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傑:二府街的西安二中

朱文傑:二府街的西安二中

二府街,西安一條老街。得名於明代。南邊靠近北院,因為清陝西巡撫部院行署設於此。

這個北院所在之地,為衙門匯聚的中心。所以二府街也跟著“北院”紅火起來。

在民國年間,二府街仍是西安一條重要的街區。在當時的西安地圖上,二府街就有,中山中學、地方法院、第四公安分局等許多機構駐紮。

這個中學不簡單,原為私立成德中學,1917年陝西督軍陳樹藩所辦。校區自此東起北大街,西鄰大蓮花池街,南依二府街,北到王家巷,佔地約250畝,校名取《禮記》中“成德達材”之意。1927年學校改為陝西省立中山中學。1934年10月,學校更名為陝西省立西安第二初級中學。著名教育家,任過北京大學副校長、蘭州大學校長的江隆基,曾於1937年1月-1938年1月任過西安省立二中校長。

江隆基,(1905-1966)陝西西鄉人。1920年他15歲考入西安省立二中。此二中當時應該不在二府街,二府街的西安二中是1934年10月才有的,後名字變來變去1949年後成了陝師大附中。1922年5月江隆基等在西安省立二中創辦的《二中學生》旬刊出版,被載入《陝西出版志》。

陰差陽錯,十七年後江隆基成了二府街的西安二中校長。而今天西安市二中,查簡介是地處東關龍渠堡,由1922年成立的民立中學在1950年改為二中的,和1920年江隆基考入西安省立二中,也非同一學校。90多年竟牽出三個西安二中,很有點意思。

1924年江隆基從最早的西安二中考入北京大學,後輾轉很多地方。 1931年赴德國柏林大學學習,1936年回國後,江隆基到西安,住在楊虎城私人公館青年路的止園,楊虎城委任他為綏靖公署政治處上校秘書主任。江隆基並協助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 1938年後,江隆基還任過延安陝北公學教務長、延安大學校長,陝甘寧邊區教育廳副廳長。建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長等。 在蘭州大學時遇到“文革”,慘遭迫害,自殺身亡。我讀了作家王戈與王作人合著的《江隆基最後十四年》才深切瞭解了這一發生在“文革”初期的悲劇。此書被評論家雷達評為:確有“史家筆法”。因了江隆基讓我不敢輕視二府街的這個二中。

再讓我感到震驚的是,抗戰時期那首曾響徹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就誕生在這所二府街的西安二中。作者為張寒暉。1932年他隨東北流亡學生來到西安,被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 城任命為省民教館總務部長;在此期間,他組織了“西安實驗劇團”、“西安鐵血劇團”,自當導演和演員。後楊虎城被蔣介石革職,張寒暉也被撤職。1935年,張寒暉再次到西安工作,受聘擔任西安二中28級(1939年畢業)的班主任和國文教員。《松花江上》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就是這時創作的,並首先在二府街的西安二中傳唱開去。這首歌是在我聽過的抗戰歌曲中,可以說是最悲憤激越、感人肺腹、撼動人心的歌。毛澤東曾評價這首歌能頂兩個師。

1936年12月11日,蔣介石親臨西安督促張、楊“剿共”。學生們自發組織起來前往臨潼請願,要求抗日,並高唱《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趕來勸阻學生的張學良聞聽此曲大為感動,他含著淚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週之內,用事實來答覆你們。”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迅即於第二天12月12日爆發。

《松花江上》開始流傳,人們並不知道作者張寒暉,僅僅知道由 “流亡學生集體創作”。 後來成為著名作家、陝西省作協副主席的王汶石,當時是張寒暉的學生。他回憶道他曾問張寒暉先生:“老師,你的歌,為什麼沒有你自己的名字呢?”老師回答:“要名字幹什麼呢?”在張寒暉心中,為了抗戰救亡,喚起民眾,有沒有自己的名字是無所謂的。

張寒暉,河北定縣人,1902年5月5日出生,1946年3月11日病逝於延安,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王汶石先生的兒子王曉渭給我說:當年他父親名王仲斌,在湘子廟街東北競存中學上學,他還為在延安的張寒暉墓撰寫了“張寒暉碑記”。

我在六十年代觀看《東方紅舞蹈史詩》時就知道了《松花江上》的作者張寒暉先生,七十年代我所在的銅川歌舞團還演出過張先生在延安創作的《軍民大生產》呢!

我工作單位和二府街相鄰,開始並不知道這首歌是張寒暉先生在二府街的西安二中創作的。後來知道了很為驚異,深深感悟到了這條老街的文脈久遠,而當我每次走在原省立西安二中舊址時,都會輕輕哼唱那首《松花江上》,雖然聲音小到只能自己聽到,但沉浸在這淒涼悲憤,激越鏗鏹的旋律中,仍禁不住淚盈眼眶,渾身發冷,微微顫抖。

2015年8月22日至25日於龍首苑

朱文傑:二府街的西安二中

朱文傑:1948年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