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東人喜吃蒜與蔥?

鈺兒198674911

當然首先是產得多啊!

山東省是全國蔥、蒜生產及加工出口的主要省份。來兩張不太新鮮的圖表看圖說話。

有首歌唱得好

再看大蒜:山東的大蒜,特別是金鄉縣的大蒜,加工出口總量佔全國70%以上,居全國縣(市)之首,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美譽。事實上經官方認可的大蒜之鄉有兩個,蒼山和金鄉。一個在山東,另一個也在山東。為了爭這個名號,本是同根生的兩地人民也常鬧得不可開交。

第二,山東人種大蔥、吃大蔥,歷史悠久。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戰國時期《管子》中的記載:“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齊桓五年,大致相當於公元前681年,這是目前認為山東地區種植大蔥最早的時候。

在這三千年裡的大部分時間內,物資都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豐富。直到北魏時期,也就是《齊民要術》成書時,人們可食用的蔬菜也不過幾十餘種。跟其它嬌滴滴的人工栽培蔬菜不同,大蔥憑藉著它極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迅速成為了齊國人民最重要的蔬菜。

第三,魯菜自成體系,蔥蒜是常用配料。

魯菜的鹹鮮和味重自成一派,最常見的做法就是以鹽提鮮,而烹調方法則以爆、扒、拔絲為主,為了突出味道,蔥薑蒜是最常用的配料。非常經典的一道魯菜“蔥燒海參”。其他的像蒜蓉海腸、蒜香烤扇貝、蒜蓉茼蒿、蒜燒黃魚、蒜香排骨、蒜泥茄子等等也是一數一大把。

第四,章丘大蔥特別適合生吃,在明代,嘉靖皇帝曾經御封章丘大蔥為“蔥中之王”。《章丘縣誌》中記載了當時流傳下來的四句詩歌“大明嘉靖九年慶,女郎仙蔥登龍庭,萬歲食之贊甜脆,蔥中之王御旨封”。早年的貧賤之食,經過不斷地改良後,成為當朝貢品。

山東大漢被視為北方人的突出代表,而他們也把“吃蒜”一事發揮到了極致。《水滸傳》裡的魯智深,啃著狗腿也得蘸著蒜泥吃。烹飪界有言:“魯菜一萬單八百,大蒜獨佔小九千”。當地還有一句話叫做“無蒜不成席”,足見山東人對大蒜的鐘愛。

就連《芳華》原著裡對山東人劉峰的描寫,也有關於蔥蒜的細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的味覺習慣紮根於家鄉。北方盛產大蒜,加上冬天漫長,大蒜比其他蔬菜更容易儲存。同時北方天氣乾燥,易出汗,體內電解質損失多,人常會感覺“口無味,體無力”,因此菜餚多味濃且鹹。在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下,北方人生吃大蒜也就不足為奇了。

吃肉配蒜,吃魚配蒜,生蒜的味道讓魚肉之香昇華了數倍……


濟南時報

這個還真不太好說,我倒是一言以蔽之隨便說說了:第一是因為產地,有一物必有一用。山東出產大蔥,自然少不了就地取材。


第二是因為善用,也就是所謂魯菜的特點。作為歷史最悠久的菜系之一運用蔥和蒜的菜品很多,比如:膠東魯菜的代表菜--蔥燒海參,就是利用了蔥油的香味來為海參增加味道。再比如京醬肉絲這道菜,就是以薄面餅卷肉絲、蔥絲與醬的混合物,其中的蔥,即是菜又是調味。




至於大蒜,更是一重要的調味品。用蒜泥加醬油、醋、香油做成的調味類,是許多涼菜的必用拌料。如,涼拌海蟄皮就用得到,其作用是調味、殺菌。至於北方人常吃的餃子,也常用此調料,作用是調味,去油膩。
常吃蔥跟蒜,越來越被更多的科學實踐證明,是一種好的生活習慣。山東人吃蔥和蒜逐漸也就成了一個傳統!


音樂TOP1

作為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吃蔥吃蒜都不是太絕對,家裡有好多親戚也到過好多山東的縣城,都有不怎麼愛吃的。

其實生吃大蔥和大蒜的是山東人的特點,有人說東北人也愛吃,但是多數是蘸醬,那些不蘸醬也吃的十有八九也和山東人有關係😄。山東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拿著大蔥幹嚼會讓好多外地人吃驚,特別是就著家裡剛蒸好的大饅頭,那簡直是美味!一棵蔥兩個大饅頭肯定沒有問題。臨沂,淄博,濟寧東部幾個地方吃煎餅,捲上大蔥那也是絕配。沒事嚼大蒜的也大有人在,我就是一個。

順便講講我因為生吃大蔥鬧出來的兩個笑話

1.老婆不是山東的,有一次去老丈人家的時候已經飢腸轆轆,看到剛出鍋的饅頭,摸起來就吃,順便拿了一顆大蔥就開始嚼,沒見過生吃大蔥的丈母孃大吃一驚,偷偷問俺媳婦,是不是又生氣了,不然為什麼連菜都不吃吃生蔥啊……哈哈哈

2.剛開始做餐飲的時候,經常去菜市場買菜,買大蔥肯定是經常的,每次去一個河南大叔那裡買蔥的時候都會揪些蔥白或者嫩的蔥葉吃,有一次大叔笑著給我說,"老闆,沒事別吃了,怪辣的不是,每次俺都把零頭給你抹掉了,你不用那麼算計了"。


老馬食途

吃大蒜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就好像某些地方的人吃辣椒某些地方的人菜裡放糖一樣,不吃辣椒菜裡不放糖會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