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法練習筆畫時,是否需要提筆逆入?

叫我阿念

《逆鋒入筆就一種起筆方法,切筆入紙依然可行》

書法作為一種平面視覺觀賞藝術載體,要的是一種結果。書法筆畫練習更是如此,只要用某種運筆方法能把筆畫的形態寫出來就算成功,並不強求某種具體的方法與措施。

一、逆鋒入筆是一種有效起筆方法,但並不唯一;

逆鋒入筆只是一種起筆的方法,可能因為使用的人很多,大家從中摸索出很多小竅門,可以交流的內容多起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教科書式的經典起筆教程。


但是,起筆的方筆至少多種,"順鋒切筆"入筆依然可以將筆畫起筆形態寫得乾淨利索、姿態完整。

二、逆鋒入筆歷史優久,學習並無壞處;

逆鋒入筆流行使用,自然有其實用的優勢。當然也有其缺點。"欲右先左"的技術口訣中,筆尖先從起筆點稍右的位置入紙,筆尖取向左短距離行筆,然後折轉行筆向右運動,就完成了一次逆鋒入筆。



圖:歷史上的筆畫也有下逆鋒入筆的

這種入筆方式有兩個好處:

其一:筆尖入紙時,可能產生不規則形態,折轉行筆時就覆蓋了各種風險,一次大角度180度調鋒,鋪毫入紙已有一定深度,折轉筆鋒時可以配合各種小技巧,給起筆造成各種想要的"整齊厚重"的形態。

圖:永字八法有逆鋒入筆的寫法,算一種工筆技巧

其二:逆鋒入筆還可以帶來筆勢不同。

圖:啟功楷書田英章工楷都不主張逆鋒入筆,也受大眾歡迎

逆鋒入筆,在微觀上相當於給起筆增加了一個看不見的筆畫。這種兩次留墨書寫的過程,相當於改變了起筆處的筆順,筆勢發生了必然變化。


創新炎黃

寫楷書時,如此提筆逆入,害了不知多少人。

用這種方法寫字的人,基本都擋在書法大門之外。寫字,首先是寫,不是畫!何謂寫,以漢字正常筆順,用毛筆以最方便快捷的筆法書寫。用毛筆寫字在古代,應用是第一位的,流暢、快速、美觀……是必須的標準。

以此論楷書筆法,橫畫起筆,為什麼要提筆逆入?簡單的問題不必複雜化。科學的方法是順鋒入紙、迅速扶正、正鋒行筆。豎畫起筆是順鋒橫切打筆鋪毫,同時下行。

逆入起筆,楷書中運用很少,篆隸中常用。由藏鋒起筆到露鋒起筆,這是書體演變的結果,露鋒起筆是楷、行、草的突出特徵,一個字為了快,快速書寫,這是筆法的革命。

時下流行的唐楷筆法示意圖,多有提筆逆入者。請初學者明鑑!


牧雲軒聊書法

不同的書體或點畫的起筆是不一樣的,主要源於點畫的造型有區別。如果是楷書的話,特別是初學者,按照楷書點畫的起筆要求,一般來說,要逆鋒入筆,也有一字之中逆鋒和露鋒入紙兼而有之的,但以逆鋒入紙為主。



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鋒,點畫出入之際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這種逆鋒入紙的練習,有助於控筆能力的鍛鍊,而不至於運筆一滑而過。雖然逆鋒筆法比露鋒筆法較難些。但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掌握了,其作用要大的多。

再說,我們初學一般是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書體具多。也有臨摹隸書或魏碑的,但其筆法是一樣的,逆鋒起筆是必須掌握的書法技法之一。劉小晴先生說:此逆入平出法,其法如寫橫畫,先朝左尖鋒入紙作一圓點狀然後反折而行。有時一次不夠,須往復二次。逆入之目的在於中鋒鋪毫。逆鋒入紙筆法屬於藏鋒的技法,有利於筆鋒達到“萬豪齊力”,點畫敦實、飽滿、勁健。筆勢或斬截或穩健;筆力遒勁峻拔;筆意含蓄蘊藉。

無論毛筆書法亦或硬筆書法都應學習或掌握這種筆法。


翰墨書道

1首先發表我的觀點,每當看到講書寫時要逆筆入紙,我都要強調一點。提筆逆入固然是對的,但是它不適合於所有字體,包括楷書也不盡是逆入的。

2米芾曾經在他的書學論述中提到“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無往不收,無垂不縮”。這句話說的不錯,但是你要考慮到他的使用對象,如果說寫顏柳的楷書,必須逆入藏鋒,但是寫歐體楷書,還有趙孟頫的楷書,難道也要藏鋒嗎?顯然這是錯誤的!!!



3為什麼說不適用於所有字體呢?我們平常書寫行書或者草書的過程中,基本都是露鋒入紙,最典型的就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裡面所有點畫基本都是露鋒的,字與字之間,筆畫之間遊絲引帶非常明顯,一看就知道是露鋒入筆。


4所以說不是所有字體或者楷書都要提筆逆入藏鋒的,它是非常有侷限性的!!!!!


清雅齋書法日講

關於逆入,大家一定要明白,它有兩種方式,一是有形之逆入,一是無形之逆入。

說下我的幾個觀點吧:

1、逆入是必須的,正如練武術,出拳時,先要將拳收回來,然後再打出去,這樣才有力量。書法也是一樣,逆入是為了蓄勢,這樣寫出的筆畫才有力道。

2、有形之逆,就是在筆畫上所反映出的圓筆起筆和收筆,一方面是蓄勢,一方面也起到調鋒的作用。

3、無形之逆。有時我們看有些字是以尖筆起筆,似乎違背逆入的原理。要弄清這個問題,非得看書法家現場書法。

尖筆起筆有兩種可能,一是空中逆入,書家熟練後,逆筆只是在空中完成了逆入蓄勢這一過程,落到紙上就成了尖筆。二是因貫氣的需要,把幾個字組成的字組,當作一個字書寫,字與字之間出現了尖筆。

4、作為書法訓練,我們還是應該堅持有形之逆入,待功力深厚後再作無形之逆。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寫筆畫是否要“逆入”? 看是寫什麼書體、字體。一般情況下,楷書不需要這種動作。不妨以顏體為例,做個小小實驗,立見分曉。

實驗一,將筆鋒逆向戳到紙面上,然後,調鋒轉勢行進,結果會怎樣呢?看下圖:


△圖為逆入起筆法

這種寫法,似乎完全符合“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勢起筆”之說,但是,寫出來的形狀,卻不是顏體楷書中,橫畫起首處的原形。

實驗二,將筆鋒斜向落在紙面上,然後,向右側鋒行進,看看是什麼樣,如圖:


△圖為顏體《多寶塔》中的橫


△圖為顏體《勤禮碑》中的橫

顯然,這種寫法非常接近範本的形象。

其實,不單單顏體不需“逆入”,歐體、柳體、趙體,以及魏碑、晉楷、元楷等,也沒有這種筆法。理由是: 古人不寫大字。所以,在臨帖的時候,儘量寫原大,最好是練練小楷,這樣的話,可能就不用為此糾結了。所謂“藏鋒”、“逆入”,是現代人一種錯覺!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這個問題須分別看待。

起筆又稱發筆,它的優劣直接影響運筆的質量。

行書的發筆不外乎方、圓、藏、露。楷法入行者以方筆居多,篆法入行者以圓筆居多。圓筆藏鋒採用逆入平出之法,此方法不露梭角鋒芒,故合蓄凝重,適於榜書。在楷書、行書中這種方法很少見,即使號稱帶“篆籀氣”的顏真卿也只是帶有這種筆意而已。


方筆起筆又稱點法起筆,也就是側鋒入筆方法。我們常說的橫畫須直落筆、直畫須橫落筆就是指這種便捷方法,王羲之行書也用此法。

筆者認為,行書與楷書的發筆無論藏鋒或露鋒,皆須以逆取勢。露鋒起筆其實乃無形之逆(意逆),也就是凌空取逆勢;而藏鋒取逆勢,就是在紙上作有形之逆,即落筆方向正好與行筆方向相違逆。

書法,有其法則規定: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行還留、欲頓還提、欲躍還蹲等等辯證的規律,在運用這些規律中,只存在生熟問題,不存在取捨問題。我們都知道趙孟頫能日書萬字,而他為了追求速度難道就摒棄了這些法則嗎?





書法之所以是“有形音律、束縛的舞蹈乃是與這些法則相統一的,一幅作品該疾則疾、該緩則緩,蘊疾含緩、寓快於慢、點畫曼妙、筆筆三過才是給人以美的娛悅,不明此理,才會有今人之書浮滑單薄,淺陋粗鄙的“醜書”。



臨池管窺

以我的看法,還是以"提筆逆入"為好 小時候學毛筆字,老師要求逆鋒入筆,自己不理解:為啥要逆鋒而不順筆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後來見有的書家喜歡順鋒入筆,有些書家卻強調逆鋒入筆,我更加糊塗了。直到年齡大後看了一些書學理論,以及自己領悟能力的提高,才完全改變了我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認識。 書史上對筆法的論述不勝枚舉。宋以前的蔡邕《九勢》,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歐陽詢《八訣》《三十六法》《用筆論》,張懷瓘《論用筆十法》,李世民《筆法訣》,李華《二字訣》,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等等,這些書論雖然沒有直接說到逆鋒回鋒等筆法問題,但都強調了在落筆和收筆時筆鋒的反方向運動的重要性,那就是要造"勢"。 宋以後的書家,如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董其昌,包世臣,康有為等的書論,在起筆和收筆上就明確地主張"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欲上先下",以及"無往不縮,無垂不收" 等用筆之法。 最近讀著名書家孫曉雲的《書法有法》,才真正搞明白了"逆入回收"的道理:不外乎是講轉筆的"取勢",具體是指在起筆時的轉筆發力。只要基於轉筆發力,其結果必然如此。譬如人要右轉,全身之力必先迅速向左,才可發力;要向上拋物,必先向下使勁;要出拳,必先收拳。這是最簡單的發力常識,只是總被忽視罷了。 吾深以為然。 當然,"逆鋒起筆,回鋒收筆"有"實筆""虛筆"之分,即"實到"和"意到"。在基本功打好,功力深厚之後,更多的是"意到筆不到"。所以我主張在初學階段基本功薄弱的情況下,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地遵循逆鋒起筆的原則,否則養成了筆筆露鋒的習慣,以後要糾正就為時已晚了。 我還建議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同時,最好學些書法史和書學理論知識,用書學理論來指導自己,提高和豐富自己在書學活動中的認識,這樣在學習中產生的"瓶頸"和"誤區"也會迎刃而解。






手機用戶3215336045

提筆逆入,還是需要的。【後附我臨寫的習作

個人認為除楷、篆、隸外,行書和草書有很多也是逆入的,比如懷素狂草《自敘帖》、張旭狂草《心經》、王羲之《十七帖》,並不是每個字的起筆都是順鋒入紙。尤其初學者,對用筆不熟練,可以起到練習調鋒之效。

不過,這裡的逆入可分為實和虛兩種:實逆,沒有教材上那複雜,是很微小的動作。如橫畫,是先左後右的一擺後,瞬間落筆,觸紙如筆頭頓一下,立即提起調鋒,調正筆尖鋒毫,位居橫畫上下的中間,這兩個動作都是一瞬而成,不能做太多停留。

然後再行筆,就能保證為中鋒,期間或提或按,一為體現線條粗細和力度變化,同時也為調整行筆中保證筆尖鋒毫在筆畫中間。

另一種是虛逆,同樣是橫畫,即提筆先向左,筆並不觸紙,再折回落筆,比順鋒入紙多了一個空中的姿勢,目的是讓筆鋒觸紙時的毛順勢而入。

後面的動作則一樣。這些動作都是很微小的,瞬間完成的,並不一定能看到這些動作。

包括回鋒也一樣,都是先提筆,下切,稍頓,再回鋒,也有實回與虛回之分,目的都是為了調整筆鋒,控制筆墨,為的是寫下面一個字,確保鋒正毛順。

這些動作都很自然的,不像教材上那麼擴張,像畫筆畫一樣。

以下是我臨寫的習作,一是董其昌的行書《宋詞》冊頁局部,二是懷素《自敘帖》局部,三是王羲之的。


陳洪標寫字說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