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漆是什么东西,听说还混有猪血?

zhangbaozhi

我们从漆器的定义来说,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漆器上的漆,可能是天然大漆,也可能是化学漆。


但很早以前还没有化学漆的存在。古人并不知道制作大漆所依据的化学原理,而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践掌握了大漆的奥秘。它们发现了漆树。它分泌的漆液,经日晒后会形成黑色发亮的漆膜,刷在器物上就是原始的漆器。


所以,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漆器用的都是天然大漆。

天然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汁液。“漆”,上从木,下从水,中间左右各一撇,表示割漆时插入树干的竹片,漆液如水由竹片导出,此时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


“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说到大漆的颜色,在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


入漆颜料是配置彩色大漆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组分。自古以来能作为入漆的颜料仅有银朱、石黄、铁红、蓝靛、松烟等数种,而到了近代,有人采用铬黄、铅铬黄、铬绿、铁蓝等作为入漆颜料。


《髹饰录》将纯黑漆器放在第一位。让大漆变黑,古人有两种方法:其一,以墨烟加入大漆中,虽然色黑但有渣滓;其二,用铁锈水调入漆中,漆酚与氧化铁显呈色反应,拌匀后,刷在物件上,黝黑如墨。以此法所得黑漆又称乌漆、玄漆。



“正黑光泽为佳,揩光要黑玉,退光要乌木。”揩光使用一种透明的罩漆,其中可以加色或不加色,漆后不经搓磨木质纹理分明,光泽要如黑玉一般温润光亮;而退光的一种制作方法则是在半透明的退光漆干透之后,用老羊皮蘸芝麻油并以最细腻的砖磁灰精心打磨,“初令去其外表浮光,再则推出内蕴之精光也。”对手法及用料极其考究,而结果也如乌木一般敦朴古色历久弥新。



朱漆也分揩光与退光。揩光朱漆如珊瑚般鲜红亮眼,退光者朴雅。 最有趣的莫过于朱漆制作的季节性,根据《髹饰录》,春暖夏热之时制作的朱漆,色泽红亮夺目,而到了秋天成色变老,拙朴殷红,寒冷的冬天则不适合制作朱漆器皿。朱漆的调和颜料以银朱为好,色彩鲜亮饱满,用绛矾做颜料的朱漆色泽滞暗,比较劣质。


银朱呈鲜艳的红色,极具耐久性,久不褪色。价格过于昂贵,在如今的时代已被有机红色颜料所替代。


《髹饰录》中指出“紫髹,一名紫漆,即赤黑漆也。”可知分别掺入黑色和红色颜料可调出紫漆。而根据两者比例的多寡及原料的不同,紫漆有各种明暗深浅,风雅的古人据此为不同色彩的紫漆器取了诸如“雀头”、“栗壳”、“铜紫”、“骍毛”、“殷红”等名。



至于混有猪血,朱漆,真者加炼朱,伪者加猪血,或一种植物油。琉球漆器也有以朱色和黑色的漆为底色,红色更采用猪血打底,所以朱色十分鲜明亮泽,被称为“豚血下地”。



东家APP

我是小柒,漆器文化传播者。

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涂料,漆的主要成分是从漆树上获得的。漆树属于漆树科,是一种落叶乔木,高达二十米,树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规则纵裂,每年秋冬季节或干旱季节树叶就会全部脱落。

割开树干韧皮后,会流出会流出一种乳白色或者乳灰色的汁液,这就是生产漆的原料,一般称为生漆或者天然漆,俗称大漆。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漆器的漆。

古人主要是用天然漆,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化学漆也出现了。所以现在有可能是大漆有可能是化学漆!

生漆和空气接触后,会立即发生化学反应,灰乳色汁液的表面会变成赭色,干涸后进一步氧化变成褐色,非常坚固。经过提炼和加工,生漆可以配制出半透明漆和有颜色的漆,也就是色漆。

而今天看到的各种颜色的漆,是用熟漆和金属氧化成分的色料(即矿物质)混合而成的。配制色漆就是将熟漆与矿物质混合而得到的,不同的物质与熟漆混合后能形成不同的色漆。例如:

黑漆:加氢氧化铁,古法配制黑漆,大多加铁水;

朱漆:加朱砂;

白漆:加铅粉;

金漆:加金粉;

绿漆:加蓝靛及雄黄混合。

以上各种颜料,按照一定方法配合,就可以得到题主所说的黑色或者红色,以及各种颜色了!

我是小柒哦,喜欢的关注一下,小柒每天会和大家分享漆器的知识,共同进步!


漆嗒嗒

有一种叫漆树的植物,通过割树皮能分泌一种原漆,经氧化处理就能作为漆料了,就是这种红色的颜色,具体的还加了什么不记得了,有一个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一集就是讲漆器的,感兴趣可以看看:

猪血点石灰+生漆一般用来替代全用大漆的方法来做灰胎,成本较低;

在表面髹涂中不能直接用生漆,需要进行炼制,在太阳光下晾晒使之变为透明色【天然生漆是乳白色的,接触空气氧化变红变褐色,干燥后为深褐色,不容易添加颜色】。同样的漆放置时间地点不同干燥后颜色也不同、且干燥后颜色还会继续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