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生只能读三本书,你会选哪三本?

吴瑞汉-

如果只能选择三本书反复阅读,我会选择以下三本。

首先,我会选择《红楼梦》。

因为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前提是“如果一生只能读三本书”,那么肯定要慎重再慎重做出选择,而《红楼梦》这本书囊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有民俗、文化、服饰、美食、诗词、戏曲、茶酒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内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看《红楼梦》就可以了解小半个社会,是一本百科全书。

反复阅读《红楼梦》这本书,既可以了解古代一个家族的兴盛衰败,也能够以小见大,从此窥见古代的文化史和变迁史,更主要的一点,能够从这本书里面获取很多知识,学习里面的各种写作手法,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回味的好书。

其次,我会选择《活着》。

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因为这也是一本值得好好反复阅读、打磨、体会的书,在这本书里面,能够体会活着的意义,了解人生的意义,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帮助自己更好的去体会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书里面,如果你觉得人生很累很苦闷的时候,如果你感到迷茫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不妨读读余华的这本《活着》,至少余华会告诉你只要活着,总会遇见春暖花开的幸福。之所以选择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给予人精神上的一种力量,帮助我们学会以平常心去生活。

最后,我会选择《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也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至少学习唐诗宋词能够帮助我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我们的美学能力,让我们做一个优雅的人。当然,阅读古典诗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提升我们的内涵与气质,不断的完善自我,能够在这钢筋水泥城市里拥有发现美的心。


沈善书

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时,有书君脑海里的浮现出几个字,“挑最厚的书”,因为这样,你才能够在只有三本书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知识,但转过来一想,这三本,大概又该选择能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书。有书君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三本,自己觉得很值得每个人去阅读的书籍。

1、《史记》

《史记》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上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更是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然有的时候史书会受到撰写者以及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不过这一点都不耽误其成为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伟大作品。

有书君之所以选《史记》,也不仅仅是它让我们了解历史那么简单,可以说,《史记》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各类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做种。因为啊,《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但是,就像有书君刚刚提到的,作者为了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会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所以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里面的什么帝王啊、英雄啊、侠客啊……各种人物形象,很多都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而武侠小说在除了人物类型外,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就比如我们的传统小说就爱写个什么“传”,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这种写作特征,就是渊源于《史记》的。

2、《不列颠百科全书》

《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由世界各国、各学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包括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写条目。曾经为《不列颠百科全书》供稿的人包括:爱因斯坦、弗洛伊德、 居里夫人、罗素、 T.H. 赫胥黎、肖伯纳等。该书囊括了对人类知识各重要学科的详尽介绍,和对历史及当代重要人物、事件的详实叙述,其学术性和权威性为世人所公认。

所以,人们之间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外星球的一位科学家吉塔先生来到地球搜集人类的资料,遇到赫尔曼博士。赫尔曼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带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回去呢?”足以证明本书的权威性以及国际性。



当然啦,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插曲故事,据说比尔·盖茨9岁前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将其认为最佳的工具书。盖茨说自己不喜欢交际,情愿看书;而他所谓的娱乐就是看《大英百科全书》,1973年,盖茨考进哈佛大学之前,他已多次通读了这套百科全书。并将其视其为一生的知识伴侣和智慧的指路明灯。


3、《论语》


读懂《论语》就能读懂中国的人文精神、做人处世之道。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有。《论语》中很多的话,都是孔子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对待别人。多次通读《论语》,烦死人生,用这种方法,便可以快速地检点、准确地评估自己到底一生走了些什么样的路,给自己什么样的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论语》是中国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基石,是外国人读懂中国的“一把钥匙”,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总体来说,有书君挑的这三本书大概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有什么其他建议,有书君期待你的留言。


有书快看

如果一生只能读三本书,那么这三本书必然是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能够反复得在其中吸取营养。如果让我选的话,我会选这三本书。

首选当然是资治通鉴。这本书长达294卷。有足够的深度和厚度。一年时间也顶多读一遍。这本书相当于中国的圣经,所有的中国智慧里面全部都有。我第一本书精通资治通鉴是必须要选的。

第二本书呢,我会选小狗钱钱作者新书《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全面揭示了如何赚钱的原理。在这个社会上,不懂如何赚钱的原理,也就不可能好好的生活。

第三本书我会选。卡萨诺瓦,《我的一生》。这本书新课的结实了西方情圣卡萨诺瓦,一生对女人接触和研究。这对一个人处理好情感关系,是一个极大的辅助。

人的一生啊。最重要的就是处理这三件事,如何处理职场权谋的事。如何处理赚钱的事儿。如何处理情感的事儿。所以说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这三本书。


权谋网

如果一生只能读三本书,这是一个做减法的题目。从浩瀚书海中遴选出三本书,很难。如果一定要选,那这三本书一定是内在蕴涵宇宙密码、经古今无数名家大哲品鉴、具有极高的人生指导价值的宝典。有了,从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下列三本典籍都当之无愧。


NO.1《道德经》

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读《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NO.2《论语》

其次,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论语》。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对古今中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NO.3《楞严经》

我是在2010年结缘《楞严经》,惭愧的很,第一遍读古文版时,读得很艰难。后来一个偶然的机缘在新华书店读到中华书局出版的有古文、白话文对照的《楞严经》,站着书架前读了3个小时左右,终于感觉读明白了一些。那些读《楞严经》的日子,是十分美妙及奇妙的日子。


《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众所周知,《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尔东说话

这个问题很好,但是也难取舍,如果只能读三本书,我会选择以下三本:

一是《论语》

读懂《论语》才能了解中国,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几千年,而且还在深刻地影响着。读懂《论语》就能读懂中国的人文精神、做人处世之道、治学教育等,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半部论语治天下”,它是中国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基石,是外国人读懂中国的“一把钥匙”,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二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2014年,英媒《每日电讯报》发布“史上十佳亚洲小说”排行榜,《红楼梦》位列第一 。

就像是“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这部作品的价值之高。

三是《老人与海》

这部作品更多的是给我一个精神上的激励:“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作为与海明威一样,有过参军经历的我,我们都渴望以“硬汉”的形象来示人。而文中主人公圣弟亚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抛弃不放弃的这种精神,尤其是在当下,我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会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激励。

您在看什么书,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的,欢迎留言交流!


窗外的白杨

如果一生只能读三本书,那这三本书必定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书,是常读常新的经典传世之书。回顾往事,觉想当下,我认为这三本书是必须的选择:

第一本书是<>,赵普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中修身、齐家、治国之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的秘诀,巍峨如须弥,玲珑如芥子,跨越岁月长河,历久弥新,值得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说快乐学习,读论语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思想快乐的过程。


第二本书是<<22条商规>>,这与岗位职业有关,该书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你的竞争同行不愿意让你看到的书”。其中的商业密码,不仅适用于传统企业,更适合新兴市场与行业。我认为,读懂了此书,也就彻底理解了什么是经营模式与企业战略。

第三本书是<>,这本书就不赘言了,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有没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之源,它的价值观是什么,是非曲直的判断参照物是什么,它的思想境界在什么层面,决定了我们是谁,也决定了你遇到什么样的人。<>的260字,真是大道至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大丁的姑苏世家

如果一生只能读三本书,那么一定是生活在物质与精神都十分匮乏的时代,或许现代文明已退化到农耕时代。显然我会选择读最靠谱,最实用的书。

在我看来,如果回到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生存,发展,健康是最重要的需求,因此我只选择《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这三本书。


《齐民要术》是我看过的,最实用的书,里面的不少方法至今实用,认真学习它,你可以有一技之长,可以自食其力。
《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天工开物》对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进化作用很大。看过其中的部分章节,深感震撼。现在的版本都是国外译本的中译本,原著已毁。《天工开物》中机械部分的内容,据说对欧洲工业革命助力颇多。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陶瓷、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假如我们回到物质匮乏的农耕年代,那么从《天工开物》重新开始工业文明,也许是最靠谱的。
假如回到物质匮乏的时代,健康不可能靠一大堆医疗仪器和一大批化学药品来维系,要重新完全依靠最古老的植物草药。那么《本草纲目》是最好的选择。
《本草纲目》现在依然是非常实用的书籍,现代医药工业会从书中的植物中提取有效的药物成份制成药品,在日本,的各种汉方大都源于它。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如果我的一生只能读三本书,那么,我首选《红楼梦》。《红楼梦》能让我体验到,人的感情,能够达到如此的深度!命运的悲欢离合,如此可歌可泣!

其次,我选择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李泽厚以巨大的思维能力,用古今哲人“注我”,高屋建瓴,清晰准确地对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让我惊叹,原来,人类的思维,可以达到如此高度!

最后,我选择罗杰.彭罗思的《皇帝新脑》。这是一本烧脑的科普书,哪怕三两行,一不小心,你就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无能理解。从极微的弦论,到宇宙大爆炸的壮观,从鬼魁般的量子纠缠,到不可思议的人择原理,从计算机的简单二进位,到黑箱般的大脑思维,在作者的笔下,成为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些,统统指向一个终极秘密:大统一理论!

人所有的,我都要有。至少,这三本书,可以让我体味人类文明的杰出成果!


太阳上作冰

先来理解题主的意思,正常人的一生大概有两万多天,除掉你上学期间学的课本以及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其他对你思想和内心有良好影响的书籍在这两万多天的日子里只能选三本来读,如何选择?

第一本,我会选《活着》。

漫漫长路,总会在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一生过于平淡无奇,没有散发出该有的光芒。读读这本书吧,那样就会知道,其实有些人倾其一生最想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平凡之路,然后你就会更加珍惜当下,珍惜生活。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整部书故事不长,快的话一下午就差不多看完了,越往后触动越大,相信我,震撼之余,你总会得到点什么。

电影有时间的话也推荐看看,毕竟,中国电影的好多精华,都是在九十年代的片子里面。

第二本,我会选择《月亮与六便士》

其实完全可以把人比作一个巨大的圆球,不轻不重,在付之于动力让其前进的时候,在大致的方向上可能不会错,但由于是个球体,所以总会有跑偏的时刻,尤其是在路两旁有低洼处(诱惑)的时候,没有固定的轨道,那就很难以最便捷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因为只有三本书可选,那一本帮着你矫正前进方向的书必不可少,想来想去,还是这一本更为合适。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本书哪怕只是给你的心灵带来一点点净化,就已足够。

梦想这个东西,不一定非要像书中主人公一样毁掉所有去实现,但一定要拥有,并且隔段时间就要拿出来看看,要不然人生这个巨大的球体可能真会跑偏,这样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就会陷入《活着》的境遇了。

第三本,我选《人类简史》。

人年龄越大,就越喜欢去追忆一些过去的东西,所以三本书里一定要有一本关于历史类的书籍。

我在想《全球通史》和《人类简史》哪个更为合适。

后来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你一生都没怎么读书的情况下,全球通史的趣味性不高,可能会让你无法投入进去去往深了了解。还不如直接看《人类简史》,从有趣的角度来讲人类的由来,货币、经济、宗教、人文的产生和发展。


“鸟会飞就是因为有翅膀,可不是什么拥有“飞的权利”。”

涵盖面很广的一本书,读起来不像其他的历史书那么费劲,而且从作者另辟蹊径的角度来看历史还是和上学时候听老师讲的有很大不同。

另外,有什么想推荐或者想被推荐的书,欢迎讨论关注哦!

最近在读村上春树刚出的《刺杀骑士团长》。


辣条君瞎侃球

真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如果只能读三本书的话,我选择死亡( ̄▽ ̄),但看到这个问题,我还是想选择三本“相伴一生的书”。

1.红楼梦

一本红楼梦,千秋家国史。读红楼梦,不仅仅是给人以文学性的享受,读者更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出小到一家大到一国的兴衰荣辱;更可以读出芸芸众生的飞黄落魄与世间百态的繁华炎凉;还可以读出中国古代儒释道医的思想融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本红楼梦,百家文章、人生起伏、世态炎凉尽在其中矣。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鲁迅全集


论白话文的运用,文章的深度,文字的犀利性,从新文化运动至今一百多年来甚至从今再往后五十年、五百年,站在顶峰的永远是鲁迅,鲁迅,鲁迅!




因为三个名额的限制,这一类我本想推毛选五卷,可是没有马哲基础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淀,毛选就如无根之水,读者不得其中五味,反而思想为其所限。而鲁迅先生的文字,其系统性或逊于前,但思维开放性犹有胜之。行云流水的笔力,直指人心的文句,读罢一篇酣畅淋漓,直呼精彩。读了鲁迅先生的文字,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会有一个更透彻的认识。

3.悟空传

第三本选悟空传有一点个人的私心在里面,诚然,悟空传论说远远比不上前两本,但从多年前相逢悟空传后,此书就一直在我心中留有一席之地。放上这本书一是这本书在当年那个苗头初露,遍地荒芜的网文世界发出了一道闪亮的光芒,二是书改悟空传电影烂到让我出离愤怒,在此为其正名。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网文,却都不如悟空传让我印象深刻,始读只觉文采颇佳,情节颇奇。历数年后却常在某个平常的夜晚白间忽地想起书中某句话,转瞬后泪流满面。


纷纷落叶飘向大地,
白雪下种子沉睡,
一朵花开了又迅速枯萎,
在流转的光的阴影中,
星图不断变幻,
海水中矗起高山,
草木几百代的荣枯,
总有一片片迎风挺立,
酷似它们的祖先。
怎能忘了西游?

当少年的峥嵘成为往事,现在妥协于社会为生活而奔波的我们又因何而悲,因何而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