罨画池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崇州市市中心的一处园林,是四川园林中川西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罨画池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崇州市市中心的一处园林,是四川园林中川西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罨画池园林始建于唐朝,初名“东亭”,是一座衙署园林。宋时,江原知县赵抃在园中开凿罨画池,加之后来苏元老、陆游等文人的经营,罨画池的园林格局大体奠定,并成为蜀中名胜。

宋之后,官方对罨画池的修葺与重建大都以纪念陆游、赵抃两人为主题,罨画池因而逐渐演变成为现今的公共性纪念园林。

罨画池现存建筑群多为清朝重建,全园由罨画池、陆游祠和州文庙三部分组成,总占地34541平方米,其中水面1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46平方米,全园格局及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少数几处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园林之一。

罨画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

唐时,罨画池及其东南一带最初是蜀州州署的郡圃;,同时兼有驿站功能,被称为“东亭”,当时此处并没有湖池存在。

北宋庆历年间,赵抃入蜀任江原知县,并开始了较大规模的造园活动。赵抃在兴修水利以引水灌溉农田时,顺便将水引入郡圃并开凿湖池蓄水,作起居观游之用。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崇庆州文庙一景明洪武元年,蜀地 人士为了纪念曾在此地为官的陆游和赵抃,在罨画池畔修建了赵陆二贤祠。

民国五年,罨画池被辟为公园。1955年,罨画池被更名为人民公园,同时新建大门并废除了原有的东门。新门位于西北角,面向较为繁华的大东街。

1960年代,罨画池东北角新增建了一组兼有船埠功能的亭、廊、榭。1974年,罨画池东北角增建听诗观画亭与池北半亭,并在尊经阁西南增建了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为立意的比邻廊。1981年,人民公园复更名为罨画池。1982年,对二贤祠进行修复,并将其改为了陆游祠。2008年起,崇州市开始对罨画池及其周边进行整体打造,计划对罨画池水环境进行整治,同时保护周边特色民居,并对周边临街建筑进行风貌整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