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做电动汽车前景如何?

yEs_HeLlo

2016年,董明珠极力看好珠海银隆,想要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其股权,却并未得到股东们的支持。

最终,豪气云天的董明珠一怒之下自掏腰包,并找来万达的王健林助阵,才一举拿下珠海银隆,带领着疑似格力高管开始了新能源造车之路。

时隔一年多,这笔曾一度被董明珠看好的生意,从2018年起却开始“出乱子”。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初银隆新能源实现纯电动客车产销量3189辆,累计增长2228%,市场份额为3.6%,年销量全国排行第七。截止2017年,公司还在全国建造了8大产业园基地,全球建立了5个研究院。

但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的财务危机也不小。先是2018年1月10日,有网友和媒体曝出供应商在珠海银隆门口拉“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生活!请银隆还钱!”讨债横幅的照片。

接着同月又被《财经》报道、以及当地一家自媒体曝出其通过拆卸、更换车辆电机,更改车辆大架号一系列运作,将1辆车变成2辆车,以此骗取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补贴。

就连珠海银隆内部人士也曝出公司被收购以后,部分业绩来自于格力方面提供的供应商资源,以及格力品牌的背书。

可见即便如今的珠海银隆不似外界揣测的那般“不行了”、“要黄了”,但至少从这些已有信息看出,珠海银隆的运营确实出了状况,而且根据此前珠海银隆方面的公开回复,公司目前确实在调整阶段。


野马财经

emmmmmm.....怎么说呢?小鹿只想说,前景不容乐观。其实不止是董明珠啊,这一批专做电动车的造车新势力,小鹿觉得他们的前途都很堪忧啊,真正能成功的也许只有几家。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一:这些造车新势力,将来都是要跟传统主机厂去竞争的,但是问题来了,这些造车新势力,你们真的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能跟这些传统主机厂相抗衡吗?不是说看轻这些造车新势力,而是因为小鹿觉得,这些造车新势力并没有跟传统主机厂相抗衡的硬实力啊。你们如果想要与主机厂相抗衡,那么必须要有一些特别牛的,特别惊世骇俗的核心技术,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嘛。但是纵观现在造车新势力所造出来的车,真的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啊,无外乎就是都在车上装几个超大屏幕,然后宣传一些虚无缥缈的互联网概念。仅此而已。造车真的不是说做个PPT就可以的。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需要进行非常多的实验以及调校才可以创造出来的这么一个产品。但是,这些造车新势力,你们真的有这个硬实力吗?

二:这一批造车新势力里面,小鹿觉得大多数都是为了圈钱的,仅此而已,真正想要造车,并且造好车的,并没有几家啊。他们口中个个都喊着要做中国的特斯拉,然后用自己的PPT融到了A轮投资B轮投资,但是融完资之后,真正付诸行动的,又会有多少个呢?小鹿曾经去过一次某个造车新势力的发布会,在会上,他们大谈特谈,说自己是第一个进行了长距离路试的造车新势力。那么这个长距离是多少呢?其实就是广州到北京的距离。听到这个小鹿就笑了,同志们啊,你们知道传统主机厂从零开始打造一款新车,光是做三高测试(高寒、高温、高原)就要花去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这些造车新势力,成立两年都不到,就说推出自己的首款车型了。这些车,给到你们,你们敢开吗?

因此,就算是董明珠说要做纯电动汽车,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小鹿统统都觉得他们没戏。(Hold)


DearAuto

虽然不知道董明珠做电动汽车的前景会如何,但是电动汽车的前景一定会很好,如果说过去的20年属于房地产,那么说未来的20年属于新能源行业一点也不为过,但看新能源汽车行业,就简单地从股市层面来看,新能源概念在未来的几年内一定会反复炒。



其实很多大佬都已经在布局,与其说王健林,刘强东等联合董明珠造车是看中董明珠的能力,倒不如说都想进来分一杯羹,所以上个月刘强东在宣布京东进出北京的货车两年内全部换成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优先采购了“自家”的珠海银隆,包括远遁美利坚的贾布斯,能否东山再起的关键牌打的也是新能源汽车,当然贾布斯可能想玩的更高大上一些,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无人驾驶。



最近好像珠海银隆爆出了身陷欠款官司的负面新闻,并且2017年销售额仅仅80亿与300亿的目标相去甚远,似乎只能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来解释,不过在现在这种几乎招招致命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哪个企业的成功突围不是历经九死一生。




交易匠人

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分享前沿商业资讯,及大佬成长史

如果我们要拿两者作比较的话,先要了解两者的共同点,然后作一推论,那接下来我们就以贾跃亭造车来比较一下董明珠做电动汽车。

一:两人都看好节能汽车市场

纵观现在燃油还是油电混合汽车,市场之大就可推断节能汽车的前景。前两者不仅消耗能源,而且带来污染。如果这时有一款优秀的节能电车而且价位合适,必将大卖赚的盆满钵金。而贾跃亭和董明珠都将目标锁定在造车上,首先可见两位对节能汽车行业的看好。

二:两人造车都属于跨行业经营

贾跃亭是乐视的创始人,以乐视视频为主要经营产业。董明珠是格力的创始人,主营业务以空调等家电用品为主;显然两者造车都属于跨行业经营的行为。

三:跨行业经营风险大

四:乐视和格力业务对比

乐视近几年的姿态是大刀阔斧,四处扩张,跨行业经营,没有一个能持续造血的主业。再次选择造车,受到资本市场的唾弃再正常不过。再来分析格力,格力多年经营坚持家电行业,虽然电器产品各不相同,但都属于同行业关联性投入。

五:资本市场对格力造车的反应

就以上对比来看,格力正式开始造车后股价可能下跌。首先下跌程度上只是波动,应该8%以内(个人见解)。其次,股价会下跌的原因是跨行业经营和投入太过巨大。但最终市场反应结果,以是否造出来车和造出来车后的市场认可度为准。

综上所述,董明珠造车一开始资本市场也绝不会看好。那我们就疑惑了,跨行业经营的正确姿态是啥。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注资不要控股,建议不要控制

明天发布:曾说“我都那么成功了,你还不相信我”的慧聪网,现在在干什么

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点关注不迷路),更多商业资讯等你来


商函杂并论

电动汽车,本质上不算新发明高科技产品的范围,只不过是当今环境能源顾虑后的产物,关健技术在于电池的容量及续航里程,还有短对霎时充电的技术,及时尚的没计外观,及,企业影响力和消费者对那个企业的信任度,电机,电路控制都不是问题,个人观点,董明珠,做电动汽车的前景在于她撑握了多少,电动汽车上的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及未来对于竞争者的可控度,及,整个董明珠想进入这领域内的一切心理准备,成功,或,失败,如何做到万无一失,才是,董明珠,应该思考和而对的问题,成几个月也是成,一旦进入是没有退路可走的,成败一目了然的,哈哈。


哈灬哈66096005

银隆,除了上市能圈点钱,估计啥也不是,现在各大企业都试图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既有老牌的传统汽车的转型(奇瑞,吉利,长城等),也有信誓旦旦的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乐视,华为,阿里),更有正牌的新能源汽车鼻祖,(比亚迪,特斯拉)现在看看,有几个成功的,大多都是冲着国家补贴去的,说的天花乱坠,什么快充,什么续航里程的突破,最关键的就是基础设备的完善(充电桩),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路需要走,其实最看好的还是混动模式,比较靠谱。


大西洋饭店

我觉得董明珠阿姨很有潜力,他可以换个思路造车,先造电动摩托车,亲民的。充电10分钟能跑50公里,电池寿命10年就可以,造价5000到10000之间都能接受。把太酸锂电应用亲民,造电动汽车只是趋势,完全没有成熟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到齐了,你的电摩已经名扬天下了,整点创新的技术也可以亲民,小米成功就在于亲民,价格都能接受。有钱人毕竟不是多数,价格质量都亲民才是王道。


福星高照85927390

完全没有希望!1,董明珠是外行。2,银隆没任何优势。3,盲目扩张,资金链已断。4,造车的是董个人,不是格力。现在借用格力的影响力捆绑到处投资。涉嫌滥用职取及利益输送。已属犯罪行为,应查处!


湖广熟天下足

应该说前景暗淡

1.电池没有领先优势,存在好多争议。

2.电子控制没有优势

3.外观设计没有优势

4.品牌没有优势

……

其汽车没有任何亮点,只是靠董明珠一个老大妈的情怀,这种情怀同时也限制了年轻人的想象与创新(其车标就是明证),后果可想而知


站着说话也腰痛

董小姐当年网上对她都是负面评价时,在朋友圈发文支持董小姐实业兴邦,支持董小姐管理经营理念,当时甚至被朋友们嘲笑品味独特,但这些都是限于格力空调。董小姐投资的银隆十多年前就了解些,技术并无什么优势,除了有张汽车牌照,实在看不出强势的点,作为资深圈内人,得知董小姐投资这家企业时,看了wei总的一些演讲,只能说两个外行不知道谁忽悠了谁。董小姐经营理念没大问题,可电池和电动汽车给董小姐的经营环境,试错机会不多,以她的本行业阅历和资历,失败的概率七上八下至少吧。惋惜心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