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亿造的航母为何被美军仅用四颗水雷就击败了?

郑祎晗

奇葩航母的奇葩命运,出航17小时,就送去喂鱼了。

(“信浓”号的定妆照就这么一张 毕竟沉的太快了...)

这个问题似乎看起来有点迷糊,但是感觉应该是题主是说当年被美军4枚鱼雷送入鱼腹的“信浓号”航空母舰。当然,这件事是发生在1944年11月28日,距今时间已经相当久远了。

“信浓号”(日语:信濃,假名:しなの,罗马音:Shinano)作为当年日本建造过的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创造问了多项当时的二战纪录:体积最大、排水量最重、装甲最后、建造时间最长、服役时间最短、沉没速度最快等等,数不胜数。

这艘舰原本是“大和级”战列舰的3号舰,只不过由于“大和”后续建造工作停滞,因此在耽误了多年时间。从开工1940年5月4日算起,到最终沉没时间来看,中间经历了5年的时间。这5年中,“信浓”号被有正式记录的就耽搁了4次,最核心原因就是在当时的“战列舰和航母之争”,在旧日本海军内部也展开问了激烈的讨论。最终由于“中途岛海战”的影响,促使日本最终决定把舰体已经建造了70%的“信浓号”改造称航空母舰。建造防护标准极高:甲板能够抵挡俯冲轰炸机500公斤詹丹、机库可以抵挡800公斤负重炸弹,舷侧可以抵挡200毫米舰炮的直射。干脆改飞行甲板加装了20毫米厚的钢板外带75毫米厚的均质装甲板...所以也被日本称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战列舰党最终还得撤出历史舞台)

但是悲剧的事情在于,日本本身就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1942年的时候就曾经考虑过把“信浓号”的舰体拆了,回炉重铸造新船,可见日本对钢材的需求量之大和建造缺口的匮乏。再就是多次中断后,每次要集结人力重新设计、施工(在1944年甚至征召了战俘、学生、女人,他们基本没有造船经验)。就说从战列舰改成航空母舰,一切工作从简,连生活区都没有(灯只有荧光灯、吃饭睡觉连个地都没有。也难怪首航就被击沉了...)

没有了强大的资源支持,没有了熟练的技工,没有符合要求的舰员。这样的船,出去不就是靶子一艘嘛。

(抱歉 我来收个人头-美“射水鱼”号潜艇)

最终,在1944年11月28日,美国海军的“射水鱼号”潜艇,在距离“信浓号”1280米开外,散射6枚鱼雷,4发命中。这艘日本最后的荣耀,也就直接沉在海底了...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一些简单的认识和想法,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讨论。

军事天地

很简单,战争武器的装备技术是根本。时代印记很明显,以事后的立场来看,那个时代的战争理念与装备能力并不匹配。如果用四颗水雷来整福特级航母那纯粹是扯淡,就是换现代普通反舰导弹也未必能打沉福特级航母。一定程度上说日本人就是在找死,他们首先创立了制空战术体系,但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把自己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