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这句话是谁先提出来的?

无影145591586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出自谁口,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另一个说法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霍夫斯基说的。但都没有找到充足的依据。

其实这句话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态度。

首先看这句话更多的是用于哪些场合?这句话被引用,大都是某些教育名家,或者学校的领导校长们。那么大家应该明白,这句话适用于激励老师的。它的落脚点在于“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不在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不在于让我们教好所有的学生,而在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我们看这句话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它是在强调学生的可塑性,也更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与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他是在教我们反思:当我们面对我们的教育的失败产品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不会教的地方”有哪些?我们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艺术作出怎样的改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句话是积极的。

我们还要看到,这句话的辩证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能够教好的标准是什么?换言之,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没有统一的界定。一个学生,他的成绩可以不好,但是他的品德行为是端正的。他成人了,他成长了,也等于我们把他教好了。另一种情况,一百分的卷子,他以前考30分,现在考到四十五十分了。他进步了,也意味着我们教育的成功。所以标准的不统一,其实是我们能够教好学生,留有空间和余地的。所以作为老师们也不必大为惊慌。

最后,我们看到很多人是把这句话用错了地方,尤其是一些家长们和社会人员,把他作为绑架老师的一根绳索,认为老师应该是万能的,学生没有学好,一定是老师的责任。这种理解是极其荒谬的。我们一定要在这里为老师们说话!老师也是人,不是神!况且神也没有教育好所有的百姓众生!


高考元学力岳峰

我是一名教师,我来说说吧: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平心而论,当初陈老先生提出这一观点时,绝不会想到日后会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巨大困惑和烦恼,甚至是深恶痛绝。我认为,他提出这一观点的初衷是从学生的可塑性和教师的局限性出发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一但得到发扬光大,就有可能成就他的一生。而教师由于受性格,学识,方法,能力及教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都得到全面发展。倘若如我猜想,那么陈老先生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现在之所以让老师一提起这句话就心生厌恶,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了有关部门的个别人,社会上一些人和个别家长对教师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的一种绑架,把学生没学好的全部责任都推到了老师身上,让老师特别是一线老师苦不堪言。这极不公平,也毫无道理。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同身受。希望大家不要再用这句话去绑架老师了,我们只想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教书,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育人。


一芈

这句话应该出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口。


陈先生作为知名教育大家,说出这句话的本意,我想更多的是一种自励、一种自我严格要求。如果拿这句话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甚至是某些领导和家长训斥评价老师的工具,无疑是非常可笑和令人气愤的。

先说这句话的合理性。作为老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能轻言放弃,都要问问自己是否尽到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学生,有责任心,不轻易对学生丧失信心。

不要说我等一介普通老师,就是美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雷夫,他的学生也有锒铛入狱的,他也承认自己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他认为,那不是他作为老师的失败,是那个学生自己的失败。

老师没有那么大的神力,能够拯救每一个学生。不管你多么“优秀”,多么“骨干”,教育理念多么先进,仍然会有很多“教不好”的学生。因为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一张白纸,他还带着家庭和社会影响的痕迹。不能把所有的因素都归到老师这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力充其量只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是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的因素。

孔子那么伟大的教育家,都有“朽木不可雕”的学生,你能说孔子不会教吗?那你来教教看!


但是,我们的教育就敢说,学生“教不会”,是因为老师“不会教”!

如果把这句话作为一种激励,我十分赞同,如果把这句话作为一种评判,我十二万分鄙视!


聊聊教育那点事儿呀

当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是吃良心饭,干良心活。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时下,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老先生在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对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好,还是自身的感受也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并没有错。教师教悔学生好与坏,是否教好,都是相对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切身体会,老师只要用心付出,孩子哪怕只有微小的进步,就是老师教好了。

如今,老师教的好与坏,更多时候,我们评价的标准无非就是成绩,或者称之为分数。我从来不相信那个老师会,故意把学生引入歧途,不用心教育和引导孩子。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一定要学会适应,老师只要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意,把满腔的爱倾注给学生,孩子就会“亲其道信其师”,就不会出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更没有教不好的老师。

就目前而言,孩子难教,学生难管,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学校教育和老师引导,抑或家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熏陶,老师的帮助,


俺油菜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说的。

的确作为曾经的老师,我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也经常听到人说这句话。好多教学成绩不理想的老师简直把这句话当成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校长、教研室的把这句话奉为圭臬,唐僧口中的咒语。

的确在这句话出发点是好的,教育是为了把学生教好,但是哪个老师不是想把自己自己学生教好呢?不过就是好老师也不是把每个学生都能够教好的,我小学数学老师很好,不过没有把自己儿子教好,他儿子成绩很一般;我初中校长教学很厉害,不过他儿子学习成绩也一般。。。。何况作为圣人的孔子也不是把每个学生都教好了啊——弟子3000,贤者72。



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好”的标准。做个好人,不危害社会的人是好人,一直帮助别人的人也是好人。但是在现代教育中,好学生往往就等于分数高的,而且只是教学时候的好,不管学生以后发展如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好的教育教学应该是为了学生终身受益来说的,不是短期急功近利的分数,往往现代教育有拔苗助长的成分,把学生积极性都压榨干了,好多一到大学就放任自由不学习了。

让一个心思不在学习上的人去学习,他真的感觉就是像坐牢一样。聪明的人不一定心思都会花在努力学习上,好螺丝都不一定要用在火箭上才发挥作用,汽车、自行车上的螺丝同样事关安全。用分数定学生好坏就如削足适履,何况现代教育老师任务繁重,生活压力大能够大条件不具备因材施教的条件,那就不能够一刀切的分数来考核定论学生“好坏”。

教育是一个需要家庭(个人认为上小学前的几年家庭教育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教育)、学校、社会、媒体(单独说是特意强调)、国家等共同协调作用的。

作为家长或者老师的你,你认为呢?


免费开通

教师,始终是我最羡慕的职业,没有之一。虽然已经过去的这二十多年没有当成老师,但是我始终默默地关心着师生之间的那些故事,所以,今天我以一个教育发烧友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被誉为“中国儿童教育之父”和“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称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四位“圣人”。

那么这位“圣人”是不是就真的说错了呢?我们先来看看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教育的十七大原则(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教师的准则):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看看这些准则,当下的老师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我不怕惹众位老师不开心,请你们扪心自问,到底做到了多少?!我敢说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天底下能有几个老师是吧自己的工作当成事业干的?陈老说的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因材施教”而已,你们能看明白吗?

而当今的老师却因这句话大吐苦水说,这是道德的绑架,不爱学不会学的学生你就是钻到肚子里也教不会他!

中小学教育其重点不仅是要教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做人做事的道理!

现实中的教育呢?家长向学校要成绩,校长向老师要成绩,老师跟家长就学生的学习推诿扯皮!都在说师生关系难处,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也难处,矛盾大教师压力大,可是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呢?

提出压力大,矛盾尖锐的往往是中小学老师,不见大学教授这么说,为什么?

把一句“因材施教”的话能理解成职业痛苦的根源的教师,我觉得你该换个职业了!妄自尊大,教了几天书就敢跟教育家论是非,“要想打到谁,请先成为谁”!我这不是跪舔,是尊重先贤!是敬畏先贤!没有、不会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畏的教师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不是部分人以为的养家糊口的职业,这是这个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所赋予的,明白吗,自以为是的教育工作从业者们?!



水墨山水813

作为曾经的教师,斗胆说几句。

最初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谁都知道,这句话是勉励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陈老的勉励没错,但是作为对教师工作的一个标准来要求,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句话作为标准就太绝对了。不科学,不严谨。

事实上,现在这句话几乎成了压在老师头上的一块大石头,学校在用,家长也在用,一时间,老师迷茫了。

真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吗?

这个要看标准,就是怎么算是教会了,如果说把学生都教成轻松上清华北大,哪怕是都上二本,那教不会的学生就太多了!

如果把学生教成有一定知识(不谈分数),懂道理,掌握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方法的有用之人,那么还真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被教会

——这就是标准不同。

因此,应该说在不谈分数的情况下,的确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如果加上分数的门槛,肯定有教不好的学生。

老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所以要有教师证,有教师节。就是身在老师的队伍里,也还是有不得其法的。这是事实,但是,所谓的不会教,其实还是要客观的看,第一是不是不好好教?第二,是不是需要改进方法?

如果是第一种那就是态度问题,应该检讨自己是不是适合做老师,如果是第二种那只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

我坚决反对用“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要求一个老师“无所不能”。况且他所面临的学生就真的不一定就是能“教好”的。把学生的问题强加在老师的身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先冷静一下,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应该是:

家长鼓励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要努力总会进步。

老师要不断自醒:我是不是应该看看自己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样一句话,相向而行和相互对立,结果会完全不同。


步武堂

这句话是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来的。这话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在一些教育家和优秀的老师看来,确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艺术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教育几个孩子自然不在话下。好比一个武学大师,要打倒一个莽汉,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教育好那些顽劣的学生,对于多数普通老师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好比一个才练了几年的武师,也许会被那个莽汉打得屁滚尿流。所以你跟这个武师说,那个莽汉很容易打倒,他当然不相信。所以,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境界的人眼里,他的解读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作为我们的家长和社会应该来平静的对待这样的观点和评论,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教育家,这是不太现实的。现实中能够成为教育家和优秀老师的都还是少数人。对老师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学习力教育视点观察

最初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一但得到发扬光大,就有可能成就他的一生。最初这句话是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陈老的勉励没错,但是作为对教师工作的一个标准来要求,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句话作为标准就太绝对了。不科学,不严谨。 事实上,现在这句话几乎成了压在老师头上的一块大石头。

老师教的好与坏,更多时候,我们评价的标准无非就是成绩,或者称之为分数。谁也不会相信哪个老师会故意把学生引入歧途,不用心教育和引导孩子。老师只要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意,把满腔的爱倾注给学生,孩子就会“亲其道信其师”,就不会出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更没有教不好的老师。



唱歌的小青蛙

这句话确实害惨了很大一部分老师 损伤了很多初入教师行业的老师的教学热情!老师最反感的就是领导拿这句话来说事!!班上明明就有很多反应慢或性格有缺失的孩子。有的班级还有智障儿童 连笔都拿不稳 !!怎么学习??让说这话的专家来教一样没辙!有的学校在计算平均分时可以去掉一个不算!有的班级遇到几个就惨了!!校领导不会管你班上出了几个智障傻子 !一杆子下来 几年教学成绩都翻不了身!!成绩上不去 评优晋级通通一边去!很多外行说老师课上不讲 课后补!!他是没有在讲台上拼过!没有尝过老师站在讲台上的酸甜苦辣!!家长一个人辅导一个孩子都不愿意 很多家长更愿意出钱找人给孩子补课!孩子成绩好是他们基因好!成绩差是老师没教好或没有免费补课!又有多少家长会承认自己的孩子反应慢 又有多少家长允许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点!其实五指都不一样长 哪来的神仙下凡能教好所有的学生??客观的说 业务能力强的老师 能让你的孩子在学习中过得快乐些!他们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能让你的孩子充满信心地学习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或就算不能把你孩子教成尖子生 也能让你的孩子学习的不至于太过吃力!!能基本上能跟上班上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所以不要把话说过头了!!让人反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