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以史为借

清宫女子手上戴的指甲套叫“护甲套”或“护指套”或“金驱”。其实,护甲并非是清代专属,存在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吉林省老河深地区出土的汉代金护指即可证明。

女性为什么要戴护甲呢?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戴护甲的人群都不需要再从事体力劳动,护甲既能够保护指甲,也能直接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所以,护甲的质地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等多种材料,造型也华丽、多样。再深想一层,这就源于古人独特的审美了。《诗经·卫风·硕人》云姜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指如削葱根”。可见,古人觉得女性的手要白、长、尖才美。所以,女性选择戴蓄指甲来延长自己的手。唐代顾况《宜城放琴客歌》夸女性有“头髻鬈鬌手爪长”的句子,可见这一习惯的普及。但指甲养长不容易,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器具来保护指甲了。更不用说造型精美的护甲可以直接满足对手指的装饰效果。清代护指大多卷成锥桶状,套至手指中上部,下宽上尖,称弓形,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流畅。最多可以带四指,日常一般戴在无名指和小指。护甲成对制作,但是后妃们一般并不成对佩戴。护甲既然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自然要有所差别。一般都长度都不能超过皇后或太后。一些受宠的太监也会在尾指套一只以示恩宠。

明清时期一些贵族男子也会在手上佩戴护甲。这是一种上层社会的流行趋势。让人不得不感叹,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化之大,普通贫民百姓吃饱穿暖也就是最大的愿望了,而社会上层的抢占的财富在极尽挥霍。这样的“畸形”审美需要今人多多深思啊。


国家人文历史

清宫戏里的娘娘们大都戴着各色精美绝伦的护指套,这件饰物大概称得上是清宫特色了吧,现代人在晚清慈禧太后的旧照中也见过不少。

清宫戏里的娘娘们大都戴着各色精美绝伦的护指套,这件饰物大概称得上是清宫特色了吧,现代人在晚清慈禧太后的旧照中也见过不少。护指套,顾名思义,是保护指甲用的,清宫的皇后、嫔妃们都爱蓄长指甲,以显示身份尊贵的妇女纤纤玉指,不沾阳春水的高雅美观,可指甲太长就容易劈裂折断,为了保护这种细长脆弱的指甲,就需要在指甲外加罩一个套筒,这就是护指器物产生的由来。

清宫的皇后、嫔妃,极喜欢蓄指甲。一般来说,蓄一根一寸长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劈裂折断,为了保护这种细长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个套筒,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就是人们俗称为护指的器物。除大拇指需要灵活不受限制外,其余各指都可以戴这种护指,既可以对称成套地戴,也可以单手或单指戴饰。

护指套是满族贵族女性中的时尚,只局限于皇家的女人,开始是作为保护指甲的装饰品,后来随着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手上的装饰品,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奢华考究,制作的原料也更加贵重,完全演变成奢侈的装饰品!不仅是身份的象征,后宫上至皇后妃嫔下到管事嬷嬷宫女的戒指都有严格的规定。

当然,护指套的作用不光是保护指甲,它甚至是满族贵妇(仅限于皇家女眷)彰显时尚的一个载体。经过长期的演变,护指套已从最初的单纯护甲用品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手上装饰品,其制作原料越来越贵重,款式也越发细致考究,俨然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据考证,清宫后妃的指甲套质地有金、银、铜、玉、玳瑁、珐琅等多种材质,利用镂空、錾花、镶嵌等各种制造工艺装饰而成,纹样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线条自然流畅,背面的镂空设计亦非常人性化,即便在盛夏酷暑季节佩戴,也不至于闷热不透气。

除了等级之外,被皇帝宠幸过的宫女和未被宠幸过的所佩戴的首饰也是不一样的,嫔妃间,产过皇子和没产过皇子的也是不同。总之身在皇宫,衣物首饰穿戴皆有严苛的定制,因为穿错一件衣服、戴错一件首饰而犯下僭越之罪,莫名其妙死掉的人,那是数不胜数。


三十六说史

我们在清宫戏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指甲套,无论从有些清朝宫廷老照片里,还是慈禧太后的照片。


在热播剧《甄环传》里面,动不动张牙舞爪似的长指,更是把这种雍容华贵的护指展现个遍,有金、银、铜的材质,也有各种玳瑁珠宝,更有工艺上镂空纹饰的华丽,让我们看了个饱!

是的,这些指甲套又叫“护指”,也有说叫“金驱”,我刚好有个朋友是满族人,她说她奶奶的老首饰盒里就有祖上流传下来的护指,只是没有《甄环传》里那么长那么漂亮豪华。


据朋友说原来清朝在关外还是满族的时候,有些贵族小姐就有这东西。


满族的女儿未出嫁前在娘家是地位很高的,俗称“姑奶奶”,家里的兄弟都会让着宠着,这样养出来的女儿有性子,敢说话,敢骑马,敢扬鞭。


她们在家里也不用干什么活,社交活动的时候,就必须要给指甲戴上这种指套,堪堪兰花指,既显出“十指不染阳春水”、不用干活的高贵感和家世,又显出本“姑奶奶”的淑女风范。

清朝取了江山后,把这护指作为皇家首饰之一,成为宫廷专用,就像皇后和各品级贵人的那套头面一样,护指也是有规制的,依据贵人的等级,在材质珠宝上有不同的规定。


有些官员贵妇从宫廷回来后,也会订做个藏在珠宝盒里,自己在闺阁里有时候偷着戴戴,仿造宫里贵人的举止,只是用的材质和珠宝还有工艺绝对不敢出格到挑战宫里规制。

皇家有皇家的讲究,民间也有民间的仿制。

清朝到中期以后,江山大定,中晚期放松了对民间的稍许管制,对民间女性首饰的就没有盯得那么紧了。


尤其是乾隆下江南之后,民间开始也有流传,依家里贫富程度打造的档次和精制度不同,但和宫里的金贵肯定没得比,也不敢越制,即使是打造的工匠也只按民间的打法。


护指这种首饰,美则美矣,但是戴着很不方便民间生活,不象项链耳环戒指戴着不影响行动,所以作为首饰的一种,流传下来使用并不广。


比如说甄环这张剧照,手能撑到头吗?撑不到吧,只能算叉着头吧。


还会让人担心戴这种指套是不是打起架来很厉害、对情敌或男人随便就一挠?想想就可怕。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指甲长是富贵的象征。

清宫的皇后、嫔妃,极喜欢蓄指甲。一般来说,蓄一根一寸长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劈裂折断,为了保护这种细长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个套筒,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温柔只给意中魜

在清宫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后宫嫔妃的小指、无名指戴着长长的指甲套,十分华丽。这种指甲套被叫做「护指」,亦被称为「金驱」,顾名思义,就是保护指甲的套子。清代护指大多卷成锥桶状,套至手指中上部,下宽上尖,称弓形,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流畅。


我们现存的宫廷遗物来看,清宫护指多采用贵重材质和繁复的工艺。地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玻璃等多种材料,在制作艺上采用錾刻、锤揲、焊接、镌、镂、累丝、镶嵌等手法,结合凸起、阴线、阳线、镂空等作法、再加上金镶珠宝玉石和复杂的掐金丝、点翠。


要说这护指的出现得从中国古代留指甲的文化说起了。中国自古就流行留指甲,男性文人士大夫常以 蓄甲表达自己养尊处优的地位,而女性留指甲主要为了美。

手指的审美标准主要有三点:尖、长、白。《诗经·卫风·硕人》云姜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指如削葱根」,唐代诗人韩偓的《咏手》更直白:「腕白肤红玉笋尖」。
肤白源自天成,而「尖」和「长」还能后天弥补,这就是女性蓄甲的直接目的:让指甲延展手指,使得手形看起来又尖又长,起到很好的美观修饰作用。

人的长指甲十分脆弱,护理起来特别麻烦。例如慈禧太后每天晚上临睡前要用热水先把指甲泡软,用工具校正,再用小刷子把指甲里外刷一遍,最后用翎子管吸上指甲油涂抹均匀以保护指甲。如此麻烦养护出来的指甲自然需要倍加呵护,一个坚硬的保护套必不可少。于是清朝就发展出花样繁多的护指。所以指甲套的第二个功能便是保护指甲。


满族贵妇梳两把头,发髻高耸向上伸延;厚达四、五寸的高底鞋将脚部托起;上衣袖口呈马蹄状将手背遮盖;双手饰戴纤长的护指,可以达到与服饰和谐统一的装饰目的。后来护指不仅有保护功能,还是女性的重要首饰。旗人在订婚时男子送给女子的订婚物就必备护指。

没想到小小的指甲套里蕴藏着这么多的文化渊源!


姒莞萱

这在清宫戏里是很常见的,并且在清朝留下的照片中也能看到,清宮的娘娘和妃子都带有一个长长的指甲套,显得很是雍容华贵。那么它有什么讲究呢?

第一,身份的象征。没有看到哪个奴婢还带有指甲套的,说明带指甲套的都是有地位的人。

第二,保护指甲。

试想这些贵人们是两手不沾阳春水的,指甲是很长的,爱美的女性都会留长指甲。然而,我觉得他的实际作用就这一个,因为带上它是很不方便的,拿针,拿笔都是很不方便的。

第三,就是这种独特的审美了。他们可能认为这样更能展现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那么你觉得还有什么讲究和作用呢?欢迎留言,我是历史铁老师!


历史铁老师

护指套

在清朝比较常见于一些达官贵人的女子手上。这个可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佩戴护指套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分的


非凡48106683

清宫女子手上戴的指甲套叫“护指”或“金驱”。其实,这东西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并非清宫专有。而且,戴这东西,还有相当严格的规矩。

戴护指的人都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护甲既能够保护指甲,也能直接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

清朝后宫划分为九个等级。根据地位不同,有严格的品级规制,不能越级戴饰品,也不能降级用饰品,甚至连拥有都不行,也就连过世都不能带走一些自己喜欢的珠宝。

护甲套多用金银制作,上面还可能镶嵌珠玉宝石等珍贵材料。

首先,上面镶有珠玉宝石的护甲套,只有后妃、嫔一级才有资格戴,其他女官只能戴素样式的,不许镶嵌。

镶嵌宝石的数量,皇后的护甲套上,每支可以镶三颗东珠,一般妃子,每支可以镶两颗东珠,她们可以搭配其他宝石一起镶嵌;嫔不可以用东珠,只能用一颗一般珍珠。

后、妃可以戴有颜色的彩钿护甲套,但只有后可以戴红色的。嫔不可以戴彩钿护甲套。

清代传世的指甲套很多,这可能与满族妇女的盛装有联系。清宫的皇后、嫔妃,极喜欢蓄指甲。一般来说,蓄一根一寸长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劈裂折断,为了保护这种细长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个套筒,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除大拇指需要灵活不受限制外,其余各指都可以戴这种护指,既可以对称成套地戴,也可以单手或单指戴饰。


纯钧LHGR

美女你好!谢诚邀。实在不好意思😣。本人才疏学浅,这类问题实在无法回答。非常抱歉!今后我会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的。晚怡!做个好梦!!🌸🌸😊😊


手机用户50637192012


看大家说了那么多清宫旧史,其实自《甄环传》后,这种护指早已圈了无数粉,网上早就有这种“甄环传护甲套”,看评论卖得很好,还包邮。


还有很多更漂亮的简化了的银质指套,配上纤纤玉指,怎么看都美啊。


这种叫“护指”或“护甲”,其实很不方便每天的工作生活。

个人觉得,这种旗人的“护指”和“花盆底”到后来惨无人道的“裹脚”的出现,是不是和满人个头偏矮、手短腿短有关,你看,手指加长、加厚底松糕鞋、硬把大脚让它弓起来显高点……笔者是恍然大悟,原来当时满人女子嫌自己太矮、男人嫌女人手腿短小粗壮,确实是啊,你看乾隆下江南和清朝的江湖女子就穿的普通平脚的绣花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