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書法意蘊的轉折人物

引述

自魏晉以來,書法在追求"工巧"、"精熟"、"法度"的之後,由王羲之在此基礎上,又在"工巧"、"精熟"等方面進行了極大維護並開創了書寫意味的新書面,給書法賦予了新的生命力。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說:""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就很好地證明了晉人書法的追求。

他是書法意蘊的轉折人物

王獻之書法定位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其書法老師也是他的父親,博學專才,書法在小時候就名揚鄉里,與父齊名,直到今天,人們都統稱父子倆為"二王"。

他是書法意蘊的轉折人物

王獻之擅長書法各體,尤其專精行草書,但在歷史或者在書法發展史中,對他的書法曾經出現了多次不同看法,這些看法中主要有兩派意見:一派是認為他的書法超過了王羲之的水平,是他創新的書法的韻味,比如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中說:"比世皆高尚子敬,海內非惟不復如有元常,於逸少亦然。"另一派認為,他的書法"隆冬之枯樹,嚴家之餓隸"。不管怎麼說,在當今來看,王獻之的書法地位是無人能撼動的,他在當時是標新立異的,但他是大草書法的創立者和開啟者。

他是書法意蘊的轉折人物

王獻之書風的轉變

張懷瓘在《書斷》中說:"獻之常白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宏德,頓異真體,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這段話的意思就證明了王獻之對現在書法的風格表示不認同,應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最後達到"極草縱之致"的審美標準。這種標準恰恰是把王羲之"工巧"、"精熟"的審美標準拉開了距離,而走向了"天然"、"神采"、"筆勢"、"妙有餘姿"的書法道途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