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乙肝疫苗,这6点你要知道!

关于乙肝疫苗,这6点你要知道!

作为世界肝病大国,中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慢性乙肝相关的疾病。

乙肝病毒(HBV)传播途径为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医源性传播、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和公共场所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1.

为什么新生儿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

首先,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不对新生儿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80%~90%的新生儿可能发生感染,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其次,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一旦发生感染,容易发展成为病毒的慢性携带者,甚至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年龄越小,风险越大。

2.

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是什么?

目前我国采取

0、1、6月3针免疫程序。“0”指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1”为间隔1个月接种第2剂;“6”为第1针接种后的6个月接种第3剂。如果因特殊情况无法按照此接种程序接种,第1剂和第2剂间隔应≥28天,第2剂和第3剂的间隔应≥60天。

3.

未能及时接种后续针次,可以推迟打吗?

如果在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后,无法及时在1个月进行第2针的接种,可以稍微推迟一些,但一般不可超过48天。如果仅仅第3针被推迟,则应尽早接种。

5.

为什么有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抗体产生?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绝大多数接种者体内可产生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但也有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抗-HBs产生的情况发生,这种现象称为无应答;而低应答是指抗-HBs<10mIU/ml。

目前,无/低应答的形成机制尚未明确,主要有以下几个可能因素:

1.遗传

遗传因素可以通过特定的免疫机制影响免疫反应,研究发现接种乙肝疫苗的抗体应答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关,HLA-DR7、HLA-DR3及T淋巴细胞缺陷,均可导致接种疫苗后的无/低应答。

2.免疫功能

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应答较弱可能与T细胞的功能有关,机体受病毒感染后,能够使T细胞活化,如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会使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减少,从而导致对乙肝疫苗的无应答。

3.乙肝病毒变异

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毒其生物特性发生变化,使乙肝病毒的抗原性减弱而发生免疫逃逸,此时接种乙肝疫苗可能会对免疫应答的效果产生影响。

4.机体已发生隐匿性感染

少数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其HBsAg产量低,现有的检测方法无法检出,但实际上已经感染乙肝病毒,这类隐匿性感染的人群呈免疫耐受状态,对乙肝疫苗不能产生免疫反应。

5.检测方法不敏感

由于不同实验室检测试剂和方法不统一、不规范或不精确,抗体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6.其他情况

统计分析显示,年龄、接种部位、吸烟、饮酒、母亲血清中的病毒含量以及使用的疫苗类型和接种剂量均与无/低应答有关。此外,艾滋病、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疾病会导致受种者免疫功能障碍,也可能引起无/低免疫应答。

6.

接种后无应答应该怎么处理?

1.更换疫苗

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肝疫苗有酿酒酵母、汉逊酵母和CHO3种,如接种某一种疫苗发生无/低应答,可更换接种另一种疫苗。

2.增加接种剂次

研究表明,对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再接种1剂后,有15%~25%的人可产生保护性抗体;如再继续接种3剂,大部分人可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对于经第2次完成3剂全程免疫仍然不产生抗体者,在两次全程接种后(6剂),不推荐再次进行接种。

3.其他措施

可以采取增加接种剂量,或者与低剂量的白介素-2(IL-2)、口服牛磺酸佐剂、合成五肽(TP-5)、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同时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