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那么难搞,为何还有人冒那么大风险去做呢?

作者坐着做着

客观来看,对于资本而言,只要有相应的高回报预期,再冒险的事儿也有人做,况且单车也并非那么难,只是随着互联网巨头和资本介入的程度不断加深后,让形势变得复杂,进而衍生出一系列不那么雅观的行为。但是,毕竟“胜利者”还是喝酒吃肉了,以摩拜被美团收购为例,27亿美元是给这家成立刚满三年的公司全资被收购的估值,创始团队拿钱套现了,大股东们部分拿钱,部分拿着美团的股权,接下来就是坐等美团上市收割,好不惬意。试问这样的利益诱惑,冒点风险又算的什么。


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共享单车是资本涌入共享经济最大的几个领域之一。仅OFO和美团二者的融资就高达上百亿。实际上,若不是站上风口并且受到资本的快速催熟,共享单车行业也许会有另一番景象。毕竟早期OFO受到关注时,其商业模式还是颇受认可,以校园的师生为切入点,场景明确,出行的路径清晰,比较而言,校园中单车的损耗也远不如当下全面铺开的场景那么夸张。单次骑行收费加押金的方式,是可以让单车在数月内回本的。


而经历2016年O2O狂热后,大量非刚需的上门服务场景被纷纷证伪,躁动的资本遭挫后自然心有不甘,都在拼命寻找下一个可能的风口。单车一方面作为短途出行的刚需效应明显,一车可对应多人押金。各路资本对于这一行业投以重金并将其捧上风口,进而带来上一轮滴滴优步大战的补贴和抢地盘局面。二三线掉队,头部企业则掉入融资、买车、投车,再融资的循环,争取尽快当第一的同时,搞死对手。这么一看,反倒变成机械式的劳动,科技和互联网的色彩反而有所淡化。
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儿,但也是因为超额收益的存在,对创业者和资本的吸引力也很高。再说,消费者的流量真的上来后,也不怕没有巨头接盘。


科技向令说

这个问题问的好,就比如共享汽车造价这么高为什么有人还在做呢?说实在话挣钱谁都想干。

这个就是新时代的产物,证明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叫与时俱进。

先说说投资形式:投资人以投资单车的形式入伙,获得单车100%收益权。

投资金额不到200快,随着规模效应,成本还会继续降低,即使不考租金,仍然可以盈利。

这么高的投资效益,参与者肯定会源源不断地来啊,资金和用户的问题都解决了,就能实现快速扩张壮大。

从去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共享经济共享创业的项目,大家都在跑马圈地,先后出现共享宝马、共享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一夜间资本市场很热闹。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很难说的清楚共享经济还能维持多久。


笑月银狼

所有共享的源头都是依靠获取用户数据为导向,只能在获取用户后怎么才能将庞大的数据进行变现是关键,如果单单靠租金去盈利,我估计都死得很惨,总之一点,现在谁能把握长期抓住用户,谁就是赢家,就算前期不挣钱,但总归有资金会买单,套现走人是迟早的事情。例如滴滴会不会变成美团,美团会不会变成滴滴(比的不是市场而是实力),羊毛出在羊身上—猪来买单


悟生思途—迷途引导者

个人建议,其实玩共享单车除了以前收取押金,押金周转挣钱意外;还基于庞大的用户量,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如每个用户一个月消费一元,几个亿的用户量,你说一个月收入多少……;最主要的还是引流支付端口,ofo幕后大股东是谁?摩拜幕后大股东是谁(现在被美团收了)?不都是互联网支付的大佬吗!

其实,玩互联网大同小异,都是在争客户的活跃度和支付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