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是個什麼官銜?有多大權力?

自卑毀人一生

“鐵帽子王”是民間比較形象的說法,乾隆年間宗室爵位制度完全穩定後才開始有此一說,是清代分封制度中最高的爵位,意思是這個爵位像鐵打的一樣,永遠不變,子子孫孫可以一直傳承下去,人可以死或者有削爵之類的變動,但象徵著王權的鐵帽子永遠摘不下來。

準確地說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地位比較尊貴,與官銜沒有關係,也就是比之於一般的親王擁有更為優厚的宗親待遇和特權。其待遇和特權主要體現在“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俸祿也較為優厚,一年有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朝廷禮儀活動中可以位列“主席臺”,受文武大臣參拜;同時還擁有世襲罔替的王府,俗稱“鐵帽子王府”;葬制規格也高於一般的親王,死後可以配享太廟等方面,除此而外,並沒有多大的實權。


但清初的“鐵帽子王”擁有相當大的實權,大都是因為有實權才獲功而晉封為王的。努爾哈赤將八旗做為私產,臨死時將其均分給自己的至親宗室,所以清初的八位“鐵帽子王”都是出身於八旗旗主王爺,每一個王都握有軍權,不是封王后獲得實權,而是有實權才獲得王位,由於在開國過程中對皇室和社稷立有大功,其王爵的後人可以承襲爵位而不用降低爵位,與始祖王爺地位一致。在清政權逐步穩定後,隨著對旗主政治的改良和皇權政治的集中,很多世襲王爺大都失去了參政議政的權利,慢慢演變為一個榮譽性的虛銜,只是一個衣食無憂的王爺。

但這個“鐵帽子王”與歷史上其它朝代出現過的“丹書鐵券”有區別,並沒有“免死金牌”的功能,清代的“鐵帽子王”只是在地位上非常尊貴,如果任性觸犯皇權,該殺則殺,該削爵就削爵,換一個本族其它旁支的人襲其爵位,基本上保證這個爵位始終存在而已。


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心理安慰,打江山時可以許諾“丹書鐵券”、“鐵帽子”、“世襲罔替”之類的海誓山盟,但坐江山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帝制時代除了龍椅上的那位之外,就沒有鐵打的帽子或者是鐵鑄的生命,一切都在皇帝的操控之中。

清朝因軍功受封為鐵帽子王的有八位,恩封的有四位,一共十二位。清初入關後因功獲封的八位鐵帽子王和雍正朝恩封的怡親王等九個鐵帽子王,大都在本支或世襲的過程中遭受過削爵的處分,甚至橫死或死後追究的遭遇,其中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掘墳剖棺,爵位和配享太廟的資格也被剝奪;肅親王豪格在順治元年被多爾袞奪爵,順治五年下獄,後死於獄中;世襲鄭親王的端華和世襲怡親王的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賜自盡,爵位也被剝奪,可見所謂的鐵帽子在皇權至上面前大多不堪一擊,跟紙糊的沒什麼兩樣。


客觀地講,清朝分封鐵帽子王比起歷朝歷代還是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因為取消了裂土封王,“鐵帽子王”只有封號、俸祿、莊園、府宅而沒有封地或藩國領地,很難培育出尾大不掉的割據勢力,從而保證了大一統的皇權政治,使中央政府更加集權,也就避免了因宗室內訌而戰亂不斷的現象,有清一朝從沒有發生過因爭奪皇位戰火蔓延的事情,使老百姓避免了很多無謂的戰亂之苦,應該算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龍支子

所謂鐵帽子王,就是永世承襲不替的王。

在說鐵帽子王之前,我們看看古代的爵位繼承製度。一般來說,爵位的繼承總是按歷代遞降的方式。比如,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中,如果第一代被封為公,那麼二代就降為侯,第三代降為伯,第四代降為子……如此一直降到平民為止。

但鐵帽子王不同,那就是在繼承的時候不會按遞降的原則進行。第一代是王,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N代,只要這個朝代還存在,只要他的鐵帽子王沒有被剝奪,那都還是王爵。

清代的鐵帽子王,皆為宗室中的佐命元勳或功勞卓著者。清初傳承下來的王位中,到乾隆年間形成了按規定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共有八位。其中親王六個,郡王二個。分別是: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

到了後來,又增加了幾位新的鐵帽子王。如康熙十三子允祥之後被封為怡親王,光緒皇帝的生父被封為醇親王,叔父奕被封為恭親王,他們也都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權力大不大呢?當然大。清制,子爵已相當於一品,伯爵及以上均為超品,而鐵帽子王屬於超品中的第一等。

從待遇上來說,鐵帽子王的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其中大多數鐵帽子王都在朝廷擔任要職,像禮親王世鐸曾任軍機大臣,醇親王則是攝政王。本身是宗室,是超品,又執掌要害,其權力之大,可以想象。


聶作平

鐵帽子王不是官銜,是對清朝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的俗稱。我們知道,清代的爵位都是降階繼承的,即父親是親王,兒子只能當郡王;父親當郡王,兒子只能當貝勒。而世襲罔替的親王或郡王,兒子、孫子,乃至重子重孫都能繼承他的爵位不變,故稱“鐵帽子”。

權力嘛,這個不能一刀切,要分三個階段來說,差異非常大。

第一個階段是清朝建國直至康熙前期。這時的清朝處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雜糅向皇權專制轉型的時代。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不能做到一人獨攬大權,皇太極即位前期,還四大貝勒聯合聽政。這時王爺也好,貝勒也好,都有自己的私兵、部曲、土地、財富,自己所有,自己管理,都不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輕易能動的。皇帝是大股東,鐵帽子王是小股東,並不是皇帝手下的打工仔,權力之大可想而知。


第二階段是康熙前期至雍正後期。皇太極稱帝之後,就著力加強中央集權,削弱王爺勢力,順治入關之後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康熙前期,基本上完成集權了,讓王爺官僚化,皇權一家獨大。但康熙還任命不少親王、郡王當差,雖然他們已經成了皇帝的打工仔,但屬於高管,權力也不小。

第三個階段,從乾隆前期開始,清朝開始重點盯防宗室,這時的王爺一般不允許任職。並將這一傳統傳承到了清末。除了鬼子六等寥寥幾個鐵帽子王當過差之外,其餘的都是閒得蛋疼的退休幹部,一點實權沒有。


待我施為地煞變

“鐵帽子王”就是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並不是專稱,相對於普通的王爵宗親,擁有更高的地位與權力。

鐵帽子王的定義

清朝的宗室爵位,施行“降等承爵”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就降等為郡王;父親是郡王,傳承到兒子手中就是貝勒,以此類推,爵位每代降低一級。而“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不需要降等爵位傳承。

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位鐵帽子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之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子)、和碩睿親王

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莊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和碩怡親王胤祥(玄燁之子)、和碩恭親王奕忻(道光帝之子)、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

擁有權力與地位

相對於之前的朝代,清朝對於宗室的約束要嚴格的多,封爵沒有封地、屬國,不能掌握軍隊也不能私自干涉政務,甚至只能住在京城不得私自離開。所有的供給等,由宗人府統一管理,除了鐵帽子王,爵位逐漸遞減,最終變成閒散宗室,減輕財政負擔。

鐵帽子王,可以不用降等承爵,世世代代享受尊榮俸祿(被廢除外),而且可以參與朝政處理,進入朝政權力的中心。地位與權力,都並非一般王爵能夠相提並論。


澹奕

“鐵帽子王”是民間對於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個,其中8個是滿清開國之初戰功赫赫的皇親宗室,另外4個是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有大功於國的皇親。實際上“鐵帽子”一點都不保險,因為爵位雖然不會被皇帝除去,但是繼承爵位的人是隨時可以換的,整個清朝“鐵帽子王”被治罪後換人的有不少。

“鐵帽子王”的爵位是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大清的時候冊封的,但是“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的制度是從乾隆朝才開始的。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為了顯示厚待皇親宗室,藉著給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重新梳理了一遍皇室宗親譜系,恢復清初八大宗室王爵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這才有了最早的“八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的禮親王爵位;努爾哈赤侄子濟爾哈朗的鄭親王爵位;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的睿親王爵位;努爾哈赤15子多鐸的豫親王爵位;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的肅親王爵位;皇太極第5子碩塞的莊親王爵位;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的克勤郡王爵位;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爵位;清聖祖玄燁第13子允祥的怡親王爵位;清宣宗旻寧第6子奕訢的恭親王爵位;清宣宗旻寧第7子奕譞的醇親王爵位;清高宗弘曆17子永璘嫡孫奕劻的慶親王爵位。

“鐵帽子王”比其他的爵位要多享受3項特權。1、王爵可以世襲罔替,繼承的時候不降低爵位等級;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死後配享太廟;3、“鐵帽子王”有朝廷賞賜下來的世襲罔替王府。其實“鐵帽子王”在清朝只是能夠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至於在朝廷上有多大的權力完全是看能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不然也只是一個清閒的皇室宗親罷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清朝的鐵帽子王,不是官銜,是一種特殊的爵位,權力大小,要視擔任的官職而定。


上圖的清醇親王、攝政王載灃,宣統皇帝溥儀的生父,任攝政王代皇帝執政,權力大得很,相當於、實際等於皇帝。

古時,封建社會,王、親王、郡王,都是爵位,是高於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多是皇親國戚,或者是在帝王創立國家之初的開國功臣,得封王爵。

漢高祖劉邦,開國時曾封功臣為王,如楚王韓信、九江王黥布、梁王彭越等,在政權穩定後,“非劉氏不得為王”。

清朝的鐵帽子王,為王爵最高等級,“世襲罔替”。


其他爵位,後世每襲爵位,降級一等。 如王爵,子襲位則降為公爵,孫襲位則降為侯爵,以此類推,後世每襲位降爵一等,直至平民。

而鐵帽子王,何謂鐵帽子王,王位“世襲罔替”,意既後世襲位,不降等級,永襲王位;不似其他王位,每襲位一代,降級一等,直至平民;所以稱為鐵帽子王,意既鐵打的王帽,永固不損。

而實際上,封建社會皇帝,皇權至上,金口玉牙,鐵帽子王,惹惱了皇帝,生殺遞奪一句話,還有什麼鐵帽子嗎?



z山海

“鐵帽子王”即世襲罔替的王爵,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比之於一般的親王擁有更為優厚的待遇及特權。清朝總計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朝開國之初曾建立不朽戰功的皇室宗親,另4位是中後期為穩固江山立下卓越功勳而受封的。

封爵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軍功受封叫軍功封,一種是以皇帝直系子孫受封叫恩封。

以軍功封者無論王、貝勒均世襲,永不降封。以恩封者一般則每一代降封一等承爵。

清代共有世襲罔替的王爵十二家,俗稱“鐵帽子王”,其中八家以軍功封爵。他們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另有恩封世襲罔替王爵四家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這些鐵“帽子王”舉個例子:禮親王: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代善又主持立福臨(世祖)為帝。

從中可以看出禮親王有軍功,有權利,有地位相當於攝政王多爾袞那樣的級別。權利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


門道文化

清朝入關前分封六位親王,兩位郡王世襲罔替。初期的鐵帽子王有很大的權利,掌管軍隊,幾位都是旗主王爺!都參加議政王大會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到了雍正以後基本是一種地位,除了世襲罔替的特權,及封地俸祿等待遇,連旗務都有皇帝任命的都統主事了!當然除了能領袖軍機處,練兵處,總理衙門,如恭,醇,禮,慶,肅幾個鐵帽子王清末都很有權勢!


一葉小舟風雨渡

清朝的鐵帽子王簡單說就是老子是親王,兒子、孫子世世代代都是親王。前提是不要招惹到皇帝,讓皇帝不爽。至於權力,就要看皇帝的心情了,例如清朝雍正年間的怡親王,就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十三爺,在世時就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


看春天來了

所謂的鐵帽子王其實還是王爺,這是爵位不是官銜。和普通的王爺的區別在於傳承方式,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意思就是後代繼承的時候可以不降級,沒有重大的過錯爵位不會被取消。

而普通王爺和爵位,後代雖然也可以世襲,帶是每一代都會降一級。比如王爺死了,兒子繼位爵位就會從王爺變成貝勒,貝勒死了下一輩繼承,爵位就會變成貝子。這樣一級一級往下降。

而鐵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襲罔替,後代們可以一直傳承下去,可以一直做王爺。這種待遇必須是擁有特別大的功勞才會擁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