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醫生上市,是真的嗎?

手機用戶93762815755

搶在小米等一眾獨角獸公司之前,中國平安集團旗下平安好醫生率先登陸改革後的港交所“嚐鮮”。

  5月4日,平安好醫生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1833.HK。北京時間9:30分,平安好醫生上市首日開盤報57.3港元/股,較招股價上漲4.56%,總市值602億港元。

  據香港媒體報道,平安好醫生此次赴港IPO公開認購部分共獲得超額認購653倍,超越閱文創造的歷史;凍結資金超3768億港元,在港股新股“凍資王”排行榜上位列第十一位。

  平安好醫生不僅成為港交所改革之後的首支醫療科技股,也成為互聯網醫療上市第一股。

  卡位互聯網醫療,手握2億用戶

  資本市場分拆上市的現象並不少見,對於中國保險巨頭平安來說,更是如此。在平安集團版圖中,大醫療健康產業與大金融產業同等重要。這其中,平安好醫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以說,目前的平安好醫生,以平均月活躍用戶和日均在線問診量計算,稱得上全國最大規模的互聯網醫療平臺。

  2014年8月在深圳成立,好醫生卡位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優質賽道。在當下中國存在缺少優質初級診療服務、醫療資源稀缺且分佈不均的情況下,好醫生試圖打造覆蓋線上、線下結合的健康醫療大生態。

  願景是美好的,不過從收入比重和近三年增幅來看,當前的平安好醫生更像是醫藥電商平臺。好醫生主營業務主要有四個:

  2) 最賺錢——消費型醫療業務:一次性的體檢、基因檢測、美容等業務,包含個人和團體客戶。消費型醫療的收入從0.158億元增長到3.042億元,增長迅猛。消費型醫療每年都可重複購買,賺得是線下機構的流量費,還有健康管理和互動業務賣廣告也是賺流量費。

  3) 急速擴張中——健康商城業務:醫藥電商,自營+平臺。根據招股書披露,2016年市場規模為109億元,其中在線諮詢1.48億次,醫藥電商交易額200億元,廣告營銷市場規模12.03億元;電商從無到有,2017年銷售收入接近9億。

  4) 健康管理及互動業務:主要為APP內廣告。

  從財務數據來看,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平安好醫生分別收入2.79億元、6.02億元和18.68億元,營收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需要注意的是,平安好醫生並沒有實現盈利,2015年淨虧損額3.237億元,2016年7.582億元,2017年4.974億元。平安好醫生預計,隨著擴充營業,經營開支日後將會上升。

  653倍超額認購,引入全球7家頂級機構

  赴港上市的平安好醫生也成為全球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公司。

  相比春雨醫生、掛號網、好大夫、丁香園等競爭對手,因為背靠平安集團,好醫生可謂含著金湯匙兒出世,早在成立一年之際就已明確躋身獨角獸陣營;2016年5月實現A輪融資5億美元,估值達到30億美元,刷新了當時的互聯網醫療領域融資紀錄。

  招股書顯示,平安好醫生前五大客戶是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銀行、平安健康險及平安惠普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它們均為平安的附屬公司或緊密聯繫人,但經歷了早期的流量輸血之後,關聯交易佔已經呈現出下降趨勢。

  一位接近平安集團的人士指出,平安集團近幾年在內部孵化科技項目的過程中,採用了“扶上馬,送一程”的策略,在發展初期,除了出人出錢,也會給予大量的業務資源和客戶資源。眾安保險、壹錢包、平安好醫生均是如此。但在商業模式成行之後,就會開始逐步“斷奶”,每家公司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場中競爭發展,甚至衝擊上市。

  除了平安集團這一最大股東外,軟銀願景基金對平安好醫生的發展也長期看好。2017年12月,軟銀願景基金再次向平安好醫生投資4億美元,投前估值已經高達50億元美元。來自平安好醫生人士透露,孫正義做出4億美元投資的決定,“僅僅用了10分鐘”。按照孫正義所規劃的,軟銀願景基金投資的公司,每一家都是未來能支撐起全球變化的支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過程中,平安好醫生又獲得包括貝萊德基金、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委員會等全球7家頂級機構作為基石投資者,並創下653倍超額認購記錄的今年港股新紀錄,凍結資金超3768億港元。

  與孫正義十分鐘激情式投資風格不同,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委員會是穩健甚至保守的“理性投資代表”,也看中了正在快速成長中的平安好醫生。

  這些實力雄厚投資者的背書,或許讓平安好醫生的未來更令人心動。

  3年虧20億還能IPO? 港交所看的不只這些

  創立不過三年多,平安好醫生似乎一直都在實現不可能,其中之一便是移動醫療始終面臨的盈利難題。根據招股書顯示,平安好醫生2015—2017年收入分別為2.79億元、6.02億元、18.68億元。

  平安好醫生首次籌集資金時,“收入來源非常有限”就是當時的一大困擾。儘管市場估值居高不下,但僅僅依靠主要來自線上問診諮詢、會員保健卡銷售、線上醫藥保健化妝產品銷售等方面的營收,使得平安好醫生和其它初創公司一樣,始終不曾盈利。

  但不可忽視的,仍然是持續虧損問題。根據招股書,近三年虧損額分別為3.24億元、7.58億元、10.02億元。近三年經營性現金流也均為負數,分別為-0.45億元、-2.63億元、-4.84億元。

  有人質疑,3年虧損20億,為什麼還能上市?業內人士分析,實際上,互聯網企業在上市之際的虧損並不鮮見,以現今如日中天的亞馬遜為例,在上市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報表上都是虧損的,甚至高達數億美金。同樣,目前緊隨BAT之後的京東,在上市前及上市後的兩三年也都是虧損的,而且虧損金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

  並且,此次港交所24年啟動最大改革,其中一項是,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這對一眾生物科技公司來說是重大利好。

  在資本市場上,平安好醫生走在了前面,其他獨角獸又有著怎樣的走向呢?

  據瞭解,微醫集團目前5億美元pre-IPO融資進行得非常順利,如果不出差錯,計劃於今年年底赴港上市。據微醫集團首席戰略官陳弘哲介紹,微醫計劃分拆上市,內部現有微醫雲、微醫療、微醫藥、微醫險四個業務板塊,pre-IPO輪融資完成後,微醫將重組四個業務板塊,讓板塊更清晰。

  另一家醫藥行業獨角獸公司復宏漢霖,由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與美國科學家團隊在2009年12月合資組建,復星醫藥間接持有復宏漢霖71.33855%股份,為公司的間接控股股東。復宏漢霖主要致力於應用前沿技術進行單克隆抗體生物類似藥、生物改良藥以及創新單抗的研發及產業化。

  目前,復宏漢霖已融資金額約13.85億人民幣,估值超過31.8億美元(約100億人民幣),有可能今年下半年在香港發行股份,籌資至少5億美元。

  為何生物醫藥獨角獸紛紛瞄準港交所,港交所新政對內地醫藥企業放開和歡迎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未來獨角獸們在港股上市後故事該怎麼講,值得期待。


投資界

是真的。5月4號,不只是青年節,更是平安好醫生的“破殼之日”。

上市就得了“破發症”

5月4日,平安好醫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這也意味著全球AI醫療科技第一股正式誕生。此前公告顯示,平安好醫生每股發行價為54.80港元,共發行1.6億股,計劃融資85.64億港元(約合11億美元),是今年截至目前港股最大規模的IPO。平安好醫生開盤價報57.30港元,較發行價上漲4.6%,總市值超過600億港元。此後股價走低,當日5.6億港元資金險守發行價,最終以54.80港元平收。

正式交易前的配售期間,平安好醫生也曾獲得投資者瘋搶,超額認購654倍,凍結資金超3768億港元,位列港股新股“凍資王”排行榜第十一位。根據騰訊《一線》的報道,投資者們無視虧損大量搶籌的核心,是平安好醫生依託平安集團保險業務等生態背後的想象力,以及平安好醫生自建醫療團隊的“重資產”模式和AI醫療概念。在市場熱炒氛圍之下,一些業內人士曾認為,平安好醫生上市首日的漲幅可能在20%到30%之間。

頭頂2018年首隻赴港上市獨角獸的光環,“平安之子”平安好醫生於5月4日正式登陸港股市場。但是作為全球AI醫療科技第一股,平安好醫生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不盡人意。平安好醫生首日的走勢與募資時的熱捧相比,不得不說相形失色。今日開盤,平安好醫生跌破發行價54.8港元,盤中一度下跌超10%,最低觸48.90港元。


遠見財訊

平安好醫生成立於2014年8月,是一家在線健康信息諮詢平臺,在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處於領先地位。據招股書顯示,平安好醫生的業務內容主要包括家庭醫生服務、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動等四部分。

平安好醫生是從平安集團分拆出來的,自成立起就不斷獲得資本的助推,其業務與營收也多來自於平安集團提供的業務。不過,盈利依然是平安好醫生面對的一個難題。背靠著平安集團的品牌與強大的銷售渠道,平安好醫生的註冊用戶和營收在逐年遞增,但受限於成本和銷售費用的居高不下,以及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近三年的虧損規模在不斷擴大。而對母公司平安集團的過度依賴,且自身商業模式並不清晰,成為投資者對平安好醫生的另一擔憂。


經濟觀察報

據多家媒體報道,由中國平安分拆的首間新經濟企業、業務主體為平安好醫生的平安健康醫療科技(下稱︰平安好醫生)4月12日已通過上市聆訊,最快月底招股,料5月中掛牌。香港IPO將募集資金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估值達到54億美元,保薦人為花旗及摩根大通。

平安好醫生是幹什麼的?

  • 平安好醫生是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領先者,以活躍用戶和在線諮詢計,公司已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互聯網醫療平臺。截止至2017年底,已經擁有1.928億註冊用戶。2015年、2016年的註冊用戶分別為3030萬和1.315億,複合年增長率為152.3%。2015、2016、2017的月活用戶達到了560萬、2180萬和3290萬名,複合年增長率為142.4%。

    平安佔多大股份?

    • 平安健康醫療前身是平安健康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平安於2014年8月成立的全資子公司,為平安集團旗下互聯網業務板塊的重要成員。平安好醫生的控股股東包括安鑫有限公司、平安集團、樂錦煊有限公司、高盛前董事總經理、鄭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主席羅肇華等。其中,安鑫(為安科科技全資附屬公司,安科科技為平安集團全資擁有)直接持有平安好醫生46.2%股權,是最大股東;此外,平安通過安鑫間接持股46.2%;樂錦煊直接持股46.39%。就在此次提交IPO申請前,平安好醫生獲得了軟銀集團的投資,旗下的遠景基金以4億美元的價格換得了7.41%的股份。

      經營業績如何?

      • 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及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營收分別為2.787億元、6.015億元和10.163億元。2016年相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115.8%;2017年相比2016年同期增長了240.4%。儘管營收呈快速增長趨勢,但截至目前,平安好醫生並沒有實現盈利,從2015年到2017年的淨虧損額分別為3.237億元、7.582億元、4.974億元(排除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及外匯盈虧淨額影響,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3.229億元、9.819億元、7.1億元及3.307億元)。

      • 客戶構成方面,可以看到平安集團初期對好醫生的大力支持,以及客戶集中度越來越低的健康趨勢。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截至9月30日),平安好醫生五大客戶分別為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銀行、平安健康險及平安普惠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均為平安集團的附屬公司或密切聯繫人)。其中,最大客戶為平安壽險,分別佔總營收49%、27.9%級17%。同期,五大客戶分別佔總營收75.6%、40%及31.4%。

      發展前景怎麼樣?

      • 目前中國移動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增速保持平穩,預期市場增速將維持在40%左右,行業由快速發展進入到穩定發展階段。細分來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包括在線諮詢、健康管理、藥品B2C業務、在線廣告及營銷推廣、保險合作等,這些細分市場都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目前也保持著高雙位數的增長水平。

      • 對於中國來說,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增長也有很多驅動因素,包括中國7億多的互聯網活躍用戶基礎,支持遠程醫療,健康管理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老齡化等結構性因素帶來的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巨大未滿足空間。供給端方面,技術進步,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健康管理更具效率、更精準。行業前景無憂,就看好醫生如何搶得到更大蛋糕。股東背景以外,好醫生亦具有強大的高管團隊。IPO資料顯示,平安好醫生的高級行政人員平均擁有16年相關行業經驗。如CEO王濤在加入平安集團之前,彼曾任阿里巴巴高級副總裁、Ali Cloud的前身Ali Soft的總裁;金山軟件的首席技術官、Skyworth Computer& Network Company Limited的首席執行官、及美國微軟總部的軟件工程經理,以及平安健康險的主席兼行政總裁。

      上市進度到哪了?

      •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下稱平安好醫生昨日通過上市前聆訊,最快月底招股,並暫定5月中掛牌。據悉,平安好醫生將於下週進行上市前路演,瞭解基礎投資者投資意向後,再擬定公開發售價區間,聯席保薦人為花旗及摩根大通。基金界人士預期,新經濟股平安好醫生營運模式具獨特性,加上公開發售前獲著名科技基金軟銀投資,只要估值並非太高,市場反應將相當熱烈。

      互聯網醫療上市潮開啟?下一個是誰?

      目前涉足互聯網醫療的主要的競爭包括:春雨醫生、掛號網、好大夫、丁香園和微醫這幾家平臺,根據這幾年市場的平均日活躍用戶及月活躍用戶來計,好醫生位列第一,處於龍頭地位。平安好醫生衝刺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固然開啟了互聯網醫療企業上市的浪潮。眾多競品中,備受關注還有騰訊的微醫。2017年12月14日,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Jeff Chen)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微醫正在做5億美元的Pre-IPO融資,進行得非常順利,如果不出差錯,計劃於今年年底赴港上市。


      富途證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