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谥号最差的字有哪些?

春讯51939364

谥号是古代中国对皇帝(国君、诸侯王)政治生涯的盖棺,在隋之前,谥号和庙号的使用是异常严谨的,谥号人人都有,庙号必须是成就极高,如两汉400年,有庙号的皇帝不过一手之数,所以隋之前的帝王一般都称XX帝而不是XX祖或XX宗,因为有庙号的实在不多。

唐代开始,庙号成了惯例,谥号更是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如唐太宗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徽宗这样的昏君庸君,谥号更是: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简直跟闹着玩似得。

想体验谥号的真实和权威,得看先秦。

谥号中,评价最高的大致有:文、武、宣、庄、威、桓,表示执政时在某一领域成就不凡,如隋文帝、周武王、汉宣帝、楚庄王、齐威王、齐桓公。其中文和庄最好,宣、桓、威次之,武最末。

次一等的大致有:景、襄、明、成,如齐景公、周襄王、汉明帝、楚成王。虽不如之前六个,但也是有功于社稷或恩泽于民的美谥。

第三等为中谥,多数执政无建树却也无大过,或略有小功、小过,大致有:惠、平、静、烈、定、元,如:汉惠帝、周平王、鲁定公、晋元帝。

第四等开始便是恶谥了,但也分几种。

第一种是体现个人性格缺陷或悲惨奇特的政治际遇,这类谥号先秦时期最多,汉之后绝迹,如晋出公、秦躁公、鲁隐公。

第二种是登基时已是大权旁落的可怜虫、个人或政治际遇悲惨者、在位时有过错或失德,如:被周天子烹杀的齐哀侯、人伦尽丧的陈灵公、债台高筑的周赧王、百日登基的汉殇帝、被迫禅位的汉献帝等…

最差的谥号莫过于亡国之君,特别是纣、桀、幽、炀、湣,不仅亡国,更有祸乱天下、殃及苍生之意,是恶谥中的恶谥。

此外还有三种较为特别的谥号

一种是双谥:双谥基本是一好一坏,表示帝王(诸侯王、国君)在位时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

如开创胡服骑射,晚年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昏招,导致饿死沙丘的赵武灵王,武是对他前半生的表彰,灵是对他晚年错误的影射,

再如秦赵的两位惠文王,也是一好一坏的双谥。

如果各位有心去了解这三位国君的生平,还会发现双谥号的前后顺序也是他们政治生涯的功过顺序,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前、饿死沙丘在后,赵惠文王沙丘之变弑父在前、治理赵国在后,秦惠文王违背秦孝公遗愿,车裂商君在前、建功立业在后。

先秦时代对国君谥号的严谨,后世无出其右。

第二种是穆、昭谥号:表示皇帝(国君、诸侯王)在位期间各方面均成就不凡,国家全面发展,文武宣庄威桓这样的单字已经无法诠释他在位时全方位的成就,后世多数会用穆和昭为其定谥号。

如拓地千里、称霸西戎的秦穆公,为秦统六国奠定基础的秦昭王,带领国家从废墟中崛起的燕昭王,振兴楚国的楚昭王,以及西周最繁盛时期的两位统治者-周昭王和周穆王,都是此类谥号的代表,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位时间够长、统治期间国力鼎盛、经济发达、军事强大…

这类国君,后世便会以他们继位的顺序定谥号,单数为穆、双数为昭,字面本身并无赞美之意,但却是先秦时代对在各方面都取得出色成就的统治者最大的美谥。

有心者可以关注一下,先秦时期以穆和昭为谥号的国君,在位时间最短也几近30年,秦昭王和周穆王甚至超过50年,而且都是文治武功极为出色。

第三个特别讲的最高美谥,是一个单字的孝,历史上这个谥号使用率极低,秦孝公将这个谥号拔高到了近乎圣君的地步。

就像冠军侯是霍去病的个人专属一样,单字孝谥号也几乎可以看做是秦孝公的个人专属。

孝字原本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美谥,如: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

从秦孝公开始,谥号孝的含义中增加了和顺天下、教化万民之意,这八个字就真心了不得了,已经不是文治武功、威加四海这么简单,从秦孝公往上数,恐怕也就尧舜禹汤这些被后世歌颂的圣君能当得起了。

所以且不论秦孝公执政时的功绩当不当得起这个八个字,但自他之后,单字孝绝对是所有谥号中最高大上的。

两汉号称以孝治天下,历代皇帝的谥号第一个字必须是孝的定律,是否也因为其中的含义就不得而知了。

先秦时期,为国君定谥号是件特别严谨的事,如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第一次给他定的谥号是殇,但继位的秦昭王与秦武王兄弟情深(不要相信芈月传里的胡说八道),说什么也不同意用这么个恶谥来给他哥盖棺定论。

因此第二次群臣重议后,定武哀(这个武并非汉武帝涤荡天下的武,只是单指个人勇武),秦昭王依旧不同意,要求去哀留武。

这下群臣不干了,觉得秦昭王这是在替他哥粉饰、是作假…争论了许久,最后双方各退一步,武字保留,哀改成悼,为秦武悼王,悼和哀看上去一个意思,但一个是悲哀,一个是惋惜,相当给面子的一个谥号。

综合上述,个人认为最高的美谥是穆、昭、孝,最差的恶谥是桀、纣、幽、炀。


兩江總督

中国谥号最差的字,大概是“灵”或者“厉”,有一个故事可以证明这点,春秋时,楚共王快死了,惭愧地对大夫们说:“我幼年即位,水平很低,国家治理得很一般,跟晋国打仗,一败涂地,辱没祖宗,给诸位大夫带来烦恼。我死后,能和先王共受祭祀于太庙,给我的谥号就叫‘灵’或者‘厉’吧,你们斟酌斟酌,选一个给我。”这是很谦逊的说法,因为古代谥法书上说,“乱而不损曰灵”、“戮杀不辜曰厉”,都是很恶劣的谥号。众臣劝了几次,不管用,不过等安葬时,宰相子囊还是没从“灵”和“厉”里面选一个,而是另取谥为“共,众大夫皆称好。因为谥法书上说“既过能改为共”,子囊说,君王临死时能正视自己的缺点,相当于改过,当然应该取谥号为“共”,其实就是今天“恭敬”的“恭”的早期写法。除了这两个不好的谥号,古代还有些谥号很难听,比如“隐”“湣”“炀”“悼”“殇”“幽”,“隐”是哀痛的意思,春秋时的鲁隐公拒绝了臣子的意见,坚持要把君位让给自己的弟弟,结果那臣子反而向他弟弟进谗言,把他杀了,所以谥号为“隐”。战国时的齐湣王被燕国攻占了首都,自己也被杀死,所以谥号为“湣”,也就是“怜悯”的“悯”的异体字。另外隋炀帝、周幽王之类,都是有名的昏君,看他们的谥号就知道,都不是好货。


梁惠王

一般来说,君王只要不干的特别差,都是能得到一个美谥或者平谥的,但是有一些皇帝,因为严重的失职乃至于亡国,所以得到很差的谥号。我们在这里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1. 炀:好内远礼曰炀。就是说他不遵守礼法。也是隋炀帝杨广的谥号。杨广好大喜功,滥用国力,折腾无度。最后自己的手下造反,被缢杀于江都。

2. 灵:不勤成名曰灵。说的是随着自己的本性做事,不见贤思齐。汉灵帝刘宏的谥号。汉灵帝在位时期,荒淫无度,宠信宦官导致国事日坏。是东汉灭亡的直接责任人,所以死后得到的谥号是灵。

3. 戾:不悔前过曰戾。没有帝王获得这个谥号,但是是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据的谥号。武帝晚年多疑,于是有心人发起了巫蛊之祸,意在陷害太子和皇后。结果皇后和太子先后自尽,只有太子的孙子因为还是婴儿生还。后来正是这个婴儿继承了皇位,对刘据进行了彻底的平反,但是又不能彻底的否认汉武帝,所以给刘据的谥号依然是一个恶谥,而刘据也被后世称为『戾太子』。

4. 幽:动祭乱常曰幽,说的是祭祀不合规矩,触怒鬼神。西周的末代君王周幽王就是这个谥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了褒姒乱了君臣之道,后来被戎狄所杀,故而亡国(这是史记版本的故事,有争议),所以谥号是幽。

5. 夷:克杀秉政曰夷,形容一个君主以杀戮立威,典型的如西周的周夷王。周夷王在位的时候,听信纪国君主的谗言,把自己的大舅哥齐哀公扔到大锅里煮死了,而周朝也因此大失诸侯之心,很多诸侯都渐渐不来朝拜周王了。


经史通义

中国古代的礼谥法制度是非常有趣的,从西周宰相周公姬旦制定礼谥法,一直用到清末,沿用了三千多年。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将自己整理的礼谥法相关资料与朋友们共享。谥号有好坏之分,好的就吹捧到了天上,坏的,就贬损到十八层地狱,各种趣味,精彩纷呈。

记载礼谥法制度最详细的一部文献,就是上古时代成书的《逸周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最好看注释版。这位朋友只问了谥号中的“恶谥”,那么本文也只针对恶谥号回答,对于褒谥不再动笔墨。

【礼谥法的由来】

礼谥法怎么来的?请看《逸周书》的记载:【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攻于牧野之中,终葬,乃制谥叙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传礼谥法是西周周公姬旦所制,主要是为了表彰有功、惩治恶行。大功大过均有谥号,宝马香车,与地位相称,自古皆然。

【礼谥法中的恶谥及举例】

(隋炀帝)

恶谥之一:炀、灵、隐。谥号中有美谥有恶谥。恶谥用的字很多,比如炀,灵,隐等,代表人物隋炀帝、汉灵帝和鲁隐公。死而志成,乱而不损,极知鬼事,不勤成名,死见鬼能曰灵;去礼远众曰炀;不显尸国,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意思是明不治国。隐拂不成,就是隐藏其邪恶本性,死不悔改。上述这些杂耍帝王正合谥号之意。

(汉灵帝)

恶谥之二:幽。谥号中,幽字不佳。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进镐京,幽王姬宫湦被杀,西周灭亡,教训可谓惨痛。所谓幽,指的是早孤有位也,壅遏不通也,动祭乱常也。年轻丧父,登基患病,政令不通,祸乱纲纪、不明礼仪,皆谓之幽。对于幽字,历来还有不同看法,据闻还有为帝王过错幽隐之意。

(周幽王)

恶谥之三:厉。西元前841年,西周国人暴动,流放周厉王,建立共和。这位令人道路以目的暴君,称得上厉字这个谥号。何为厉?致戮无辜曰厉。厉王好杀,特务遍天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终至江河决堤,流放幽死,长留万古骂名。西周衰弱自厉王始,当时距离西周建国已210年了,又70年,西周灭亡。

(周厉王)

恶谥之四:悼。

什么是“悼”?年中早夭、肆行劳祀和恐惧从处曰悼。此为恶谥。所谓年中早夭指的是中年丧身;肆行劳祀指的是纵欲淫乐,劳于淫祀;恐惧从处,指居处不安,悚然而惧也。哪个皇帝摊上这个恶谥,说明倒霉到家了。话说还真不少,春秋时代死于兄弟之手的周悼王姬猛和中年丧命的晋悼公就是典型例子。

(楚庄王)

恶谥之六:慜。在国逢难、使民折伤、在国连忧、祸乱方作均为愍。没一个好词,这可谓内忧外患,战战兢兢。在国逢难,指死于宫廷政变;使民折伤,指苛政灾害伤民;在国连忧,就像成汤遭遇七年大旱,反正就是不让皇帝睡好觉。春秋国君中此谥号最多,宋愍公、鲁愍公等,这些倒霉蛋都是死于权臣之手。

恶谥之七:庄。很多人都以为“庄”是美谥,其实不然,不信请看解释:兵甲亟作、睿通克服、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均曰庄。按字面这是美谥,看解释却是恶谥。除了睿通克服之外,其余都是指责征战不休,劳民伤财之意,甚至身死战场,一命呜呼。睿通克服者,通达而使之臣服也。最有名的当属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熊侣,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那位哥。

(周夷王烹齐哀侯)

恶谥之八:夷。克杀东正、安心好静曰夷。夷者,诛杀也,伤害也。成语“夷为平地”意思与此相同。克杀东正者,以杀为政,残莫大焉,诛戮不忌,伤人多矣。前面解释属于恶谥,但是安心好静属于平谥,不好不坏。前者恶谥如西周夷王姬燮,因纪侯上谗言而烹杀无辜的齐哀侯,可谓惨矣,恶谥正适合他。


作家王麟

此题好有趣,福垊好古,尝深思谥号之事而有些许心得,予以分享以解题主之惑,亦请诸君指教。



谥号用字取自假托周公之言的《逸周书.谥法解》还有汉蔡邕、北魏元修、隋文帝、唐张星及张环、宋苏洵增删而在明有定稿。窃以为《谥法解》等文献的最大问题就是一字多意,还好坏意都有。这就导致盖棺难定论,后人多迷惑。精确用字,一字一意,方为解决之道。



武、庄(壮)、襄等一字多意有好有坏,灵、幽、悼、隐等一字多意有坏有中(性)皆不在讨论之列。专属恶谥十余个,一般最就一个字,题主要求几个,福垊姑且选三以⭐数区分。



最差⭐:躁——好变动民。窃以为就是折腾——漫无目的又好大喜功地折腾。使臣民流血流汗还流泪——劳而有祸。秦始皇、汉武帝、隋世祖等都有这种倾向。

最差⭐⭐:丑——怙威肆行。窃以为就是小人心态作恶多端,使臣民流血流汗还流泪——虐致灾祸。上面如果说好心办坏事,那么这个就是故意作恶,感觉过瘾了。孙浩、高洋等有此倾向。

最差⭐⭐⭐:抗——逆天虐民。窃以为就是人格完全扭曲,精神失常,恣意妄为,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国破家亡身死换代族灭。比如乱伦、弑父、诛亲,杀贤除能祸民害邻,荒淫无道,各种折腾,最终自食其果。胡亥、刘骏、张献忠、洪秀全有此倾向。



一般介意的字是厉、灵、缪、愍,关羽谥号壮缪,壮是死于野,缪是名不副实。秦桧谥号是丑缪。文臣最爱文正、武将最爱忠武。《逸周书.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克定祸乱曰“武”。文正原不叫文正,而叫文贞,因避宋仁宗讳而改为文正,如我们熟知的曾国藩。

《谥法表》是最简洁的个人总结——简单高效,年号是阶段性或君王一生的计划或梦想。日本至今仍保留年号(元号),其实源自日本的并风靡儒家文化圈的年度汉字也受《谥法表》最简洁的年度总结吧。大道至简,《谥法表》需要完善。它在古代简单高效的总结人生,激励、监督士大夫等奋斗人生,甚至说就连今天也有一定的意义。


福垊

根据谥法规定,最差的谥号大概有以下几个:武、襄、庄、丁、灵、殇、炀、隐、悼、刺、愍、哀、幽、厉、躁、抗。具体涵义如下: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

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

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

不思忘爱曰刺,愎狠遂过曰刺;

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

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

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好变动民曰躁;

逆天虐民曰抗。

综上,最差的应该是“抗”。反观中国历史,似乎谥号为“抗”的,好像还真没有。


稷离

我们对历史上的皇帝主要有三种称呼,一种是用庙号来称呼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种是用谥号来称呼,比如隋文帝杨坚,我们更习惯称他的谥号文帝,而不是庙号高祖。还有就是用年号来称呼,比如万历皇帝,崇祯皇帝等。

谥号,就是对皇帝的一生功过做一个评价,一般一两个字即可,可是发展到后期,由于后继之君不断“加谥”,导致谥号越来越繁冗,清朝康熙竟然有24个字,而且都是“美谥”,已经脱离了本意,相对之下,庙号则显得更加客观一些。

除了皇帝有谥号,一些朝中大臣也都有谥号,比如帮助溥仪复位的张勋,因为其誓死效忠清朝,死后就被谥,“忠武”,这也是武将的最高级别谥号。对于文官来说,“文正”则是他们梦寐以求获得的谥号。

对于皇帝来说,“美谥”一般包括文、武、景、烈、昭、穆等,一般表示惋惜的有哀、怀、愍、悼,比如晋悼公就比较有作为,可惜英年早逝,29岁就死了。


恶谥同样也有很多,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隋炀帝杨广,本来的谥号是隋明帝,“炀”是后来唐朝强加上去的,以表示其荒淫无度,不过近些年给隋炀帝喊冤的呼声此起彼伏。

在比如周厉王,周幽王,其中的“厉”和“幽”也属于恶谥的范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谥号,比如南朝的皇族萧子显,谥曰“骄”,还有唐朝时,白居易从弟白敏中,谥号“丑”。

不得不感慨汉字的博大精深,一个字就能将一个人的一生盖棺定论。


一点点历史

谥号作为历史上皇帝的三字评价,是很有趣的,为什么呢?

但凡得到“恶谥”如炀、幽、纣、厉的皇帝,基本都是死于非命

所以用不着自己挑,也不必由大臣选,会有人帮着选择的!

反观始皇、太宗、太祖、高祖一类的,不是创始人就是扛把子型的

而献帝、少帝、殇帝、哀宗一看就是打酱油的,说不定还是给人弄死的

望文生义——人希望我们看懂这些人,并且从他们的称号开始

这些一眼看的出来好坏的谥号,我们就不聊了

因为好听的谥号千篇一律,难听的绰号也一眼望到底,而有内涵的谥号则是万里挑一

我们来看看这些帝王的谥号到底有何深意呢?又有哪些内涵呢?

话里有话型——明光宗朱常洛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一月天子,朱常洛这一生可谓是受尽了白眼与磨难,好不容易翻身农奴把歌唱,还没等蹦跶几天就挂了

他老爹不喜欢他,很不喜欢!导致当了几十年准继承人的朱常洛在宫中处于狗不理的状态,吃不饱穿不暖也没有很多美女陪伴

窝囊了半辈子的朱常洛刚一登基,就忙着睡美女,结果就是把身体搞坏掉了,结果因为医治方法有误,就这么死翘翘了

乍一看,光宗好像没啥毛病,还挺大气的!实际上呢,是不是有一丝暗讽的成分在里面呢?

这是我们所讲的第一个——别有用心的谥号,字不重要意思才重要

明褒暗贬型——明武宗朱厚照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会玩的皇帝之一,朱厚照实至名归!

豹房这种少儿不宜的事情就不多说了,来讲讲他的故事。想当年,朱厚照睡遍天下女人又玩遍天下野兽,突然发掘人生似乎丧失了乐趣。于是战争成为他最向往的游戏

先是在宁王叛乱之际准备御驾亲征,还没等到呢,被一个半大老头子给解决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毕竟这个朱厚照眼中的土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圣贤

而后,朱厚照又开始向往塞外的生活,总想去关外看看,征服鞑靼!

还没出战,他先给自己起了个诨名——总督天下兵马威武大将军朱寿

不论如何,朱厚照年纪轻轻的,在一次落水后不久死去,身体很好的大小伙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没了,因为玩的太high,连儿子都没来得及生!

谥号为明武宗,实际上是符合他本人的水平,只不过后世评价朱厚照多以贪玩懒政,胡作非为居多,总是将他作为反面教材出现

因此,这个武宗就颇有点秦武公嬴荡的感觉了!(就那个举鼎失败给自己砸死的那个)


以上的案例在中国历史山比较常见,因为中国文化嘛,中庸一点,含蓄一点总是好的,表达一定要委婉,别整的太生硬

此时,你是否会感觉到,哪怕是一些看起来很好的谥号,也不是那么.....

所以要看你做人做事做口碑怎么样,深得民心了自然有人捧你,招惹别人还得意洋洋的,一般都会被秋后算账

被评为恶谥的皇帝就那么几个,典型的属于作死无极限的,都不用等秋后算账,分分钟让秋日的太阳照在你坟头上(隋炀帝、周幽王这些银)

反观那些用了“美谥”和“中谥”的皇帝们,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好话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各位看官老爷,你怎么看?



置身黑白的精彩

谥号是由别人给的,只能是诸侯以上。这里我们不聊诸侯,只谈皇帝。皇帝的谥号,主要是德高望重的大臣天团评价的,不是皇帝给自己。说白了,就是臣议君。不好的谥号常见为炀,灵,献,桓,历,幽。悼和哀呢,一般是早夭,令人同情的。例如武悼天王冉闵(虽然没建立过很长时间的国家,对我汉人而言,应该算作一位英雄,皇帝)

比如隋炀帝,汉献帝,汉灵帝,汉桓帝,周厉王。

杨广这个隋炀帝呢,其实很冤枉。可以说杨广虽然对外战役上犯了对外仁慈的傻事,但文治武功确实很厉害,感觉不输于他的外甥千古一帝李二,李二那是造反,夺了自己的亲姨父,也是后来的老丈人的位,往自己姨父兼岳父身上泼了好多脏水,伟大的杨二,其实是看到了关陇世家(陕西军事集团,老杨家也是关陇世军头出身)和关东世家(五姓七望)的危害,想削平他们,结果被关陇世家和关东士族联手给埋了。

科举和大运河,都是人家启动的。

他的隋炀帝,真心不公平。


流浪在远方的忧伤

谥号分美谥、中谥、恶谥三种。如炀、厉、幽、灵等号,称为下谥,恶谥。有学者做过统计,自汉初至清末2100年间,只有9个皇帝得到恶谥。


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或褒或贬或同情。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这两种称官谥。而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南方鹏)


帝王谥号从周孝王开始,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谥法在刚兴起的时候,没太严密的规定,一般只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没有恶谥。谥号的善恶,是在周召共和时产生的,如当时的厉王。

谥号有各自的含义,各代均有增补发展,比如“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南方鹏)

但有一些也存在争议,如汉宣帝想给祖父刘据定谥号,有司认为“谥者,行之迹也”,建议定为“戾”。据《逸周书·谥法解》载,谥为“戾”者,指不悔前过,知而不改。《汉书·宣帝纪》说戾太子“以违戾擅发兵,故谥曰戾”。“戾”自然不属美谥,但也不大可能是恶谥,后世对此争论不休。(南方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