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樣本」都氏族譜(珍貴老譜文本)

「家譜樣本」都氏族譜(珍貴老譜文本)

都氏族譜、家祠

都氏木本水源

壬申仲春 重修

重修《木本水源》序

撰志修史,啟後承先,家國同理,古今皆然。是以推本溯源,盡滄桑而不捨;懷先追遠,歷興衰而不移。其乃發乎至情,出之天性。

自前清鹹同始,近百年外侮內亂,民無寧日。先人禦侮殉國,兵燹罹難,餘生浩劫,譜籍盡失烽煙。子孫幸逢盛世,際遇明時。立業中恢,其來有自,沐恩載德,未敢忘報國報家。

裔孫最晚,未得盡仰先顏。祖德宗功,庭教初聆梗慨;本源支系,奉祭只識昭穆。然懼先德之久湮,憚後昆之失聞。居諸孫之長,其責無辭,是以不揣淺薄而自任,實乃天性之使然。

乙卯遷先塋,得六世祖《碑誌》。多年求索,又幸識同宗《族譜》。是從據之而成述。

茲述先序緣由,次作本源追溯,又次宗支圖紀,再次宗支紀略。上自始祖,下迄子侄,序列生卒墓葬、學宦德績。母妣及其氏族,姑姊及其婿甥。凡列一百三十六姓諱,歷三百餘春秋。其中,出於《碑誌》及《族譜》者外,皆得自兩祖庭訓及先慈教述,並追憶《木本水源》舊譜所載。凡述列祖仕宦,皆據家堂神主,並考方誌史籍。所紀歲次月日,悉依屬相干支,按《萬年曆》而注年號、公元。逝者已矣,力盡其詳;生者有待,謹摘其要。有惑,則請餘在世尊長,得考訂增刪。蹉跎搜聚,俾致其成。歷代遠祖未能詳者,姑缺之,以俟考補載。

譜志非修之難,存之亦不易。鑑餘歷代舊譜之數失,茲抄復分送各家保存。我叔侄昆仲已難歸聚,其子孫亦未必居鄉守業。俾後世披圖覽籍,得宗族本源,知傳世艱辛。由之勵志奮發,恢弘先緒,則不負列祖列宗。

時過境遷,舛錯難免,未知者不敢妄載。考詳勘誤,有俟來茲。

紀年述事,不足揚先德;光前褒顯,寄望於後昆。是以為序。

壬申清明(公元一九九二年四月)

裔孫 麟書 謹序

《本源追溯》

一、民國十一年,伯祖瓊鍈公撰六世祖《碑誌》載:‘我都姓先為黎陽人,後徙山右,遷金陵。遠祖諱明夷,司播州,累居播。至明季,遭楊應龍之亂,崇道公始遷獨山,為來獨始祖。三傳至天爵、義爵、人爵公,我支天爵公後也。又四傳,至高祖諱發新,妣氏胡———。’

二、光緒元年,六世族祖啟模公重修宗支《族譜》載:‘———至崇道公之後,分為天爵、義爵、人爵三位:人爵無後。天爵系屬長房,即餘等之祖也,故又分別志之。’

三、自崇道公遷獨山,後世遂以為籍,迄今歷一十五代,三百數十餘年。及傳至前清康熙之際,子孫即分兩大支:我支天爵公後早年居縣城北街三甲(前縣人武部,現銀杏花園近址),至曾祖移居城南,歷稱南門一支。即今洵、淦、濤諸叔,我‘書’字輩弟兄,及克仁兄各家。另一支義爵公後,居北門外始祖所創都家院(又名都家豪腳),後世多移居城內或外鄉,歷稱北門一支,即今以‘忠、厚、傳、家———’十六字排名之祖、父、兄、侄輩各家。現今獨山都姓,追溯本源,皆南北兩大支宗脈。

四、北門宗支《族譜》載:‘獨山原籍,在太原府城內,某街某巷?其在播州,所司某處?則無徵矣’。又‘———自明夷公之後,即分為中、庸二祖:中祖一支,不知歸於何處。唯庸祖一支,即予等之祖先’。再‘———祖宗自到獨山以來,列代間有貿易粵西而不回鄉者。以故南丹土州之黑泥河邊墟,遺有兩支。又聞南丹之黃江吾隘,有吾族十餘戶———二兄時模,居粵西羅城縣城內———唯獨山距城七十餘里,拉旺墟之播讓村尚有兩家。今兵燹之後,未卜均各如何矣。’

按:海南公諱溟,義爵公玄孫,生卒嘉慶咸豐間。啟模公於同治年間,隨定模公事於粵帥馮子材軍幕。憚譜籍之失傳,遂撥冗幕案,追憶重修《族譜》,以遺後世子孫。

六、我支宗譜,早失於咸豐陷城之難。其後,先祖瓊鍈、瓊瑩公,復修譜籍《都氏木本水源》。其藏本已毀於浩劫一炬,洵、濤諸叔處亦未聞遺存,因昔年得識,故能記其梗慨。今以六世祖《碑誌》及北門《族譜》為據,得以免成其述,按先祖原譜,仍稱《都氏木本水源》。其中列祖世序,以分支世祖天爵公為始,而下二世、三世、———,再下高、曾、祖、考。天爵公之前,則以獨山、播州、山右、黎陽,各籍始祖、遠祖列之。義爵公一支,摘北門《族譜》之要,錄之以備參詳。

七、北門宗支自其思、其碩公候始以‘金、木、水、火、土’五字排輩列名。其‘金’字輩,平我支四世祖。至‘土’字輩,則平我支曾祖。啟模公後修《族譜》時,於‘土’字之後,續擬:‘忠厚傳家、文章輔國、世德相承、永延先澤’十六字,定為後世子孫排名,即今北門宗支字輩。其‘忠’字,平我支祖輩,‘厚’字,則為我叔伯輩,餘下以此順推。錄此對照,以明宗支世序,不致同宗而上下混淆。

壬申清明

獨山十四世孫 麟書 謹識

祖籍地名注:

黎陽——漢置縣邑,隋唐因之,後廢。漢末為軍事重鎮。居古黃河北岸,南岸為白馬(今河南滑縣),皆‘官渡之戰’要地。其位於今河南省浚縣之南,衛河北岸。西越太行上即入山西省。

右山——地理命名:以左為東、右為西。山右即指山西省,古代以其居太行山之西而名,延襲至今。又以居黃河之東而稱河東。其府治太原,即今太原市。亦有以省名而稱其府治者,謂太原為山右

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之古稱。

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明永樂十一年,貴州始置省級行政機構——布政使司。其時,播州尚屬四川布政使司,後改置遵義府。清雍正五年,始將遵義府改歸貴州所轄,延襲至今。

《宗支紀略》

山右始祖諱巧。以河南黎陽籍遷山西太原,其後世遂以山為籍。生卒、妣氏、生平、墓葬均難以為考,按舊譜僅記名諱籍系。

山右遠祖諱昆。舊譜載,司於照磨,不知為何地。生卒、妣氏、生平、墓葬均未詳。

播州始祖諱明夷。從山右籍而司四川播州。後世遂以為籍。生卒、妣氏、生平、墓葬俟考。舊譜載,以後尚有數世,譜失未能詳,僅記中公、庸公二遠祖。明末楊應龍亂後,尚留播州都姓,為我同宗,皆明夷公後裔。

播州遠伯祖諱中。居長房,另分一支。舊譜載,其後子孫繁衍。譜失無可稽考,未能詳列。

播州遠祖諱庸。居次房,即我獨山宗支遠祖。生卒、妣氏、生平、墓葬均難考詳。舊譜載,此後尚有數世,譜失未能詳列。

獨山始祖諱崇道。舊譜載:祖生播州。幼時,遭明末楊應龍之亂,播州七姓土司均罹難。幸得一老家人揹負而逃至獨山,為我都姓遷獨山之始祖。祖至獨山,居州城大西門外十里許之董率村。後遷北門外定居,歷代子孫遂家於此。村中唯都姓一家,無異姓雜處,後世皆稱‘都家院’或‘都家豪腳’。祖之生卒、妣氏均未詳。墓葬在出大東門約五里之楊梅山(又名雞窩寨),居大路左手,去路七八丈。以後歷代多附葬於此,有碑可紀。

舊譜載,崇道公之後,經歷數世。唯記位公、衍公二遠祖。

獨山遠祖諱位。生卒、妣氏、生平均未詳。墓葬董率村。

獨山遠祖諱衍。生卒、妣氏、生平均未詳。墓葬城北二十餘里小翁奇,居村寨對面約二里。

分支世祖諱天爵。生卒、妣氏、生平均未詳。墓葬大東門外裡許之迎春場。世祖以下傳二世、三世、四世、至五世祖發新公。舊譜既始未能詳列,缺之俟考補載。

分支世叔祖諱義爵。生卒、妣氏、生平、墓葬均未詳。以下傳二世叔祖世惠公,成北門宗支。另有譜籍《都氏族譜》詳載。

分支世叔祖諱人爵。生卒、妣氏、生平、墓葬均未詳。無後。

五世祖考諱發新。生卒年月未詳葬長坡祖塋。昔聞先祖教雲:發新公獨生,幼失怙恃,無昆弟叔伯。外祖妣張孺人躬撫成立,得承都氏宗桃。傳至前清嘉道之際,三代同堂二十餘口,已然大家。子孫感妣氏恩德,歷代皆同列高曾之祭。

五世祖妣胡氏,生卒年月未詳,葬長坡祖塋。

六世祖考諱希儒,字席珍,號通三。發新公次子。生於清嘉慶八年、癸亥、十月十一(公元一八零三年)。生時家已落。及長力學,以筆耕奉高堂,維持伯仲。剛介有志,援例授雲南府經歷,以行所學。適丁五世祖妣艱服,未成行。咸豐十年、庚申、七月初二(公元一八六零年),太平軍潰部陷獨山城,居家蒙難。享年五十八歲,未得歸葬。

六世妣盧氏。豫章(今江西南昌市)盧輝泰公第六女。生於清嘉慶七年、壬戌、二月十二,(公元一八零二年)。庚申陷城之際,攜媳孫出逃,倖免於難,劫後得養天年。以光緒十年、甲申、二月二十七(公元一八八四年),寢疾壽終,享年八十三歲,葬宋家橋祖塋。民國十一年、壬戌、(公元一九二二年),以希儒公襯祀建合冢。伯祖瓊鍈公撰碑誌,刻石以紀。

高祖考諱之俊又諱鍾良,字子駿。生卒年月未詳。前清獨山州學訓導,授修職郎。咸豐庚申城陷,昆仲皆奉親罹難,適課農未歸得幸免。劫後遂絕仕宦,以筆耕奉萱堂,課子侄。晚年失子殉國,躬撫遺孤致立,得恢先緒。原葬城東迎春場,癸己夏(公元一九五三年),徵用墓地營建,遷葬宋家橋祖塋。早年,得妙筆丹青,成朝服頂戴肖像,肌腠如生,鬚髮可數。歷晨昏供奉數十載,最終難逃浩劫,致後世未仰英容。

高祖妣陸氏。出城北拉壩灑望族,生卒年月未詳葬長坡祖塋。

曾祖考諱國佐又諱培。生於清咸豐庚申陷城之後。稟庭家教學,少年立志。光緒乙酉(公元一八八五年),中法戰激,即隨族祖定模公從戎,為粵帥馮子材幕賓。禦侮鎮南關,挫法軍,乘勝入越南,收復重鎮諒山。疾瘴歸國,以勳績授六品頂戴。光緒十七年、辛卯(公元一八九一年),疾發,卒於馮軍幕府,享年三十二歲。以途遠難歸,葬於鎮江之麓。民國二十六年,丁卯仲春(公元一九三七年),伯祖瓊鍈公至鎮江省墓。滴血認親重封馬鬣,置祭由以奉祀。張祭典,南京政府各界,多致弔祭題贈。典畢,攝回墓影供奉。附註:數歷動亂,墓影及祭典題跡多失散。浩劫中,以涉奉化蔣氏題贈,最終毀於一炬。今僅存曾祖妣瓷像一幀,為當年省墓經漢口所複製。

曾祖妣姜氏。出平舟六硐姜土司府,生於清咸豐九年、己未、九月十三、(公元一八五九年)。曾祖殉國家落,矢志撫孤。勤紡織,躬井臼,奉翁姑,撫幼子,歷盡艱辛。及中歲始裕,計稼穡,課針黹,亦未減劬勞。晚年疾足頤養,身健眼明,壽近期頤。庚寅、正月十四(公元一九五零年三月二日),寢疾壽終,享年九十二歲。彌留之際,唯念伯祖未至,及以先卒告知而終。值解放初,壽事昔年早備,得殯殮如儀,歸葬宋家橋祖塋。

曾祖姑。曾祖胞姊,歸本城黃氏,至孫輩又聯姻親。

伯祖考諱瓊鍈,字琚符。生於清光緒八年、壬午月,(公元一八八二年)。曾祖殉國,幼孤清貧。稟高祖躬訓家學,入庠舉鄉試。壯歲行商,廣置田疇屋宇,先緒中恢。乃居家奉萱堂、課子侄。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仲春,數千裡尋省親墓。鬣封刊表,置產奉祀,慰先靈於九泉。民國三十一年,推任縣商會會長。翌年,公舉出任縣參議會副參議長,鄉梓知名。民國三十六年、丁亥 月 日(公元一九四七年 月 日),寢疾壽終,享年六十六歲。如儀殯殮,親朋致奠盈門,送靈幛幡遮道,葬於宋家橋祖塋。

伯祖妣李氏。出城北土壩巨族,生於清光緒十年、甲申、(公元一八八四年)。卒於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一九二五年),享年四十二歲,葬宋家橋祖塋。生諸姑:瑞鸞、瑞香、瑞麥、瑞媛(序七,幼殤)。

伯祖妣張氏諱先芝,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月 日(公元一九零三年),生於基長本寨名門,舅氏張秉國公,為本縣參議長。繼李氏妣奉高堂、盡婦道,中興門庭。伯祖逝,姑叔少幼。乃遵囑守成,歷憂患坎坷,皆撫致學成立業。耋髦逢盛世,得頤養,福壽雙全。以 年 月 日(公元

年 月 日)壽終,享年 歲,葬城南宋家橋。生九姑瑞雪,諸叔:洵、淦、江、濤、浦。

祖考諱瓊瑩字琇符。生於清光緒十一年、乙酉、八月十四(公元一八八五年)。伯仲幼孤,家徒四壁。高祖躬撫致立,承家學庭訓,以居貧,未入庠取仕。及壯,行商黔桂。置良田廣捨,恢先緒,為子孫謀。中歲乃居家經營,奉萱堂,課耕讀。桑榆失子,三稔凶荒,民以糠菜為糧。至壬寅正月十一,(公元一九六二年二月十五日),寢疾壽終,享年七十八歲,罄家成殮,葬於宋家橋祖塋。

祖妣林氏諱承玉。本城名門林榮昌公第四女,生於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冬月二十二,(公元一八八八年)。持二十口之家,奉姑撫子。主中饋,課園圃,善經營,多勞碌。晚年重操針黹,偕本城諸媼共創針織社,奠織繡廠基業。以丙午十月十一(公元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壽終,享年七十九歲。值浩劫之初,薄殮即葬於宋家橋祖塋。依祖考瓊瑩公成合冢。

先考諱澤字潤民。生於清宣統二年、庚戌、三月初十(公元一九一零年四月十九日)。少年就學省城,至貴陽南明高中畢業。學成回籍,任教獨山中學。民國二十年,考入南寧軍校(黃埔分校),乃涉軍政仕途。先後任於省府、專署、保安、警備兩司,歷軍政諸職,晉銜至上校。立於亂世,稟祖訓勤政潔身,寬仁律己。唯抔土清風遺後世。甲午、三月初六(公元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從事舊政捐生,享年四十有五,薄殮歸葬宋家橋祖塋。乙卯臘月,隨先塋合冢,庚申清明,於先妣墓刻樹祀。生平詳《先考年譜》及《庚申祭文》。

先妣林氏諱志如。祖妣胞兄林紹猷公長女。生於清宣統三年、辛亥、二月二司二(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少年失怙,中歲居孀,奉高堂,撫遺孤,一世艱辛。戊午、正月二十(公元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寢疾壽終於盛世之初,未享劫後餘年,得壽六十有八。成殮歸葬,卜於宋家橋祖塋西首之塬。庚申清明刻石,先考附祀成合冢。生平詳《庚申祭文》。

二叔淵字潤泉。生於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二二年元月二十七日)。幼年即隨先考就讀於貴陽。一九四四年,大廈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抗戰勝利後回籍,執教於獨山省中。翌年,繼劉大經任獨山縣中校長,至古塘遷校回城,以利興學。戰後教育經費短缺,外聘教師多食宿吾家。又罄祖藏磚木以竣教舍,重奠南樓校址(現城關鎮二小)。解放前夕,攜家避荔波,遭土匪綁架索贖。及贖成,值一九五一年獨荔剿匪之際,遂卒於亂。終年三十歲,未得歸葬。遺學書弟,得承一脈。

二嬸周汝忠。姻親周萬順公第八孫女,生於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一九一六年)。幼孤失怙,學成於獨中而自立。與八姑瑞齡交好,後為姑嫂亦然。歸三年,即罹兵燹致居孀。學書弟稍長,離家徙居貴陽,歷盡難言艱辛,撫孤成立。為世事所迫,以學書前途計,遂改從母氏周姓。

三叔源。生於民國十六年、丁卯、五月(公元一九二七年六月)。畢獨中,升就貴陽力行中學。竟高中,考入貴州大學中文系。臨解放,避學潮回籍,任教於縣中。後隨二叔至荔波,遇匪綁架索贖。既贖,從獨荔剿匪之亂未能歸,遂絕音信。至今存亡未卜,下落不嗎。

四叔洵字幼泉。生於民國二十年、辛未

月 日(公元一九三一年 月 日)。畢縣中,入貴陽力行中學。臨解放,道阻未得歸,隨先君去雲南,共歷憂患。回籍離家升學,畢業於 大學。學成任職安徽省地質局,至高級工程師。晚成家室,調任南京定居。重親情,數歸籍探親省墓。

四嬸王文田。籍江蘇南京。生於民國 年 月 日(公元一九 年 月日)。學成任職於南京。

堂弟永剛。生於公元一九 年 月 日畢於 學。學成任職於

五叔淦。生於民國二十三年、甲戌 月 日(公元一九三四年 月 日)。學於縣中臨解放,隨二叔去荔波,遇匪綁架索贖,以年少得歸。畢高中,升學離家,學成於 大學。任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至研究生部教授、研究所所長。名列《當代名人錄》。累居成都。庚午仲春,攜弟歸籍,探親訪友,祭掃先塋。

五嬸葉秀英。籍 。生於民國 年

堂弟丹。從母氏葉姓。生於公元一九 年 月 日。學成於 大學,赴深圳,任英特智力服務公司總經理。

堂弟江。生於公元一九 年 月 日。畢業於 大學。任職於 。

七叔濤。生於民國三十年、辛巳、 月日(公元一九四一年 月 日)。畢獨中,離家升學,畢業於 大學。學成執教廣州十七中,任外語教師,至中教高職。成家定居羊城。重親情故土,攜家謁萱堂、探親友,累歸籍祭奠先塋。

七嬸劉令賢。籍廣東 。生於民國 年 月 日(公元一九 年 月 日)。學成任職於廣州自來水公司。

堂妹煒。生於公元一九 年 月 日。畢業於 大學,任職於 。

六叔江。生於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一九三七年)。幼殤。

八叔浦。生於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一九四三年)。幼殤。

大姑瑞鸞。生於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公元一九零四年),卒年不詳,早喪無出。

姑父陸炳秋。籍本城,從商守業。大姑卒後續弦於本城李氏。

表兄陸兆銘。李氏姑所生,從大姑執外孫禮、通慶弔。學成於獨山中學。

二姑瑞珠。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二月(公元一九零六年)。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一九三七年),卒於四川成都,享年三十二歲。途遠未回籍歸葬。

姑父黃燮。籍本城鄉梓名士。早年攜家入川任職。定居於成都。

表姐黃麗如。一切不詳。

三姑瑞香。生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一九零七年)。勞碌一生,撫子女成立。晚年居貴陽。得高壽,卒年不詳,未歸葬原籍。

姑父周西宇。籍本城,黃門曾祖姑外孫,是以成姻親。未成業治產,晚年居貴陽。

表兄周純武。竟學從戎。臨解放,隨所部起義,任職於貴陽,遂定居。

表姐純文、純馨。一切不詳。

表妹純輝、純飛。一切不詳。

四姑瑞麥。生於民國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歸後家漸落,守成奉翁姑、撫子女。解放初,遷家興義縣。晚年失子,回籍治產終養。久疾卒於己巳、(公元一九八九年),享年七十八歲,臨終囑葬宋家橋。

姑父楊理忠。籍本城。早年居家守業。解放初,攜家任職於興義糖廠,退休後回籍終養。

表兄楊智祥。未成業,中年早喪。

表姐智珍。一切不詳。

表妹智文、智霞。一切不詳。

五姑瑞霞。生於民國四年、乙卯、七月(公元一九一五年)。幼聰慧,得尊長愛憐。就讀於縣城女子中學,品學優異,為師友褒揚。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一九三三年),染疾早殤,年僅一十九歲。葬於宋家橋。

六姑瑞珍。生於民國七年、戊午、八月十六,(公元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日)。及笄之年,包辦聯姻於本城姻親餘維楷。婚後赴省城求學,終致解除婚約。生表姐餘成珠,幼殤。畢業於貴陽女子師範,執教終生。解放後,任教於貴陽市府路小學,獲模範教師嘉譽,桃李多成。丙午、四月三十,(公元一九六六年六月十八日),含冤殞命於浩劫之初,終年四十九歲。由校方火化,寄骸貴陽火葬場,及聞累尋未果。一九八零年春,由貴陽市南明教育局,於市府路小學追悼,平反昭雪。庚申清明,於宋家橋祖塋之側,刻石置衣冠冢。生平見《招魂祭文》。

姑父吳厚晉。籍福建 。曾任獨山法院首席官。解放後,入革大,結業後分發黔東黎平,遂絕音信。與六姑無出。

八姑瑞齡。生於民國十三年、甲子、冬月二十二、(公元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貴陽女子高中肄業,回籍致力教育。解放後,執教縣城小學及幼兒園,皆有嘉譽,獲褒獎。兄喪侄幼,姊妹遠居,事親盡孝無辭。中年命蹇,以農耕針黹謀生,備嘗辛酸。晚逢盛世,回城置產安居,畢花甲之年於幼教事業。

姑父餘培敏。籍三都普安,學成於獨山省中。解放後,棄文習制藝,務耕作,居家事親課子。晚年定居本城。

表弟餘光映。幼年喪母,八姑撫成。畢中學參軍,轉業於黔北鐵路車站。

表弟餘光曙。八姑所出。黔南師專畢業,執教於本縣麻尾中學。

九姑瑞雪。生於民國十七年、戊辰、

月 日,(公元一九二八年 月 日)。學成於獨中。伯祖逝後,奉伯祖妣持家,撫諸叔致立。解放後,離家升學,畢業於 。任職本省安裝公司,定居貴陽。諸叔學成皆立業省外,乃迎伯祖妣居築,以奉晚年。厚親情戚誼,累歸籍省墓探親。

姑父陳亮輔。籍四川 。高級工程師,任職於貴州省煤碳廳。

表弟陳都。少時就學獨中,以侍奉外祖。大學畢業,任職於 。

表弟陳彤。學成任職於 。

十姑瑞君。生於民國十八年、己巳、臘月十八、(公元一九三零年元月十七日)。貴陽女子高中肄業。臨解放,隨先君至雲南,考入沾益稅務局。一九 年,偕姑父歸籍,自營照像館,持家課讀。

姑父顏影煜。籍四川瀘州。曾供職雲南沾益稅務局,後回籍自營影館,居家課讀。

表妹顏蓉、顏虹等詳情不知。

麟書。生於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十月二十二、寅初,(公元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臨解放,高小未竟。考入 貴陽師範,又中輟垂成。乃回籍進廠謀家計。自修機械、建築專業,獲工程師資職。成數廠創建,任水泥廠廠長近十年,耿介寡交,輕名利,晚成家室。

妻林福英。祖籍廣東梅縣。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七月二十八(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四日)生於雲南楚雄縣。少年失怙進廠,奉寡母、撫幼弟成立。一九六七年,由沾益調獨山汽車隊。習汽修,工逢紉針織。

女薇。生於甲子、四月初五,(公元一九八四年五月五日)。

二弟鴻書。生於民國三十二年、癸未、三月初二、清明,(公元一九四三年四月六日),喪父家落,畢高小進廠,聰悟諸藝,壯歲攻研,自學有成。創建本縣輕工銻白廠,任廠長。後授聘於安隆化工廠,負總師之責。中年治產興家,居本城中南豆芽井近。

弟媳陳世霞。籍本城。生於民國三十二年、癸未、 月 日(公元一九四三年

月 日。)獨生女,少孤失怙,刻苦自立。執教郊小二十於年,備嘗艱辛。奉萱堂,撫子女,治家立業。

長侄俊。生於壬子、九月二十二(公元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長侄女萍。生於丁未、冬月十五,(公元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次侄女婷。生於庚戌、九月二十五,(公元一九七零年十月二十四日)。

三弟祥書。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冬月初一,(公元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於省府北路。失怙家貧,兩度輟學得畢初中,值本縣首屆下鄉知青落戶上司籌洞,歷一十五春秋,艱辛創建,終治產立業,定居上司。一九七九年十月,招工入上司供銷社。中年發奮,攻財會,悉經營。公元二零零八年十二月退休。

弟媳陸運霞。生於庚寅、八月十六、午初(公元一九五零年九月二十七日)。畢高小歸農,務耕耘,悉縫紉。質樸勤謹持家多勞。

次侄彬。生於癸丑、六月二十五,(公元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四日)。畢初中,入獨山師範,任職於上司中學。

三侄飛。生於戊午、十月二十四,亥中,(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畢業於獨山高中,考入貴州師範大學,畢業後就職於貴陽。

四弟益書。己丑歲末,先君攜家入滇,途中遇匪,劫後流落沾益。庚寅、四月二十九(公元一九五零年六月十四日),生於沾益縣城西正街。祖父賜名以紀。生於離亂,長於憂患。疾苦尤深。少年歲荒,三輟得畢初中。逢浩劫下鄉,十年掙扎磨鍊,終致家業初創,治產城南定居。一九七九年,招工進縣第一建築公司。繼伯仲而悉機電,苦攻得諸藝。

弟媳陸永霞。籍城南翁應。生於乙未、潤三月初五,(公元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畢初中務農,悉稼穡,善針黹。恭儉和順,勤奮興家。

三侄女芳。生於丁巳、五月十五(公元一九七七年七月一日)。

四侄女芸。生於壬戌、三月二十,(公元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三日)。

嫡堂弟學書。二叔之子,生於乙丑、八月十五中秋,(公元一九四九年十月六日)。值二叔致力興學,祖父賜民以紀。襁褓失父,嬸母含悲撫孤,多得尊長憐恤。幼年隨二嬸離家,定居貴陽。迫於時勢,改從母氏姓周。

大姐明輝。生於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三月二十四,(公元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居長姊,為弟妹楷模。少聰,品學皆優,名列榜首。畢縣中,入貴陽師範。臨解放,輟學隨家入滇,考錄雲南富源銀行。四十年成業多成,累膺殊譽,職至總會計師。退休留任顧問,省縣知名。父逝家落,乃克儉分憂,飢寒與共。年及花甲,仍千里歸省,祭掃先塋。

姐丈樊維新。籍雲南富源,生於民國二十一年、壬申、正月二十,(公元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銀行同業共事,既退未休,仍盡餘力受聘供職。晚年治產縣城,二甥皆立業。

外甥樊凡、樊及均未詳。

二姐麗輝。生於明國二十二年、癸酉、十月初四,(公元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貴陽女子高中肄業。入滇返築,考入貴陽革大,結業分赴麻江,職至該縣婦聯主任。後隨姐丈調貴陽,任職於貴州煤校,定居省城。清高自重姊。姊妹諸弟寡交往、疏慶弔昔書漸絕。

姐丈張玉傑。籍山東省 ,南下入黔軍幹。歷任麻江縣委書記、省計委處長、省物資局局長諸職。

外甥張平、張偉詳情不知

外甥女張建、張露詳情不知。

三妹碧輝。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六月二十九,(公元一九四零年八月二日),因避敵機轟炸,生於長坡農舍。父喪家貧,畢高小輟學,操針黹以補家計。婚後隨婿回籍,定居昆明。歷十年浩劫,返鄉務農,又罹地震之災。勞碌半生,致諸甥皆畢業大學而立業,得慰劬勞。重骨肉親情,尊長恤幼,休慼相關。

妹丈胡有云。籍雲南華寧。軍幹轉業,任雲南金屬公司敬業忠守,累獲獎譽。

外甥胡建榮、胡建強、胡建明。均未知詳情。

外甥女胡秀萍。未知詳情。

四妹瑾輝。生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六月十二,(公元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日)。高小畢業,招工入貴陽鋼鐵廠,習醫務。翌年精簡下放,隨婿歸籍,務農持家。早婚,負重多勞,常傷感,致羸弱乖憂。少小離家,親情是重。春茗臘胾,歲時千里盡孝;中年歸省成壽衾芝履,奉母千秋。

外甥歐黔陽。詳情不知。

外甥女歐黔香、歐黔英、歐黔蘭、歐黔琴。等詳情不知。

《從堂宗支紀略》

三伯高祖考諱之彥。六世祖希儒公之長子。同宗序行居三。生卒、妣氏均未詳。咸豐庚申陷城,奉六世祖蒙難,未得歸葬。

大伯曾祖考諱國智。之彥公之長子。庚申陷城走失,其後不知所終,多分喪生兵燹。

二伯曾祖考諱國勇。之彥公之次子。庚申陷城之亂,隨國智國走失,其後不詳。

三伯曾祖考諱國綱。之彥公第三子。庚申陷城之際,尚幼。隨六世祖妣出逃,倖免於難。生卒、妣氏、墓葬均未詳。後以三伯祖瓊玖公承其嗣。

六叔高祖諱之毅。六世祖希儒公第三子,同宗序行居六,生年不詳。咸豐庚申陷城,奉六世祖蒙難,未得歸葬。

六叔高祖妣劉氏。庚申陷城之際,奉六世祖妣盧氏出逃。以護盧氏祖妣,遂遭亂軍斷其頸。繼匍匐而至城北關帝廟,值炮擊廟牆傾,亡於磚石之下,未得歸葬。

四伯曾祖考諱國讓。之毅公之子,同宗序行居四。庚申陷城,甫二歲,由堂伯曾祖國強公負之而逃。以力弱未能遠行,為巴茅衝之陳姓收養。亂平後,高祖之俊公以金谷贖回,撫教至立,得承宗嗣。生卒、妣氏、墓葬均未詳。

大伯祖考諱瓊枝。國讓公長子,宗支序行居長。生卒未詳,葬楊梅山祖塋。

大伯祖妣文氏。生卒未詳,葬楊梅山祖塋。

大姑瑞松。瓊枝公長女,生卒未詳。歸本城陸仿庸。無出,繼胞侄陸家源為嗣。

二姑瑞貞,乳名小翠。瓊枝公次女。早年離家,以違家訓而出其籍,遂絕交往。

三伯祖考諱瓊玖。國讓公次子才,宗支序行居三。生卒未詳,葬楊梅山祖塋。

三伯祖妣韋氏。生卒不詳,葬楊梅山祖塋。

大伯考諱淙。瓊玖公長子。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公元一九零五年)。少年失怙,及壯沉淪鴉片,家業傾盡,貽誤終生。卒於民國三十五年、丙午,(公元一九四六年)。享年四十二歲,葬楊梅山祖塋。

大伯妣岑氏諱金華。籍本成梁家院。生於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公元一九零三年)。大伯亡後,來依吾祖,助操家務。後悉藝編笠,加入雨傘合作社,立戶自居。卒於癸亥臘月,(公元一九八三年),享年八十一歲,葬宋家橋祖塋。

堂兄克仁。淙伯之子。生於民國十八年、己巳、臘月二十,(公元一九三零年元月十九日)。時值四姑于歸喜期,又名喜霖。大伯亡後,依二伯祖瓊鍈公,後至貴陽,依先考以謀自立。解放後,隨家入雲南,坎坷就業,留滇三十載。一九八零年回籍,進北集砂石廠務機修。晚年成室得子,續宗支一脈。

堂嫂羅氏。籍本城生於 年 月 ,(公元 年 月 日)。原為磚瓦廠工人,婚後居家。

堂侄磊。生於癸亥、十月初九,(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堂侄女蘭。生於 , 月,(公元

年 月 日)。

堂妹碧書。淙伯之女。生於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一九三九年)。少年入學,習針黹、補家計,後招工進縣農場。堂兄在滇未歸,奉伯母晚年。

妹丈楊天洪。其情未詳。

《祖塋遷葬刻石紀事》

城南宋家橋,營盤山臨河屹立,明清古道沿剛水而東。淙淙流泉,蔥蔥清山,乃都氏列祖之佳城。二百於年,我歷代昭穆皆安息於斯。

乙卯、(公元一九七五年)歲末,遍野闢山造田,限期徙墓。裔孫麟書、益書,於臘月十八,悲慟發冢,毀棺代薪,焚收我高曾遺骸。翌日,又發六世祖墓。共收先塋七冢,骨灰以瓦器分裝,標記封固。遷葬於半山之林中合冢,成都氏祖先合墓,以免於犁鋤之辱。

昔日,塋山無外姓墓葬,是以多未刻碑,唯六世祖墓為圈石碑冢。伯祖瓊鍈公所撰墓誌,刻於碑石兩則及背,洋洋一千一百四十二言,僕碑始得識全文,謹錄之,以示後人。原文未斷句,標點句讀為錄後所加,難免繆誤。

高曾瑩墓,雖無碑碣辨認,自幼隨尊長祭掃均已識別。其後之墓葬,我弟兄皆扶棺臨穸,當無繆誤。及啟棺收骸,凡衣冠頂戴,鬚髮簪環,皆確鑑復以驗證。

先塋遷葬之六年,得昇平盛世。乃於庚申清明,刻石以紀之。

祖塋山川注:

宋家橋——單拱石橋,在城南里許黑神上。昔時,嵌石古道沿河而下,經涼亭出銀坡至基長,遠通荔波、三都。現已拓寬成簡易車道,機動車輛可越橋通行。

營盤山——峙立宋家橋南,前臨黑神河。山頂有古營盤,壕塹尚存,故名營盤三。又因其形似,而稱象鼻山。我祖塋原在其臨河之北麓,後遷於半山。近年,該處已成眾姓塋地,墓葬群集。

剛水——今黑神河之古稱。蓋因其畔涼亭甘泉之剛冽而得名。其源出於枕崗飛鳳,又名鳳飲河。後因臨河而建黑神廟,始稱黑神河。流經城南,出銀坡至旺噸,匯牟尼河而入三都縣,注于都柳江。

《先塋合冢列祖遺骸位次》:

曾祖妣姜氏太 高祖考之俊公 六氏祖妣盧氏

祖考瓊瑩祖妣林氏 伯祖妣李氏太 伯祖考瓊鍈公

先考澤

墓碑

《祖塋合冢碑文》

先塋原葬營盤之麓,乙卯臘月十九擴墾農田,毀遷六世祖希儒公與盧氏太、高祖之俊公、曾祖姜氏太、伯祖瓊鍈公、伯祖妣李氏太、祖瓊瑩公與林氏太、先君澤、七冢遺骸,分殮合墓於斯。

都氏祖先 合墓

庚申清明刻石 裔孫 麟書 敬志

麟 葉丹

洵 鴻 小江 俊

玄孫淦六世孫克仁祥書 七世孫斌 永祀

濤 學 煒 飛

益 永剛

我歷代塋墓,除宋家橋外,尚有:城東之長坡、迎春場、城南涼亭、城北楊梅山等處。

迎春場近城郊,早在一九五三年,已國家開闢營建。高祖之俊公墓,當時即原棺遷葬宋家橋。其餘墓葬,因是時就讀於省城,未知其詳。

長坡距城十餘里,為我老塋。昔年曾置莊田山林,由劉、韋兩姓居守。我五世祖考妣、高祖妣諸墓,均葬于山莊,幼時曾隨祖輩祭掃而得知。彼處山高人少,意其未及墾植。涼亭祖塋,居路右陡塬之上,其下即涼亭泉。幼時曾隨祖祭掃,憶有六世伯祖希仕公等墓葬。其地高陡,似亦未及開墾。

楊梅山,為堂兄克仁之先祖塋墓。昔年未及得識,其情不詳。

《北門宗支紀略》——按《族譜》摘錄,並考方誌

分支叔祖義爵公,生卒、妣氏、墓葬均未詳。

二世族祖世惠公,字澤山,義爵公之子,州學庠生。生卒、墓葬未詳,妣氏李。

三世族祖其思公,字學洲。世惠公長子,清乾隆舉人,鄉梓名士,大挑知縣,選授雲南羅次縣知縣,轉寧州知州,調署昆明縣知縣。生卒、妣氏未詳。墓葬拉旺場牛角寨,刊碑未立。下傳至定模公伯仲三支。

三氏族祖其碩公,字鰲峰,號邈夫,世惠公次子,州學貢生。生卒未詳,妣氏尚。墓葬城西白虎坡神仙洞外。下傳至啟模公伯仲七支。

四世族祖錡公,字申侯。其碩公長子,清道光舉人,鄉梓名士。生卒未詳,妣氏蕭、洪。墓葬楊梅山。

六世族祖定模公,字鼎年,號舜欽,其思公曾孫。譜載生卒未詳。據方誌資料,生卒為清道光十八年至光緒十二年(公元一八三八年——一八八六年)。其卒年可信,而生與啟模公同年則不確。(按:定模公序三,啟模公序六,其間有遠模公序四,啟模公同母胞兄良模公序五。)妣氏蔡,下傳族高祖炘公一支。即選知縣而遊粵帥馮子材軍幕。中法之戰赴越南,建勳績,歸國疾卒廣西龍州軍營。墓葬廣西玉林神隍廟後。

《定模公軼事》

方誌資料載:公幼聰悟,五歲能屬對,十二歲即補弟子員,人稱神童。及長,列鄉梓名士。惟耿傲使酒,同僚多嫉。早年宦遊粵西。中法戰起,南寧府臺薦於粵帥馮子材公,以才學見重,委幕僚長之職(參謀長)。相傳,初謁馮帥,即以上聯命對:“為一品官,居二等爵,童生怎敢稱兄弟?”公略沉吟立對“憑八行書,來千里路,布衣自古傲王侯。”馮公拍案叫絕。於是,折節禮待,終成密友而委重任。

昔聞先祖述公趣事雲:某同年捐官,將赴任而辭訪。公啟園扉迎客:‘來我茅簷下,怎敢不低頭?’既而圍爐對酌,客贊公新著暖靴,公笑答:‘其“面子”平平,但喜“底子”硬耳。’客默然。公之耿傲,諧趣中亦可見一斑。

公善詩文,工書法,遺稿墨跡多失。遺詩《越南國軍次感舊》(又作《從軍行》。)一首,情致悲涼,感慨殊深。見錄於方誌資料,詩云:‘英雄究竟不英雄,四十三年幻夢中。人到無家方自立,天生才子必奇窮。新交落落誰知己,故國依依有寓公。獨倚銅標每南望,水雲深處夕陽紅。’

六世族祖啟模公,字乃心。其碩公曾孫。生於清道光十八年、戊戌、九月十六,卒於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正月二十九,享年六十一歲。墓葬拉旺場王龍三院之蝙蝠山。妣氏黃。下傳至峻鑾公伯仲八支。州學廩生。同治十年,隨定模公遊粵帥馮子材軍幕。績功至嘗戴花翎,欽加按察使司,御廣西儘先補田道。爵中憲大夫。咸豐庚申陷城,宗族譜籍盡失。遂撥冗幕案,追憶舊籍,於光緒元年,復修《都氏族譜》,使後世子孫得知本源。現傳族譜,即據此而增修。

族曾祖埏公,字峻鑾。啟模公第五孫。生卒未詳,妣氏朱,下傳族祖慎忠伯仲四支。民國二十二年,按啟模公原譜,重修北門宗支族譜,坊公伯華作序,刊印分送同宗,即今傳世之《族譜》。早年經商築城,與殿華公諸人,合營鼎豐商行於貴陽南門外紀念塔。買房產於近旁之石嶺街,定居省城。昔年,先考攜家寓築,即居峻鑾公宅院。

《妣氏宗族》

先君伯仲及我弟兄,兩代林門外孫,是以紀妣氏宗族。昔聆慈教:林氏祖籍福建,遷獨山歷二百餘年。外曾祖榮昌公經商致富,多置田疇又得名匠建廣廈於大東門,歷稱林家巷,至今屋宇尚存。

榮昌公娶於本城富室周氏(周萬順公之妹)。子男有三,我外祖紹猷居次。有女六:長適里氏,次適爛土張氏,三適黃氏,四即我祖妣,五適舒氏,六適胡氏。

大伯外祖娶於本城李氏(我李氏伯祖妣之妹)。有舅三:城繼壎,子伯忱。次繼坤。三繼垚。姨有四:長翠雲、歸爛土張氏,次湘雲、歸都勻解氏,三素雲、歸本城劉氏。季為靜雲,以先妣序四而居五。五姨早年就學縣城,後偕中表舒明英去廣西,又從軍去延安。解放後,居高幹之列,先任職長春,後調湘潭。諸姨舅皆往歸。

三叔外祖娶於本城朱氏。婚後即隨我外祖離家,奔於仕途,早喪外鄉。無後嗣。

大舅伯忱,先娶李氏,生表姐作行(小字菊芬),續絃廣西蕭氏無出。菊芬於解放前去貴陽,助先妣操家務,遂定居築城。二舅繼坤,娶廣西吳氏,壯年早喪,無後。三舅繼垚,解放後離家依五姨,定居湘潭。

諸舅早年沉淪鴉片,皆未成業,祖宗遺產早屬外姓。聞三舅赴湘,痛改前愆,成家立業,庶得承林氏一脈。

林氏宗族,榮昌公一支外,尚有:縣城北集街林繼昌。由甕坑麻納移居縣城之林全鑫。城東洞口林作雨。拉力寨林華新。皆為妣氏同宗。

外祖考林公諱紹猷,字克生。榮昌公次子祖妣胞兄。生於清光緒二十年、丙戌,(公元一八八六年)。曾任本省黃平縣縣長,後任職於漢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一九二五年),卒於漢口官署,享年四十歲。火化回籍歸葬於林氏祖塋苦竹寨。

外祖妣周氏諱紹貞。周萬順公次女,外祖中表。生於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六月初八,(公元一八八八年)。外祖逝後家落,乃針黹撫孤,清貧自守。卒於壬辰、臘月初六,(公元一九五三年元月二十日),享年六十五歲,葬苦竹寨。丙辰春,火化遺骸,遷葬宋家橋祖塋之側。辛未清明,刻石立碑。

補註:外祖早年供職省城,又娶貴陽名門任氏之女,生姨字綠雲。疾卒漢口,即由任氏遵囑奉骨灰回籍歸葬。

《修譜後記》

乙卯遷祖塋、識碑誌,復修譜籍之念油然而生。是時,先慈健在,常追述往事,每擇要者而錄之。日積月累,得曾祖以下生辰壽數、姻親戚族,乃譜本據以載之者也。及戊午慈人疾終。譜稿之《宗支紀略》已具雛形,後成庚申申刻石諸祭文,亦多得之於此。今成譜以示子侄者,其乃慈人之所教言。

庚申任職授命,未幾又草成家室,此後十年,無日暇晷。續譜之事雖縈於心,則已無力能為。及獲卸任,已逾天命之年。積勞多疾,力不從心,其夙願未嘗,免力以續餘卷。此間,八姑已返城,諸叔九姑,亦幾度回鄉省祭,曾多得釋疑賜教。

壬申春,續稿終成。勘滕之際,同廠劉君者,忽持《都氏族譜》夜訪。披其譜序及列祖,知為北門同宗譜籍。然其追溯崇道公以前歷代,則較六世祖碑誌為詳。所載其思、定模列祖,殿基、峻鑾諸公,亦昔年之聞所識。劉君稱:此譜乃堪公及難時,輾轉託於其父,囑之密藏以俟後人者。幾經風險,歷四十一年矣。堪公長子仁忠,今日海外來尋故物,是以持之與諮詳。乃請留譜經宿,挑燈抄錄其要,至曙如約奉還。憾未得晤物主,然仁公尋根之至誠,劉氏存譜之高誼,則深感於心。冥冥中,又是有所助,致倉卒間得識藏譜,終遂多年求索之願,此其先祖之賜歟?於是:據北門《族譜》,增補發新公以前各代之《紀略》、《圖紀》,又於《本源追溯》篇,增引其宗支、譜籍之淵源。俾重修譜本,致臻詳整而示之後人是以為記。

壬申仲夏月 麟書 謹記

《曾王父母碑誌》

清優廩生 世再侄 餘作鼎 敬書

附貢侯選通判 姻再晚 李宋梁 填諱

曾王父諱希儒,字席珍,號通三。我都姓先為黎陽人,後徙山右,遷金陵。遠祖諱明夷,司播州,累居播。至明季,遭楊應龍亂,崇道公遷獨山,為來獨始祖。三傳至天爵、義爵、人爵公,我支天爵公後也。又四傳至高祖,諱發新,妣氏胡,生曾王父輩三人。伯曾祖希仕,妣氏袁,生伯祖之傑、之泰,叔祖之才。之傑生堂伯國強。叔曾祖希聖未娶早逝。曾王父行二,生時家已落。及長辦學,以筆耕奉高堂,維持伯仲。所幸硯田有收,薄置田廬,為事畜計。曾王父性剛介,作事以清白自失,志過常人。不甘老鄉里,遂援例授雲南府經歷,將之滇一行其所學。適丁高王母難服,闕後婚嫁頻頻,行不果,乃居家課子孫讀。

前清咸豐乙卯,後亂四起,烽煙阻道路,宦遊願更難嘗。洎庚申七月二日黎明,粵寇陷獨城,曾王父官服坐家庭(時家居北街三甲),罵寇遇害,裂官骸。距生嘉慶癸亥十月十一日亥時,得壽五十有八。同時奉曾王父殉難者:伯祖之彥,叔祖之毅。吾祖以課農拉壩灑,不及難。大伯國智、二伯國勇,不知所終,多分死寇手。幸我曾王母得脫虎口。曾王母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盧輝泰公第六女,歸我曾王父時,家徒壁立,安之淡如。奉我高王父母,竭力備甘脂,復柔聲色。及家稍裕,服飾崇樸素,猶勤操作。後雖年近八旬,眼明身健,朝夕課傭工灌園紡織,時家祭躬潔粢盛。臘陷城時,曾王妣偕叔祖母劉之毅公配攜子孫乘亂出城。寇奪曾王妣耳上金環,劉初長跪寇前,見寇傷姑耳,遂罵之。寇怒,斷劉頸,劉匍匐行至城北關帝廟。少憩,寇以巨炮轟廟,牆傾,劉死磚石下。遺孤國讓伯,甫二歲,為國強伯負而逃。以力弱不能遠行,得巴茅衝岑姓收養。亂平,我王父以金谷贖回,俾奉叔祖父母祀。曾王妣於劉死後,攜二伯國綱遠逃,兵燹流離,與我王父堂各一方,慘苦莫名。及王父聞曾王妣在下司,由平舟夜馳百里,尋睹親面,悲喜交集。城復歸家,四壁蕭條,生計窘甚。王父仰稟懿訓,與世周旋,幸無咎。更勤耕讀,以承歡卒。入庠食餼,家漸興,因曾王母髦耋在堂,不忍絕溫裾去求顯宦,惟眷戀庭幃,供於職。迄光緒甲申二月二十七夜戌時,曾王妣疾終內寢(時家仍在北街三甲)。距生嘉慶壬戌二月十二日子時,得壽八十有三。以是年三月三日權厝,六月二十四,安葬宋家橋祖塋側。

曾王父母有四子:長之彥,為我伯祖。次為王父,諱之俊,更諱鍾良,前清訓導。三之毅,季幼殤,皆我叔祖。女二:適張世臣公、袁汝恆公。孫五:長國智、次國勇、三國綱,此三伯之彥公出。四國讓、之毅公出。五即先君,諱國佐,又諱培。曾孫四:成瓊枝、三瓊玖,國讓伯出,以瓊玖繼國綱伯。先君有瓊鍈、瓊瑩。玄孫:淙、瓊玖出。澤、淵、瓊瑩出。

嗚呼!粵寇之難,我先人盡節累累,父子祖孫,同時畢命悲天。惟我曾王父,孝於親、信於友,廉於取予,治家處世惟嚴與寬,晚年非課讀蒔花,無所事事,具德若此,宜享天華!胡天降鞠兇,乃反猝遭寇禍。是蓋浩浩大劫,非有忠孝廉節士與於其難,不足為世法,則天之待我曾王父其以此歟!

昔葬曾王妣時,已招魂祔祀矣。宣統間,志梗概未刊石,恐久而湮,則後裔何從知我曾王父蒙難艱貞、殺身取義;曾王妣孝慈淑慎、勤苦持家之祖德也,因是懼急刻石然。

鍈最晚,於曾王父母碩德懿行未能知,謹就昔聆王父母遺訓,今聞慈人教言敬志之。語不文不足揚先德,不知者不敢妄載,懼失實也。

曾孫 瓊鍈 薰沐 敬志

中華民國十一年

裔孫 麟書 敬錄於乙卯年

臘月十九

公元一九七六年元月十九日

焚遷宋家橋祖塋之時

《先考妣生歿墓葬》

先考:生於清宣統二年、庚戌、三月初十。(公元一九一零年四月十九日)。歿於公元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享年四十五歲。原葬宋家橋祖塋,一九七六年焚化遷葬於先祖合墓。

先妣:生於清宣統三年、辛亥、二月二十二。(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歿於公元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六十八歲。葬於宋家橋祖塋西首之塬。

摘錄於家譜《木本水源》

另載:二零一二年四月遊陝西黃帝陵,得都氏姓氏來源一冊,記於此:都姓主要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是由鄭國貴族公孫瘀原是鄭國貴族的支裔,字子都,子孫後來得以受姓命氏,便以他的字為姓氏,從而成為以“都”為姓的人。

都姓人除上述一支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相傳帝舜時有一個玄都國,國中便有人以都為姓。另外,在党項、滿州,當代滿、彝等民族中,也有一些人姓都。這些都說明,都姓的來源也是較為複雜的。

在歷史上,都姓形成了吳興、黎明等郡望,當代則主要分佈在安徽、遼寧等省。至於其名人,在秦朝有都貴,漢代有臨淄侯都稽,明朝有山西按察使都任,等等。

祥書 於是年四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