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古典诗词应该采用"新韵”还是“平水韵”?

冷眼无邪

我认为,

现代人写作古典形式的诗词(以下统称为“格律诗")还是采用新韵适宜

大凡从事格律诗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格律诗时,除首句外,偶数句的末字一定要使用同一韵部的字,而且除少数格律诗使用过仄声韵部字之外,大多数格律诗为平声韵部的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押韵。我们在写作格律诗时强调押韵,主要是为了让格律诗朗朗上口,便于吟唱,有韵律感和音乐美。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写作格律诗强调押韵,自然就涉及到用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格律诗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根本不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用韵。而是死抱着平水韵对别人的诗指指点点,充内行,当里手,装专家。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证明了他们的无知,让格律诗诗韵研究人员几乎要笑掉大牙。

诚然,我国古代写诗用韵大都依据专门的韵书。但这些假内行不知道这种韵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修订。最早见于隋朝的切韵,唐朝时就修改为唐韵,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刘渊又依据唐人的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部韵书,这就是著名的平水韵。可惜的是这部韵书现在已经失传。

但即使是平水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朝代的更替,平水韵也有过修改。到清朝康熙年间,《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平水韵。但很明显平水韵已经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所以又出现了《词林正韵》这样的韵书。

回顾诗韵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格律诗的用韵是与时俱进的,从来没有在哪个阶段停止过更新。正因为如此,格律诗的用韵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广为格律诗写作者接受。今天我们见到的那些假内行不仅无知到写作律绝不用平水韵就不准标律绝,而且恶毒到不用平韵标了律绝竟像挖了他家祖坟一般,非要骂得你狗血淋头不可。在用韵上我虽然只是讲了一些中庸的话,写了一些中庸的文章,也被恶意围攻。可以说我领教这种恶意谩骂已经不是一回两回,这只能说明他们在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上已病入膏盲,根本无药可救。

事实上所谓古人对格律诗要求用韵从严,这也只是清人王士桢挑剌的做法。实践中古人在格律诗写作中用韵并不严格,其中通押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两个或多个韵部里面韵母相同的字,常见通押,如上平声韵部的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以及八齐,上平声韵部的三江和下平声韵部的七阳,上平声韵部的九佳和下平声韵部的六麻,都有很多通押的格律诗在。这一点我们只要比较一些古代律绝就可得出这个结论。由此可见古人写作格律诗也并不是死守规则的。

目前我国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相当普及,完全可以说平水韵不符合现代人的发音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形势决定了格律诗写作的用韵必须进行调整。

当前有关格律诗用韵的调整,最早提出相关意见的是中国格律诗界的权威机构中华诗词学会。该学会除制订并颁发了试行的“中华新韵"(简称为“十四韵”)之外,还倡导“倡今知古,双轨并行”。所谓“倡今”,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 “知古”,是要学习《平水韵》,继承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双轨并行”,是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平行使用。从中华诗词学会的所作所为来看,使用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优先考虑的。

可以说,中华诗词学会的“双轨”说解放了今人写作格律诗的束缚。按照"双轨"说的思路,我们在写作格律诗时,如果按平水韵找不到足够的韵脚时,就可以放宽通押,所写的格律诗仍然算是押平水韵;如果觉得按平水韵有困难时,也可以按普通话押韵,用不着标明什么新韵、旧韵。应该说,当今格律诗的写作,使用新韵势在必行,也是格律诗用韵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格律诗的写作中,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提议取消或废止平水韵,因为不懂平水韵,不懂入声字,就不可能读懂古诗词,这也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现将相关资料根据《词林正韵》和王力《汉语诗律学》归纳整理的可以通押的韵部附录于下,供格律诗写作者参考: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仄声:上声六语七虞;去声六御七遇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仄声:上声二十一马; 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

以上是我对现代人写作古典形式的诗词以使用新韵为宜的理由。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但反对恶意谩骂,抵制人身攻击,欢迎平等的交流沟通。


壮图山人

近年来诗词界争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写诗用平水韵还是新韵?

很多人认为“新韵”学起来太简单,而自学“格律”花费了大量的功夫,如果两者地位同等了,那么自己付出的努力就不值得了,所以势必要让“平水韵”高人一等。

其实,韵的基础只是语言,用什么韵只是决定了用如今一些方言或者用普通话来读这首诗,更能体会到诗的韵律美感而已,对诗的意境内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即便在古代,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隋朝的《切韵》、到北宋的《广韵》,到南宋的平水韵,再到清代的《佩文韵府》(如今用的平水韵),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语言习惯变化的需求重修的韵书,也不见古人争论过什么不妥的。所以适合大众的才是主流趋势,我们要承认这一点,根据自身习惯用的语言,再考虑用什么韵。很多用平水韵的人都只是大概知道哪些字是属于平水韵什么韵部,但是并不能读起来,更别提感受其美感,这与“格律”的用意是相违背的。


诗词补习班

其实不存在什么新韵古韵之争。新韵和古韵只是您学习古典诗词的两个阶段。

知识点:诗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元曲用《中原音韵》。老街味道



一、新韵便于入门

老街当时从新韵入手,然后转入古韵,然后再也不用新韵了,我儿子开始写诗,因为有人指导,起步就是用的古韵。

1.新韵好处

因为古韵需要经常查韵书,所以会麻烦一些,用普通话入门,容易很多,利于练习对仗平仄粘连的基本功。

现在中华诗词协会推广新韵,是为了吸引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2.新韵只是入门阶段

使用新韵最多半年,尽快转入古韵,否则欣赏和理解古人作品还是隔着一层。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学诗,您会更加理解古人用笔之妙处,提高更快。老街味道


二、新韵古韵之争

文章开头@老街味道说过:其实不存在什么新韵古韵之争。新韵和古韵诗人创作水平的两个阶段。

推崇新韵的两种人:

1.致力于推广诗词文化,让更多人喜欢诗词的人,有点像胡适当年推广‘’白话诗‘’和‘’白话文‘’。

2.初级阶段跨不过这扇门的人

这个门其实不难,知难而上多读多练多查韵书即可。老街初学时的作品:

迷芳涧底知春在, 问道禅门待雾开 。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僧扫山云堆寺角 ,燕衔萤火点香台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筝长曲短催烛老 ,人瘦衣宽怯月来 。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坎坷尽尝霜雪苦 ,蹉跎空叹吕伊才 。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为了练对仗,四联皆对,‘’烛‘’字入声,落韵,后来知道此处应救拗,下联的第五字改为平声即可。

经常发言反对新韵的人两种

1.老手的善意提醒

偶尔提醒一下新手,不受欢迎就闭嘴不说,一般不与人争执。

2.另一些古道热肠的人

……


三、入门真言:诗词用韵之别

1.写诗可以用新韵

诗用《平水韵》,例如:东、冬不同韵,江阳不同韵元删寒先不同韵……所以写诗时要经常查韵书,可以用新韵过渡。

2.写词入门就用古韵

词韵用《词林正韵》,东冬在一个韵部,江阳一个韵部,元(半)删寒先一个韵部……

几乎和新韵差不多了,所以切记,不要在走弯路了。我的以往文章里好更详细的格律、押韵、救拗的介绍,有意学习诗词的人,欢迎在老街诗词闲话系列留言交流,有问必答,免费哟。

@老街味道

2018-2-12


老街味道

我是个诗词爱好者,并非专业人士,所以无法从专业角度解答题主的问题,但是我却希望从逻辑上分析一下,不知可否?

首先,写古典诗词为什么要用韵呢?因为用韵的话,更能体现出诗词的音律美,更加地适合诵读或者吟唱;

其次,为什么会有《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中华新韵》等韵书呢?因为原来的韵书并不适合当时流行的读音,如果继续用旧韵的话,则既不便于传诵,又难以读出古韵诗词的音美,所以就会修订韵书。这样作诗词的人按照韵书创作合律的诗词,读诗的人可按照韵书读出诗词中的音美。

总而言之,韵书给汉字规定了基本的读音,诗人们按照韵书来写作诗词,读诗词的人按照韵书规定的读音读出来,会觉得抑扬顿挫、宛转悠扬,有音律美。但是不同的时期,字词的读音是不同的,即现在的读音与古时读音并不相同,如果按照古韵书来创作诗词,写诗的人读不出音韵美,读诗的人也读不出音韵美,那何必用古韵呢?

韵书就像是一个标准,如同国际计量大会上规定了“米”这一标准长度,并全球推广,所以大家按照这个长度来进行量度,即便是古时就已经使用的“尺”、“寸”等长度单位,也按照现在的长度来换算。去店里买三尺长的布料,不需要自己带尺子,店家用他普通尺子就可以量大概一米的布料给你,如果告诉店家你要的三尺是唐朝的三尺,请按照那时的三尺来量,可能店家就会满头雾水了,因为确实很少人知道唐朝的三尺到底多长。就如同现在按照古韵作诗词一般,作诗词的人读不出古音、看诗词的人也读不出古音,那么按照古韵写的的诗词如何读得出音律美?

所以从这个逻辑上,作诗词还是应该尽量用新韵的,作诗词的人无须频频查韵书,可以写出自己读得顺、读得美的诗词;读者无须查韵书,就可以读出诗词的音韵美,岂不两全其美。


李说一



这个问题不是说该用什么韵,而是你想用什么韵。

说过很多次,诗词首重意境,境是一首诗的灵魂,如果没了,那么无论用什么韵都是没用的。

所以,不要被格律韵所控制,近体诗,这两点是必不可少的,但却绝不是只要做到这两项就可以是好诗。



写诗填词,韵在于个人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习惯诗用平水,词用词林,也可以全部都用新韵,这是自由的,但不管是用哪种,都必须保证前后一致。也就是说,一首诗词只能用一个韵。

只是个人观点。


画骨透情

看看“中国作家网”是怎么讲的



古诗词创作采用新韵,还是《平韵韵》的问题,是坐冷板刻苦钻研的,不是坐一屋子人彬彬有礼聊天说天气的。


音韵学是研究声调及用韵变迁的学问,这只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诗词声调及用韵问题,但还不能解决古典诗词用韵的归属问题。古典诗词用什么韵,最好还是从声律谈起,否则是空耗气力,越说越远,越说越外行。

(略)


点击链接 拓展阅读


三上词话作者

诗歌本是人们发抒心怀,便于咏唱的文学载体。

所谓押韵,开始只是上古先民唱之顺溜罢了。随着时代变迁和适应社会发展,同时诗歌水平和欣赏的需要,对用韵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规范,如同光屁股小孩长大了要穿衣服,还要赶时髦。平水韵亦既表现出来。

然而诗歌的本质是诗言志,是意境,所谓押韵,平仄,对仗是其美学要求,二者不可偏废。但诗歌本质亘古不变,而其美学要求必须与时俱进,适合时代,能为广大民众所欣赏,若还执扭古韵,反而扼杀了传统诗词。

所以,只要有实在的内容,不要无病呻吟,同时有唯美的意境,加之平仄,对仗的帮衬,觉得押现代韵也是值得提倡的。你总不能拿一千多年前的要求来消磨现代的诗词爱好者,特别是年轻人,就象鲁迅先生在《孔乙己》所嘲讽的,茴香豆的茴字在古代有多少写法一样。

当然,不反对博学者一门心思平水韵。


五棵松人

写古诗用什么韵一直有争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韵。说简单点,韵就是一个字的读音。古韵(主要是平水韵)是依古汉语的汉字读音为基础的韵。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字音一定会发生改变。如果用普通话来读,恐怕很多在古韵中同韵的字都是不押韵的。古代汉字中有入声字,(南方方言多入声字)。新韵将入声字归入汉语拼音四声中。所以,新韵的诗更符合现代人吟诵。


寒风卷落英

从诗歌传承的角度来看,应该学习古韵。学习古韵能更加深入古人的诗歌世界里。不过古韵是有硬伤的,很多字的古读音都失传了。诗歌除了看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诵读。如果用古韵而某些字却不知道古时候怎么读,用现在的读音就明显有损音律美。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提倡新韵。新韵符合现在的阅读习惯这是天生的优势。我并不认同只拿新韵做入门的观点,应时代之需求新韵应该成为主流才是。当然,新韵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很多规定有待考察,但这不能成为否定它的理由。

就目前的古典诗歌而言,今人写传统诗词会长期存在古韵与新韵共存的局面。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有对比才知道哪里不足。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界最终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韵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语言本身不断变化着。对待新事物应该多一份宽容,对待旧经典应该多一份敬意。兼容并蓄、择善从之,这才是诗界该有的正确态度。


山雨文学

应该用新韵。原因:按格律要求检验《平水韵》,《平水韵》已不符合格律要求!

多说几句:

1,很多人犯了个违背常识性的错误:用《平水韵》来评判是否合律。《平水韵》仅是一部工具书,不是格律的原则。即它是时效性的!不变的是原则——格律。举例:平仄和韵的位置规定是根本原则,它不涉及哪个字该怎么读。为了统一各个具体的字的平仄和音韵,人们作(总结)了《平水韵》这部工具书!而字的读音(平仄)随时代是有可能变化的,亦即这部工具书它具有时效性的特质!不变的是原则,变动的是工具!就好比我们这地方的标志性建筑鼓楼或风雨桥,只要你能建成同样如古的风格,你用现代工具建成也行,不一定硬要用古时的推刨凿一样!

2,一些保留了部分古音的方言区的人,莫名有种天然的优越感似的!动则以古人语或雅言自居。且不去分析真假,语言的发展和认可得以全国绝大多数人能接受和使用的语言为前提!就算普通话有不完善之处(比如入声字的消失,尖团音的消失,儿化音的做作和别扭等等),也得接受发展的现实!不管普通话是怎么来的,现在已成了全国通用语,必须接受!因为有些变化(事实)是不可逆转的!再说,就算某地方言保留了古音,也只是局部地方,不可能再推广!

3,附带说说本人对南北方言的感受:北方话,吐字清晰,干脆,可辨识度高,缺点是似乎感觉说话要累些;南方话婉转绵延,缺点是可辨识度相对低些。本人南方人,方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以上对南北方言的评论纯属个人真实感受,无情绪掺杂!

4,所以,对《平水韵》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以它作为标准来评判古典诗词。相反,从逻辑上(道理上)来说,应该是用不变的格律原则去检验《平水韵》是否还符合要求。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5,当然,普通话是否需要改进或完善?那是另一个问题。但现在写诗不宜用《平水韵》这点个人坚决支持!本人偶尔也写写格律诗,但经不住《平水韵》检验,倒不是不知道《平水韵》,是实在不想去查这本早已淘汰了的韵书。经不起检验的地方:保留入声字作仄声用,但用韵按普通话!这是本人自知却不想查《平水韵》的矛盾之处!好在本人对诗词只是爱好,以读(欣赏)为主,偶尔写写也只是自娱,最多小圈子里玩玩!有自知之明,有点像不古不新的杂合体,故各位的指正本人都能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