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1个县级市,被誉为“天府之源”,1988年撤县设市时改名

都江堰市,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北、东北邻彭州市,东接郫县、温江区,南连崇州市,西界汶川县。

四川省1个县级市,被誉为“天府之源”,1988年撤县设市时改名

都江堰市境,古属蜀国地,战国时秦国灭蜀国后属蜀郡湔氐道地,汉朝时升为湔氐县,蜀汉时改为湔县,不久又改为都安县。西晋时,都安县移治今聚源镇导江村,在都安县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县部分地置齐基县(治今青城山镇五里村),今市境内都安县、晏官县、齐基县并存。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改晏官县为汶山县,废都安入郫县;天和四年(569年),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今石羊镇古城村)。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废汶山县入郫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于汶山县旧址设镇静军,于都安旧址置盘龙县,武德六年(623年)改盘龙县为导江县,开元十二年(724年)改清城县为青城县。

四川省1个县级市,被誉为“天府之源”,1988年撤县设市时改名

前蜀武成元年(908年),改镇静军为灌州,辖青城县、导江县。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南宋末年废永康军为灌口寨。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废青城县、导江县入灌州。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清朝及民国沿袭不变。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县级)。

四川省1个县级市,被誉为“天府之源”,1988年撤县设市时改名

都江堰市旧称灌县,因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下辖13个镇、5个街道、1个乡,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约68.02万人、户籍人口约61.88万人。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