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总兵官职有多大?

yl大爱牛奶

我们在阅读历史书籍和观看影视作品时,常常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官职,例如某某地方总兵。我们在碰到这些职务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么这个“总兵”究竟是怎样的官职?又有怎样的演变呢?


清代总兵画像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各类制度都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历史继承,满清政府入关建立全国政权后,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明代的制度,这就是所谓“清承明制”。想要说清清代总兵的来源,必须要追溯到明代的相关制度。

定海三总兵纪念庙

明朝太祖皇帝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在全国各地设置卫所镇守。而在边疆地区,尤其明代初年常常在北方与北元残余势力发生战争,为防备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则有统辖重兵的总兵和副总兵镇守。这一制度在明代初年原本只是临时设立,并无品级。一旦战事发生,则总兵接受皇帝的信印出战,战争结束后回朝交还印符。后来渐成边境常驻武官,在内地不少地区也有设置,成为明代军事系统中的常制。总兵权力很大,直至明末全国也不过二十余人。

总兵府旧址

杨东梁、张浩:《中国清代军事史》

孙琰:《清朝军事制度概述(1644—1840)》

张士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季我努学社

总兵是明清时期的武官官职军阶名称。该名称在明朝是无品制,清朝初期也是无定品,中后期通常算正二品;类似如今的军长或军区司令员之类。明朝时期,总兵通常是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中后期,军权归属于各省巡抚提督文官,由巡抚提督总兵武官调遣,所以总兵官职改为正二品。正常情况下,清朝时期在全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约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顺便说一下清朝的兵制。清初兵制可分为旗兵与汉兵两大类。旗兵是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兵制,汉兵则从清初到清末先后有绿营、乡勇和新军。旗兵又分为八旗兵,以镶黄、 正黄、 正白、正红、 镶白、镶红、正蓝、 镶蓝八种旗帜为标志。汉兵前期称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以绿旗为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八旗兵与绿营兵腐败不堪,又爆发太平天国革命,朝廷让各省举办团练“助剿”,出现乡勇,如曾国藩的湘勇。1894中日甲午战争惨败以后,乡勇又相继腐败不堪,于是又出现新军。

清朝中前期,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如雍正时设军机处,凡用兵大事皆由皇帝旨意办理,后期则不一样了。所以清初、清末也不能一概而论了。

清朝时期的军职与现比照大概这样:提督: 正大军区政委、副司令员;总兵:省军区司令员;副将:集团军军长;参将:军长、副军长;游击:师长;都司:旅长、师级团长 ;千总:营长;百总:连长;把总:排长


历史微享汇

总兵官

明清两代武职官名,宋朝也有设立

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之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亦称台湾镇总兵,人数则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清代

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之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亦称台湾镇总兵,人数则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官阶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初,总兵无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轶。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令佐官,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用户5556686890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初,总兵无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轶。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令佐官,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清朝时期的军职与现在的比照:

提督: 正大军区政委、副司令员。(上将、中将)

总兵:省军区司令员。 (中将)

副将:集团军军长。(少将)

参将:军长、副军长。(少将)

游击:师长。(大校、少将)

都司:旅长、师级团长 (大校、上校)

千总:营长。(中校)

百总:连长。 (少校、上尉)

把总:排长。 (中尉)

望采纳~


云端之秀

明清两代武职官名,宋朝也有设立
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之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亦称台湾镇总兵,人数则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明代编辑
明朝建立后﹐从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见都司卫所)。遇有征伐﹐则任命将领担任总兵官﹐调卫所军﹐由其统率﹐战事结束后﹐交回所佩将印﹐军队各回卫所。故总兵官属临时差遣﹐无品级﹐无定员﹐多由公﹑侯﹑伯﹑都督充任。正统(1436~1449)以后﹐边境战事时起﹐总兵官逐渐成为常设武职官员。其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前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辽东曰征虏前将军﹐宣府曰镇朔将军﹐甘肃曰平羌将军﹐宁夏曰征西将军﹐交趾曰副将军﹐延绥曰镇西将军。但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攒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年间(1426~1435),又设山西﹑陕西两总兵﹔嘉靖年间(1522~1566)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两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增设浙江总兵﹔万历年间 (1573~1619)又增设于临洮﹑山海﹔天启年间(1621~1627)﹐增设登莱﹔至崇祯时益纷不可纪。总兵所统之军称正兵﹐与副总兵分领之奇兵﹑游击分领之游兵﹑参将分领之援兵配合作战。明初至明中叶﹐文武并重﹐总兵官颇有权势。但明末以文制武﹐重文官﹐轻武职﹐总兵官地位显著下降。
清代编辑
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之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亦称台湾镇总兵,人数则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官阶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初,总兵无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轶。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令佐官,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安徽方言视频

清朝的总兵是武官正二品,说到这就要首先说说清朝的正二品能到达什么样的地位。

1.文官正二品有资历浅的尚书,总督,都察院御史和资历深的侍郎,大理寺正卿,巡抚等。

2.武官的名堂比较少,好像就是总兵是正二品

3.官品只说明待遇报酬问题,具体的地位是不等同的。比如同样是正二品,虽然待遇报酬都一样,但文官二品就比你武官二品的地位高一级,这就是过去封建王朝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统治模式有关。

4.虽然总兵绝大多数都是正二品,但也有例外,如果你在任时候功勋卓著,皇帝为了褒扬你往往会加封半级,叫做“晋授振威将军”这时候你就可以享受从一品的待遇,这时候能够节制你的人就只有同品级的总督和尚书大人了。在下的曾祖父就是这样,所以略懂一二。


彭梵先生

说得通俗一点,总兵之上有提督,大概相当于军区司令,而总兵呢,就是军分区司令员。军衔嘛,有说相当于军长的,有说相当于师长的。

当然,生搬硬套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实际上,总兵在清朝的确是很大的官,正二品。按编制,整个大清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八十多个总兵,统领着六十多万常备军。



半耕半读

清朝总兵是主管一省(或地区)军务的最高武官,但是明清的制度不大相同。



明朝的称呼是总兵官,是作为一种任务职位出现的并不见得与固定的品级,到了清朝演变为主管辖区内绿营的军官了(八旗军另有统帅系统),而且是个等级职务由相应的品级(其下为参将、游击、都司、千总、百总、把总)。千户则是明朝驻防各地卫戍军队的“卫所制”的一个特定的职务,是世袭的。卫所的士兵都是世袭的叫军户,每家一个男人当兵(不止一个的叫余丁,算预备役),享有一定的免徭役的特权。卫所根据大小分为“千户所、百户所”不同的等级,头头就是千户、百户了。



轻听夜语


木直易折

这家伙在胡扯八道!明朝早期时总兵品级和管辖兵力不确定。中后期总兵基本上相当于1个师即1镇。督都相当于1个军与清代的提督现代的省军区司令相当。清早期总兵相当于1个满编师师长。后期1个总兵所轄兵力仅相当于1个旅,地位也更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