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辫子很麻烦,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裴红义

“有钱人好解决,没钱人不解决!”不要以为这句话是句玩笑,在大清一朝,针对那条长长的大辫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去打理它。王公大臣或者大门大户的有钱人为了面子,隔三差五解开发辫,让佣人帮着梳洗,然后涂上一层发油,再将红穗儿一同编进去。但平常百姓家,平日里温饱都成问题,哪有闲情逸致管这玩意儿,兴许一辈子不洗头的不再少数。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很多不知道卫生的小伙伴头发中还有虱子。在古代虱子、臭虫、跳蚤,穷人身上要是没了这几样小虫儿,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穷人。如同阿Q那样的,身上的臭虫不如人家的大心里倒还别扭了。等一过了冬天,一群群的老爷们光着膀子靠在暖和的墙角下,脱下破棉袄,抓虱子臭虫玩儿,抓住了就丢嘴里,叭叭儿嚼的挺香。

英国人麦罗德在光绪年到达中国,凭借自己几句蹩脚的中文,从北到南转了大半圈,回到英国后,将大清国子民的面貌写了个透彻。其中专门描写了女性的小脚和男性的发辫,他自己也留起了长头发,让人给自己编了个小短辫子,感受下有辫子的生活。最后结论是,这玩意太难受了!他不明白一个清国人要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过一辈子,而且还经常不梳洗,真的非常的恶心,甚至他说在这些发辫上挥发着连老鼠闻了都想吐的腐臭味。

麦罗德说,在京城的官绅家中都有自己的剃头匠,专门负责主人家男性的发辫问题。这些有钱人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显得不这么邋遢,会隔上几天就把发辫松开,在佣人的帮助下进行清洗,为了让发辫的味道好闻一些,还会使用一些花露水和中药。一个有身份的人标配是拥有一条又黑又亮又粗的发辫,他们还会将红绳和金丝线编在一起,有人还要用红穗子点缀。

没有专门剃头匠的家庭,会花钱请手艺人挑着热水和理发器具到自己家中帮自己梳洗,但往往是1-3个月梳洗一次。这些手艺人也会挑着这些热水和器具沿街帮人清洗,他们的生意往往不错。一些八旗子弟还会用铁丝让发辫翘起来,他们感觉美观,但在英国人麦罗德的眼中,这非常的愚蠢和搞笑。

当麦罗德写道农村男子发辫的时候,就没有这么讲究了。一个男子在娶亲的时候往往会好好的洗个澡,并且把辫子梳洗的非常干净。除此之外,很难见到他们梳洗发辫。大部分男性在脑后拖着一条散发着味道的辫子,额头前面乱咋咋全是碎发,因为没有时间去打理,让这些男人显得很邋遢。在夏季的时候,他们会去河里洗澡,顺便将头发洗洗。如果下次清洗,可能就要等到转年的夏季,在冬季没有人会去洗头。有些惧怕水的人,往往一辈子也不会去洗漱自己的发辫。他们会用一种专门的梳头工具“篦子”,这是一种比梳子要密集的梳头工具,不论男女会用“篦子”来梳头,每次梳头,就会掉了无数令人恶心的小虫和皮屑以及尘土。

通过这位英国佬麦罗德的描写,你不难发现,当时的人在卫生方面是何其糟糕。如今我们一周不洗头,都会感觉不舒服,想想大清国的人几个月或者几年,甚至一辈子不洗头,那种味道,我想用一句流行词来形容“这酸爽~才够牛!”


大狮

实际中清朝的辫子并不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油亮亮大辫子。而是头顶剃光,脑后留条细细的“金钱鼠尾”。

根据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访问使团的记载,“清朝(乾隆时期)的男人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额头到头顶的半月形一大片地带是要整整齐齐地剃去的。19世纪的中国还没有那么多男人过早谢顶,剃头摊的生意故而非常得好。”

(根据随团画师的复原素描,可见细细的辫子)

为了保持这种奇怪的发型,自然必须时常打理,“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

”。

留过光头的朋友们应该会了解,要保持头顶光溜溜可不是件容易事。但由于满清入关的“剃发令”强制要求,人们不得不跟从。几天就需要重新编一次辫子,半月之内就必须剃头刮头,保持头顶没有明显的头发。以免被官吏查到,抓去杀头。这样频繁的打理,当然就让剃头匠们的生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当时标准的发型是——整个脑袋全部剃光,只留脑后铜钱大一撮,编成细细的小辫,叫做“金钱鼠尾”。(出自《榕城纪闻》)这样的“鼠尾”,要能穿过铜钱方孔才算合格,因此实际是一条很细的小辫。也是北方渔猎民族为了生活征战的方便所致。明朝末年人们就认为女真人这样“剃发如僧”,远远看去与和尚很是相近。

(乾隆生日时接见英国副使的儿子小斯当东的情形,可见官员的细辫子)


到了清朝后期,发型的制式慢慢放松。头顶剃光的部分变得较少,可以多留一些顶发,辫子也稍稍变得了粗些。剃头匠们根据人们的审美,也做出了调整。他们会给人洗头时加上发油,让头发显得油亮精神。有时根据客人的需要会编发时加入红色的绳子做装饰。有的跑江湖混社会之人还会让剃头匠给自己的辫子加进铜丝,铁丝,让辫子显得刚劲有力,叫“翘蝎尾”。

除了找剃头匠处理,人们在家也会为了方便把辫子打成发髻。这样形成一团盘在脑后,对日常生活的干扰也会减小了。作为富人,还可以在发髻旁加上一些坠饰和其他饰品,用以修饰单调的发型。

根据时人记载,清朝的辫子经历了“鼠尾”——“猪尾”——“蛇尾”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从细到粗,再到长的变化。


如果按剃发令的要求——现在清宫戏,康熙乾隆影视剧中所有大辫子的打扮,全都得被押赴刑场哦。

毕竟,利窦玛看到的中国和马嘎尔尼看到的中国,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文史小茶馆

呵呵,一点都不麻烦,比汉人盘在头顶的发髻方便多了。让我们先看看满人辫子的样式:

(酱子滴?)

(又或者酱子?)

其实满人入主中原前期,辫子都不是这样的。

(这才是清朝前期满人辫子的样式)

(来张大图看仔细点)

看到了吧,原来满人的辫子开始时根本可以说不能叫作辫子,只能算是一小撮毛而已。这个小辫子叫金毛鼠尾,整个小发辫子只有铜钱般大小,整个脑袋是剃光。那根小老鼠尾巴,三两下功夫就可以搞定。所以,根本不存在打理头发麻烦的问题,比汉人盘发髻简单得多。到了清朝后期,才出现大辫子的,那时的辫子叫牛尾辫。

(满人前中后期的辫子变化)


50后男人

首先,过去洗澡并不像现在一开热水器就能淋浴这么方便,所以洗头频率不会太高,不用天天忙于洗头发-晾干-梳发-编辫子的过程,能够节约一点时间,但是依然很麻烦。辫子时间长了容易毛毛躁躁,就得将辫子拆开,用梳子和篦子慢慢的梳顺。梳通后则要再用刨花水在上面一遍一遍的刷,直到刷得没有一根松的,再把头发重新编起来,编的过程中也要上刨花水。古人头发本来就不短,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怎么也得用个十几二十分钟。系住头发的头绳颜色也有讲究,逢丧事是绝不能用红头绳的。

清代的发型比较独特,露着的头皮比较多。所以常常要修剪新长出来的头发茬。过去有剃头师傅挑着担子,里面放着一应用具,给人剃头修面刮胡子,一边走一边沿街吆喝。如果想剃头发,就可以叫剃头师傅到家里来,登门服务。

而且,剃头发也有讲究。清代皇后、嫔妃去世有百日才能剃头的规定。康熙年间,时为诚郡王的三阿哥允祉就是因为敏妃(十三阿哥的生母)去世未满百日酒剃头遭到了处罚,不仅自己要免去郡王职位,降为贝勒。王府的侍郎、长史也因为没有尽到规劝的职责受到了重罚。

如果年纪大了,头发脱落不能成辫,还有假辫子作为替代。假辫子往往连着帽子,只要不摘帽,和真的差别不大。清末剪辫运动时,有不少人把自己的辫子剪了,但是又因为清政府对此严管的缘故,很多就是戴上假辫子蒙混过关。《文明小史》中就提到:“剃头铺里现在出了一种假辫子,只要拿短头发编上一些儿,就看不出是假的了。带维新帽子的人,专靠他才敢剪辫子。”头发一时半会儿养不长的就靠这个。假辫子出现比维新变法要早得多。清宣宗时就有外国人头戴假辫子和帽子,穿着与官兵相同的服装,意图混进浙江陆战演习刺探的情况。

而且,辫子也很容易被别人抓到,正所谓“抓小辫儿”。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中,生气想要打架不仅要挽袖子,还要用两只手去盘辫子。《最近官场秘密史》中的尤中书被巡捕拉着辫子准备关起来,连跌带滚加弯腰的被人拖着,想说句话还得伸长脖子。近代小说《江湖奇侠传》中,就提到了一种比武的手法,名叫顺手牵羊。这个方法要牵住别人的辫子,往怀里一带。被牵者十个有九个得头昏眼花。主人公本来想去了辫子这个弱点,又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缘故不敢割下,于是苦练辫法,以至于能够用辫子拔树。过去有个老电影,叫《神鞭》,讲的就是类似的情节。一名侠士有一条好辫子,能以它制敌,结果面对洋枪时还是束手无策,痛定思痛后自己剪掉了辫子,拿起了新式武器,成为了“神枪”。(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太常吸猫

乡下曲辫子。这是鲁迅的回答。有钱人很简单,找专人梳头盘辫子,每两三天打散重新盘辫子,使用桂花油保护,所以头发顺直。穷人梳头以后干脆就不洗也不打开,所以头发蓬松弯曲,称之为乡下曲辫子。看头发就能看出身份和地位。其实中国古代束发带冠比起盘辫子要费力很多,所以有钱人金冠束发,没钱的木簪子别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