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書中那個四不像的小米

招股書中那個四不像的小米

為了搶頭香,雷軍也是拼了。

坐在風口嚐鮮好處多

4月24日,港交所剛剛發佈新訂的《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小米赴港上市招股書就馬不停蹄的落定了!騰訊《一線》的爆料顯示,早在一年多之前,港交所就已經跟小米高層聯絡,意欲打造港股“同股不同權”第一單標杆案例。

雷軍是最喜歡嚐鮮的人,作為國內第一代程序員、第一批天使投資人,離開金山後馬不停蹄的創立小米,追趕當時大熱的智能手機風口。隨後又成立了順為資本,推出“風口上的豬”理論,到處宣傳“順勢而為”的重要性。

創辦小米的這些年裡,雷軍又推出“互聯網營銷”概念,第一個站出來吃社交網絡流量紅利,亞馬遜自營品牌上線不久,小米網加小米手機的雛形就已經出現。

許多人不知道,雷軍還是第一批電商創業的試水者。雷軍剛開始做天使投資人的時候,正逢電商風口,當時雷軍就通過投資陳年創辦的卓越網,成為電商行業的第一批試水者。

這樣的履歷也為雷軍帶來了豐富的IPO經驗,從港交所到美股納斯達克再回到國內A股創業板新三板,親自經歷了金山、YY、獵豹、世紀互聯、51TALK、迅雷、華米、御泥坊等等公司的上市歷程,目前坐擁11家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企業。

現在港交所新規落地,國內A股CDR制度正在緊張建設,也在期待第一個CDR標杆案例落地。未來小米以CDR的模式迴歸A股,能在CDR與同股不同權領域做出雙突破!

招股書中那個四不像的小米

經驗豐富又有小米這樣的巨無霸在手,雷軍不出面嘗這個鮮,就沒有第二個人敢站出來了。所以,2015年雷軍“五年不上市”的承諾,也就算不得什麼。畢竟歷史大風口更重要。

當然,有資本有背景有實力,雷軍也不可能隨隨便便放過這個頭香。

通過小米招股書透露出來的信息,及各方投行人士對媒體的爆料,此次小米IPO的估值將在700~1000億美元之間。小米2017年的淨利潤為53.6億元摺合8.46億美元,算下來P/E市盈率達到了83倍起步。而招股書顯示,2018年小米營收預估增長30%,如此PEG指標已經達到了2.8,遠超1~2的合理區間。

對比同類型業務的蘋果,蘋果的市盈率才13倍。不過要注意的是,蘋果最近股價一直在跳水,市盈率偏低。但按此前19倍的市盈率來算,小米也是高的離譜。

這種背景下,雷軍是不願拿小米跟蘋果對標的,小米的對標對象是在資本市場一騎絕塵的亞馬遜。電商大佬亞馬遜的市盈率目前在300倍,此前更有500倍、甚至動輒喊出1000倍更是嚇死個人!

對標亞馬遜搶肉吃

對於小米來說,如果能夠對標上亞馬遜,無異於中了頭彩,是一個難能可貴的開門紅。可惜小米的業務核心更像蘋果,預計未來資本市場會為了“小米到底姓蘋果還是姓亞馬遜”而爭論不休,這將成為小米股價來回波動的根源。


不過,亞馬遜是靠著領先的雲服務業務現金牛,以及每年維持在30%基準線的穩定增長率,來撐起嚇死人的市盈率。

小米有這樣的實力嗎?

更蹊蹺的是,4月25日,也就是在港交所通過“同股不同權”的第二天,雷軍在小米6X發佈會上高調喊出“小米硬件的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 5%”。

可是小米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僅智能手機部分分別貢獻小米總收入的80.4%、71.3%及70.3%。在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大幅滑坡的背景下,特別是中國市場2018年第一季度同比大降21%的前提下,小米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怎麼能讓資本市場放心?

小米未來的成長來自哪裡?靠國際市場擴張嗎?可最大的潛力股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卻遭遇疲軟。

2018年小米還能保證30%的成長率湊合撐起IPO市盈率,那2019、2020年呢?

招股書中那個四不像的小米

看來所有增長潛力都押在了包含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新零售上了,這也是目前資本市場對亞馬遜的期待。

雷軍這一嗓子是在明確喊話資本市場,自己勞模的稱號不是白叫的,要把小米當做亞馬遜來看待

這種操作很有意思,但作為小米的合作伙伴,同樣對標亞馬遜的京東該怎麼想?

風投市場看重團隊迷信明星創業者,能做長期投資。到了瞬息萬變的股市身上,如何調教散戶?難道不要價值投資,全搞波段操作嗎?

招股書中那個四不像的小米

小米招股書中,展示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分別為:以手機電視路由器為核心的硬件版塊目前佔營收的70.3%;以MIUI為核心的互聯網增值服務佔8.6%;以小米網小米之家小米有品小米生態鏈企業為核心的新零售業務佔20.5%。

不願承認自己是硬件公司,互聯網業務又扶不上牆,新零售還處於概念階段。不能對標蘋果,亞馬遜又不像,又沒有突出的創新模式,這種四不像的狀態可難為住了所有人。

只有資本市場認可的亞馬遜模式清純可愛,小米也就集中精力發展新零售了。但小米新零售的增長速度,還趕不上亞馬遜的業績增長數據。品類方面也與亞馬遜的綜合電商相差甚遠。

小米劉德在奉命發展小米生態鏈業務之時,曾以電商品類擴張作類比,希望整塊業務能以每年3倍的電商速度成長。可最終劉德團隊只能拼命保證每年100%的增長率。

一直以來,由於新業務的大幅投入,亞馬遜虧損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但這些都蓋不住亞馬遜亮眼的業績增長數據。從2000年至今,每年輕輕鬆鬆30%的整體淨銷售額增長,動輒翻倍的淨利潤,新業務從零到業界最強最高上十倍誇張的上升速度,讓華爾街精英們看的眼饞。

由此,亞馬遜迎來了小米不能比的“特殊待遇”。

對於亞馬遜這樣的特殊情況,資本市場是按照P/S市銷率來核算的。市銷率與市盈率的不同點就是,一個是拿銷售總收入來計算,一個是拿淨利潤來計算。市銷率解決了市盈率在營收出現虧損時,無法進行價值衡量的問題。

亞馬遜背後還有云服務這個遙遙領先的現金牛,小米的現金牛是手機,而且還不是年年都增長的。2015年的537億元人民幣一口氣下滑到2016年的488億,誰不捏把汗?現在智能手機市場如此混亂,誰還敢冒險押寶?

即便現在小米為了衝上市,努力湊出了30%的成長線,也難免各界質疑。畢竟亞馬遜的雲服務現金牛可是toB業務,小米可沒有這一塊肥肉!

算下來,將小米視為蘋果更加靠譜。

順勢而為是把雙刃劍

從小米的產品佈局及雷軍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抱負來看,小米也確實一直在學習蘋果。

以至於2014年蘋果設計主管喬納森·艾維直接在媒體面前炮轟小米“抄襲”“盜竊”“偷懶”。蘋果喬布斯的精品戰略、飢餓營銷、代工策略甚至是智能硬件的佈局等等,都被小米照搬過來。在初代小米手機發佈會上,主持發佈會的雷軍黑色T恤牛仔褲的穿者打扮,更是喬布斯的標誌造型。

招股書中那個四不像的小米

雷軍規劃的手機平板路由器三個核心項目,是蘋果早就驗證成功並開始淘汰的模式。小米路由器、小米平板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敗,最終,小米電視成了補位產品。

努力向亞馬遜靠攏的小米,是時候將核心項目更換為手機電視智能音箱了!

學來學去,到今天許多人都開始忘了,小米曾經有一個“為發燒而生”的Slogan。

在學習蘋果的路上,小米還有很多心結沒有達成,這也是雷軍的夙願。在這一點上,小米則跟亞馬遜很像。

亞馬遜這麼多年接連推出kindle電子書、Fire平板電腦智能手機、Echo智能音箱等等硬件產品,多次嘗試多次失敗,到今天終於有了Echo智能音箱這樣的爆款。

但是,小米在軟件服務生態上,無論是對比蘋果還是亞馬遜都相差甚遠。

在過往發展歷程中,小米在公開表態中,宣稱學習過同仁堂、海底撈、沃爾瑪和Costco。分別對標品質、服務、效率、會員商業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沃爾瑪和Costco。因為亞馬遜一直都在學習這兩家公司。

小米目前的存貨週轉天數只有45天,與做綜合商超的沃爾瑪達到了同一水準。這也是雷軍敢把小米視為新零售公司對標亞馬遜的核心指標。不過Costco更少,只有29.5天,亞馬遜最好的數字是22天,對比下來小米還有進步空間。

而Costco的核心優勢在於會員制,上週亞馬遜貝佐斯剛剛宣佈自家Prime會員已經超過一億。小米在這方面沒什麼優勢,不過小米在著力打造小米視頻、小米音樂的會員體系。由此,還能找到一些數據支撐。

而2014年,雷軍在聯想內部的分享中提到:“在創辦小米之前,聯想的東西就已經在他的DNA裡了。”柳傳志為聯想留下的核心價值是“貿工技”。

招股書中那個四不像的小米

這麼算下來,小米的內涵也真是夠大雜燴!學習對象包含聯想、蘋果、同仁堂、海底撈、沃爾瑪、Costco,如果不是米聊沒做成,現在應該還要加上Facebook、騰訊。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小米直播還在後邊備著,這一塊未來是算進會員體系內,還是納入廣告平臺?

不過算來算去,小米宣稱的這些所有內涵,都在蘋果裡高密度出現,而不是其現在對標的亞馬遜。小米產品每一次發佈會上,都會對標蘋果產品。蘋果專賣店坪效更高,配件生態更全面,庫克也是供應鏈出身,比雷軍更關注存貨週轉天數。

在雷軍的內心深處,對小米的核心期望還是想要達成蘋果這樣的軟硬件生態全面創新的境界,然後坐到青史留名的位置。

但資本市場的風口卻是,亞馬遜模式更為吃香。甚至連蘋果都在力推自己的會員體系,改造並四處擴張蘋果專賣店。

所以小米當然要對標亞馬遜!

這才是雷軍口中的順力而為、風口論,千變萬化利益最大化。追趕風口,躺在風口上賺錢,這是雷軍抹不平的野心。

可是萬變不離其宗,小米屬於什麼宗派?相信市場也非常清楚。

以雷軍的勞模鐵軍,我們也毫不懷疑小米能把自己改造出亞馬遜的外表。

但是,如果未來資本市場轉向力捧蘋果,雷軍是不是要重組小米,刷出一個蘋果特徵的數據?

過度追逐風口,已經讓小米變得四不像。智能手機市場的大起大落,智能路由器面臨困局最終不得不作為棄子分拆出去,還有更迭多年依舊創新乏力的智能電視,周光平、黃江吉離職,雷軍重回一線執行,已經暴露出他的最大痛楚。

資本的遊戲好玩,玩高興了別順手丟了自己底褲就行。野心太盛,有時候就離夙願越遠。

文/水上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