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炒A股的人为何总是跑输炒房的人?

这些年炒A股的人为何总是跑输炒房的人?

炒股与炒房

股票投资者,本来听起来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名字。然而,到了中国股市,却往往成为了长期套牢的股东。与此同时,与其余股票市场相比,中国股市热衷于一个“炒”字,而炒股、炒概念、炒题材等语言的出现,却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股市较高的投机性。

同样是股票市场,一些海外市场投资者,往往会把本土市场作为养老增值的重要渠道。实际上,对于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神话,也从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美股市场长期牛市的基础之上。然而,与之相比,国内投资者却甚少把养老钱、保命钱投放至股票市场之中,鉴于中国股市长期处于牛短熊长的运行局面,即使采取长期持股的策略,也未必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率。或许,对于投资者而言,更热衷于用闲钱投资股票,做一下短线波段,赚取一些小利润。

在实际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往往很少采取长期持股的策略,更谈不上通过红利再投资来实现长期资产的保值增值。纵观国内投资者,往往更热衷于中短期持股,而持股期限多在1年以内,而更有甚者持股时间不多于一个月。至于持股时间超过1年的长期持股者,要么属于高位套牢,而长期处于等待解套的过程;要么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实现资产的持续增值。但,从实际情况下,前者占比多数,而后者却为数不多。

这些年来,A股市场确实出现了不少的大牛股、长期牛股,例如格力电器、爱尔眼科、恒瑞医药、万科A、 贵州茅台等。但是,与约3500家上市公司数量相比,多年来走出独立性牛市行情的个股占比,却是寥寥无几,而多数股票却呈现出阴跌行情。与此同时,因市场指数的相对失真,即使有时候股市出现上涨的走势,而不少股票却并未跟随市场产生回升上涨的行情,反而延续着自己的独立性调整走势。事实上,对于这一现象,与多年来股市的持续扩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长期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在股市不断扩容的背景下,难免会进一步分流多数上市公司的存量流动性,并导致不少个股的走势呈现出阴跌不止的运行格局。

A股赚钱难度大、长期呈现出牛短熊长的运行格局,多与股市的融资定位有关。与此同时,因持股成本的严重不对称,加上新股定价、新股炒作的不合理性,却往往加剧了股票市场的造富效应。纵观多年来的市场表现,企业上市意愿非常强烈,IPO堰塞湖问题长期存在,归根到底还是多数企业家们看中了A股市场的造富效应,企业成功上市后,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股票市值的飙升、企业品牌效应的大幅提升,而且还给大股东、高管以及相应的资金机构带来了暴富的机会,而后待一定的解禁期后,则涌现出一大批的减持资金,而随着企业上市步伐的持续加快,实际上也意味着A股市场潜在的减持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而对于近年来的A股市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IPO堰塞湖的泄洪压力,而且还逐渐强化了限售股堰塞湖的压力,而这一泄洪压力却长期考验着市场的自我承受能力。

股票市场,本质上还是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场所,但与普通投资者进行竞争的,一方面是持股成本极低的原始股东、上市公司高管以及相应的资金机构等;另一方面则是具有信息优势、资金优势的大资金大机构。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资金机构成为普通投资者的竞争对手。紧随其后的,则是A股市场仍会迎来更具投资嗅觉与资金实力的外资资金,随着A股市场机构化程度的持续攀升,普通投资者已经很难与这些实力资金进行较量,而加速去散户化也可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接下来,可能会是国内大资金大机构与国外大资金大机构进行竞争与博弈,并逐渐打造成另一种市场新局面。

与A股投资者相比,国内炒房者的命运却幸运不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各路“庄家”都似乎以抬升价格为目的,包括土地价格、建筑价格等,而房地产投资者只要不断买进,就可以很好顺应了房价上涨的大趋势,并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则是房地产牵涉着诸多利益,无论上至地方,下至普通人,都离不开房子,而房子又与我们的户籍、社会福利、教育资源等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而在各方利益趋同的背景下,却成为了房价持续上涨的重要根基。

一个是以融资作为定调,下跌调整时间远多于上涨时间的投资市场;另一个则是以稳房价,守风险底线为基础,其上涨时间却远远多于下跌时间的投资渠道。从本质上分析,这两者的运行趋势不同,发展定位与政策态度不同,却往往容易造成两种不一样的投资结果。

由此可见,这些年来炒A股的人却总是跑输炒房的人,而长期下来,炒股比不上炒房却成为了一个比较无奈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