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媒人的別稱與現代媒體人的解讀

中國古代媒人的別稱與現代媒體人

的解讀

趙汗青

中國古時候,媒人是相當神聖的行業。在商、周以前,婚姻媒介乃是由神來見證的,也就是負責婚姻和傳延子嗣之事的神祇“高禖”。古人於社中祭祀高禖,祈求婚姻良緣、子孫綿長。

在思想保守的中國古代,男女之間的交往不如現在自由,自古以來就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儒學經典《禮記》中規定未婚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共井、不通乞假、非喪非祭,不相授器。”要求相當嚴格;因此,古代因自由戀愛而結合的夫妻相當稀少,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媒人介紹,若是沒有媒人幫忙,嫁娶之事就不成了,香火也難以延續。《詩經.豳風.伐柯》一文寫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媒人對男女婚姻的重要性,如同伐樹需要斧頭,否則就無法成事。

媒人的責任重大,因為是介紹兩個不同家庭的結合,所以必須看得清楚,並且能夠說服雙方。

周代以後,“高禖”的任務開始由女性代理,因此轉而為“媒”字。據周代的官制書籍《周禮》記載,“媒氏”之官在每年仲春月份時會集年輕男女,主持其選擇伴侶的大會,“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如此可確保每一家皆有嫁娶,對人口管理也有相當影響,其責任之重大可見一斑。

婚姻乃人生之大事,它不僅是愛情與責任,更代表著後半人生的安排。近代社會的年輕男女們,大多是自由戀愛,攜手一段愛情長跑,最後步入禮堂、結為連理。

媒人在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孟子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形態使人們的勞動、教育、娛樂都侷限在家庭裡,“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因此相互之間很是隔膜,也使得家長們彼此都不知道對方家裡有些什麼人。因此,即使自己家裡的兒女已長大成人,卻不知哪家需要嫁女娶媳。封建的風俗造成了人們在求偶問題上的靦腆心理,想得到配偶不公開言明成了封建社會風俗的重要特徵之一,直言問之等於愚昧無知,委託他(她)人曲道求之是封建時代求偶之法的重要表現形式,有一個媒人從中斡旋是最好不過的了。《詩經》有“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可以看出媒人早在西周時期就成為婚姻的重要條件了。從《儀禮·士婚禮》中規定的成婚程序六禮來看,從採納、問名、納吉、納徵到請期、婚禮,沒有那個環節能離開媒人。“於是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無媒則亦不交;男方無媒不得妻,女方無媒老且不嫁”。

伐柯:這個雅稱來自《詩經豳風伐柯》中:“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說怎樣去砍那斧柄呢?沒有斧頭不可能;怎樣娶那妻子呢?沒有媒人不可行。《中庸》:“執柯以伐柯。”後來,便稱媒人為“伐柯”或“伐柯人”。稱做媒為“執柯”。

冰人:這個名稱來自於《晉書索紞傳》中的一個故事,晉時有個叫索紞的,善於解夢,預卜吉凶禍福。有一次有一個叫令狐策的人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個人說話。不知是何徵兆,就要索紞為他解夢。索紞分析了一下夢境的情節,即對他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適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後來令狐策果然給一個太守的兒子做媒,又碰巧把婚事說成了。所以,“冰人”即成為“媒人”的代稱。

媒妁:媒,謂謀合二姓;妁,謂斟酌二姓。一說男曰媒,女曰妁。《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賊之。”

月老:唐人小說記載,唐代人韋固夜經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檢書。固問所檢何書。答曰:天下之婚牘。又問囊中赤繩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終不可避。傳說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月下老、月下老人”作為媒人別稱。

紅娘:唐朝詩人元稹所著《鶯鶯傳》中的女主角崔鶯鶯,有位侍女名為紅娘,故事描寫張生與崔鶯鶯相愛,但是礙於身份只能靠著侍女傳話,後來紅娘從中撮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不過《鶯鶯傳》最後是始亂終棄、悲劇收場,直到元代的劇作家王實甫改編為《西廂記》的劇本之後才真正有了結成夫妻、幸福圓滿的結局。之後人們就以“紅娘”來形容為了介紹婚事而兩邊奔走的媒人。

保山:本指像山一樣穩固可靠的保證人。如《紅樓夢》第119回:“他說二爺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況且還有舅舅做保山。”因此,舊時亦別稱媒人為“保山”。

紅葉:這個別稱來自一個愛情故事。在封建社會,皇宮裡總是由民間選出良家女子來服侍帝王妃子及公主、皇子。這些宮女們如花的歲月便在寂寞的宮中度過,得不到幸福。宋朝《太平廣記》是一部集前代小說大成的類書,書中記載,唐僖宗時期,有個叫韓翠蘋的宮女身處深宮,卻渴望能得到正常的人間之愛。便冒著生命危險在紅葉上題詩,讓紅葉隨著御河的水傳到宮外。有一個書生在偶然中拾得題詩的紅葉,為其中的幽情所感動,也題詩於紅葉之上,借流水傳到宮中,韓翠蘋常偷空到御河邊,因此也得到了題詩紅葉。兩人都心懷愛慕,卻無緣相識。後來也是天作良緣,後宮放宮女3000人,兩個有情人終於在民間相見。後來他們就求宰相韓詠作他們的媒人,結為伉儷。韓翠蘋感慨萬端,又題詩一首道:“一聯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情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讚歎這奇妙的命運安排,傳為佳話。

就因為這句“方知紅葉是良媒”,後人也稱媒人為“紅葉”或“紅葉公”。此後,人們便把媒人又稱為“紅葉”。

電視人

這個專用名詞是對做電視事業的工作者全稱的縮寫,它更是電視事業發展史上的前輩們和還在電視事業為之奮鬥的電視工作者的驕傲的名詞。今天的電視事業飛速發展,今天的"電視人"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今天的更負有青春朝氣的年輕"電視人",他們正在創新另一個新時代的電視事業。

編劇:編劇是劇本的作者,以文字的形式表述節目或影視的整體設計,作品叫劇本,是影視劇、話劇中的表演藍本,成就突出的職業編劇本稱為劇作家,最著名及具有代表性的是莎士比亞。編劇的藝術素養要求較高,一般具有較強的文學表達能力,熟悉影視、戲劇、廣告、專題片運作的相關流程、表現手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