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看书形成完整的史学框架?

霍敏亚

题主你好。看到你的提问,我作为史学专业的一位“过来人”,非常高兴参与讨论。

下面,我谈谈我的体会。

如果要形成自己的完整的史学框架,你提到的几部书虽然有其优点(有的还是名人名著),但是,恐怕对于“形成完整的史学框架”起不到大的作用。它们要么是论述某个专题,要么是作者自己对通史的一系列看法的汇总(而不等于系统叙述通史本身)。这些书并不适合直接用来当做通史书去学习。

我个人认为,能够系统“塑造框架”的,是以下两类书:

第一类:大学历史系的中国通史教科书、世界通史教科书。它们既专业,又系统,而且叙述非常有条理,非常适合于读者学到系统清晰的中外通史。

这样的专业通史教科书有多个版本的。我自己用的是: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一、二、三册,陈廷湘《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共六册)。



你不一定非得用上面这几个版本,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版本,例如,比这更新一些的版本。如果是带图表和大事年表的通史版本,就更好。

通过上面这类书的较系统学习,大致完整的历史框架应该就没问题了。

坦率地说,大学历史教材因为是教材,学术观点、叙事风格、历史内容选择都力求稳妥(而不是标新立异),往往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精彩、那样有个性。作为教材,这恐怕是难免的。

但是,如果是希望获得较完整历史框架,对此,历史专业通史教材由于系统性、可靠性,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如果还希望读到个性鲜明、观点独到、内容更深入的史书,则可以进一步通过教材以外的大量历史读物予以弥补。

第二类: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的书。大学历史系学生必修的“史学概论”就属这类。这是系统学历史时必不可少的一环。通史教科书解决“学什么”(历史框架),而理论、方法论则解决“怎样学”,两者相辅相成。

在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方面,同样也有很多版本的教材或者参考读物。我目前在看的是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王学典《史学引论》。《历史学是什么》尤其值得一读。

把上述两类书读了之后,初步的框架也就搭好了。虽然这远远不够(历史学习是终身学习,不只是靠几部教材),可是,有了通史框架打基础,这时再阅读钱穆等许多人的专著,就更容易看得进去。

以上是我个人积累的一点认识,不知是否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聊供参考,抛砖引玉。

谢谢你,也谢谢各位网友的浏览。大家对于历史学习一定有自己的金点子吧?欢迎一起讨论。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衷心感谢其原作者。)


晓帆轻舟

作为一个喜欢历史十几年的资深历史迷(现在二十来岁),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历史是一个很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想单纯的通过看书形成完整的史学框架绝非易事。


我有以下几种形成历史框架的方法,希望可以给您带来些许启发:第一,将历史事件拟成一个最基本的时间线索,这一步骤需要您了解很多基本的历史事件,这可以通过通读高中历史教材来基本掌握,但仅仅使用历史课本是远远不够,因此推荐您还可以通过看《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巨作来填充自己的知识漏洞;第二,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让自己学习史学框架显得更具体形象,但这一阶段需要学习者拥有较高的历史知识体系,当然影视作品毕竟是艺术创作,有其艺术性,因此需要学习者有一定去伪存真的能力;第三,联系实际。学习历史,掌握框架不能不灵活,一成不变。可以运用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分析如今的很多社会问题,在生活中学习历史,掌握历史,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培根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学习数学 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最后希望我的方法可以给笔者有所启发,借鉴!


虚幻如斯

单纯看书是不能形成史学框架的吧!

如果想形成完整的史学框架,除了阅读,亲临(考古现场或者博物馆,收藏等等),还必须有人引导。

光看书,解决不了太多问题了。


小黑豆

简单的历史学框架其实可以去了解下高中历史课本,那几本书是把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做了很好的梳理,是了解整体框架最简单的方式,那几本书作为高中教育用书,对于史料的考究也是极为讲究的,读起来也蛮有趣,不会觉得枯燥。

但毕竟作为教育用书,各部分内容不慎完备,其他则需要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专门书籍做些了解才能形成更完备的框架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