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棉花的时候,被子和御寒袄里填充的是什么?

芒砀雄风

棉花其实古已有之,不过它原产于印度,直到南宋时期才传入中国,而且种植范围很小,直到元代黄道婆大力推广棉花纺织技术,才使得棉花的种植得到推广。那么,没有棉花的古代穿什么样的冬衣呢?有棉花以前的纺织原料,主要是麻、丝和羊毛。人们在绵衣(没有棉花时不叫“棉衣”,而叫“绵衣”)里填充丝絮,这种冬衣,高档的叫“纩”,低档的叫“缊”。更低档的只好填充麻絮。当然, 这些冬衣保暖效果并不十分好,太冷的时候还要穿类似于现在的棉袄一样衣服,叫“襦”。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妾有绣腰襦”的句子,腰部有刺绣,这样的“襦”一定是女人穿的了。

上图:丝絮片。

现在人们也有用蚕丝被的
动物的毛皮当然也可做冬衣,但一般百姓是穿不起的。春秋时期,有一次下了三天大雪,齐景公穿着狐白裘坐在殿堂的台阶上,并且得意地对晏子说“真奇怪,雪下了三天,我竟然不感觉冷”,晏子批评他说君子自己吃饱了就知道还有人没吃饱,穿暖了就知道还有人在挨冻,可您却不知道。齐景公听后赶紧认错,并把狐白裘卖掉,发给贫穷的百姓粮米。战国时孟尝君求秦昭王的一位妃子在昭王面前说几句好话,但这位妃子却向孟尝君索要狐白裘,可是孟尝君已把狐白裘送给秦昭王了,他也没有第二件,只好让一位门客半夜去秦昭王那里把那件狐白裘又偷了出来。

上图:电视剧里的狐白裘

可见兽皮做的冬衣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有些三流影视导演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在台湾拍的一部以战国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就有这样的镜头:一位将军被射中一箭,他咬牙拔下箭头,从衣服里掏出一把棉絮按在伤口上止血。古人除了穿冬衣,再要取暖,就得烤火了。白居易有首诗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燃起小火炉,烫上一壶酒,要下雪的时候,约来老朋友小酌,还是挺惬意的。


松涛盛语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棉衣的,棉花传入中原地带是在宋朝,棉花的原产地是在阿拉伯和印度地区。那么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古人是如何抵御冬季的严寒的呢?


首先我们充填在枕头和被子里面的是木棉,木棉和棉花不同,木棉树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木棉花是橘红色的,非常漂亮。木棉的果絮就是出现在中国古代大量古籍中的“棉”,这种果絮的纤维短而细软。除了做枕头和杯子,古人还用木棉来做棉衣。释加牟尼曾经有一件木棉袈裟非常有名。不过大量用木棉的是南方人,北方没有木棉树。当然南方的富人还会使用高档的蚕丝絮。中国南方相对比较暖和,御寒没有北方紧迫。



在北方被子中穷苦人家会填充柳絮,芦花等,他们置办一床被子是很不容易,会连续使用很多年。富裕的家庭会用鸭绒、羊绒等填到辈子里,其实也是非常暖和的,而且比较轻软。


很多北方的古代穷人穿的是缊,这是一种旧絮和乱麻的组合产物。但是还是无法抵御寒冷的,会冻得瑟瑟发抖。古代早期北方老百姓穿的很多裘衣是用鹿的毛皮制作的。北方的略微富裕的家庭会穿一些高级毛皮的衣服,羊毛、狐狸毛等衣服都是御寒的佳品,当时还有一些皮革的衣服也被发明出来了。皮裘是中国古代北方人比较普通的冬服。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很多兽皮都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地带,从事制售这些冬服的商人也不少。


棉花的引入其实是造福了广大底层的老百姓,有了非常便宜的棉花,中国的冬天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凛冽了。


科坛春秋精选

我那时候吧开始是暴露身体的,后来毛退了就用树叶和草裙遮挡重要部位,再以后用兽皮等包裹身体,以后还学会了搓麻绳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穿起来披在身上,就这样过了千数年才发现棉花可以制成线,粗布诞生了才有真正衣服可穿,老不容易了!


一天一顿红烧肉二两酒

古时候主要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所以兽皮最容易取得的既保暖又结实,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养蚕富贵人家可以做蚕丝被或者大雁羽绒填充的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