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担当!作为80后副教授的她,受邀参加《我是演说家》反响强烈

课上,她会与同学们深入地讨论人工智能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力?我们是否太依赖人工智能?是否应当警惕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异化?她希望与同学们的讨论能结合日常生活,两者能产生一定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她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一种习惯而不是只接受别人给出的答案。例如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会对我们当下有什么改变?做为一个读书人是不是要随波逐流——大家说好我就说好,大家说坏我就觉得坏?是不是应该不假思索地热情拥抱这个东西或者完全抵制这个东西?并不然。她说应该有独立的思考,“不要让大学的课终止于一个课堂”。

她就是来自陕西科技大学设艺学院副教授——杨素秋。

“女神”担当!作为80后副教授的她,受邀参加《我是演说家》反响强烈

杨素秋,1984年生于陕西安康。文学博士,现为陕西科技大学设艺学院副教授。曾于2013年和2017年两次获得我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2014年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15年获得陕西卫视“超级老师”称号,并受邀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发表演讲《无用之用》,反响强烈。发表散文随笔若干,代表作品《陕西师大的先生们》等。

几十年与书籍相伴,杨素秋老师看起来那么文艺大方!

小时候,杨素秋老师的父亲很喜欢买书,即使母亲把钱管的很紧,父亲也会想办法偷偷买书,买不起新的,就买旧的。印象中,八十年代的屋子里放了近五千本的书,二十平米的房子,每一面墙上,床底下,灶台边上到处都是书,相当吓人。

在杨素秋老师的回忆中,童年美好的场景就是每年暑假父亲会把全部的书整理一遍。因为每年父亲会把新买到的不成套的书插进旧书里,整成一套,再一整套一整套地把书包起来,外面做上标记,方便寻找。也正好夏天可以晒书防虫蛀,于是,每到暑假,家里就乱的插不进脚,阳台上,桌子上,地上,全是书。

“女神”担当!作为80后副教授的她,受邀参加《我是演说家》反响强烈

因为整理书目,小素秋暑假每日与书相伴,都不操心吃什么,到现在,读书已是她的一种习惯,一天不读书都难受。大概是书本在杨素秋老师的身上施了魔法: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岁月留下的痕迹,只感受到文学给赋予她的独特魅力与气场,那是一种初见之刻,你便会被她深深吸引的气质。

其实,杨素秋老师以前只喜欢读文学,不喜欢读科学,读历史,父亲就会批评,说这样不好。当时杨素秋老师并没有听从父亲的教导,但到了十七八岁以后,她发现自己的阅读习惯很成问题,只读文学,使得知识面特别狭窄,这之后素秋老师也会刻意去读科学类历史类的书。15岁的她就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到了十八九岁时她发现自己对于科学还蛮感兴趣,也许也可以读读理工科呢?但这时候再转专业就有点来不及了。

只听过挖掘机哪家强,没听过学美学哪家强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杨素秋老师“只听过挖掘机哪家强,没听过学美学哪家强”这句话?这是

杨素秋老师在《我是演说家》中演讲《无用之用》编的梗,这段精彩的演讲之中,她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论证了人文课程和科学技术课程一样,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重要意义。

是什么样的际遇让杨素秋老师写出这篇文章的呢?

“女神”担当!作为80后副教授的她,受邀参加《我是演说家》反响强烈

在此之前杨老师参加了一个旅游团,团友得知杨老师在大学教美学,就说:“这门课的名字听起来好没用啊。”素秋老师一点也没生气,而是在想

现在的社会是如何理解“有用”和“无用”的。有一次在按摩颈椎的时候,师傅与她聊天,“我觉得世界上最没用的书就是小说。我媳妇吧,要是看个菜谱书、缝纫书、或者教育孩子的书,我觉得还有用,我一看见她看小说,我就想给她扔了,那破玩意有什么用啊,纯粹浪费时间!”素秋老师笑笑没吭声。

杨素秋老师认为,“小说无用”这就是社会上的人的普遍见解。但在大学的课堂里,我们应当让学生懂得小说的“无用之用”。

人们说不知道读什么书,一半是真诚,一半是借口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杨素秋老师说,文学的意义它不是立竿见影的,现今社会,人们过着快餐式的生活,特别喜欢买那种《五天学会绘画》、《当好父母的一百条原则》,试图通过几天的阅读就变成一个优秀的画家或者是一个伟大的父母,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恰恰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持久的,看似看不到目标的一种阅读,在这个阅读中,夹杂些许难度,或者这个阅读对我们既往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然后读完这本书,会发现我们的内心发生某种改变。

并非今天读了这本小说,你就可以考一个证拿去找工作。与技术性的层面的学习不同,文学给人的的这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一个人阅读了很多很多的文学书籍,渐渐地,他对于人性、对于世界有了更多的体察。同样,上大学的我们,不能仅仅肤浅地去考虑我学的课程以后能不能帮我找到工作。知识,总有它发光的一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也有很多人都急功近利”,杨素秋老师说道,“他们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变化就放弃,永远去读那个《八分钟看完世界名著》这样的书,最后直到老了,实际上也是个对某些领域没有深入了解的一个人。”“我们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经典出版社的读物,不建议大家在有很多版本的选择时随便挑一个”,在谈到同一本书选择不同的版本去阅读会对思维有何改变时,杨素秋老师说道。“有两类书,一种是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很重要,谁翻译的这个书,质量差异还是挺大的,通常我们会帮助学生去选择一些较好的出版社,出的译本相对来说比较权威一些。另外一个就是古代文学,因为版本不同和校勘注释的问题所以也会有一些出入。”

“女神”担当!作为80后副教授的她,受邀参加《我是演说家》反响强烈

但往往很多大学生不是很喜欢读书,更多的是不知道去读什么样的书。杨素秋老师说,其实人们说不知道读什么书,一半是真诚,一半是借口。各个领域的经典书目,只要想读,随便找一下都能找到。但是一流的书籍往往比较难,可以先从二流的读起,慢慢地积累。素秋老师说:“当去碰触一流的东西后发觉很难,很多人就没有耐心去尝试二流的,而直接掉到八流,那种片面的,鸡汤的或者是那种‘10万+’没有什么阅读难度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这种,为什么呢?不是因为那个东西好,是因为它简单,所以大家都喜欢去看。”

我更愿意上课,选择与学生交流,因为它更自由

杨素秋老师很少发朋友圈,她喜欢在微博里记载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有时候写日记来记录生活。有人问素秋老师,您将来会去山里隐居吗?她说:“这世界上有几类读书人,有的是沉思默想的,有的是积极入世的。也就是说,有人去山里隐居修行,而有人在社会中积极改变周围的世事。我并不觉得前面那一种就高于后面那一种,或者说后面那一种就比前面那种好。”杨素秋老师说道,“这只是一个人的不同选择而已,我更愿意上课,选择与学生交流,因为它更自由。

“女神”担当!作为80后副教授的她,受邀参加《我是演说家》反响强烈

无论我们将被生活的浪潮打磨成一个怎样的人,当我和世界初相见,当我曾经是少年。愿我们都能勿忘初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努力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女神”担当!作为80后副教授的她,受邀参加《我是演说家》反响强烈

杨素秋老师仅是陕西科技大学优秀师资团队的一个代表,作为“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现拥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

学校始终按照国家和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