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与宋朝皆是以文治武,明朝却没有发生靖康之耻这样的事件?

lei4977258

明朝也是以文治武,为什么没有发生靖康之耻这样的事件?首先这个问题应该有两重意思吧?一是为什么没有发生被北方游牧民族轻易南下的事件,二是为什么皇族为什么没有像北宋那样集体被虏走。那石头君就从这两方面分别说一下。

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没能轻易南下?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明朝拥有了北宋没有的地利,也就是明朝拥有了北宋建立时中原王朝就已经丢失的幽云十六州。石头君曾经多次论证过这个问题,这里再简单说明一下。首先幽云十六州所在地既是长城所在地,有了幽云十六州就有了修建长城的可能。

历代长城所在地基本都在幽云十六州地区

而这也正是明朝所做的。在所有中国古代的朝代里,明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最重视修建长城的朝代,没有之一。修建长城这种做法虽然始自战国时期,但真正如此系统如此长时间修建长城,并且在战略高度以长城为依托系统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朝代,可以说只有明朝。而且明朝所修建的长城长度远超以往历代,根据统计,明朝长城人工墙体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多公里,再加上两千二百多公里的天然险长度,可以说在差不多一万七千里的范围内都针对北方游牧民族修建了坚固的防线,为历代最长,使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难度大大增加。而历史也再一次证明长城是非常有效的防御措施。

再加上拥有了幽云十六州之后,明朝也和汉唐一样拥有了充足的马场,使明朝的骑兵部队跟北方游牧民族相比并不处于劣势

,因此终明一代,明朝基本始终能把蒙古各部阻碍在长城一线。

而北宋则根本没有条件修建长城这个天险,而没有了幽云十六州,也失去了马场,致使整个宋代骑兵都奇缺。而华北平原又是步兵对骑兵劣势最大的地区,所以北宋军队无论怎样布置,都对南下的游牧渔猎民族的骑兵无计可施,最终导致了靖康年的脆败。

没人给明朝皇族靖康年的待遇

至于明朝皇族为什么那么“有血性”,没有像北宋皇族那样举族束手就擒,反而“个个刚烈”,以身殉国?石头君这里不想否认明朝皇族的血性,但从客观来说,血性在这时真的不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原因。而最关键的原因是,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入关清军,都已经没有攻陷汴梁的金军那份“雅兴”了

首先是李自成,在攻陷洛阳之后,立马就把在明朝地位十分重要,封藩在洛阳的福王朱常洵给杀了。尽管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民间传说的李自成和义军把朱常洵给吃了的民间传说并不可信,但抓住就杀了是没有疑问的。所以崇祯皇帝在北京被围,跑不了了之后去自杀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因为他百分之百确定,

李自成破城之后不可能有自己的活路,与其受辱之后被杀,肯定还不如自我了断受罪少点

而至于清朝入关以后,南明皇室其实并没有比北宋皇室表现的更有“气节”,只是没有北宋皇室的运气而已。南明三个皇帝,弘光帝朱由崧是在安徽芜湖被清军俘虏之后背押往北京,在北京被关了半年多,期间有记载说他还经常酣饮作乐,最后在北京和其它十几个明朝皇族一起被处死。

南明弘光帝,在北京被斩首

而名气最大,气候也最大的永历帝朱由榔,则是先逃入缅甸,后被缅甸国王俘虏之后献给吴三桂,也是被关押了半年多之后,被吴三桂勒死。

南明永历帝,在昆明被勒死


而唯一一个表现地有些气节的其实还是名气和影响最小的隆武帝朱聿键了,他在福建被郑成功他爹郑芝龙立为皇帝,后来在福建汀州被俘之后,据说他绝食而死。但同时也有说法说他被清军包围之后乱箭射死

南明隆武帝,在福建绝食而死


所以从明皇室的结果来看,并没有看出比北宋皇室多出多少气节,而只是他们所面临的敌人比北宋的敌人更加冷酷,没有给他们太多受辱的机会而已。

总而言之,明朝和宋朝这两个以文治武的朝代,总体上除了个别时期之外,军事实力都比较弱,只是明朝因为有了长城的地利,所以比北宋坚持的长久一些,但最终的结果没有太多不同。


桃花石杂谈

我在“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这个问题已经详细说明了,“土木堡之变”只是重大战役失败;“靖康之耻”是亡国之败,此一败作为朝代的宋朝已经消失,后面的宋朝只是一个地方政权。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以下我主要说说北宋的事情,一说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明朝没有“靖康之耻”。

(1)宋朝开创的“千年以文治国”时代,比过去的“武人治国”是历史进步

众所周知,宋仁宗作为宋朝第四帝时期发生了狄青被整个文臣集团造谣污蔑气死的恶性事件。论对武人的戕害,比“岳飞惨死”要恶劣百倍。

赵匡胤北宋开创了“千年文臣治国”的时代,属于“以文制武”制衡时代。

“文臣”爱贪腐、不好杀生打仗;

“武将”不但好杀生爱打仗同样爱贪腐。

相比较来说,“文臣”治国对于老百姓还是比较合适的,文臣对老百姓不好,喜欢用行政手段;武将如果不爱民,那可就不是行政而是刀枪了!

(2)花钱买太平思想,直接促发了“以文辱武”的宋朝主体历史时期

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就“以文治武”,用文臣压制武臣。最大的不足是导致对外容易苟且偷安。很可惜,宋真宗还真想苟且了,到了宋仁宗时期就是“以文辱武”。

宋神宗对西夏战役就是如此。对武将非常不信任,却对“愚蠢神棍”徐禧青睐有加。经过王安石改革,北宋实力大增远远高于西夏的情况下仍然惨败。

北宋“以文辱武”轻视武将价值的思想非常严重。从宋仁宗到宋徽宗的近百年时间里愈演愈烈,南宋也是如此。

(3)明朝根本没有“以文辱武”的阶段,真正掌握天下的一直是皇权

经过对宋朝的介绍,我们再来看看明朝。

明朝显然没有到“以文辱武”的地步。

朱元璋时期的文臣李善长本来就是臣子之首,徐达等武将也没有治国的权力,文武制衡各管一摊儿的“以文制武”很明显。

朱棣治国时期,根本就不是“以文治武”而是“特务统治文武下的以文治武”。

我们可以看看,从朱棣之后的明朝历史,文臣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威风于武臣,但是,哪位知名文臣背后没有一位宦官站着?

所以,北宋败就败在“皇权权力失衡”,明朝胜就胜在“皇权权力制衡”上。


坐古谈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社会更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除当代)最强盛的时期,其经济发展位居世界第一。这样的经济状况,谁没事敢招惹它?就像当今哪个国家会随随便便去打美国一个道理。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极度开放的朝代,思想界异常活跃,明朝的思想家远远走在了同时期西方思想家的前面,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王阳明等。



明朝中国数学家先于牛顿发明了导数的数学工具,可惜直到最近才被认识到。

在工业上,当时的煤矿开采技术也领先于世界,很多矿藏开采和冶炼方面的技术都是从中国流传入西方的。明末,中国涌现出了很多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比如瘟疫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军事上,明朝和西方国家也交过战,明军很轻易就用炮轰退了英舰和葡萄牙海军。 明成祖时期还五次出征蒙古,攻占越南,后方保障不在话下。



在国家建设上,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活动,迁都,建紫禁城,南京大报国恩寺,武当山的建筑群,还有大运河的疏浚工程,都是辉煌的一笔。



在对外关系上,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由几百只庞大的船只组成,装满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国力的强大,强盛的唐朝也只是其九牛一毛。

在文化上,明成祖组织了永乐大典的编撰,总字数达到了几亿多字,可见规模之庞大 。

在天文上,14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



在医学上,1406年,朱棣等主持编成《普济方》,载有药方61739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1567年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17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出版刊行。

在化学上,1521年四川嘉州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76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


感动中国正能量



谁说明朝没有靖康之耻这样的事件?土木堡之变跟靖康之耻如出一辙,都是丧师辱国,君王朝臣被活捉的奇耻大辱。

所不同的是宋朝徽钦二帝身死塞外漠北,终身未能还朝。明英宗朱祁镇却被也先主动放还。这个结果的不同就在于兵部侍郎于谦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拥立新帝、陈兵备战,坚守国都,坚持抵抗,反击了也先的进一步入侵,使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也先手上毫无价值的一个俘虏。



如此一来,也先即便把朱祁镇北掠,也不过多养一个吃饭的人,对明朝毫无威胁意义,所谓国无二君,也先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他就是要让明朝国有二君,而陷入内乱。事实证明也许的高明之处,于谦即便有再大的本领,终归是人臣,无力过问皇帝的家事。


最后朱祁镇回到明帝国后被朱祁钰软禁起来,在朱祁钰年迈生病之际发动了夺门之变,不但颠覆了天下,还诛杀了以于谦为代表的一干重臣。一切都如也先算计,朱祁镇还朝不但最后掀起政治风暴,还帮瓦剌除去了于谦等一干大敌。

当年宋高宗不鼓励岳飞北伐迎回徽钦二帝,便是出于这种顾虑,历史惊人相似,明朝却未能阻止悲剧上演,终致酿成夺门之变。


谢金澎

宋朝和明朝都是由汉人统治的,两个比较鼎盛的王朝,都存在自己鲜明的特征。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命运:即亡于少数民族的入侵。宋亡于蒙古人即元朝,明亡于满人,即清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首先出自日本史学家的论述中,主要是用来渲染汉人政权的没落,同时为自己的入侵找理由,是一种诋毁中华文明的论调。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和结论。



宋朝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靖康之难,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了东京(即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一番,更为耻辱的是俘虏了汉人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的皇族子弟、后宫嫔妃、王公贵族等,后来才有了岳飞的精忠报国,发誓要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宗,正所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而在北宋灭亡后,南宋也发生过一次与少数民族的大战,更为特别的是,这次大战发生在海上,史称“崖山海战”这次大战也是宋元之间的最后大决战,没想到擅长野外骑兵作战的蒙古人居然以少胜多,宋少帝在大臣的陪伴下,投海自尽,赵家王朝自此陨落,汉人的南宋政权也破灭了,蒙古人建立了元朝。



宋朝就是在一次次的外敌入侵,一次次的妥协赔款,渐渐的消亡了,其实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强盛王朝,国家十分的富裕。从“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来,那是商贸十分发达,近代纸币、客栈、物流业都是那个时候发芽的,只是宋朝的从唐朝那里接过政权,被唐代末年,各地节度使搞军阀割据,军阀混战给吓怕了。以至于宋朝重文轻武,严重的收缩了地方武装,剥夺了地方财政权,使得宋朝在周边少数民族环绕的情况下,“一打就跪,一跪就赔钱”。尤其是蒙古人骁勇善战、善骑射,敢冲锋,在文人当权的宋朝,这绝对是无法抵挡的。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从一个叫花子,当上起义军的领袖,继而推翻了蒙古人的政权,建立朱明政权。众所周知,宋亡于外敌,而明朝实际上亡于内政,明朝后期皇帝基本上都不干正事,爱打仗的,爱木工的,不上朝的,比比皆是。再加上朝野上下,东厂、锦衣卫动不动就搞“白色恐怖”,最后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给了满清可乘之机。但是实际上明朝和宋朝相比,外患很轻,蒙古人被打败后,内部矛盾重重,无力南顾。


就连满清八旗实力也比不上明朝,明朝经过万历年间的的改革,国家实力还是不错的,只是经过阉宦和东林党的争斗,是国家的政体松散,官场腐败、民怨沸腾,皇帝治国无能,诛杀能臣,晚期缺乏能打仗的将帅,以至于国破,崇祯皇帝也自缢于煤山,令人唏嘘。

因此,虽然明朝没有靖康之变,但是下场同样和宋朝一样凄惨。


爱创作的小果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谁说明朝没有靖康之耻?明朝险些出了两次靖康之耻2.0版!要不是蒙古人胃口没有女真人那么大,再加上有一位逆天改命的存在,明朝会比北宋更惨!

说起这两次,一个是著名的土木之变,另一个名气稍小一点,但也很有名气——庚戌之变。土木之变一战丢掉五十万人加一个皇帝,要不是有于谦为明朝逆天改命,恐怕大明的国祚不是七十年就到了头,就是要把“南明”提前提上议事日程。而庚戌之变,说实话实在是俺答胃口和胆略都不如金太宗,否则就按当时北京的守备力量,很难说会不会重蹈覆辙。



当然,有偶然,也有必然。明朝能挺过土木之变可以说是有于谦,而在庚戌之变的时候,文臣和武将的一把手分别是严嵩和仇鸾,两个名列《奸臣传》的大佬,还有个痴心道教的皇帝。俺答确实能力不如也先和金太宗,但是硬是没打下北京,就不能说是纯粹的偶然了。

读《明史》的人会有一个发现,就是很多武将都是文官出身。不仅有前面说的于谦,著名的谭纶和李成梁也都是文臣。文臣不是不能统兵,也不是不能砍人,谭纶将军一生就砍掉了两万余首级。这就是明朝能比宋朝挺得久的第一个原因:文臣统兵,但是不是不能打仗。



第二个原因,宋朝中央对军队干预太多。太宗、真宗两代皇帝,动辄就画阵图指授方略,这种远隔千里瞎指挥的模式不打败仗就见鬼了。实际上,整个宋朝的军制,由于陈桥兵变和烛影斧声,都处于一种严重被压抑的状态。所以狄青才被排挤,所以岳飞才成了死的唯一一个枢密。


第三个原因,就是明朝的周围环境要比宋朝好的多。明朝面对的蒙古人虽然强大,但是很落后,而且内部矛盾重重,相对比较容易对付,更何况幽云十六州还在明人手里。而宋朝长期需要用肉搏来防御河北大平原,身边的契丹、女真还有党项人都太强,无力相较也情有可原。


青言论史

宋朝对武将的压制和防范是从赵匡胤从武将取得政权开始的,不是对武将,而是对所有用兵之处都进行防范,是以文压武,压制的是整个带兵的能力!明朝对用兵从来都是重视的,从朱元璋到朱棣都是重用武将作战,战功是被高度表彰的,就算后来用了一些文官做监军甚至大帅,但是推崇的还是武功,大批懂武事的文官取得战功之后被大力提拔,和宋朝取得战功的表彰力度不可同日而语,明朝不仅有武将,还有一大批文官出身又深通武备的人才辈出,比如,王阳明,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杨嗣昌,整个官场文化氛围是天壤之别,文人通武事以受重用来解国家之难,而不是文人鄙视武事蔑视武事,自然就不通武事瞎指挥的为相者多!


王海斌24834386

明朝没有靖康之耻,没别的,只是因为明朝有一个叫于谦的人。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全军覆没,被也先俘虏,也先觉得他是皇帝,顿时奇货可居,准备拿来当开路先锋。 朱祁镇也非常有骨气,充分展现自己作为明朝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本色:

【二十三日,也先拥上至大同城下,索金币,约赂至即归上。都督郭登闭门不纳。上传旨曰:朕与登有姻连,何外朕若此!登遣人传奏曰:臣奉命守城!不敢擅启闭。】

【初四日到紫荆关北空地驻扎,有通事都指挥岳谦与臣说,喜宁会说达达话,说他领哨马进紫荆关,去抢北京。臣思喜宁颇知中国虚实,虏用恐其乘虚入关,当以岳谦所说奏闻。上曰:只凭着天理去。初五日,喜宁引前哨进紫荆关北口。初九日,喜宁等烧毁紫荆关,杀都御史孙祥。】

以上材料,出自《明实录》和袁彬著《北征事迹》,不同的材料都记载着伟大的朱祁镇大人事必躬亲、不惜纡尊降贵为大明王朝的好朋友蒙古导游的光荣事迹——照这么闹下去,不是于谦及时力挽狂澜,立朱祁钰为帝,你当土木堡不会比靖康之耻更惨?


紫色护卫队

明朝没有出现靖康之耻这样的事件?不不不,明朝其实出现过两次类似的事件,只是没有像宋朝那么严重罢了,但是影响也不小。一是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二是公元1550年的“庚戌之变”,下面我将分别聊聊这两次事件;


公元1449年,蒙古后裔也先率军侵入大明,此时的皇帝是明英宗,时年英宗23岁,正值当年,意气风发,此时的大明王朝也是如日中天,再加上大太监王振的蛊惑,明英宗竟然决定亲征,不曾想明英宗已经没有了他的老祖宗朱元璋那样的天赋了,竟然在土木堡大败,全军覆没,连英宗也被俘虏了。也先想用明英宗为政治筹码威胁大明。可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于谦,他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便和郑太后一起拥立了英宗的弟弟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并亲自组织参加指挥北京保卫战,让也先的二十二万大军没有占到便宜,最后退军,放回了明英宗。可以这么说,于谦保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北京保卫战油画

公元1550年的大明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连年来多次受到蒙古后裔“俺答”的袭扰。这一年,俺答本来想多抢一点,就往进推进了一步,可是大明的军队不堪一击,俺答率军直接攻入长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大明王朝危在旦夕,此时朝中以“严嵩”为首的都主张投降,可是时任礼部尚书的徐阶认为俺答没有灭亡大明的心,他只是想获取更多的权益,所以他像嘉靖说“俺答送来的招降书,不是蒙古文写的,是用汉字写的,这是一个外交笑话,要俺答退到长城之外,再从新用蒙文写一遍,就这样回复俺答”。俺答果然大量抢掠以后退兵了,这个时候大明的勤王部队已经到来。可以说,俺答是没有想过要灭亡大明,只想获得更多的权益,不是大明估计真的就止于嘉靖二十九年了。


由此可见,大明出现过两次像靖康之耻的事件,“土木堡之变”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原因是因为于谦的奋力保卫北京;“庚戌之变”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原因是俺答目光短浅,只是想获得权益,没有想过要灭亡大明。


震霜秋


明朝虽然没有靖康之耻,但也有土木堡之变这种巨大耻辱,当然最后没有亡国和南迁,之所以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似乎与重文轻武没多大关系,主要在于以皇帝为主的统治阶层懦弱与否。

历史发展是充满变数的也是轮回的,宋朝发生了靖康之耻,明朝建立后第六次北伐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打的天元帝逃跑,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还有吴王朵儿只和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多人,缴获了北元宝玺、金银印信、符敕等物品,堪称北元版靖康之耻。几十年后,年少热血的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的损失其实与宋朝靖康之耻差不多,也可以称之为明朝版靖康之耻,只不过明朝处理方式得当,避免了亡国之灾,没有使这场灾难真正成为靖康之耻那样的亡国之祸。

宋朝重文轻武以后,之后朝代都是这种意识形态,明朝肯定也如此,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也差不多与靖康之耻一样了,都是皇帝被俘,虽然明英宗的后宫佳丽没有被俘,但是随行的满朝文武都全军覆没了,而且瓦剌乘胜追击打到北京城下,留守的官员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主张南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估计就是一个复制版的靖康之耻了。

历史的发展是充满着变数的,并不是可以预料的,宋朝重文轻武的弊端有目共睹,那就是军事不振,军队战斗力弱鸡,而好处就是加强了皇帝集权,这也是宋朝之后元明清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甚至很少有权臣的原因。

宋朝发生靖康之耻的原因主要两点,一是太过重文轻武可以说是历代之最二是皇帝太懦弱。


明朝虽然也是重文轻武,但并非像宋朝那样严重,而且历史发展到明朝,制度更加完善,明朝与清朝更是号称君权高度集中朝代,面对北方蒙古是一直征战。

明太祖时八次北伐打的元朝残余势力北元灭亡,北元灭亡后蒙古重新回归部族状态。明成祖时期继续五征蒙古,按理说别说什么靖康之耻,就是土木堡之变都不可以发生,原因就在于,明英宗偏偏要作死,非要占据优势而去送人头,这跟重文轻武又能有什么关系呢。

宋明两朝都是重文轻武,虽然明朝有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还有世宗嘉靖帝时期的庚戌之变及其崇祯帝时期皇太极绕路攻至北京城下,都与靖康之耻差不多,但与重文轻武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明成祖朱棣当年迁都北京时,想着以攻代守,而朱棣也的确雄才大略在位期间打下明朝最大版图,北京成为内地城市,后面皇帝不争气明朝国力衰弱领土缩水才造成北京几次被兵临城下,但是不同于宋朝皇帝的懦弱,明朝皇帝都是死磕到底,所以虽然有外敌几次兵临城下的耻辱,但都一一扛过去没有成为真正的明朝版靖康之耻。


有没有靖康之耻跟重文轻武没多大关系,封建社会家天下中,最高统治者皇帝才是影响这个国家走向的人,徽钦二帝懦弱如此,靖康之耻能不发生嘛,明朝好歹还有直臣于谦与有骨气的皇族,土木堡之变最危险时刻废英宗为太上皇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死扛到底,才避免成为真正的明朝版靖康之耻。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