熙本

信手拈來愧對詩,談平論仄律循之。

春風和軟花慷慨,夏雨輕狂水妄思。

楓謝秋霜紅醉句,梅羞冬雪白純詞。

塵埃落定雲吞霧,化作青山度嗜痴。


文峰熙本

學寫七律首先須能分辨平仄,須懂什麼叫押韻。

按現今普通話,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為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為仄聲;如果按古音(比如平水韻),還有一種入聲(如“膝、席、匹、劈”現已歸入普通話的四聲)也是仄聲。押韻大致相當於用同韻母的字放在句末,按古音則是同一韻部的字(可查平水韻)分別放在句末。作詩一般按平水韻或中華新韻,填詞則用詞林正韻;這些韻表或韻書既可查同韻字,又可查平仄。

一、交替律。一句之內的平仄以兩個字為一個節拍單位交替變化,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如“無邊落木蕭蕭下”)。兩個字為一個基本節拍單位(句末以“2+1”或“1+2”的節拍形式構成單個字和三個字的次節拍單位)符合中文特徵。雙數字位及每句末字為關鍵字位,決定一個節拍單位是平是仄,從而連續的節拍單位平仄進行交替變化。這一規律體現了詩句音調的和諧性,如同樂曲的節奏強弱和樂音高低的規律性演進。

二、相對律。一聯之內兩句平仄相對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如“無邊落木蕭蕭下”),這一聯的下一句就必須平仄相反:“仄仄平平仄仄平”(如“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規律體現了一聯的兩句之間語調的對稱性和呼應性。

三、相粘律。兩聯緊挨著的兩句平仄前半部分平仄相同,彷彿“相粘”在一起。如上一聯的第二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如“不盡長江滾滾來”),下一聯的第一句就必須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如“萬里悲秋常作客”。前四個字“不盡長江”和“萬里悲秋”平仄相同)。兩句平仄“相粘”而不能相同,因為要以與韻腳平仄不同的末字收結,才能推演出不同平仄形式的新一聯。這一規律體現了詩作兩聯之間語調的連貫性和演化性。

四、押韻律。雙數句(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即這些句未尾的韻腳字必須韻母相同,屬同一個韻部),第一句末字若與韻腳字同聲(比如“風急天高猿嘯哀”中與韻腳同為平聲的“哀”),則第一句也必須押韻。與韻腳平仄不同的其他單數句末字(稱為“白腳”,如杜甫《登高》第三句末字“下”)則不應押韻,否則就犯了用韻中“撞韻”的毛病,干擾全詩的音韻和諧。這一規律體現整首詩語調的協調性和整體性。

五、對仗律。七律、五律的中間兩聯,即第二聯(頷聯)、第三聯(頸聯)必須對仗(偶爾有時第二聯不對仗,改為第一聯對仗,稱為“偷春格”;或改為第四聯對仗,稱為“藏春格”;或者全詩各聯都對仗)。對仗必須平仄、詞性、結構、修辭手法相對,其中相對的名詞儘可能同屬小的類別,稱為工對。這一規律體現了詩作一聯之中語調、語意的對稱性和呼應性。

六、拗救律。按以上五條規律本該用平聲的字用了仄聲,或本該用仄聲的字用了平聲,便在另一處用與按律聲調相反的聲調來挽“救”。如“渚清沙白鳥飛回”中本應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渚”應平而仄“拗”了,便用“沙”應仄而平來“救”。拗救一般發生在一句中不是關鍵位置的一、三(、五)字,即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一般是同一句前(字)位拗,後隔位救;同一聯上聯某位拗,下聯對位救或對位的鄰前位救(如上聯六位拗,下聯五位救)。一、三(、五)字位上的拗如果不產生下面“避病律”中所說的孤平等詩病,叫半拗,可以不救。”(仄仄)平平仄平仄“為特殊拗句,可不救(但此句的第一個平聲字不可再拗為仄,否則“(仄仄)仄平仄平仄”這樣的平仄交替就太頻繁單調了)。一句出現孤平(平聲收尾的句子中沒兩個緊挨的平聲)必救,且須本句救,救孤平是讓此句至少有兩個緊挨的平聲。這一規律體現了詩句語調的變通性和適應性。

七、避病律。平仄方面主要注意避免孤平(一句中除了末字平聲,只有另一個字平聲,而且兩個平聲又不挨在一起。仄韻詩則要避免孤仄)、平韻詩的三平尾(又稱“三連平”,即一句末尾三個字平聲)、仄韻詩的三仄尾(又稱“三連仄”,一句未尾三個字仄聲)。押韻方面主要注意避免擠韻(押韻句有與韻腳字同韻母的字)、撞韻(不應押韻的詩句末字與韻腳字同韻母)、連韻(緊挨的兩個韻腳字同音,如“留”“流”相連前後押韻)、倒韻(為求押而把正常詞語顛倒過來,如為與“秋”押韻,把“流連”變為“連流”)等等,這些押韻毛病非絕對,有時可即犯(病)即(化)解。句意和句式方面主要避免“齊頭”(幾聯開頭為同一詞性的詞,如名詞)、非修辭性重複字及幾聯句式雷同。其他還有一些小詩病難以避免則可作罷。這一規律體現了詩句音、義、結構等方面特別要避免的一些不協調因素。

五律也遵循以上規律,只是相當於在七律每句前頭截掉一個節拍單位的兩個字。 絕句又稱“截句”,是從律詩中“截”下四“句”而成,除了不管對仗律,不要求對仗(當然也可以對仗)之外,其他六“律”都應遵守。長律(排律)要求中間各聯都對仗,也應遵守上述七“律”。 詞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以上規律,如交替律、相對律、相粘律、對仗律等等,只是因為句式長短變化(所以詞又稱“長短句”,但偶有一些詞牌句式長短相同),句式何處長、何處短以及押韻方式、對仗要求等等不同詞牌有不同安排,以便更適合歌唱。作者只能按不同詞牌的平仄、用韻、對仗、句式等要求填入相應的字眼(所以詞的創作稱為“填詞”)。

上面只是從形式規範的格律來談七律創作,要寫出好詩,更要注意內容和詩意(詩味)。

本人認為律詩從漢字的形(從對仗體現)、音(從平仄、押韻體現)、義(從對仗體現)三個向度充分發掘了漢字創造美感的可能性,達到中文詩歌形式規範的一個高峰。本人首倡的“卦體詩”則更進一步結合西方詩歌的分行規則和《周易》八卦的卦象,賦予中文詩歌詩形的符號化功能,使詩形本身具有符號意義,從而進一步發掘漢字的塑形功能。

附杜甫《登高》:



登 高

唐 ·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下面是本人所作涉及臺灣的七律、五律和卦體詩各一首:

七律·感時(臺灣藍營八縣市長登陸)

文/馬驚飆

菜賴燈輝竟饜瞳,誤當美日照寒空。

獨臺縱使分雙色,八縣猶能守一中。

逢甲馬前悲墜淚,成功艦艏怒開弓。

釣魚島上風雷緊,躲入雞籠作耳聾。

注:“燈輝”諧音“(李)登輝”。“逢甲”指丘逢甲,其《春愁》詩云:“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成功”指鄭成功,曾驅逐荷蘭人而收復臺灣。基隆曾名“雞籠”。

【臨卦】兩岸新局

文/馬驚飆

築堤春聚水,‖養木夏敷榮。

海晏颱風息,‖河清陸路明。

歸真兩兄弟,‖返璞一音聲。

雪化湧流起,‖潮來升漲盈。

生此宜時此世盛為方大業,

業大方為盛世此時宜此生。

此卦體詩構成臨卦卦象,此詩可結合臨卦卦理來理解,又可僅從本詩文本來理解。詩中上面四行抽取出來,即為五律一首:

五律·兩岸新局

文/馬驚飆

築堤春聚水,養木夏敷榮。

海晏颱風息,河清陸路明。

歸真兩兄弟,返璞一音聲。

雪化湧流起,潮來升漲盈。

注:國臺辦公佈惠臺31條措施,落實臺灣同胞與大陸居民相同的“國民待遇”,真正體現“兩岸一家親”“同胞兄弟情”。

@卦體詩(馬驚飆)

2018.4.9



(臺灣島)



(釣魚島)


卦體詩

圖片簡單習而管用

▶️ 《三上詞話》作者就什麼是“平仄”問題已回答不下5⃣️次,回答格律詩詞問題不下1⃣️0⃣️次。多說無益,給一曾發過的圖片,就算是內容重複一遍。

提示一 既然押韻為《平水韻》,那麼整個句子聲調為中古四聲,即平上去入。問原因?近體詩是唐代文學體裁,現在人沒有理由改變它,若要改變,就創造新的文學體裁,在什麼時候創造出的,就押什麼時候的韻。

提示二 可平可仄,是最低標準。若問不懂中古四聲,能不能寫詩填詞?若掌握不了中古四聲,亦可以創作,唯一要求是展示出來的作品千萬別冠以

“七律”等,詞千萬別冠以《水調歌頭》等。這樣就算新詩,誰也說不了什麼。


三上詞話作者

七律也稱七言律詩,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律詩對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是有嚴格的規定的。

古人的詩詞如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蜀道難》等等多讀一讀,近代的《詩詞格律》一書也是比較容易上手的。

初學律詩者,可以先寫一些絕句,絕句學會了,在寫律詩就比較容易了;

律詩有“起承轉合”的佈局,初學者最好對照一些風景來寫,慢慢的來擴大寫的範圍,比如“思鄉”、“會友”之類更深入的研究。

初寫者可以對平仄別太計較,寫好首稿後,再去按照格律思考調整,最後可以把完善的律詩請一些行家裡手給予評論,從中吸收經驗,收效會更大。

最後,想學習律詩,必須要有恆心,加上自己的潛心研究,學會寫一首好的七律是沒問題的。

詩詞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古的文化底蘊,自古至今都有名人名篇佳作傳頌著,所以學一學對自身修養也是有很大的幫助,一起加油吧!


燃情

杜甫寫詩嚴格講究對仗押韻的。幾乎沒有一首律詩絕句有逾越規律處。甚至寧可不通,也要講究平仄對仗。如秋興八首中的,香稻啄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寧可對仗而不通,絕不苟且,此句迄今人改不動。李白要灑脫的多,李白有的詩是信口拈來。但是多數還是講究韻律的。今人毛詩多數是押韻的,但也有鄉音入韻或者乾脆什麼都不管,他曾經提出,舊詩束縛思想,不宜提倡,提出押大致相同的韻即可,以為很對!今人寫舊詩,過分講究用典用韻,是不是有點迂腐且酸。過分直白又有順口溜之虞,不耐咀嚼。寫寫玩玩,是大可不必窮講究的。當然有人對舊體詩格律韻腳爛熟於心,無一字逾越規矩,也不會遭人指摘。只是不要弄得掉書袋或者冷僻字過多很難上口就行。純粹的文字遊戲也很難為人接受。滿清乾隆寫了幾萬首格律詩,沒有一首不講究格律對仗的,但是沒有半句傳的下來的。形式與內容,內容為王!


一般般的過客

七律詩,有四種韻律: 一,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分別是對偶句。例如: 紅塵拂去醉清修,酷暑嚴冬躲小樓。喜愛丹青學彩墨,細臨柳顏練彎鉤。詩情似火尋佳句,憾事如煙摒舊憂。攜內鄉間舒漫步,安居小鎮度春秋。

二,平起不入韻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入韻式,四,仄起不入韻式。略


Z趙汝鈞

前兩位仁兄你講的很好,我的見解大概也如此,很贊成。總之要多積累,對作詩的基本法則要懂,詩是言志的,作詩是反映作者的心態,志向。我搞易經的教學和培訓的,十幾年前我開教時曾作過一首詩,今寫出來供你參考吧,拙詩如下:

洋槍聲響耳猶聞,

落後捱打空飲恨。

今天不可重複轍,

真經應先傳國人。

莫再臨危急奮起,

光復遍野埋忠魂。

獨樹百尺蔭有限,

勁松滿山風陣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