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不选择称帝?

L丶佳能

多尔衮之所以没有称帝,原因我总结成一句话:

多尔衮前期想称帝,但没把握称帝;多尔衮后期有能力称帝,但又没必要称帝。

一个没把握,一个没必要。怎么讲?

△大清摄政王 多尔衮(剧照)



多尔衮:前期称帝,没把握!

清太宗皇太极死驾崩,没明确指定接班人,若按照惯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那么多尔衮和豪格,都有继位权。豪格反而离皇位更近一些。

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睿亲王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四子。

所以,满清贵族一派至此肃清王豪格,一派支持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势力比豪格势力大,但第三股力量济尔哈朗支持豪格,这就导致了两派总体势力难分上下。两派多番相争之下,难分伯仲。多尔衮固然想当皇帝,但双方真要打起来,多尔衮没有必胜的把握。

△孝庄母子:孝庄、顺治帝



何况,若此时满清内部窝里斗,就给了明朝可乘之机。于是,在双方互相妥协之下,达成和解:共同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双方派出代表的多尔衮、济尔哈朗共同摄政,一个是摄政王多尔衮,一个是辅政王济尔哈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就是孝庄和福临母子。就这样小皇帝福临,成为两派力量的暂时平衡点。

所以,前期多尔衮,是没把握称帝的。

多尔衮:后期称帝,没必要!

顺治帝继位后,两股势力的暂时均衡,又逐渐被打破。从二方制衡,变成了一家独大。



摄政王多尔衮,是身负韬略的军事家、政治家。满清能顺利入关,并扫平关内各路割据政权,从而定鼎天下,主要靠的就是多尔衮,而并是小皇帝顺治。

摄政王多尔衮,功勋卓著,声望也越来越高,不久后,济尔哈朗被多尔衮踢出辅政班子,随后肃清王豪格也边缘化,继而最后被杀。

从此,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党羽遍布朝内外,凡大臣奏章及政令,皆不经皇帝,由多尔衮独断专行;多尔衮还穿和皇帝相似的龙袍,有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

△“太后下嫁”传闻(剧照)



顺治帝成了摆设,摄政王多尔衮,实际上已经是皇帝了,只不过就差一个“皇帝”虚名了。

随着多尔衮尊号的一路飙升: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居然逼顺治帝尊他为“皇父摄政王”,皇父…这是要当顺治帝的爹太上皇啊……权势熏天,荣耀无以复加。

可是此时,多尔衮已没必要称帝了,称帝会带来很多麻烦,还遭人骂名,不如图实惠的。这就像三国的曹操一样,务实不务虚,办事也方便。

所以,后期多尔衮,称不称帝已不重要了。

另外,至于后面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掘坟鞭尸尔尔,那就是后话了。


峰子奇观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又像努尔哈赤死后一样,没有指定帝位接班人。

多尔衮

坐拥重兵而且总管六部的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都是战功卓著,都是旗主王爷,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二者势均力敌,多尔衮自然不想帝位旁落他人,但豪格的背后,还有原由皇太极亲率的两黄旗的支持,同时代善家族的两红旗也不支持多尔衮,而济尔哈朗支持豪格。多尔衮只有他的兄弟阿济格、多铎表面支持,其实心里各自打着觊觎帝位的小算盘。

由于两黄旗的大将集团誓死拥立豪格,让多尔衮不得不顾忌,只好做出让步,因而决意迫使豪格一同退出,正好与两黄旗大臣力保皇子继位的用意吻合。

六岁的福临,成为了两虎相争的幸运者。多尔衮接受了政治交易,成为了被以济尔哈朗制衡的摄政王。虽然此后多尔衮的功劳越来越多,率军入关,定鼎中原,将济尔哈朗挤出了权力中心,最终由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孝庄秘史》中马景涛版多尔衮

此时的多尔衮,权势煊赫,成为操控真皇帝顺治的假皇帝。他有称帝的野心,但不敢妄动。

1.两黄旗虽屡遭多尔衮打击,但他们的整体实力不在多尔衮之下。加之多尔衮的嚣张,让其他各旗主王爷也是不满。

2.原来支持多尔衮的多铎,因多尔衮不支持他继位,而不时对哥哥摄政拆台。后来患天花早逝。

4.满人初入中原,以少数民族统治主体民族汉人,篡位即继位不正,改变了帝位继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会更加激化民族征服和民族矛盾的诸多问题。


以礼观书

皇太极死后,离帝位最近的人,不是多尔衮,而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朝中的王公大臣,当时也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豪格,一派支持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便是豪格一派。济尔哈朗在朝中的势力,即便比不上多尔衮,也不至于差太远。豪格与济尔哈朗联手,则基本上可以与多尔衮势均力敌。

从法理上讲,“父死子替,兄终弟及”,都站得住脚。豪格与多尔衮都有继承权。但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父死子替”毕竟排在前面,“兄终弟及”只是当皇子未成年或“失德”的情况下才说得过去。因此,已经成年而且军功累累的豪格,委实比多尔衮更有资格当皇帝。

多尔衮不是不想称帝,而是在当时那种势力对比下,他没有办法霸王硬上弓。真正打起来的话,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是大伙都不愿意看到的。当时处于中立地位,而且德高望重,足以左右局势的是礼亲王代善。在代善的主持下,两派终于达成协议,豪格和多尔衮都不当皇帝,改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登基,也就是顺治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并为“辅政叔王”,分别代表两派的利益。

这个协议并不公平。因为豪格本来应该做皇帝,结果什么都没捞到。而多尔衮虽然没有得到皇位,却捞到了实权。代善居中主持斡旋,实际上是帮了多尔衮一把。因此,豪格不服气是可以想像的。只要多尔衮或者代善有一点点把柄被豪格抓到,他就有理由而且有冲动跳起来造反。

偏偏在这种情况下,就在顺治登基的第二天,代善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向多尔衮表示:“王正大位,我当从王。”也就是怂恿多尔衮当皇帝。这简直是直接给豪格提供弹药!多尔衮当时的处置,是“遂与礼亲王(即代善)发其谋,阿达礼、硕托并伏诛。”多尔衮果断撇清关系,代善大义灭亲,借了阿达礼和硕托的人头,才将这次政治风险避过。由此亦可佐证,当时两派的斗争,实在是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又如何能够称帝?


龙镇

多尔衮一生有两次机会登上汗位,有一次机会登上帝位

最终,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多尔衮意外死亡,并在死后享受了两个月的皇帝待遇

很多人说,多尔衮一生悲剧——有皇帝之才却无皇帝之命

三次有机会荣登最高统治者的多尔衮,究竟遭遇了什么?

十五岁的多尔衮,生不逢时

努尔哈赤死去,却并未设立继承人

但是他生前却要求多尔衮生母阿巴亥殉葬,于是多尔衮彻底失去了汗位继承的机会

皇太极则是在代善的支持下,继承汗位统领后金

十五岁的多尔衮,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毕竟成年且战功赫赫的皇太极确实比他更适合做继承人

所以,我们也不去说努尔哈赤对多尔衮的喜欢,或者说多尔衮的继承是多么名正言顺

就这样,第一次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两虎相斗要上演吗?多尔衮妥协了

皇太极的突然离世,使得后金阵营中出现分歧

皇太极长子豪格,领正黄旗、镶黄旗,加之其他支持大约有四旗力量

而多尔衮及其弟多铎,领正白旗、镶白旗,加上支持者也差不多有四旗力量

此时的多尔衮,按照能力来说是完全可以继承汗位的,而皇长子豪格也当仁不让,继位名正言顺

最后,年仅九岁的福临继承汗位,多尔衮是为摄政王

为了大清的未来,多尔衮选择了和平解决而非强行登基,当时的满清还是割据势力,如果内斗必然是消耗极大,甚至断送国运

所以,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成为幕后的满清统治者

这一次,他虽未登位却也已经行使大汗之权,只是距离那个皇位还是有距离而已

称帝吗?还未做出抉择的多尔衮

入关之后,多尔衮军政大权总揽,豪格率先被除掉了(软禁中暴毙)

其后,他进位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几乎所有人都预感,多尔衮要废帝自立了,而且他是得到支持的

否则,不会有人允许他当什么皇父摄政王吧?

这一次他离皇位已经很近了,仿佛只要他伸手,皇帝的玉玺就会乖乖的交到他手上

但是意外再一次出现了,外出狩猎的多尔衮意外受伤,并很快死去

皇帝之梦,在死后实现了!

多尔衮死后,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终于圆了皇帝梦,虽然有些迟

可仅仅两个月后,顺治下令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

就这样,清朝历史上知名度最高、也是清朝入关最大的功臣多尔衮彻底被否定

乾隆年间,终于为多尔衮平反,恢复其睿亲王封号,并亲自为他的功绩做了一个定论

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终其一生都没有迈出那一步,或者说他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但不管怎样,他的确可以做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帝王

曾有人说皇太极的继位具有巧合,但我认为不然,皇太极作为北满第一勇士,也是个雄才大略的主儿

但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可以说是再无敌手,几乎没有人可以做的比多尔衮更好

至于入关之后建立大清,多尔衮也数次向皇位更进一步,但始终不是皇帝

或许,他是真的没有想好罢了!


置身黑白的精彩

有句话是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可对于多尔衮来说是“过了这个村不想要这个店”了,总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多尔衮个人的心理变化,多尔衮对皇位的兴趣在逐渐减少。那么多尔衮为何会这样?为何具备了称帝的实力却还要拥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

多尔衮前期称帝实力不足且顾虑较多。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皇太极是他的哥哥,努尔哈赤去世时没有立太子,但是此时皇太极上位是理所当然,实力条件都具备,此时的多尔衮还是个15岁的青少年,根本镇不住这些大臣,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为什么会有多尔衮不称帝是因为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同样没有立太子,这对父子也是神同步了,所以当时很多大臣就跟多尔衮说:“你来继位吧,你的实力最高,我们都支持你。”确实此时的多尔衮称帝的话应该是没有太多问题的,可是夜晚他回去仔细琢磨了下。

实力对比:两白旗支持自己,两黄旗中也有两位重臣支持自己;反观拥立皇子这边的有两红旗,还有八大臣,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模棱两可;正蓝旗情况不明。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多尔衮强行称帝,肯定会遭到反弹,即使能平乱,但是代价不小,最后在皇太极去世的第五天,开始在谈论谁上位?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很多人都有想称帝,但是都口是心非,有皇长子豪格、亲王代善等人,多尔衮见形势不明朗直接说既然豪格不愿意继位,那就改立九皇子福临吧,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于是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

也有说是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至于多尔衮为什么会同意,说是他们有着不寻常的关系。下面就不用多说了,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权倾朝野,做皇帝和不做皇帝有区别吗?所以说“这个店”多尔衮说:“我不要了,爱谁要谁要!”


羽评历史

大家说了很多客观条件,我倒觉得主观的因素更重:多尔衮性情——多情、不够狠、自满!和一个光头很像。

先是多情:从他对大玉儿的态度上,缺乏非常强烈的占有欲,反而是被大玉儿占有,单凭此,就非帝王所该有的性格,不管是刘邦多爱吕后,亦或者汉武帝多爱卫子夫,再朱元璋很爱马皇后,但在封建社会,他们的占有与被占有的状态非常清晰,反观下芈月传里的芈月和义渠王,高宗和武则天等,人物性情对是否有帝王至尊影响甚大。

再说不够狠:多尔衮的报仇心态不足,对代善、阿敏、皇太极都能忍住,赞者夸其城府之深,可是军队可不这样想,你若不狠,谁敢跟你,万一你动不动就软下来了,跟你混的将士又不都是贝勒爷,他们的命安放何处。对他四嫂,更是感情深厚,无有因为皇太极而迁怒,充分证明他对任何一个人的恨都不深,想想成吉思汗怎么起家,想想努尔哈赤怎么利用七大恨,很不深,反击的力量就不强烈,就没有人跟随你,怎么能称王称帝。

最后说自满:多尔衮总以英雄自居,然而对他本应所处的位置,怎么能算的上英雄,可是他认识不到,这便是容易自满。后来当了摄政王,更是自我满足,加上顺治年少,与皇帝如此一对比,更觉志得意满,对顺治指手画脚,殊不知在皇权面前,要么你得到它,要么你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汉中

多尔衮历来都无法称帝。

一、皇太极猝死后的局势

皇太极猝死时,两黄旗88牛录,豪格正蓝旗29牛录。合计这就是117牛录,确实是当时的第一大势力。而多尔衮两白旗只有98牛录,代善济尔哈朗三旗有96牛录。

在这样的局面下,多尔衮当不了皇帝。两黄正蓝坚决反对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普遍不同意多尔衮当皇帝。鳌拜甚至敢在大厅上拔剑怼多尔衮,就是因为如此。

所以才有多尔衮推荐福临的由来。如此,两黄旗的利益得到保证,代善济尔哈朗满意,两白旗因为多尔衮列两大辅政大臣而很满足,唯一损失的就是豪格。

二、杀豪格后的局势

豪格被杀,正蓝旗被多尔衮吞并,但加起来也只三旗127牛录,两黄两红镶蓝合174牛录,且两黄旗主力一直坚守京畿重地,多尔衮依旧不能轻易当皇帝。

其次,福临身份已定,多尔衮强行当皇帝没有合法性,其余5旗凭啥臣服?

同时,多尔衮能力是诸位宗室中最强的,各旗平时可以接受命令,如果发生篡位,其摄政王的合法性将丧失,各旗不会同意。

最后,多尔衮没有儿子。为了弟弟多铎的儿子去夺取皇位,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张勇達州

多尔衮当时虽然手握重兵,但皇太极突然猝死在盛京寝宫,也是多尔衮始料不及的,留给他很多棘手的事情需要解决,另外,清朝政权基础不稳,所以,多尔衮不敢贸然称帝。


当时,清朝要想彻底推翻明朝,还需八旗子弟精诚团结,同时仰仗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洪承畴等,打开山海关,进攻北京。多尔衮,多铎统领满清大军挥师南下,和明朝降将剿灭明朝残余力量和李自成的大顺军。

清朝的政权建立是第一位,必须用武力统一中原,此时,多尔衮真的搞个“宫庭政变”,会自乱阵脚,弄不好得不偿失。所以,拥护福临登基是明智的选择。

多尔衮也不能忽视豪格,济尔哈朗,代善的军事力量,各方对皇帝位也是虎视眈眈,此时,多尔衮不当皇帝,摄政王的位置又能让多尔衮位高权重,统领朝臣。


流失的传说58664355

因为当不了,很简单。 八个旗的态度如下: 两黄旗:皇太极生前亲统的两黄旗的底线就是必须立皇子,而统领正蓝旗的皇子豪格在皇太极的9个儿子中能力鹤立鸡群,也就顺水推舟了,但是!皇太极可不仅仅有一个儿子在世噢 两白旗(多尔衮和多铎一人一个):都说两白旗誓死拥立多尔衮,实际是扯淡,史书记载开会商讨时多铎就想自荐为帝 两红旗(礼亲王代善统领,一度分了一个给儿子岳托,但他那时已经挂了,所以又回到了老子手里):代善那时年约六旬(记不太清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别内讧,平安就行,反正老子手上两旗精兵,一堆能征善战的儿孙 正蓝旗:肃亲王豪格统领,没的说,肯定挺老大 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态度不明确 当时多尔衮的情况很艰难: 自立为帝?说不定连亲弟弟都不服,两黄旗更是会拼命 让给豪格?自己不服 怎么办?出奇招! 这个奇招的全部内容是: 立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由自己和郑亲王左右辅政! 1,满足了两黄旗立皇子的要求,这是最根本的,黄旗闹不起来了 2,既然黄旗闹不起来,那么代善的要求也满足了,不可能内讧了,两红旗没意见 3,安排济尔哈朗辅政,镶蓝旗也满意了,加上自己的正白旗,总共6个旗无意见了 4,剩下多铎的镶白旗和豪格的正蓝旗,能怎么样呢?只能服从 豪格输在了哪里?输在了一个细微的差别:他以为两黄旗誓死拥立的皇子,仅仅就是他。正确的事实是:两黄旗誓死拥立皇子,但是,哪一位都可以!


笨笨熊QIQI

首先要搞清当时的政治环境,你要知道,在入关前的清朝还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从后金的奴隶政治还没有彻底的发展为皇权至上的体系中,清初的最高权力根本前提还是在于满八旗的支持度上来看,皇太极1643年八月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并没有立嗣子。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皇太极削弱,而且他本人年过花甲,野心不在,他的几个儿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被代善所喜,满达海还太过幼小。虽然代善没有想法,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所以他们认为,皇太极长子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其他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住了自己的实力,还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这样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而且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多尔衮虽然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有着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虽然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这样的话就是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所以说多尔衮自立的条件非常不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