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闽侯被遗忘的“空城”

在福州城中,有这么一句俗语“中国根雕看福建,福建根雕看福州”

相传90年代初,福州闽侯上街有着这么一个有关根雕传奇的村落—晓岐村,这里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呢?这一次,让笔者带领你们一起追寻福州工艺品三宝之 ——根雕艺术

这些年,闽侯被遗忘的“空城”

秦淮景 (姐妹之间)Joshua Bell - 金陵十三钗 电影原声带

这些年,闽侯被遗忘的“空城”

“瞻园里,堂阔宇深深”是《金陵十三》里,玉墨和她的姐妹们唱《秦淮景》里唱到的词,也是我初到“品德文化”的感受。在写着“晓岐村”三个大字的木板旁,穿过羊肠九曲般的小路后,来到这样一个地方,倒是颇有一番与世隔绝的意思。

这些年,闽侯被遗忘的“空城”

坐在木桌中间的主人稳稳当当续上一根沉香,倒上一壶清茶。对笔者说着:“别急,先喝杯茶”。

品 德 文 化

说起根雕,很多人会想到闽侯建平村,殊不知比建平村发源更早的则是晓岐村。在1989—1990年,闽侯一代还未产生根雕产业链的情况下,整个闽侯一代只有晓岐村特设根雕培训点。同时,也在根雕还未繁盛之时,杨学德先生已在福州开设厂房,至今从业40年。

杨学德现已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大师,自1976年从艺以来,他便和根雕有了奇妙的缘分。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根雕创作、设计中,并带徒授艺。期间他也曾云游各地,吸收各流派之长,交流木根雕技艺,并融合在自身的木、根雕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木风格。

从杨学德先生口中得知,根雕行业市场逐渐边缘化,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放弃了根雕,另寻出路。而作为根雕发源地的晓岐村,目前也仅剩下一、两家还在坚持创作根雕。早先家家户户制作根雕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在走访晓岐村之后,笔者深刻地意识到传统工艺文化在逐渐衰退。但这些包含着前人们的智慧,饱含匠师之魂、手作之心作品绝对不容许流失!

杨学德先生对此深有同感,他意味深长地说道:

“成立品德文化,是我想要为这个行业做点什么。”

传 统 工 艺 的 价 值

试想如果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传统工艺,仅剩我们所需的工业设计品,那么世上还有什么有趣之物存留?真正有趣的大概无非就是造物者的信念,以及灌注于作品的灵魂!

这些年,闽侯被遗忘的“空城”

思绪万千之时,有幸和杨学德先生从“传统工艺”聊到“人工智能”,杨学德先生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人工智能能代替很多,却唯独代替不了这些艺术品。艺术这东西只有人才能体会。”

这些年,闽侯被遗忘的“空城”

中国传统工艺经过几千年沉淀,而电子时代的发展不过短短数十载。但是随着快时代的来临,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传统工艺的精华,投入新时代的怀抱。但是笔者始终觉得每个人心中还是应保留着对传统工艺的记忆和热爱。

手工艺人对给设计以灵魂的构思,与我们撰稿人是一样的。饱含感情和灵魂的根雕作品,更能触动大众的心,也更持久。

不 远 千 里 找 寻 根 雕 原 材

杨学德先生还与笔者谈起了多年以前一段难忘的往事。

大概在前十几年,杨学德先生和朋友去往云南缅甸购买根雕原材。初到山上,一个茂密的原始森林,杨学德先生一见此景便激动不已,埋头寻找根雕木材,等他回过神时,已经与同伴走散了。好在最后有惊无险,没有出现意外。对于这番经历,杨学德先生戏称为他与“根雕”共患难的情分。

笔者见到屋子里还有不少精美的根雕作品,杨学德先生解释道:“这些全部是我留着自藏。于我而言好的物件卖一件少一件,我的初衷纯粹只是想成立个展览馆,再把这些文化传播出去。”

“功夫和时间,绝对省不得。”杨学德先生说:“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就停工不做。当心灵坚定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出品质好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