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到底秦叔宝是个什么地位?

艾欧尼亚gg

秦叔宝在唐朝的地位,基本是被边缘化的。

首先,唐初的政权结构基本是继承前代,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其核心就是陈寅恪先生说的“关陇集团”。

这个集团的家族及其姻亲,组成一个庞大的统治网络,垄断了当时中国的官职、军职、田地、商业。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宇文赟荒唐无道,杨坚称帝了;杨广觉得翅膀硬了想单飞,分分钟被教做人。

背后,就是关陇集团在起作用。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的入关,并且在半年之后就能称帝,也是关陇集团在支持。

577年,北齐被关陇集团把持的北周灭国,秦叔宝的爷爷战死沙场。那么即便到了唐朝,他们也不会和秦叔宝谈笑风生的。

其次,秦叔宝的个人经历比较复杂,历史不清白。

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秦叔宝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手下任职,虎牢大战后王世充败亡,这才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你看看,等到秦叔宝到了李世民帐下的时候,已经换了五个主公。虽说他也是随着部队转战,身不由己。但真要算起来,肯定不如殷开山、柴绍、长孙、独孤等人亲切。

最后,秦叔宝的定位就是武将。

619年,秦叔宝和程咬金投奔李唐后,被李渊派到李世民府上任职。从此,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抓住了建功立业的最后机会。

619年,宋金刚攻陷晋州,李世民前往征讨,秦叔宝是前锋。

620年,李世民进逼洛阳打王世充,秦叔宝和程咬金、尉迟敬德、翟长孙共同率领1000骑兵,组成玄甲军,充当先锋。战后被封为翼国公。

你没看错,四个人率领1000骑兵,人均200,也就是个加强连长。

622年,刘黑闼造反,秦叔宝作为先锋去平叛。

626年,秦叔宝迎来了最后的战场——玄武门。在这里他随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总而言之,秦叔宝是一个敌人的儿子在流转多个阵营后,投奔过来的猛将。

这样一个人,哪怕生在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何况他还是北齐余孽。

能有现在的名气,首先要托小说、演义的作用。

然后呢,谁叫人家跟了一个好主子,到最后的关头还跟主子去干杀头的买卖,不给个功臣地位,实在说不过去。

但是,李世民登基后,重用的还是关陇集团(长孙无忌、杜如晦)、关东豪杰(房玄龄、魏征)、秦王府故旧(十八学士)。

像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这样的冲锋猛将,迅速被边缘化。


温乎

首先说,秦叔宝是个勇将,他并不象隋唐演义上所说的那么差,才排十三杰的第十三名,而是当时一等一的勇将,和关羽一样能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是个历史记载的“万人敌”,后世评价“此人勇悍”、“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秦武卫勇力绝人”、“秦琼跃马挺枪,刺骁将于万人中,勇在力也。”,据新旧唐书记载,秦琼跟随李世民征战,每遇到敌方有大将耀武扬威,就派秦琼单枪匹马冲上前去斩其首级。

秦琼曾经保过许多位主人,最后才保了李世民。开始他保的是隋朝,在来护儿手下为将,后来又保张须陀,曾跟张须陀镇压农民义军卢明月和孙宣雅,跟随裴仁基镇压瓦岗军李密。后裴仁基兵败李密投降,秦琼也随裴投降了李密,开始与隋朝为敌,败隋军宇文化及。后王世充袭击李密,李密兵败,秦琼被王世充所俘,降王世充。因不耻王世充为人,改投李唐。如果说吕布三姓家奴,其实秦琼不知投了多少主人。

秦琼武艺高强,并不象评书中所说当什么大元帅,而是常常被李世民当做先锋破敌,在击败宋金刚、收服蔚迟恭、战败王世充、平灭窦建德、平叛刘黑闼等战役中立下大功,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秦琼一生大小二百余战,屡受重伤,加封上柱国,翼国公及黄金、彩缎等许多物质,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逝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用以彰显秦琼的战功,其在李世民心目中地位很高。但这个地位是相对而言的,秦琼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末就是证明,原因是他是先锋战将而不是统帅立功,二是玄武门之变中只是参与而不象其他人一样立下大功。


春秋史社

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


李世民出于上面的原因,以及对于当年追随自己将帅的怀念。李世民命令阎立本在凌烟阁竖二十四功臣画像,和真人大小相当,站南朝北,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Δ配图



其中最里层的是劳苦功高的宰辅功臣,中间的是一些王侯将相,最外面的就是一些其他功臣了。而我们的主人公秦叔宝到底在哪个位置?二十四功臣第一,当然是倒数。

秦叔宝功劳有多高?他本是隋朝来护儿的部下,后来因为兵败投靠了裴仁基。又跟着裴仁基投靠了李密,被得到了重用。还曾经跟随王世充作战过一段时间,几经周折到了李世民帐下。之后跟随李世民己经战场,被封为上柱国(对于将才的特级称号)

对秦叔宝的印象是出于《隋唐演义》电视剧,但是大多数时候被高估了。不能因为凌烟阁功臣排名低,就认为秦叔宝的地位低。因为凌烟阁排名是根据对唐朝的功劳,也有针很多的文官在内。秦叔宝自唐朝统一后就被疾病缠身,并没有太多建树。而且建立凌烟阁的时候,秦叔宝已经去世五年了。

Δ配图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叔宝在唐朝的地位半尬不尬的地位。说高吧,排名太低。说低吧,最起码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而排名倒数第一可能还有太宗的个人感情因素。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并没有太多关于秦叔宝的记载,只是在《旧唐书》中有些许痕迹,其他的都没有。如果从事变后,根据封邑来看,比绝大多数参与人数量都少,可见很有可能像一些大臣一样,当初选择了中立。

但是从秦叔宝死后来看,感觉秦叔宝的地位又很高。在秦叔宝去世后,唐太宗曾经令人打造石人石马立在秦叔宝墓前,以此来表彰他的功绩。在唐朝立石像的要求很严格,普通人被严格禁止。而陪葬昭陵的很多大臣,也没有几个得到这样的殊荣。

Δ配图

而且秦叔宝死后,后人尊他与敬德为门神,如此可见人们对他的喜爱。而秦叔宝去世已经五年时间,唐太宗建立凌烟阁还能想起他,也是难能可贵。


稍微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史之策

阿斗解读:秦叔宝是否名至实归

关公战秦琼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有这样的类比,就能明白,关公和秦琼并列,绝对是他们水平不相上下。


那么秦琼到底水平如何,我们一条条说。

第一,勇冠三军

他必定是个勇冠三军的一等一猛将,和关羽评价类似,有“万人敌”风采。据新旧唐书记:秦琼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但凡对面有人敢在军前耀武扬威,就必定单枪匹马去单挑。其实斗将之事在任何年代都不多,别被三国演义误导。可是他确最喜欢斗将(单挑)就证明他对自己武力绝对自信。

第二,专做贴身护卫

他所担任的任务都有贴身护卫,据说每个被秦琼效忠的主公,都喜欢让他做自己贴身护卫将军,这证明一件事,那就是秦琼必是细心且忠义之人(跟赵云类似)他一生多次救驾李世民,多年后,因为李世民缘故又成为民间门神也和此有关(秦琼,尉迟公并称门神)

第三,多次易主终得明主。

他曾经效忠多位主公,最后追随李世民。开始他保隋朝,跟随来护儿征战,后又跟随张须陀镇压义军卢明月,孙宣雅,还随裴仁基镇压瓦岗军。因为裴仁基投降李密,秦琼跟随李密成瓦岗寨的人对抗隋朝。后来王世充背信弃义袭击瓦岗寨,李密兵败,秦琼被俘,他又成王世充的人。因不信任王世充就追随李世民。经历可谓曲折。不过他在任何人手下,都没有被前任主公说人品有亏。所以绝对不是三心二意的小人,只能说他有自己对明主的坚持和判断。



战功无双荣誉等身

秦琼虽然武艺高强,但是并不适合做帅才,只算将才,每次都先锋破敌,败宋金刚、收蔚迟恭、败王世充、平窦建德、平刘黑頍,每次战役都是身先士卒,战功无数。一生大小二百余战,重伤数次,因此加封上柱国,翼国公。玄武门之变后又被拜左武卫大将军。


爱恨纠结李世民。

据我个人认为,秦琼并没有参与李世民决定性事件,玄武门之变,至于原因可能跟秦琼做人的原则底线有关(杀兄逼父)也因此,李世民对他可谓爱狠纠结。排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原因就在此。

在他去世后,李世民也算对的起他,追赠秦琼为徐州都督,胡国公,并下令陪葬昭陵,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石人石马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造的)

他在李世民心目中地位,由此可见。虽对他不参与玄武门之变耿耿于怀。但该做的还是做啦。李世民也算厚道。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秦琼成就和荣誉实至名归,在那个时代他是当仁不让的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最靠后,不是他能力问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阿斗不傻

在隋唐系列的影视剧,人物鲜明故事深洞,基本都是以秦琼(秦叔宝)的故事为主线展开,有这样一种说法“一部隋唐书,半部秦琼传”。那么真正的秦叔宝在唐朝是什么地位呢?

秦琼,隋大业年间在隋将来护儿帐下任职,大业十年因涿郡叛军首领卢明月率军十余万进攻下邳,秦琼跟随张须陀前往征讨,后张须陀战死秦琼又依附了虎牢关的裴仁基,后来裴仁基投降了瓦岗军,秦琼又成了李密的部下,可后来瓦岗军败亡又转投王世充,在王世充处因看不惯为人出走,投李世民跟随其南往北战,功劳显著,这段经历不比三国时期的吕布差吧!

秦琼一身南往北战为李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在李世民心中都是武将定位,不像演义说的那样是大元帅。宋金刚攻陷晋州秦琼是前铎,攻打洛阳秦琼等人领1000骑兵充当先铎,刘黑闼造反秦叔宝也是做为先铎前去平判的。

在玄武门政变之时,秦琼和李靖,李绩等人一样,都是保持中立观望态度,前没有实际参与这场宫廷政变当中,在后来秦琼就再也没有刹参加过什么有影响的大事当中。

秦琼在李世民帐下骁勇善战,每遇敌方大将耀武扬威就派秦琼单枪匹马冲上前去斩其首级,可以说在玄武门政变前期,李世民是十分喜欢并且看中这个将领的,一些大的军事活动都有秦琼参与,在政变之后秦琼的中立让李世有些不高兴,自已喜欢并看中的人竟然没有帮自已,心中还是有落差的,所以在政变之后秦琼就没有参与过什么大事。在加上秦琼来历有点复杂,当时也不是关陇集团及其他利益集团的人,凌烟阁排在最后一位主要还是李世民怀恋前期的贡献做出的封赏。


麻花小张

秦叔宝在唐朝的官职

秦叔宝初投李唐时,授予了马军总管之职,后来因战功卓著,击败尉迟敬德,拜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平灭宋金刚后,被李渊加封为上柱国!(唐朝时上柱国是一种勋职,多授予军功卓著的将军们,为从一品,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而这些人的实职往往在三四品以下。)后来,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之后,被封为翼国公(国公是一种爵位,属于其中较高的一级,仅次于亲王和郡王),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官拜左武卫大将军,而这个属于秦叔宝的实职,是正三品级别。这也是秦叔宝所担任的最高实职!秦叔宝死后被李世民追赠徐州都督,改封为胡国公。

秦叔宝在两代帝王心中的位置

秦叔宝在李渊时期被加封为上柱国,李渊时期授予武将上柱国勋职的仅秦叔宝一人,连唐朝的战神李靖都未曾获得过如此荣耀,可见秦叔宝是多么被李渊所器重的。

秦叔宝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有个分水岭,那便是玄武门之变前后,前期秦叔宝绝对是李世民非常其中的将领,每逢战事,必带秦叔宝出战,拜为先锋大将。但由于在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和李靖,李绩等人一样,都是保持中立态度,并没有实际参与到这场宫廷政变当中,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事后拜为左武卫大将军,但后来也没有再参与过什么有影响的大事当中。贞观十三年,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年的功臣,命阎立本画秦琼等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而秦琼位列最后一位,可见在李世民心中,秦琼虽有一席之地,但并不受李世民器重,只是对他有一些怀旧之情罢了。

唐代后世帝王对秦叔宝的态度

一些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故去的旧臣经常会得到后世君主的表彰,赐予一些封号或追赠一些封爵,但秦琼似乎被后世君主所淡忘,并未获得过一些,追赠的封爵。

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在唐朝并没有明确的一些记载,但不过从后世的一些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可以推断,秦琼在唐朝百姓心目中地位还是不错的!元明时期,秦琼和尉迟恭逐渐变成了民间所供奉的门神;在清代出现的小说《隋唐演义》当中,秦叔宝便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将领,他的锋芒绝对是当时的隋唐英雄中最有魅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人。与秦琼相关的故事更是在后世广为流传,像秦琼卖马、传枪递锏等等。由此,可见秦琼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好了,现在大家应该对秦叔宝在唐朝时期的地位有一个结果了吧!


灵魂的感触

玄武门之后,秦叔宝基本属于退休状态,不问世事,不能说被李世民边缘化了,而是自我边缘化了。

《隋唐演义》里,秦琼是个统帅级英雄,最后成了大唐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到了《薛仁贵东征》里才将帅位给了另一个门神鄂国公尉迟敬德。还让李世民搭上了一个女儿。而唐史里,秦琼是员有勇有谋的猛将,李世民的最得力的先锋官,能打的尉迟敬德毫无脾气。

大唐建国之后,秦琼因为连年征战,加上年事已高,基本处于在家养病的半退休。玄武门之变时,秦琼选择了中立,因为唐高祖李渊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也是他位列凌烟阁二十四臣之末的主要原因。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下诏禅位,李世民登基成为千古一帝---唐太宗。而秦叔宝也看透了帝王家的权利游戏,索性就不问政事了。据传,他经常带着唐高祖赐予他的一套瓷器去找李渊喝酒聊天,从不避讳。给李渊晚年的太上皇生活送去了难得的慰藉。

贞观十二年,戎马一生的胡国公秦琼秦叔宝病逝,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设立凌烟阁二十四臣,秦琼排在第二十四位,远低于他的首下败将--高居第四位的鄂国公尉迟敬德。这有他在玄武门之变时选择中立的原因,也有他大唐建国之后不问政事,多在家养病,还有他去世过早的原因。

至于史书上说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我觉得不足为信,这从李世民继位以后秦琼的自我边缘化就可以看出来。

总体来说,秦琼对大唐的贡献尤其是建国前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也就凭借着这些贡献,他登上了凌烟阁。


游子天涯君莫问

秦琼,字叔宝,隋唐名将。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末。被唐太宗李世民追封为了胡国公。

单从官职来看,秦琼是左武卫大将军,品级是正三品,这在武将中是很高的品级了,但绝对不能算的上是最高的的人,比如李靖就是尚书右仆射,是二品的官。也就是说,秦琼的确是大唐武将权力圈的核心人物,但并非没有进步的空间。



(秦琼图片)

如果论功绩,秦琼是和程咬金一起投靠的李唐,秦琼为李唐征战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我们会发现,秦琼基本上是跟着李世民的,没有过自己独自一人征战的经历。

论资历,秦琼算的上是老资格了,并且他随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非李世民亲信不可能告之。这说明了秦琼绝对是李世民的嫡系,地位很高。


(玄武门之变图片)

放在现在来看,秦琼的地位就相当于我们的开国十大将军之一。


史之旅

既然问在唐朝秦叔宝是一个什么地位,那么我们就要从当时去看!


在我看来,唐朝时期,秦叔宝应该是一个万人敌,是一个有主见的忠诚卫士,是大唐的开国功臣,是一个将领而不是一个统帅!为什么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秦琼秦叔宝是一个绝对的万人敌的勇将,单枪匹马闯敌阵,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出阵他都随着秦王李世民一起的重要原因,李渊、李世民等人都在不同场合称赞过他的勇猛。

第二,秦琼是一个有主见的忠诚卫士,说他有主见可以从他多次变换主公看出来,他不是死心眼的人,他有自己的主见,这也是他最终投靠李唐的原因,但他又是一个忠诚的卫士,只要选定一个主公,就保证绝对忠诚,不会背叛。

第三,他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自从投奔李唐之后,就一直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大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这一点从他能入选象征着荣誉殿堂的凌烟阁就可以证明。



第四,秦琼是一个将才而不是帅才。我们看史书,可以发现秦琼每次出征都是作为冲锋陷阵的将领,而从未作为统领大军的主帅,在唐代武庙祭祀的六十四位名将中也没有他,这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统帅!

虽然如此,但是一点不影响秦琼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地位,后世的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也很眷顾他,让他在后世广为流传!


公子皇铘

首先要明确,秦叔宝是将,一名勇将,但不是帅。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选精锐千余,组建了一支玄甲军。玄甲军由李世民亲自率领,之下设四名将军: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翟长孙。

李世民年轻气盛,见不得敌人耀武扬威。每当有敌人在阵前炫耀,李世民就命令秦琼出击。秦琼跃马负枪,杀敌于万众之中。可见秦琼武艺高强。

秦琼的枪比普通人用的更重更大。李世民把王世充围在洛阳城,秦琼跑到城下,把自己的枪插到地上,然后离开。城中出来几十个人拔枪,硬是没拔出来。秦琼又跑到城下,把枪拔出来,举着枪回归。可见秦琼力气之大。

贞观之前,秦琼是李世民的亲军将领,跟随李世民冲锋陷阵。没有单独指挥一军出征的记录。


贞观年间,秦琼多病,一直修养。贞观12年,秦琼病故。

若论带兵的能力,李靖、苏定方前二,以下是徐茂公、薛彻、李道宗等人,这些人在贞观以前都有做一军统帅的记录。

秦琼吃亏在多伤病,死的早。原本和他一样职务的程咬金和尉迟恭在贞观之后都成了独当一面的统帅。如果秦琼身体健康,肯定能做统帅。身体是革命本钱。

若论地位,尉迟恭肯定高过秦琼,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功劳第一。虽然都是国公,但尉迟恭实封一千三百户,秦琼程咬金都是七百户。凌烟阁24功臣,秦琼最后一名,应该也代表了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排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