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得自闭症?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它的设立让更多人开始认识并了解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DD)的代表性疾病。《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自闭症是一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儿社会功能和语言沟通缺陷异常狭窄的兴趣和行为,可持续终身。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不同,自闭症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然而,人们对自闭症的发病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难以防治,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又是什么?

1.从社会心理学方面来看:

2.从医学生物学方面来看: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自闭症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也都表明自闭症高发的的家族中,家人社交、交往缺陷和刻板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以及自闭症双亲的人格特征多为冷淡、刻板、敏感、焦虑、谈话专断、固执、缺乏言语交流、很少发展友谊等,这说明自闭症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神经因素:有研究发现,部分自闭症患儿脑部体积比同龄正常儿童相对要大,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异常。还有研究说明自闭症患儿的功能障碍可能与脑神经结构或生理异常有着直接的联系,尽管临床资料显示,绝大多数自闭症患儿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仅极少数有脑部结构异常或病理性改变。

孕产期危险因素:孕产期危险因素可能不是自闭症发病的“直接原因”,它只是加强了已存在的遗传易感性,增加自闭症发生的危险性,影响其患病的途径,可能是重要的“辅助原因”。

免疫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免疫反应异于正常儿童。

营养因素:多年以前,研究人员通过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谷蛋白和/或酪蛋白饮食(主要是谷类食物和牛奶)对儿童自闭症有重要影响作用,并推测它的可能致病机制是,自闭症患儿的胃肠道对谷蛋白和/或酪蛋白饮食产生过敏反应,不能将食物中的谷蛋白或酪蛋白彻底分解,形成过多短肽链,刺激影响人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功能失调,出现儿童自闭症的许多障碍症状。

其实,自闭症的产生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正确认识并对待有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就像是天上的星星一样,有着自己的世界,也有着自己的可爱和纯真,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温暖关怀。

问题回答:山东大学药学院 潘越 审核:吴一波

吴一波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自闭症的表现

1.刻板行为

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2.对外界反应异常

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也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像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

3.人际关系障碍

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4.沟通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 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5.智能障碍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自闭症”的标签

知名育儿畅销书作者尹建莉老师,因为一段涉及自闭症孩子的言论,引发过网友们的反驳和大量批判之声。

她当时说:

我承认,尹建莉老师的表达的确偏激、武断了些。没有一个父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扣上“自闭症”的帽子。自闭症是一种源自基因的发育障碍,这也跟父母的教养方式得当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我认为,尹建莉老师的言论,其实针对的是另外一种特殊情形:某些机构/测试,过于轻易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我相信这是尹建莉所要表达的原意。

一旦某机构/测试,给孩子下了一个“自闭症”的评判,就一定会吓到父母。父母因此启动的焦虑,会很快波及到孩子身上。如果原本父母就因为陪伴少、教养失当而导致孩子某些发展的延缓,那么这个新的论断,无疑会雪上加霜。

从妈妈的描述来看,这是一个喜欢探索、有与人交流的欲望、且不断在进步着的孩子。所以,我并不认为孩子有自闭倾向。至于孩子喜欢玩圆形的物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游戏或玩具,会对此表现出特殊的喜好。

所以,看得出,妈妈是被那个“早教老师”的暗示吓到了。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父母沙龙上,一位妈妈曾缓缓地告诉我,她的女儿有怎样的自闭倾向,讲述的过程中,她的情绪状态呈现出压抑、抑郁的状态。

她说:

说着说着,她就哽咽了。

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妈妈怀孕期间情感上遭受到过重创,情绪非常糟糕。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多是压抑、冷漠、抑郁的情绪。这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并成为孩子的行为模式。孩子爸爸很少在家,爸爸的陪伴少,直接导致孩子自控力差。虽有姥姥帮忙带孩子,但是孩子妈妈和姥姥相互照应、心疼着对方。妈妈和姥姥几乎是一体的,在孩子眼里,她只看到一种非常单一的、封闭的人际互动模式。

所以,最后,我告诉那位妈妈:

你的孩子是有一些自闭倾向。但是,不要因此陷入焦虑当中。我能理解你的焦虑,但是仍然要告诉你,焦虑没有用,你自己得要先改变。尤其是你的情绪状态,必须先要通过自我调节进行有效改善,从而才能逐步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

要知道,即使是确认孩子得了自闭症,也不是为了放弃孩子,而是为了更好地干预,帮孩子更好地成长。可以寻求机构的帮助和支持,但是不要完全相信它们的论断。父母才是孩子最权威的专家,最好的药。

这些话,今天我也一起送给所有其他有此忧虑的父母们。

既然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那么真正的自闭症到底有怎么样的早期特征呢?大致说来,情况如下:

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

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社会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

自闭症与天才的一墙之隔

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对儿童孤独症提出新见解。文章指出,孤独症可以理解为儿童智力的不平衡发展,他们理解事物的能力远远强于理解他人的能力,但由于欠缺理解他人感受和意图的能力,因此就像被迫生活在淡水中的海鱼一样,如果把他们放进适合的环境,他们会非常自如。患孤独症的男孩多过女孩,在美国100多万孤独症患者中男性占八成以上。

现年31岁的德雷克·帕拉维奇尼先天失明并患有严重自闭症,至今仍不会数数,不懂穿衣吃饭。但他竟是一个四岁起就无师自通的钢琴奇才,对所有乐章过耳不忘,被誉为“再世莫扎特”。据悉,德雷克被公认是全球23名自闭症天才之一,不久将推出其首张个人音乐专辑。

据报道,英国小伙德雷克·帕拉维奇尼系卡米拉前夫安德鲁·帕克·鲍尔斯的外甥。虽然出身贵族家庭,但德雷克是早产儿,由于吸氧过量,落下失明等终身残疾。因为先天患有自闭症,他具有严重的语言学习障碍。长到一岁半时,父母惊讶地发现,不会说话的他竟然对家中一台玩具管风琴情有独钟,而全家都对音乐一窍不通。

德雷克四岁那年初次展露了音乐天赋。有一天,当他听到一名邻家女孩在弹钢琴,便挣脱父母的怀抱直奔而去。随后,他二话不说就将钢琴前的小女孩一把推开,独自在琴凳上弹奏起来。据德雷克后来的恩师、音乐心理学家奥克利福特回忆:“帕拉维奇尼拥有非凡才能,他弹琴时手脚并用,甚至鼻子和肘部一起帮忙。他显然从未学过弹钢琴,但却将整首音乐剧《贝隆夫人》的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弹了出来。”正是从那一刻起,奥克利福特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家伙是个音乐奇才,当场收其为徒。

据称,无论什么高难度旋律,只要德雷克听过一遍,便可丝毫不差地复奏出来。纵观音乐史,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神童莫扎特,德雷克也因此被誉为“再世莫扎特”。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美国盐湖城的基姆·皮克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天才,他精通从文学到历史在内的15个不同领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但他在其他方面却有些“弱智”,如不会穿衣服等。好莱坞电影《雨人》就是以他为原型。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称,他们上周已经用研究太空旅行对人体影响的高科技设备,对基姆·皮克的脑部进行了扫描检测,试图了解他的大脑的秘密。能记住9000本书

现年53岁的皮克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但也被人称做“超级天才”,因为他在历史、文学、地理、体育、音乐等15个不同领域都有着超凡的天赋。据为他进行脑部扫描的加州医学中心主任理查德·波尔利称,皮克的大脑不仅具有独特的能力,并且所有证据显示,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大脑仿佛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皮克经常在下午来到盐湖城公共图书馆看书,每看一本书他都几乎能过目不忘,有时候他甚至无聊地看电话号码簿,并能将一本号码簿上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字不差地记住。据皮克的父亲弗朗称,当皮克还只有12到20个月大时,他就能记住父母向他朗读的每一本书的内容,直到如今,皮克的大脑至少记住了9000本书的内容。

所以,如果你家宝宝不幸是自闭症宝宝中的一员,请一定不要绝望,尝试去发现和培养孩子当下特有的兴趣爱好。虽然未必也能培养天才出来,但起码能够丰富一下自闭症宝宝的精神世界。


积木育儿

自闭症(儿童孤独症)早在1943年就被美国学者报道,此后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没有研究清楚。近年来,科学界对自闭症发病原因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遗传、孕产期和产围期、环境因素等方面。

1.遗传

有科学研究报道同卵双胞胎同时得孤独症的发生率为30~90%,而异卵双胞胎同时得孤独症的概率为0~5%,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闭症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流行病学结果发现男童患自闭症的约为女童的四倍,推测自闭症与性染色体有关,然而科学家仍然没有确定出具体与之相关的基因,当然目前也有报道一些自闭症基因。所以,目前的研究大概只有10%的孤独症患者可以用与基因相关的原因来解释。

2.孕产期和围生期

有科学研究显示,44%的自闭症儿童其母亲在孕产期存在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通过影响母亲内分泌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孕产期二手烟暴露也会增加自闭症风险;同时,孕期疾病、早产、过期产、低出生体重或者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或者黄疸等等都与自闭症相关,但是这些可能并不是独立致病因素二是辅助因素。

3.环境因素

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是自闭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环境因素比如儿童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在自闭症的发展中日趋重要,这些因素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激发自闭症。当然其中的机制非常复杂,不过环境因素与基因、神经、免疫系统等相互作用的机制会是今后自闭症研究的主要方向。

这些就是目前探明儿童孤独症的可能发病原因。


小苹果儿科医生

认知神经理论尝试为自闭症提供一个心理学的解释模式。一个假设是,自闭症儿童在心理活动的执行技 能方面存在缺陷,不能根据期望的目标制定计划, 不能保持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灵活的定式转移能力。这个理论可以解释自闭症儿童言 语保持和定式转换的困难。而且其家庭成员可能 也有类似特征。不过,这种缺陷似乎并非自闭症所 特有,也并不总是与社交障碍的严重程度有高度的相关,而且还存在大量例外情形。

第二种解释模型聚焦于自闭症儿童综合信息 以形成整体意义的能力缺陷,这方面的障碍导致有 意注意和人际交流的缺陷。但目前支持这种思路的实证研究还不多。

心智理论的假设认为,自闭症儿童所特有的社 会互动障碍,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心智现象的理解 存在严重缺失。自闭症儿童不能关注并考虑他人的意愿、欲望、情感和信念,因此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

遗传因素是造成自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对 双生子和家族系谱的研究提供了关于自闭症遗传 原因的证据。单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性比率显著 高于双卵双生子,遗传几率大于90%。家族研究显示,病人直系亲属实际的发病率是2—7%;相对一般人群的流行率高出50至200倍。自闭症的遗传基础是确定的,但遗传传递的模式目前仍不清楚。

癫痫症的高发作率与智力落后相关。各种持 续的神经学征候显示,大脑机制是自闭症形成的重 要原因。尸体解剖研究报告了一系列的大脑变异, 包括神经细胞数量减少,边缘系统尤其是前扣代 回、海马的树突减少。这些发现可能与人际交流障 碍有关。对猴子做的研究表明,前扣代回、海马的 损伤,都会产生某些类似于儿童自闭症的行为特征。


中华医学科普

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3.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预防手段:

1、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忌父母事事包办,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让孩子碰碰钉子,尝尝苦头。以磨练孩子的意志力。

2、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3、注重情商的培育,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是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别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好的性情和情感。

4、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孩子把小朋友请进家门。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他(她)交朋友的艺术、方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

自闭症这种因神经系统发育失调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在我国并不罕见。据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100万自闭症患者。年幼的患者不仅自身承受精神和心理压力,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一系列经济问题。每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呼吁我们更多关注身边来自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是神经系统发育失调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属复杂的遗传性多基因神经精神紊乱疾病,但其病因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最近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科学研究显示,孕妇妊娠早期感染

单纯带状疱疹2型病毒(HSV-2)可能会使男婴患自闭症的概率提升2倍,科研人员推测可能的发病机制是孕妇血清产生的炎症分子和高浓度HSV抗体经过胎盘,免疫交叉作用于胎儿神经系统,损伤胎儿大脑皮层。但是,并不是所有妊娠期感染HSV-2的孕妇都会生下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这只是概率问题。但是这项研究改变了人们传统地认为孕妇自身基因对自闭症患儿发病影响的看法。儿童自闭症的发病原因与基因遗传、宫内发育、环境接触、自身免疫等都有联系,HSV-2或许只是引发这种疾病的众多未知因素之一。

自闭症儿童根据发病轻重和早晚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但多数儿童表现出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其中约75%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而女童的患病程度往往比男童严重许多。


倩Sur

自闭症主要有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先天的遗传,而且很大一部分儿童确实是遗传引起的自闭症;二是生物学因素,如免疫系统异常、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等原因;三是后天养育环境的原因,造成的自闭。有些父母会特别相信自己的观念和判断,总是会用自己的那一套去教育孩子,会强行逼迫孩子做一些事情,教育方式比较严肃刻板,缺少灵活性,家庭氛围又缺少爱和温暖,缺少沟通,孩子的生活也比较单调,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往往会有自闭倾向。所以希望家长们可以多学习一下科学的育儿方式,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心理情况,并且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毕竟家长本身才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缺乏与人交往。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当这些症状出现时,一定警惕,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刘瑾


暖心理

自闭症是先天的,我们从医学上的证据已经知道,通过双生子研究知道它跟基因的关系,也确实能透过基因的测序找到自闭症患者中这些变异的基因,而且现在基因测序的手段还在不断进展,但是所有认为自闭症是后天的证据都是明显不足甚至是缺陷的,但却有很多证明表示自闭症是先天的,透过这样的研究,科学上认为自闭症肯定是先天的疾病然而自闭症肯定是两三岁小朋友就会表现的,等到你20几岁之后出现的症状,绝不会是医学上所称的自闭症,而可能是其它的比如说情绪障碍。


中国科普博览


1、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对孤单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患本病的儿童同胞中有2%-6%患本病,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达36%。

2、家庭因素

父母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逼倾向,对孩子冷淡和顽固,家庭缺乏暖和。

3、脑器质性损害

如产伤、宫内窒息、感染、中毒等,15%-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与自闭症发病有关。

4、环境因素

早年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或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爱好。


娟说育儿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严格来说自闭症是遗传导致的,一般是先天性的,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80%以上属于智力障碍,而且基本不可能治愈,只能矫正。

造成自闭症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先天因素,其中也包括遗传,当然也有后天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

自闭症中约有三分之一无口语表达能力。有口语表达能力者,也常有你、我、他等代名词混用。在声音声调方面,较常人平板、无变化、缺乏情绪的融入。

另外,肢体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对自闭症而言也相当困难。自闭症会对某些刺激可能视而不赌、听而不闻不加以反应,也有可能对于某些刺激有过度反应或是执着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