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是个怎样的人物?

是谁蒙蔽我双眼

历史人物具有两面性,上来就一竿子打死未免有失偏颇。不过人类生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将历史人物引人目光的一面有意放大。影视作品中元顺帝形象的刻画大多带着刻意和不完整,塑造出的元顺帝荒淫无道、昏庸奢靡,似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果真如此吗?非也!

别忘了,统治初期,元顺帝也展现出过励精图治的一面。

延祐七年(1320年),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木儿出生。妥欢帖木儿出生时正值元仁宗驾崩之年,此后几年内,皇位更迭频繁、内乱不断。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妥欢帖木儿被元文宗流放到高丽大青岛,加以软禁,次年将其流放到广西静江。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妥欢帖木儿在上都即位,是为元顺帝,改年号“元统”。

顺帝年仅13岁便登上帝位,刚刚结束远离帝都、颠簸流离的生活,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和能力,处处受制于权臣伯颜,甚至成了伯颜的傀儡。但本质未变,仍心怀治理好国家的良好心愿。一方面,跟从翰林学士认真学习《四书五经》等治世之道,积累统治经验,遇天变民灾,必忧见于色。另一方面,能听取意见,虚心纳谏。日常生活中,也是注意节俭,过生日的时候,“禁天下屠宰,不宴贺,虑其多杀以烦民也”。成年后对伯颜日益不满,至元六年(1340年)借伯颜外出游猎之机,将其驱逐。

摆脱了伯颜的控制后,顺帝在中书右丞相脱脱的辅佐下,开始社会整顿和改革。改革范围从科举选官、崇儒重道,再到健全法制、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至正更化”。但由于社会积弊、官吏腐败、失误决策等原因,改革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很快以失败告终。

或许是打击太大,从至正十三年(1353年)开始,顺帝走上了“怠于政事,荒于游宴”的昏君路线。每日沉迷于号称可以益寿延年的“大喜乐”之法,在宫中兴起演习大喜乐和跳天魔的热潮,在上都建穆清阁,“连延数百间,千门万户,取妇女实之,为大喜乐故也”。花费巨资于吃喝玩乐之中。1354年顺帝听信谗言,罢黜脱脱,激化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使早就在走下坡路的元朝统治更加难以挽回。

前后反差太大对不对?但历史的改变有时就在“一念”之间。顺帝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便是“始曾留意政事,忠无卓越之志”,若能持其心,“常如至正之初,则终保大位,何至于远遁,而为之虏哉”(权衡(元)《庚申外史》)。


国家人文历史

元顺帝名叫孛儿只斤.脱欢贴睦尔,他这个人其实不好用好坏来评说,如果他是个明君,元朝应该也灭亡不了,但他也不是昏君,也没有办过多大的错事,他也是想着能把国家治理好,但是他又没有那个本事,所以只能说他是一个能力不强有心无力的皇帝,权且称它为“庸君”吧!



元顺帝继位前期并没有什么权力,因为权力都集中到了丞相伯颜及其家族手里,但是元顺帝仍然把握机会扳倒了他的势力。按理说他应该能好好的治理天下了,其实他也算有这份心,但是由于深居宫中,他缺乏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基本了解,也缺乏对官场腐败的明确认识,所以在施政措施上不得当,所以他继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矛盾并没有缓解,反倒处于加重之中。

元朝时期是中国蒙古族在统治,蒙古族属于少数民族,认为自己是贵族,于是对广大的汉族进行差异化管理,因此民族矛盾其实很尖锐,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动荡,但是元顺帝对这些情况却没有明确的认识,时政方面也没有采取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元顺帝当政时期,黄河水患频发,黄河周边地区受灾严重,这一代又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所以黄河水患必须治理。元顺帝下令右丞相脱脱治理水患,古代生产技术低下,只能靠人力、畜力来做工程了,于是先后有上百万人被征调到黄河治理水患,但是国家拨下来的钱粮却又被蒙古族的管理者贪污了很多,以至于治理黄河的上百万劳工却吃少穿,只能拿瓦片儿盛饭吃。吃不饱,没力气干活,干不动活还要被教训,这让本就生活艰难的汉族百姓更是看不清活路。于是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发动起义,成立红巾军推翻元朝的统治,结果一呼百应,瞬间激发了元朝各地汉族人的不满情绪,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这个时候元顺帝已经不可能再控制形势了,虽然他不断的调动军队平叛,但是在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元朝军队很快被消灭的差不多了,天下已经成了各地方军阀争地盘的局面,后来朱元璋打败各路军阀一家独大,又派徐达北征,攻破元大都,元顺帝仓皇逃到了蒙古高原上,元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治结束,元朝也宣告灭亡。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的结束一般以这个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被杀、自杀或者禅位、退位来实现,但是元朝十分特殊,元顺帝没有被杀也没有自杀,没有退位也没有禅位,但是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却结束了,所以我们只能以元大都被攻破,作为元朝灭亡的标志,所以这也是历史独一份儿了。


超能古博士

元顺帝是元朝的末帝。历史上但凡末帝都没什么好名声,要么荒淫无度,要么昏庸无道,最终在天怒人怨的情形下亡国。今天要说的元顺帝,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皇帝,各位看客,且容我慢慢道来。

元顺帝的童年少年时代过的并不舒心,是在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度过的,这也让他早早的对权利有了强烈的欲望。元顺帝继位之初,一直活在权臣伯颜的阴影下,心里恨的是直咬牙。后来终于寻得机会,和脱脱合谋一起把伯颜扳倒了。扳倒伯颜这个最大的威胁后,不再受制于人,元顺帝是意气奋发,任命脱脱为相。随后锐意进取,对帝国由内而外进行了一次改革,主要改革措施有:重开科举;减轻农民赋税;开马禁;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编写了《宋史》《金史》《辽史》。改革力度是空前的,但收效甚微。元顺帝继位之前,元帝国的肌体就已病入膏肓,这次改革是治标不治本,止痒不止痛。

在这儿,顺便插入一段,对元顺帝的一大爱好做一简单介绍。元顺帝天生心灵手巧,做的一手媲美鲁班的木工活。其亲自设计亲自做的龙舟,泛舟于水上龙尾摆动,活灵活现,似真龙一般,让人叹服其木工手艺之高超。

元顺帝励精图治的热火劲没有持续多久,性情大变,开始沉湎于酒色,并做出了许多荒唐事来。例如经常和宠信的藏传佛教僧侣聚众淫乱,史所罕见。言传身教和太子交流性技巧性心得,这创举,绝对是前无古人。

纵情于声色的元顺帝,浑然不知此时的元帝国大厦已摇摇欲坠。由于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加之天灾不断,农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拿起武器,组成起义军。一时之间,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成烽火燎原之势,一步步吞噬着元帝国庞大的身躯。最终,朱元璋的大军兵临大都,此时的元帝国是回天无力。在明军的猛烈进攻下,元军的抵抗防线被攻破,元顺帝在一队护卫的护送下,向着自己先辈生活过崛起的的蒙古草原退去。

退到蒙古草原的元顺帝,很不适应这里的条件,相对于呆了几十年的大都,这是个陌生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不能和大都相比。宫殿换成了汗帐,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蒙古草原只生活了两年,元顺帝就病逝了,死前对大都是念念不忘。


逍遥客小刘

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一般形象都不怎么好,秦二世之流、隋炀帝之流,北宋二帝皆是如此,因为是末代皇帝,所以后人很容易会把亡国的责任都推到末代皇帝的身上。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存在时间不到一百年,元朝虽然也经历了15个皇帝,但是除了一头一尾两个皇帝比较著名以外,其他皇帝都是默默无闻的,今天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末代皇帝元顺帝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顺帝13岁即位,在位33年,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与历史上其他末代皇帝不同,顺帝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还是做出了很多努力的。顺帝幼年即位,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权臣专政的问题,大臣伯颜乘着顺帝年少,把持朝政,顺帝完全成了橡皮图章式的傀儡,伯颜专政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伯颜甚至还提出了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执持军器,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顺帝在铲除了伯颜势力后,开始厉行改革,首先就是恢复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命门,元朝大部分时间是没有恢复科举制,实际上只要恢复科举制度,汉族知识分子的心就会被笼络。

其次,与恢复科举制度相对应的,顺帝还“尊儒崇道”,提倡文化教育。顺帝除了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学校之外,还亲自带头学习儒家文化,命令太子学习《经训要义》,还下令翻译《贞观政要》。

为了进一步整顿吏治,顺帝还主持修订了一批新的法律,包括《大元通制》,《至正条格》等等,顺帝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整顿吏治,恢复业已被伯颜破坏的吏治和政治秩序。

不过,虽然顺帝出台了很多新政,但是可惜都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曾经有人评价顺帝是“始曾留意政事,终无卓越之志。”


青年史学家

元顺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元顺帝身份极其复杂,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七世孙,却也是创立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的母亲是一个穆斯林,但他本人却从小学习佛教和儒家经典。他本来有可能成为元朝的康熙皇帝,但最终却成了元朝的光绪加溥仪。具体如何,咱们来细说一下。

身份背景极其复杂

其实元顺帝的本名叫妥懽帖睦尔,元顺帝这个称号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他退回漠北之后给他封的尊号,而他死后北元朝廷给他确定的庙号是元惠宗。妥懽帖睦尔是元明宗在被流放察合台汗国之时所纳的妃子迈来迪所生。而这个迈来迪的身世也很不一般,她是在唐朝时在怛罗斯之战中背叛唐军的葛逻禄部王族后裔,还具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血统,因此妥懽帖睦尔也可以说是穆罕默德的后裔。

元顺帝塑像

但迈来迪在生下妥懽帖睦尔之后很快就死了,他十岁时被流放到高丽,十一岁又被流放到广西,在广西静江大觉寺,妥懽帖睦尔系统地学习了《论语》和《孝经》,并成了藏传佛教的信徒。到十三岁时,经过元朝皇室的多次变故之后,妥懽帖睦尔的弟弟元宁宗病死,他即位当上了皇帝。而尽管妥懽帖睦尔已经是元朝自忽必烈以后的第十一个皇帝了,但这时距离元灭南宋统一中国才过去了54年。而在这之后,元朝的最后35年都是在妥懽帖睦尔的统治下度过的。

汉化最彻底的元朝皇帝

先离题一下,最近悟空问答上有好多关于元朝为何汉化不彻底的讨论,但石头君觉得许多朋友说了很多原因,却大都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元朝存在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完成汉化就被赶出了中原,导致其汉化进程被逆转。

但其实元朝在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时代,已经在非常坚定地迈向汉化之路了。在顺帝即位两年之后,元朝权臣伯颜废除了科举。但五年之后,只有二十岁的顺帝就联合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将伯颜流放广东,自己亲政并恢复了科举制度。少年政变并开始亲政这点,也和康熙非常相似。

元顺帝画像

之后顺帝重用脱脱,实行新政,编修宋、金、辽三史,并实行儒治,元朝开始全面汉化,史称脱脱更化。顺帝朝的一些蒙古重臣,比如脱脱和后来的李察罕、王保保等人其汉化程度都已经不次于清朝中期的满洲臣子了。而从小就学习汉文经典的顺帝更是具有很高的汉文水平,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朝失去天下之后,朱元璋遣史到北元朝廷招降元顺帝,元顺帝竟然回了一首汉诗回绝朱元璋:

金陵使者渡江来,

万里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

圣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

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

春风先到凤凰台。

由盛转衰退回漠北

但从公元1344年开始,元朝遭遇多次天灾,多地爆发饥荒,导致元朝早期积累的民族矛盾集中爆发,先是方国珍起事,后来刘福通的红巾军等又跟上,天下陷于大乱。而此时蒙古贵族内部竟然也出现了多次内乱。首先是蒙古漠北阳翟王发动叛乱,进兵上都。然后是来自河南的蒙古军阀李察罕和来自四川的蒙古军阀孛罗帖木儿在河南周边互相攻伐。后来孛罗帖木儿竟然率川军攻入元大都北京,挟持元顺帝,并迫使元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逃到太原王保保大营中。再然后元太子又和王保保一同进兵大都,致使孛罗帖木儿被杀。之后顺帝封王保保为河南王,期望他去镇压朱元璋等反元起义,但他却在河南、山东和陕西等地和李思齐、张良弼等亲元军阀混战,使元朝再也无力抵抗江南义军的进攻。

元末天下大乱形势

公元1368年7月,明朝北伐军攻至大都城外,元顺帝召集君臣集会于大都清宁殿,一些朝臣主张死守大都,但顺帝却说:

今日岂可复作徽、钦!

意思是自己不想像宋徽宗和宋钦宗那样被俘虏,于是在当夜率领太子和一些后妃逃往上都。几天之后,明军攻破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终结。

两年之后,倍受打击的元顺帝死于北元庆昌府。其统治元朝长达35年,时间超过元朝统治整个中国时间的三分之一。期间他也曾尝试使元朝的统治汉化,一度使元朝出现中兴迹象,这使他本来有希望成为元朝的康熙皇帝。但后来各种机缘不巧,致使元朝失去江山,他自己也长期大权旁落,最终成为了光绪和溥仪的结合体。


桃花石杂谈

判若两人,我想这个词语很好的表达对他这一生的概括,作为最后一任皇帝他开始的时候勤于政事,注重改革,用了各种措施来挽救当时已经快要崩溃的统治危机。但是只能说是已经病入膏肓,还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爆发农民起义,一片乱象。


但是就在这关键的档口上的元顺帝反而是荒废政事,天天享乐,从而导致由内到外都是一片乱象,最后连政治局势都已经是无法掌控,在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明军进攻了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从此元朝一去不复返。

在被攻破逃走后,也就是在两年之后的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享年51岁。其实元朝的灭亡跟他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因为时代留下的病根太过严重,至于改革也好,更新新的法令也好,都没能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后人的评价也是很多单面性,只是说他是个亡国之君,但是我们更加需要看到他曾经也试图改变当时是状况。

当时的他启用脱脱当政,而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颁布法典,完善法制,加强廉政,重用人才,唯才是用,等等的措施。所以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改变无果,所以才会导致各种弊端显露无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也能说明妥懽帖睦尔的无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自然是要走向灭亡的道路的。


感谢!欢迎留言讨论!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野史说元顺帝是宋恭帝的儿子,还说朱棣是元顺帝的儿子,朱元璋赶跑了元顺帝,最终还是蒙古人当了明朝的皇帝。典型的阿Q精神胜利法。

元顺帝是汉人肯定胡说八道,元朝大多皇帝不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可是元顺帝是汉化最彻底的皇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跟明熹宗朱由校一样,是个木匠。蒙古人是马上民族,靠武功征服天下。蒙古皇帝不会骑射,只会做家具,怎么能治理天下?元顺帝最大贡献就是败亡元朝,朱元璋打到北京城下,元顺帝乖乖的滚回蒙古草原,让朱元璋轻松拿下北京城。


醉剑书

元顺帝,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庙号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加号顺帝。顺帝生父明宗皇帝,被弟弟文宗鸠杀。明宗 4 岁的幼子受到文宗喜爱,留在宫中哺育,而身为长子、10 岁的顺帝则被流放到高丽和广西。

不久,文宗病亡,顺帝的幼弟被立为新皇,但继位仅一月余就莫名夭死。

接着, 顺帝被杀父仇人的皇后和权臣立为太子,于 1333 年继位,时年 14岁。


摆脱权臣控制的儿皇帝

如同很多未成年的皇帝一样,元顺帝继位之初手中没有一丝权力。元顺帝的权威先后受到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前朝势力,即文宗皇后和权臣的势力。顺帝利用另一重臣伯颜为右丞相,除去前朝势力。但是不曾想到的是伯颜也因此势力迅速扩张,把持朝政,甚至为除异己而擅传圣旨。对元顺帝而言,可谓是刚赶走了狼,又来了一支老虎。

元顺帝自然不容许这样的情况再一次出现,他大胆的启用了被后世称为“贤相”的大臣脱脱。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顺帝与脱脱利用伯颜出猎之机,发动政变,罢黜伯颜,先贬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再流放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至此伯颜时代落下帷幕,顺帝得以亲政。


有心治国无力回天的改革

元顺帝作为元朝在位时间最长,且被《元史》记载为亡国昏君,对于亡国的确难辞其咎。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了他在元朝发展中就教育、文化和科技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他任用脱脱,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也为腐败、没落的大元王朝带来了一丝新气象,史称“脱脱更化”。

脱脱先是恢复科举制度,科举制的恢复推进了蒙元政权的汉化,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基础,缓和了民族矛盾。除了恢复并坚持科举制度外,顺帝继续贯彻、推行“文治”和“汉化”政策的另一重要功绩就是任脱脱为都总裁官,使长期未完成的宋、辽、金三史的纂修终于在至正三年开工。

此外在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发展农业,元顺帝还下令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设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务。但是看似繁荣的大元王朝,此时已经是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这些小修小补已经挽回不了大元王朝的颓势了。


破罐破摔的皇帝,自此颓废

至正初期,顺帝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但这些努力均未收到预期效果,改革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了。

面对危机四伏的时局,当年踌躇满志的元顺帝再也拿不出救世良方。于是破罐子破摔,不再去思考更好的办法去治理社会,并从那个励精图治的青年皇帝变成极其消极,滋生了贪图享乐的中年皇帝,元朝也最终在他的手中丢失。


煮酒君谈史

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历史书中将元朝的灭亡说成是在顺帝手中,我不那么认为,因为元顺帝不像 宋徽宗、 宋钦宗那样被别人虏获或投降,而是带领王公贵族及部下逃往了蒙古国,所以不能说元朝灭亡了,应该说元朝失去原来汉民族统辖的地区。其实,顺帝是个权能的政客,适于生存,说话没有任何偏激的言辞,即使对臣下的谏劝不予接纳,也不会追罪谏劝人。他固然没有领导能力,可是他机警圆滑。元顺帝登上皇帝宝座并自己开始掌权后,在近30年政治生涯中,似乎判若两人:第一个元顺帝是与 脱脱组合在一起的,在历史上留下了的是一位有生气的、立志革除弊政的、有作为的年轻皇帝的形象;另一个元顺帝是与 哈麻、 搠思监组合在一起的一个荒淫无度、昏庸无能、制造内乱的昏君。顺帝是一个由好变坏的皇帝,应该有所肯定,也应该有所否定,不能用昏庸不堪一词作为他整个一生的评价。历史学家 张朋的评价是:“作为元朝在位时间最长,且被《 元史》记载为亡国昏君的元顺帝,对于亡国的确难辞其咎。但他在元朝发展中就教育、文化和科技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容抹煞的。”元顺帝有三首 汉诗流传于世。在被赶出大都以后,朱元璋遣使招降他,顺帝作《答明主》一首,诗曰: 金陵使者渡江来,万里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圣恩无处不昭回。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 凤凰台。这说元顺帝汉文化水平不错,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雅客A

其实历朝历代,最后一任皇帝并不一定都是残忍无道,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只不过是因为一个封建王朝到了后期,或是政治腐朽不堪,民不聊生。 或是宦官专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最后一任即使想要兴利除弊,励精图治也没有多什么施展的空间了。某一个人是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而且它的惯性太大了。刹不住。例如东汉之汉献帝,唐朝之唐哀帝。明朝之崇祯帝。莫不如此。所以说元顺帝也是如此。

说说元顺帝吧,

他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生于1320年,死于1370年。享年51岁。登上皇位之前,被流放到朝鲜和桂林。自己的皇帝爸爸和皇帝兄弟被人害死之后,他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于公元1333年六月初八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继位。

在他执政7年,年满20岁的时候。妥欢帖睦尔这位小兄弟扳倒了权臣伯颜而亲政。在亲政初期,他勤于政事,兴利除弊。任用脱脱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想要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例如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不过还是那句话,历史的惯性太大了。

这些措施没能解决元朝统治阶层的问题,1351年爆发了农民起义。随后便开始心灰意冷,破罐破摔。后期就不干活儿了,专注沉醉在温柔乡,朝廷内部依然是争权夺利,外部则是各种起义,越来越差劲。即将到灭国的危险。果然,在1368年闰七月,朱元璋攻入北京,小伙儿一溜烟向北跑到蒙古老家去了。

1370年,沉迷于享乐,骄奢淫逸的元顺帝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木一命呜呼。结束了悲哀荒唐的一生。

分析元顺帝此人,就可以发现人性的弱点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就是遭遇挫折之后,开始心灰意冷,丧失信心,一蹶不振。改革遇到阻力或者成效并不明显,便开始怀疑人生,放纵自我。

不仅元顺帝如此,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弱点。想让这位小兄弟具备屡败屡战,坚韧不拔的毅力,也确实有些难为他了。所以,元顺帝放在今天也是一位普通人,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