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抱阳负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竹心悟空1

“万物负阴而抱阳”,直译过来就是万物都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它的意思是说万物在结构上说都是阳在里阴在外的。阳为气,阴为形,所以是有形的躯壳怀抱着无形的阳气。它讲的是事物的基本结构。



万物本原为气的学说,是我国早期的哲学信条,老子的学说中也包含了类似的信仰。阳与阴、气与形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无与有、虚与实之间的关系。老子讲无为,所以在其思想就常常强调阴、无、虚的重要意义。阴阳、有无、虚实是事物结构的构成要素,但往往阴丶无丶虚在事物的结构中起更主要和主导的作用,以此来证明有胜无、虚胜实、阴胜阳,从而实现无为胜有为的证明。


老子学说中有守柔,守弱,善下,守虚,守小,守少的观点,也是基于类似的原理。比如,“少则得多则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君子终日行而不离辎重”,“万物有生于无”。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也是一个既虚又无的事物,它功而不居,生万物而不生自身,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宇宙的无限,万物的生生不息而推论其必然存在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因为如果我们能知觉它感觉它,那它就是实是有,就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就是处前处上,不守虚守无了,也就是有为了。无为就意味着守阴、守虚、守无这些原则。


国学新逻辑

这句话的出处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前半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要理解【万物负阴抱阳】的意思,必须理解上面这一整句话的内涵。

那么,上面这一整句话讲的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都是建立在非常烧脑的【重叠结构世界】基础理论上的。

我们现在人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世界是【单一结构】的,看得到、摸得着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

但是,儒、释、道却认为,在人类感觉的范畴之外,还存在则一个真实世界。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全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的,真正的生命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中。

上面这一整句话,就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描述。

【一】也是道的意思。但【道生一】的【道】是比【一】范围更大的道。就好比是在一个更大的道的范围内,划出一小块地方要造个重叠结构世界,这就是【道生一】。

【一生二】,这个【二】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甲骨文中【二】就是天地的象形,并不代表数量。

【二生三】,重叠结构世界中缺少一样东西,这个世界中是没有万物的,这样东西就是【三】中间的一横。这一横就是【气】,后面的【冲气以为和】的【气】,这个【气】不是我们呼吸的气,而是真气。

重叠结构世界中间有了真气,就有了万物,所以说【三生万物】。

写到这里,老子怕人看不明白,又继续补充道【万物抱阳负阴,冲气以为和】。

大家看【抱阳负阴】不就是在描述重叠结构世界吗?如果还不理解,我们借助一下下面的图:

如果,你就是图中的【吾】,你现在身上所有的感觉都被电脑屏幕中的虚拟人物【我】的感觉所覆盖,你把【我】当做了自己,把虚拟现实游戏中的环境,当做了真实世界。【吾】的这种感觉,不就是【抱阳负阴】吗?

【冲气以为和】就是说重叠结构世界中有了真气,才有了万物。就像【吾】、【我】之间有了电,你才能看到屏幕中的【我】一样。

心智玩家:还原中华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心智玩家

主观依附客观显现,客观依赖主观存在。

阳,自我主观性,阴,基本场纯识性,没有阳的主观,基本场不会自己形成“物相”的特征,基本场没有纯识性,阳的主观无法作用于基本场。

换言之,阳是精神性,阴是物质性,只有精神没有物质同样是虚无,主观性的所有认知察觉都无法被自我“证明”,没有标准和答案来验证精神性主观上的逻辑推理或思考。如果只有纯识性的基本场,也就是“阴”,没有主观性作用于阴,那么基本场永远都是一潭死水,毫无波澜,任何物质都不会形成,阳连自我是怎样的事物都无法定义。

天地万物,存在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证念,纯识性之上一旦形成一种偏执性认知和察觉,具有了主观上的能动性,首先形成的必然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基于自我主观的认知会如同大海决堤无法收拾,根据自我意识的认知层次和偏执点,用主观能动性作为宇宙第一动能,作用于基本场形成“自我”的物相,并无一例外把这个“物相”当做自我的本质,然后陷入为了维持和延续这个自我场而“生生不息”的循环中,无数的“自我场”共同成就万物多样性,自我主观性能以物相运动特征被表现出来的,成为“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各有偏执,偏执越强的自我场,其特征越明显,包括人的个性,动物的习性,植物的样子,葱姜蒜特殊的味道,没有什么不是自我场的偏执所成就。(佛家忌这些味重的东西,原理也在于这种偏执场会让自我的偏执加重,不用怀疑,喜欢了重口味,清淡的东西便索然无味难以下咽,这就是偏执的加重)

有情众生各自场能之间同样能够相互作用,爱吃猪肉的人,情欲旺盛,懒惰成病,猪的偏执场作用于“人的”自我场,无法察觉就影响了所谓的性情。

诸如此类,善于察觉自我,分离自我的,不容易受到非我场的影响,人类在有形世界有情众生中意识层次处于分水岭的阶段,人类以下,不能跳出自我审视自我,只能依靠自我场“维系自我场”的动力存在,被“存在”的欲望所驱使,纯兽性阶段,和单细胞分裂,微生物繁殖的目的和意义毫无区别,人类中处于这种阶段的存在99%,而1%的人类则通过认知层次的提升,可以完全跳出自我来分析和思考自我的本质,这种人,佛经叫做观自在(很直观,可以看到自我本质的人),科学上叫做哲学家,宗教上叫做求道者,修行者。

宇宙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泡泡,包括宇宙本身也如此。

所谓大爆炸,膨胀宇宙论,其原理都在于意识上的二元一体分形几何方式的认知方式,原理如下:自我一旦出现,必然对立出现“非我”,善的概念一旦成立,恶的标准同样也被确立,这就是道德经描述的“认知形成原理”,也是高大上广义相对论的哲学基础,道德经就是告诉你,你的所有认知,都只是一个认知层次决定的阶段性偏执性认知,而你为了寻求自我认知的被证明和被认可,会陷入盲从大流,自以为是,偏执让你拥有很多“知识”,而这些“知识”让你变得更加自我和偏执。

行为的发生起源于意念的偏执达到足够驱动你去做出行动,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偏执的意念得到“自我满意”的证明,争吵,是为了说服对方“我认知的才是对的”,争夺,是为了保护“自我场”能够得到继续存在,自我欲望得到满足而形成的行为,欲望=偏执性意念。

通常来说,认知在我这个阶段的人,不需要存在感,也没有证明什么的必要,因为众生都只是在自己的证念之路上,偏执是起点,是过程,陷在里面的人,你说什么也没有卵用,得等他们自己把心中的执念一个个证完,他才能够无念可执,无念可证,回到本来的纯识性姿态中。

纯识性,没有主观赋予万事万物“有别”的这种能动性,用人类可以感受的感觉来描述=听风不是风,看雨不是雨,听风便是风,看雨便是雨,是啥一点也不重要了,都不过是基本场波了个动表现出了视觉触觉感觉上不一样的“物相”。

假如你的认知也到了这种时候,何必还去做无谓的事情。不骑着你的老牛西去的话,一堆充满理想和抱负的人不把你骂死才怪。

释迦摩尼明知难为却为这难为之事,传大道,度无明,故说是慈悲。

圣经让拯救了人类,赋予了人类智慧(出现分别智,陷入心智系统)的蛇用肚子行走,吃土,背上邪恶的标签,原理同样在告诉你,“自我意识”的无明(西方喜欢说原罪)。

儒家让人吹捧和让人谩骂都是因为他做了一系列的“标准答案”,从维系人类社会系统来说,这些标准答案具有“苟延残喘”的作用,它保证这个人这个六道中的一道能够一直存在着,也就让很多人有了觉悟的机会和可能性,但它的标准答案与欲望本质和时代特征具有冲突性,限制了某部分人证“邪念”的进程,让人们普遍陷入更严重的偏执和执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才是真理掌握者,才是标准答案制定者,创造了各种对立和冲突。

儒家,创造对立冲突来证明自己作为秩序维护者存在的合理性。所谓顺昌逆亡,趋吉避凶之道,过分注重视觉上行为的表象(伪君子起点),对意识本质的起源和偏执认知层次太低。所以,被老庄这种更高级意识层次的人所不屑不齿。

当“自我”的认知不再需要被非我来认可,当“自我”偏执不再形成不可战胜的欲望,没有了执我和我执,你凭什么还会不快乐,那还有所谓的好坏,幸运或者不幸,游戏一场,你是主演,何尝不是个观众。


不可思议的他说

负阴抱阳是万物生存、生长的基本法则,是人生成功的基本态度。

让我们尽量直接简单地理解这句话,不要越说越玄乎,而且可以应用于生活工作中。这一点都不难!既然是“万物”,那么我们身边每一件事物就都是如此,所以就用身边的事物来举例说明。第一,什么是阴阳;第二,阴阳是什么关系;第三,怎么调和阴阳——抱阳负阴。

1. 什么是阴阳

很多人从上下左右这样的方位来理解,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天是阳、地是阴,再比如山南水北为阳。但对抽象的事物,就不容易理解什么是阳,什么是阴。

实际上,阳就是已经清楚确定的事物,阴就是模糊不够清楚确定的事物。阴阳是确定性程度的描述。以天为阳、地为阴举例来说,天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这是最明显的确定性,地是实的但又存在着山川河流孔穴涵洞,更有各种矿藏,可谓什么都有。你抓一把泥土,既可能一无所获也可能抓到钻石,其中蕴藏着最大的不确定性。从地貌来看,山高水低,所以山的南边和水的北边都可以被阳光照亮,那里有什么东西都一目了然,所以称为阳。而河流的南岸和山脉的北面通常都比较阴暗,什么都看不清,所以称为阴。推而广之,你身边任何已经清楚确定的事物都可以归为阳,不确定的事物就可以归为阴。

2. 阴阳是什么关系

三十六计的第一计是“瞒天过海”,解释说: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这个解释告诉我们,阴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对立统一”是很容易让人糊涂的说法。阴阳相护区别,同时相护包容,很像是洋葱、花瓣、树木的年轮……其中洋葱、年轮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阴阳结构,玫瑰花瓣就复杂一点。想象一下,同样是阴阳,由于不同的结构关系,有了不同的植物、动物以及更复杂的万物,都是阴阳组成的,但结构变化万千。阴阳只有两种状态却可以构成万物,如同音符仅有七个就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乐曲。

总之,阴阳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护包容的关系。例如五脏六腑都是相互包容的关系。

3. 怎么调和阴阳——负阴抱阳

明确了什么是阴和阳,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万物负阴而抱阳”。不过,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道德经》这一段的完整文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道德经》里,老子自己已经承认,他说不清楚什么是“道”。所以,我们这些后人要想说清楚什么是“道”,是不是有点儿自不量力?但是,要说清楚什么是“万物”,却不难。因为老子已经说了“三生万物”。三怎么生出来万物?答案就是在这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和气,这三个东西生出来万物。三生出万物的方法就是“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当你面对任何事物,你知道它、了解它,它就是“阳”,你就容易确定如何对待它,你就容易生存。所以,我们人类总是拥抱确定性而排斥不确定性。

当你面对任何事物,你不理解它,它就是“阴”。你如果可以承担(负担)它,你就可以生存。

承担、负担不确定性,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连动物也是如此,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只要看到猎豹在哪里,与它保持确定的距离,就可以安心地吃草。因为,羚羊只要确定清楚猎豹的位置,就可以让自己保持在安全距离以外,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对于羚羊来说,首先必须把“猎豹的位置”这件事归入“阳”,其次要把“吃草”这件事归入“阳”,而“吃草的时间、地点”这件事归入“阴”,也就是不完全确定,要根据猎豹的位置和草的肥美程度来确定。两个阳或者两个阴同时存在,但程度不同,所以阴阳程度是可以评估和调和的。

“负阴而抱阳”,就是在明确万物对于阴和阳的态度与方法,是任何事物存在和延续的基本规律。对于人来说,就是要正向面对生活、工作中确定的事物,起到拥抱、稳定、保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背负不确定的的事物,起到负荷、承担的作用,从而让不确定性降低。这两个方面和起来就是“抱阳负阴”。

比如,人为什么要积累、储蓄,甚至买保险,目的都是要增大自己的确定性(也就是抱阳),增强自己抵抗不确定性(也就是负阴)的能力。同时,对于身边不确定的事物,要起到改变、改善、调和的作用,这就是“充气以为和”,让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越来越确定地保持,不美好的事物越来越不确定乃至越来越少。这样一来,你就让自己的良好的信用不断增加。

再比如,我们建造一座城池。城池里面的人事物都是确定的、被拥抱的。城池外面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必须经过检查筛选才可以放进城池之内。城墙就起到了负阴抱阳的作用。国家、公司、家庭,都需要内外分明、负阴抱阳,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道德经》里最核心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信”字。两次出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可见从一个人的信用、诚信,到整个社会中人们的信仰,关系到其文明先进程度。“信”这件事有多么重要!

“信”,实际上是“和”的一个结果。“和”可以理解为“调和”。《道德经》里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在阳和阴之间冲满了气,用来起到调和的作用。

“气”是什么东西呢?这个最抽象!可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任何调和“信”的东西,例如羚羊可以用自己和猎豹之间的距离来调整自己相信自己可以逃脱的机会,这个距离就是一种“气”。如果自己与猎豹之间隔了一条河,安全距离就不同了,也就是“气”不同了。

所以,“气”是非常复杂的东西,里面有很多学问。这些学问,归根结底是用来调和阴阳的,也就是调和确定性程度的,同时也是调和“信”的程度的。


特白痴王子

这句话讲的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状态。首先要确定"万物"的概念,从老子的整句话看,这个"万物"恳定不是无生命的物质。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他是由三生而来。因为只有"三"才能产生生命,它是地球独有的特殊现象。老子为什么不说"二"生万物?我们知道二指的是"阴阳",也就是"一阴一阳"。但阴阳不为地球独有(比如昼夜、寒热、明暗等),其它星球为什么没有生命?就是因为它们不具备产生"三"的条件。地球则以其独特条件产生了"三",所以只有地球才有生命。那么地球上的这个"三"到底是什么呢?巜内经》上有一句话对此解释的很清楚,黄帝问:"阴阳之三何谓也?"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可见,"二生三"是指阴阳二气各分为三,它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产生四季变化,阴阳二气消长各有多少而分化为三阴三阳之气,具体来说,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至于三阴三阳怎样产生出生命,为免离题太远,我在这里就不说了。第二,"冲气以为和",则明确指出了生命特征,它是生命保证和谐的必要条件。所谓"冲气",即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生命是怎样实现气体和物质的交换的呢?根据老子所说,他必须是"负阴抱阳的"状态。那么,什么是"负阴抱阳"呢?易经泰卦的巜彖传》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则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负"的本义是有所持,亦通背负,可引伸为"外负"。"抱"的本义是用手臂围住,可引伸为"中抱"。这就是认为,世间一切有机生命体,皆是负阴于外而抱阳于内,如此才能内外相交而保持和合状态。至于生命的外阴内阳特性,是如何实现生命体与外界自然环境间的气体与物质交流的?可用现代科学的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解释,也涉及太多的中医基本理论和运气学理论,非本回答可以完成,就先谈到这里。欢迎批评指正。


手机用户62795150868


曹国俊a

生命(以及一切世界)都是由“阴”和“阳”构成的。阴是物质、是形体,是形而下的存在;阳是能量、信息,是非形体的、形而上的存在。在生命里,阴就是身体结构、是形体;阳就是灵魂,是能量和信息。

“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万事万物都是“负载于阴性的物质形体中,而包含着阳性的能量和信息的”。就如同一个手机或硬盘,它是阴性的、形体的物质,但里面有多少资料、信息、能量(阳),我们看得见吗?看不见!但看不见并不等于里面就没有信息,就没有了能量。就算它只剩下金属元素了,元素里面也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信息和能量。

所以,我们只认为我们看得见的、科学解释了的才是真的,这实在是太高估我们的知识了。人类尚未认识到的事情,比起我们已经片面认识到了的,不知还要多多少,所以越是研究得深入、走到前沿的科学家,对自然世界往往还心存着更大的敬畏。


WILLSON1625027

这可是道德经的最大奥秘之一!全句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负阴:以`阴’为依托,依附于阴。抱阳:抓住一个`阳’。气:即场,阴(质量),具有原始的引力场。阳(能量),具有原始的斥力场。冲气:质量的引力场和能量的斥力场相互作用。全句意思为:万物(形而下,即物质)都是依托于阴(质量点),再去俘获并囚禁一个阳(能量子-光子)。当质量点的引力场和能量点-光子的斥力场相互作用时,就诞生了和谐的物质。那么为何物质是和谐的呢,物质未诞生前,质量点具有巨大的质量和恐怖的引力,能量点-γ光子具有巨大的能量,可二者一起变为物质后,质量点的恐怖质量和γ光子的能量都深深地禁锢在物质粒子中,巨大的对立消失了,变为了`和谐’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物质。

注意了,这里诠释的是未来的新物理!与主流物理理论无关!

那么,你悟道了吗?


孤猴78345271

万物负阴抱阳什么意思?这句话光从理论上解释固然可以说出一定的道理,但未免使人产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感觉。所以我们最好还是结合太极图来说明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些。

我们大家对照太极图可以看到,太极图可以分成三部分,中间的曲线S象,自然形成为5数字,代表世界上弯弯曲曲形成的”万物”。曲线的左侧为一个头朝下的鱼,酷似一个6数。曲线的右侧是一个头向上的鱼,形似一个9数。这样一来太极图就是由6,5,9三个数字象所组成的了。因为易经中6数代表阴爻,9数代表阳爻。故太极中间曲线的左侧我们称之为阴,右侧乃名之为阳。由于太极图生於无极,为物质世界的表象,含阴的”右旋”性能,所以此时我们再看代表万物的太极中间图曲线左右的分布状态,无需作者解说,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万物”负阴抱阳的情景了!

图像情景已明,那么它的蕴意是什么?这里首先表明的主题是万物都具备阴阳二性的特征,特性,进而从广度上说明了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一个阴阳复合的世界,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现象,。既然如此,那么从太极图上来看阴阳互为消涨也就是时空中一切事物都含有的特性了,故也就是告诫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茫茫宇宙中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生活
态度来对待自己周围所有的事物了!


易境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