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书法知识:古人这样说书法的“肥”和“瘦”

书法"肥"和"瘦"的问题,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论述,著名的书法家卫瓘这样说:"和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而卫恒又说:"杜氏(杜度)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那么卫恒又是谁呢?他正是卫瓘的儿子,卫恒是书法世家,其父、其妹卫铄都是当时的书法家。

不可不知的书法知识:古人这样说书法的“肥”和“瘦”

书法的肥瘦问题,说到底就是筋、骨、肉的问题。书法的筋、骨、肉代表着书法的形质和精神,自东汉以来,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表明了古人在研究书法审美的一种取向,"瘦"和"筋"是精神,显得有力。梁朝萧衍说:"元常(锺繇)谓之古肥,子敬(王献之)谓之今瘦。"可以这样说,古人一直强调书法应当"今瘦"。

不可不知的书法知识:古人这样说书法的“肥”和“瘦”

而"骨"的说法也是与"筋"同时出现的,评价书法的精神问题,首先要观其骨力,唐代大诗人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没有骨力的书法作品就缺乏一种精神。

古人为什么要在书法中提说"骨"的概念呢?其实这与人和自然是有关联的。司马迁说:"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另外,人们还将"骨"的观念提升到了生命、健康、道德、智慧、才能、个性等方面,认为人的健康、寿命与骨相关,而智慧、才能等也离不开健康与寿命。

不可不知的书法知识:古人这样说书法的“肥”和“瘦”

在书法创作中,提升骨力的作品,才能显得精神自在,否则,其生命力也不会长久,而骨力的提升,除了加强必要的训练外,更为主要的还是要在修养、学习上下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