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救命恩人樊哙?

用户59867862635

樊哙原来是沛县屠狗户,刘邦原来在中阳里也是不学无术的混混亭长,二人经常在一起厮混。而且后来二人还分别娶了吕雉和吕鬚,成为了连襟。关系可以说是非常要好的。



后来刘邦隐匿芒砀山,也是由樊哙一直和刘邦进行单线联系。

刘邦起义后,樊哙是刘邦的随从副官。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而且经常带领士卒先登。多次受到刘邦和韩信的夸奖,是刘邦手底下最勇猛的将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勇将,樊哙却能勇闯深宫,劝主戒奢,独闯鸿门宴,以一番唇舌化解威机,也能称得上是智勇双全了。

大汉开国后,刘邦大封诸侯。樊哙战功累计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因功封为舞阳侯,食邑五千四百户。

可是就这样一个和刘邦一起创业,且功勋卓著的人,因何险些被杀呢?

当初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造反,刘邦怒火攻心,一病不起,于是命樊哙带兵去平定燕地。樊哙发兵后,有人向高祖进谗言。说樊哙是吕后一党,可能会在刘邦过世后对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不利。刘邦年迈病危,轻信此言,于是便让陈平和周勃去燕地捉拿樊哙。幸亏陈平多智,知道刘邦命不久矣,怕自己把樊哙杀了之后吕后找自己麻烦,于是便把樊哙押回长安交由刘邦自己处置,果然还没到长安刘邦刘去世了。吕后遂复樊哙原职和爵位。

樊哙因此侥幸得生。

可惜的是,刘邦不惜杀掉自己的老兄弟也要威慑吕后,保住自己的儿子。但是刘邦死后,吕后不仅杀死了刘如意和戚夫人。而且还间接或直接将其它几个儿子一一除掉。其中吕后的亲儿子刘盈。因为吕后专擅,且逼刘盈娶自己的侄女,当着自己的面杀了刘如意。变得闷闷不乐,最终抑郁而死。


(吕后)


守仁看剧

中国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汉高祖刘邦,却做了一件与之相反的事情。在项羽所设的鸿门宴上,刘邦的性命多次受到威胁,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军樊哙勇闯帐营,丝毫不惧项王,据理力争,将刘邦安然救出,护送回营,这救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刘邦与樊哙还是连襟关系,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嬃,吕嬃是吕雉的妹妹,所以樊哙很信任刘邦,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刘邦称王后,樊哙成为第一批受封侯爵的人,建国后,又被封为左丞相,位高权重。然而,刘邦在临死之前,却曾下令赐死这位救命恩人,这又是为何?

《史记》原文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史记》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有背景的,这一微观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刘邦反应了一个线索:樊哙与吕后结为私党,这将对以后的赵王不利,构成了威胁。

历史没有记载是谁向刘邦反应了这一情报,或者压根就没有任何人向刘邦反应,樊哙原本就是吕后的妹夫,又同属丰沛派系,这俩人结党基本上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谁反应的情报,或者是有没有人反应这一情报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刘邦想赶在自己乘鹤西去之前再夯实一下刘家江山,再为太子铺平道路。

然后,皇帝的诏令也有无效的时候。

当陈平与周勃这俩老臣领命赶到燕国之后,并没有遵旨立即杀掉樊哙,而是选择了将樊哙带回长安交付给皇上发落。

足智多谋的陈平之所以敢于这么干,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谁都知道樊哙是吕后的死党,是刘邦与吕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邦已经并入膏盲,随时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当樊哙被押送至京城长安时,刘邦已经驾崩了,于是,吕后一声令下,押解在半路上的樊哙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就这样,樊哙死里逃生逃过一劫,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尽享荣华富贵。刘邦的第三项措施就此泡汤。

刘邦杀樊哙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邦死的时候樊哙正在外面平叛。此时的樊哙是有兵权的。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樊哙亲近吕后集团是明显的。晚年的刘邦已是惊弓之鸟,自己的另外一位生死兄弟卢绾造反之后,恐怕此时的刘邦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当时刘邦听说樊哙要处死自己最心爱的戚夫人,刘邦自然无法接受。刘邦想杀樊哙的宏观背景就是:威慑吕后,或者说是剪除吕后的臂膀,确保刘家江山不变色。关于这一点,非常遗憾的是: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就大动干戈了,不仅戚夫人、赵王刘如意被杀,甚至连刘友、刘恢、刘建三个皇子也被杀。


娱乐刘三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问题有几层意思:一,樊哙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二,刘邦快死了;三,刘邦要杀樊哙。四,最后结果如何。下面萝卜给大家分开来解读。

为什么说樊哙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这个大多数人都知道,鸿门宴樊哙闯帐。具体过程我就不再赘述了,我说下樊哙和刘邦的关系。

樊哙是杀狗,卖狗肉的出身,没什么文化,讲义气,从刘邦一开始起义就跟随他,加上双方是连襟,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嬃,吕嬃是吕雉的妹妹,所以樊哙很信任刘邦,是刘邦的铁杆粉丝。

樊哙可以说是刘邦最亲近的人,甚至刘邦最初犯罪后在芒砀山流亡,沛县县令及萧何就是让樊哙去把刘邦请回来的,沛县县令为了让刘邦回来,肯定要派他最信任的人去。樊哙就是刘邦最信任的人。

接下来,我们说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和刘邦杀樊哙有直接的关系的,卢绾。卢绾和和刘邦是发小,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卢绾的亲戚和刘邦的父亲刘老爷子关系很好,俩人出生的时候村民们拿羊酒到一块祝贺两家人。

你小时候有这样关系的小伙伴会怎么样,那肯定是死党啊,一块玩。所以刘邦起义后,卢绾也是跟随刘邦的铁杆粉,甚至可以说是脑残粉。

由于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卢绾可以直接出入刘邦的卧室。这种亲密关系,只有樊哙连襟才能做到,卢绾也可以!甚至刘邦当皇帝后,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卢绾和樊哙可以说是刘邦关系最好的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对于他们的信任自然非比寻常。但是有一件事的发生,打破了这种关系。

刘邦登基为皇帝后,逐步剿灭异姓王,燕王臧荼谋反,平定候,卢绾被封为燕王,镇守北疆。刘邦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燕王卢绾和匈奴有过联系。在刘邦平定完陈豨叛乱后,卢绾的偏将说卢绾和陈豨有关系。

刘邦怀疑,就想把卢绾找来问下,卢绾称病不敢去,连续派了两拨人去传旨,卢绾都没去。刘邦就派人问了卢绾的的亲近小官,卢绾害怕被杀,就躲起来了。但是因为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很好,所以刘邦并没有再追究。

后来,刘邦重病,吕后管理国家,卢绾说了吕后的几句坏话,被审食其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听到后,非常愤怒,说了句“卢绾果然谋反了”,这句话是病中的刘邦咬牙说出来。可见刘邦对卢绾这种即羞且恨的复杂关系,就派樊哙出兵去攻打卢绾。

不久,刘邦带病去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被不名AOE,一只箭,射中了,病中加病,史书记载“疾甚”。这就是问题中的第二层意思,刘邦快死了。

在刘邦病恹恹的时候,有人诬陷樊哙,说樊哙与吕后勾结,只要皇帝一死,就兴兵杀赵王如意和戚夫人。史书用的是恶,就是诬陷,就是说樊哙并没有真的谋反。

但是刘邦之前被卢绾谋反搞得有点心冷,卢绾是他最亲近的人关系最好的人,都谋反了,现在听到樊哙也谋反了,刘邦当时病重,也没有去验证樊哙是不是真的谋反,脑袋一昏,十分生气。

刘邦大怒,因为樊哙是去顶替并攻打卢绾的,接连两次的打击,他最终采纳陈平的建议,带周勃去把正在平定燕地的樊哙替回来,周勃替樊哙平叛,掌军后就把樊哙杀了。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第三层意思,刘邦杀樊哙。

陈平很滑溜,并没有杀樊哙,而是把樊哙押送回京。在陈平押樊哙回京的途中,刘邦去世了,回到京城后,吕后就赦免了樊哙。这个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看下。

第四层意思,刘邦杀樊哙,结果樊哙并没死,凭借和吕后的关系,樊哙过得很好,寿终正寝。再说卢绾,卢绾率几千人在边塞,准备等刘邦病好了,亲自入朝谢罪,后来刘邦死了,他就直接逃到了匈奴,最后死在了匈奴。


萝卜说

刘邦临死前,下令杀掉救命恩人兼连襟的盖世名将樊哙,主要是其疑心在作怪。

众所周知,刘邦是个善于纳谏、善于用人、功于心计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中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但是,建立汉朝后,刘邦卑鄙的本性开始展露出来,他因为出生微寒,自卑心里驱使下,多疑而多虑,为了确保自己打下的江山能让子孙万代传承下去,他不惜开始大肆屠杀功臣。于是乎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个个功臣良将都成了他的刀下鬼。到了刘邦晚年时,随着朝中原封大王的一个个被诛杀,这个时候非刘氏宗族的异姓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是“例外”了。

而陈豨被逼造反逃到匈奴后,刘邦并没有放过他。他派出的“夺命杀手”是周勃。周勃果然不愧是刘邦最得力的部将之一,他利用“和亲蜜月”和还处于摇摆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后,集中火力很快就消灭了陈豨这个反革命团伙。

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马上递给刘邦一个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刘邦一听,一方面派出了手下两个亲信审食其和赵尧去燕地搞调查,另一方面下诏书召卢绾入京。

接到诏书后,卢绾就犯难了,去还是不去,让他左右为难。最终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劝他千万别去自投罗网。于是怕极了的卢绾最终还是决定拒绝入京。

审食其去调查也只是走了一下过场,然后抓住卢绾不肯去京城问题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卢绾不肯来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刘邦听了后,大怒,来了个先斩后奏,立皇子刘建为燕王,然后再派出他的连襟樊哙带兵去平定卢绾。

然而,樊哙不会料到,走到半途时,他自己也将面临人生中的一场大浩劫。

原来,樊哙带兵出发后,刘邦手下一个亲信侍卫,因为当年一点个人私怨而忌恨樊哙,又见病重期间的刘邦对戚姬很是怜爱,对吕后大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和太子就会发起无名的火来,深恶痛绝的态度很明显。于是这个侍卫就乘机进谗言,说吕后和樊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勾搭”在一起,准备等陛下您死了之后,谋权夺位,让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见他。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议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

而事实也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

刘邦死后,樊哙因为有吕后的“庇护”,自然很快也就无罪释放了,最后得已经善终。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我想尝试通过现代职场和古代官场生存规则的共性,来诠释这个问题,以求得到古今一致的经验和教训。

任何老板都讨厌“刺儿头”,就像皇帝不待见忠臣一样,樊哙招杀就是因为太过愚忠。

创业之初,员工可以肝脑涂地和老板一起打拼,可以直言进谏救企业于水火,但等到公司走入正轨,一切趋于稳定,就要隐藏锋芒,不 对老板的决策再加评论。否则,善后很难。

樊哙对刘邦一直忠心耿耿,先在鸿门宴上发飙,拥盾千钧,救刘邦出险境。

后英布造反,刘邦病重不想见人,周勃、灌婴在门口转悠了十几天,谁都不敢进去。

唯樊哙推门直闯宫中,见高祖枕着一宦官独卧,随痛哭流涕,大谈看到皇帝病入膏肓的凄凉感受。刘邦不但不生气, 反而笑了,从此振作起来。

那时候刘邦的江山还没坐稳,所以樊哙怎么过分都不要紧,可他后来的一个行动,让刘邦心生暗恨。

“掩泪悟主”使樊哙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于是如法炮制,把刘邦从戚夫人的床上拖了下来,公然干涉皇帝的私生活,对抗老板的精神层面, 此乃官场大傻,也是职场大忌。

戚夫人比刘邦小32岁,年轻貌美,擅长跳“翘袖折腰”舞,还会填楚词唱楚歌,大大满足了刘邦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 抚慰了刘邦晚年疲惫的心灵。 所以与其说刘邦因美色而宠爱戚夫人,不如说戚夫人是和刘邦合为一体的精神伴侣。

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喜欢他们的爱情结晶刘如意, 从而不喜欢太子刘盈,就想废“盈”立“意”。

此时樊哙的身份把他推入两难境地,自然而然地被排出刘邦的阵营。

太子之争是刘邦和吕后分裂的根源所在,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让刘邦怎么不多产生一份戒心?

有如职场员工和老板关系特殊,也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呢。

走到这步的人需要非凡的智慧来预判形式,旗帜鲜明地选边站队,拿出自己的立场和行动来。

樊哙的智慧显然达不到这种程度,仍不温不火地任其变化发展,没有敏锐捕捉到皇帝的人格变化,这种变化会牵连到他的立场。

遇戚夫人前, 刘邦的真魂没有附体,劣迹斑斑,到了泯灭人性的程度。

公元前206年楚汉在彭城决战,刘邦惨败,只带十几名亲信突围逃命,途中遇到儿女,七人共乘一车继续跑,发现有人追击就把儿女往下推,反复几次,比蛇蝎还狠。

遇戚夫人后, 刘邦由不食人间烟火的巨兽变回人形,成为一个家庭中的男主人,成为孩子们的父亲,懂得了舐犊之情,懂得了除自己生命外还有更宝贵的东西要珍视。

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刘邦有病在身,想派刘盈平叛。吕后不愿意,学着戚夫人的样子去找刘邦哭诉,说英布厉害,刘盈不是对手,会白白送命。

刘邦尽管不喜欢吕雉,不喜欢刘盈,还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们,拖着病体亲自平叛,以致胸口中了要命的一箭。

刘邦准备顺应大势,让刘盈接班,让戚夫人做好应对吕后的心理准备。他二人已像霸王别姬一样共唱楚歌,等待以后不幸的到来。

刘邦能做的,就是在有生的日子里尽量为赵王如意铺好安全的道路,一面派周昌相国赵王 ,一面谨慎排查任何不利因素。

樊哙如果觉察到这些,早做一点表面的附和工作,刘邦也许就放过他了。

职场中避嫌跟这有类似的道理。

不久卢綰造反,使刘邦心绪烦乱,命樊哙去镇压,樊哙却一拖再拖不肯出兵。

这无疑坚定了刘邦杀他的决心。

有人对刘邦说:樊哙想等万岁百年后图谋不轨,杀了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这时刘邦被逼到了死胡同:怎么,刘如意不当太子你樊哙也不肯放过?此时不杀你,留待以后你杀我的如意不成?

于是,他派陈平、周勃去取樊哙的首级。

若不是刘邦在樊哙之前先行死去,高祖皇帝的公司就多开除了一个副总,汉朝历史上就少了一个全身而退的忠魂。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这件事情确实存在,刘邦病重,有人开始进谗言,说如果刘邦死后,樊哙会拥兵杀了赵王如意,因此刘邦下令让陈平持诏书带着周勃,让周勃代替樊哙在军中的位置,而且还交代的很详细:进入军营,立即把樊哙斩首!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掉樊哙呢?其实这和樊哙的身份有很大关系。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吕媭,也就是说樊哙是吕雉的妹夫。

吕雉和刘邦生的儿子是刘盈,刘盈性格平和,仁义通达,但是刘邦非常的不喜欢这个儿子,他觉得戚夫人生的赵王如意更像自己,不拘小节,性格豁达,是个能够成大事,掌控全局的人。因此虽然如意被封为赵王,但是却被刘邦留在长安,悉心栽培,这就在无形中给太子造成了压力。

戚夫人年轻貌美,经常在刘邦身边照顾刘邦的起居,于是就整天在刘邦面前哭诉,请求刘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时间长了刘邦开始动摇,起了废除太子的想法。这时御史大夫周昌占了出来,极力为太子辩护,刘邦迫于大臣们的压力,于是取消了废除太子的决定,但是太子之争已经由暗变明,戚夫人和吕雉之间的争斗也趋于白热化。

吕雉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樊哙,以换得吕家在军中的支持。这是武的方面

吕雉另一方面去请教张良,如何才能保住太子的地位,张良给吕雉出了一个主意。什么主意呢?当时西汉建国后,刘邦想请德高望重的唐秉、崔广、吴实、周术这四人前来辅佐自己,但是这四人是秦国时期的名士,不屑于辅佐态度傲慢的刘邦,因此刘邦总是引以为憾。后来,吕雉派人带着太子的亲笔信和诚意去找到这四个人,这四个人奇迹般的同意来辅佐太子。这是文的方面

吕雉有这一文一武的帮助,已经是羽翼渐丰,在朝中的威望见涨。刘邦看到这种情况,于是彻底放弃了废弃太子的念头。

当时燕王卢绾叛变,于是刘邦就派樊哙前去镇压,当樊哙领军出发后,有人开始在刘邦面前进谗言,(这个人到底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说如果刘邦死后,樊哙立马会造反,杀了赵王如意和戚夫人。

刘邦这时还是病重的状态,为了防止吕雉专权,削弱吕雉的左膀右臂,刘邦赶紧找陈平来商量。陈平给刘邦出主意,先剥夺了樊哙的军权,然后处死。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让陈平带着诏书,用车拉着周勃,用周勃来代替樊哙掌军,到军中后立马处死樊哙。

幸亏陈平考虑周全,陈平心想:樊哙是刘邦的故人,曾经救过刘邦的性命,又是吕雉的妹夫,因此双方都不能得罪。先把樊哙抓起来,用囚车送回去见刘邦。这时刘邦也不再发怒,让刘邦自己决定是否杀了樊哙。

还没有等到运送樊哙回去,刘邦驾崩的消息就传来了,于是樊哙被释放,恢复了原来的职位。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刘邦决定杀死樊哙其实主要是因为樊哙是吕雉的妹夫,而吕雉和戚夫人当时的夺太子之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刘邦为了压制吕雉,保护赵王如意才在一气之下要杀了樊哙,幸亏樊哙命大,要不然就成为刀下鬼了。


每日趣评



俗话说:君心难测,此话有理。

刘邦是个农民出身的亭长,也是个混混,但最终他是一国之君。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态也随之改变。

杀樊哙,绝不是刘邦一时之想法,但为何要杀樊哙呢?



关系太近,有时候不是好事

刘邦一介布衣,斩赤蛇于芒砀山,起兵于沛县,当了皇帝后,一帮兄弟也封王封侯。

樊哙做为刘邦关系非常紧密的小兄弟,自然也被封为“舞阳候”。这对于杀狗出身的樊哙来说,爵位不低。

因为是一个村的,又是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还是一起共患难的兄弟,所以樊哙和刘邦的接触比较简单直接。

可是,刘邦当了皇帝后,情况变了,刘邦不再是那个一起喝酒、吃肉、吹牛皮的老大哥了,而是一国之主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尊重,需要注重的是君臣礼仪,而樊哙这个粗人做地实在一般,因此,刘邦心里有了不舒服。

但这个,绝对不会引起刘邦的杀意,因为樊哙给刘邦出了不少力,特别是鸿门宴更是直接救了刘邦。




直闯宫门,刘邦有些不舒服

英布造反时,刘邦正病重,不愿见人,让侍卫守住宫门,不让人进入。

周勃、灌婴等重臣都不敢进入,可事情却不可耽搁。十几天后,樊哙等不及,就此闯了宫殿,进去看见刘邦躺在一个太监身上睡觉,樊哙大哭: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什么意思?就是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和宦官厮混,难道看不见前朝的赵高吗?

这话说出来,刘邦笑了。但心里绝对有意见,怎么能拿赵高说事?赵高可是秦朝覆灭的罪魁祸首之一。别说陪自己的太监不是赵高,就算是赵高,自己也不是秦二世那么弱啊!

直闯宫门,瞎做比喻,这让刘邦很不爽。虽有不快,但这事还不能让刘邦起杀心。




有人说樊哙要谋反,这让刘邦终于动了杀心

刘邦的好哥们卢绾终于要造反了,樊哙被刘邦派去平叛。躺在病床上的高祖刘邦疾病日趋严重。身边有人说:“樊哙私下有情况,陛下一旦去世,樊哙(吕后的妹夫)就会和吕后联合,而且会杀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刘邦气坏了,老子还没死呢!先是好友卢绾造反,现在又是樊哙有不轨情况,都杀了,干净。

于是,刘邦派了陈平去抓捕樊哙,并告诉陈平,可就地正法。

陈平是个聪明人,怎么会干蠢事呢?抓了樊哙,晃晃悠悠往回运,等着交给刘邦,让刘邦自己裁决。

可是,陈平一行还没到,刘邦就去阎王殿了,于是,樊哙就交给了吕后。如此,樊哙自然获救了。




纵观历史长河,上了皇帝的位置,人就少了份安全感,人就多了份威严,很容易动刀动枪。

臣子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自己的角色合理定位。

樊哙虽然保护自己做得不好,但胜在运气够好。


蓝风破晓

刘邦手下有位将领很牛,很凶猛,猛到什么程度呢,猛到他进来之后,连项羽看到他都紧张,时刻保持着戒备状态,这位牛人就是樊哙。只可惜老婆娶错了,连累自己差点被杀,虽然自己后来是躲了过去,但是老婆儿子还是被大臣杀死了。很是可惜。算了还是先看下他的出场背景

鸿门宴的故事都听说过,说的是秦朝末年,刘邦先打进了函谷关,引起了项羽不满,当时项羽有40万大军,刘邦只有10万人。其实即使两个人的军队数量反过来,刘邦也打不过项羽,更何况还差距这么大。真实的情况其实不是项羽请刘邦吃饭,而是刘邦为了避免被干掉,一大早就来到了项羽军营中请罪,然后晚上项羽又请刘邦吃了一顿,因为地点在鸿门所以称为鸿门宴。

项庄舞剑

宴会上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范增让项庄武剑刺杀刘邦,项伯呢反过来保护刘邦,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来历。哎,如果不是项伯,项羽怎么可能最后被刘邦击败呢。张良一看这样不行啊,赶紧出去把樊哙叫了进来。

史记上说,樊哙拿着剑和盾牌,眼睛瞪着项羽,头发都竖了起来,眼角都要裂开了。项羽也紧张的\n \n握着剑,你是谁干什么呢,知道樊哙身份后,赏了一杯酒和一个未熟的猪腿,然后樊哙还对着项羽说了一段话,刘邦劳苦功高,你不仅不赏还想杀他,如果这样的话,那下一个灭亡的就是你的了。樊哙的举动和言辞把项羽打动了,刘邦趁机溜了出去,跑回了大营,这次刘邦得救多亏了樊哙。

屠夫出身

根据史记记载,樊哙是沛县人,杀狗的,至今在徐州还有樊哙的后人以杀狗为业,持续了两千多年了,是当地的一道美食。

樊哙

刘邦嫡系

樊哙和刘邦从年轻时就熟悉,刘邦起兵反秦时,樊哙就是刘邦的亲信,跟着刘邦东征西讨,樊哙的官位不是靠刘邦赏的,都是自己真刀真枪挣回来的。这个史记中都有记载,每次斩首多少,封什么样的爵位,这都是樊哙拿命拼来的。

进入咸阳之后,大家都被咸阳的繁华所吸引,在加上宫里众多的美女,刘邦是流连忘返,还是樊哙劝诫刘邦,不要贪图享乐,刘邦才撤出的。

之后的鸿门宴刚才介绍过了,樊哙在这个事情上立了大功,封樊哙为临武侯。

刘邦樊哙

东征西讨

樊哙属于将才,不是帅才,打仗很勇猛,是刘邦手下最勇猛的将士,他打仗经常带着人率先登城,斩杀俘虏敌军。

平叛主力

当年为了击败项羽,刘邦封了很多异姓王,这个时候双方没有共同的目标,分歧越来越大,加上刘邦不断开始清洗项羽的旧部,导致了异姓王开始造反,这个时期樊哙成为了平叛的主力。

史记说是,樊哙跟随汉高祖刘邦讨伐燕王臧荼,樊哙俘虏了臧荼,平定了燕地。韩信被封在楚低,刘邦怕他造反,想把韩信抓起来,这事又是樊哙刘邦办的。

樊哙一身带兵打败了七支部队,攻下五个城池,平定六个郡,五十二个县,俘虏了十二位将军。

吕后

死里逃生

樊哙一生对刘邦是忠心耿耿,还娶了刘邦的小姨子吕后的妹妹做老婆,俩人成了亲戚关系。但也是这层亲戚关系,差点让樊哙死掉。

刘邦的发小卢绾,在刘邦病重之后发动叛乱,刘邦让樊哙带兵前去平叛,樊哙前脚刚走,后面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计划等陛下百年之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一听就火了,一个是自己的爱妃,一个是最近喜欢的儿子。把陈平叫了过来,让他和周勃一起去樊哙的军营,杀死樊哙,让周勃带兵平叛。

陈平这个是人,在当时绝对是只老狐狸,他都算计好了,杀了樊哙那就得罪了吕后,自己以后没好果子吃,如果不杀樊哙那就得罪了皇帝,现在就没好果子吃。思来想去陈平想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来到军营,把樊哙绑了起来,带回去让皇帝处置。

刘邦临终前想杀樊哙

结果走到半道上就的到消息,刘邦驾崩了,大汉朝的掌门人变成了吕后,陈平心想还好没杀樊哙,要不然自己命就没了。就这样樊哙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妻儿被杀

樊哙虽然在刘邦手下死里逃生了,但是他妻子和儿子的结局并不好,特别是他老婆,吕后的妹妹吕媭,仗着自己姐姐是太后,为所欲为,得罪了太多的人。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大臣诛杀了吕氏家族,就是在这次动乱中,樊哙的老婆吕媭被大臣乱棍打死了,他和樊哙共同的儿子也被大臣所杀。

据说是樊哙留下的配方

樊哙后人

汉文帝继位之后,觉得樊哙的功劳还是很大的,所以让庶出的樊市人继承了樊哙舞阳侯的爵位。樊市人去世之后,樊市人的儿子樊他广继承爵位,不过没多久被人告发,说樊他广不是樊市人亲生的,没有权力继承爵位,樊他广被夺去爵位贬为平民,就这样樊哙的爵位正式被废除。

此后樊哙的后人,就又干起了樊哙的老本行卖狗肉,而且人家有祖训,只做生意不做官。至今已经2000多年了,在徐州一代很有名气。


嘉佑风云

樊哙一开始就是跟随刘邦一起起兵,樊哙是刘邦的连襟,他是刘邦老婆的妹妹的丈夫,也就是刘邦的妹夫。樊哙多次救过刘邦的命。比如说《鸿门宴》上就是他直接突入到项羽的军帐里面,迫使项羽,放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且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路上,烦会给了刘邦很多的帮助。

但是等刘邦登上了皇帝的地位,那么一切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刘邦姓刘,所以他所做的一切,为自己争得的权利为自己争得的财力为自己赢得的一切都必须得给谁,给姓刘的子孙。所以他一开始很排外,就是那些外姓的王,他决定要一个一个铲除。韩信,英布,以及一系列外姓诸侯王,全部倒在他的剑下。最后一刻,当他派樊哙快去讨伐他曾经的发小,可是当他前脚刚刚离开就有人向刘邦告密说樊哙诅咒他快点死掉,刘邦一听勃然大怒,命令陈平立刻把这臭小子给宰了。

其中原因有什么?或许从一些事情上能够推测出来一二。

第一刘邦是要把自己汉室王朝的江山送给姓刘的子孙。一开始的时候他是把那些其他姓氏的诸侯王给铲除掉,接下来他发现最大的敌人不是那些外姓的诸侯王儿是姓什么的?姓吕的,尤其是他的女人。吕后,她家族的子孙对于自己的子孙有着十分强大的威胁性,而恰恰不巧的是樊哙这个人,他是她的妹夫。这个时候快要老死的刘邦,或许在考虑如何减除掉这个曾经他最爱最恨的女人的党羽。刘邦快死了,他知道他一死,有谁压的住樊哙。

第二,刘邦在老年的时候是十分的不信任,多疑的。多疑到什么地步,当时的大成门是找不到刘邦的,后来有人急眼了,说刘邦必须要来上朝,因此跑到深宫大院里面去找刘邦,结果找到刘邦躺在宦官的大腿上站着睡觉。去找刘邦的那几位大臣一阵的表达自己的忠心,以后刘邦才不情愿的起来去处理朝政。有人向刘邦告密说烦,快要说他的坏话。如果说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他肯定会微微一笑,说就说嘛,反正老子这命不值钱,但是老年了,人拥有的东西成就越多,那么他的自尊心也就越强,他也变得多疑了,人一旦老了,火气一上来,照顾过老年人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他就是那骨子的倔脾气,比如说陈平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在他和周勃率领着军队出去追樊哙的时候两个人曾经有一段对话,陈平说现在陛下肯定在气头上,等到我们到了军营里面直接把他给杀了,那么今后出了事情肯定是咱们两个担责任,那我们还不如把它抓了,直接送到陛下面前要啥要剐听陛下怎么说。免得咱们来背这个锅是不是?从这个当事人,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刘邦此时的多疑到了什么地步。刘邦在大臣们心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第三,樊哙为什么要骂他?樊哙为什么一直跟随刘邦,樊哙这个人肯定是一个重情义的人那么看着自己曾经的弟兄一个一个老死,一个一个病死,一个一个被刘邦给讨伐了然后死掉,尤其是这次过去讨伐的那个人是刘邦的发小。那以前樊哙认不认识。樊哙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对刘邦说过些什么刘邦与樊哙之间又爆发过怎样的争执,历史书上,没有说不过从一些小事情上确实可以推断的出来返款曾经跟刘邦爆发过一次比较大的争执,以至于樊哙只要说一点点坏话。刘邦就起了杀心。


漩涡鸣人yy

汉朝开国大将樊哙出身卑微,和刘邦交往甚为密切,两人可以说如亲兄弟一般。

樊哙(kuài)(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谥武侯。四川宣汉县有樊哙镇。

我们可以看到,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后是刘邦的妻子,也是皇后,她和刘邦一起平定天下。樊哙的妻子是吕雉的妹妹吕须,所以,樊哙和刘邦还是连襟关系呢,俗称“挑担”。这样,樊哙和刘邦的关心就不能从简单的君臣关系来看了,两人的关系密切,但是也很复杂,充满了权力和利益的冲突斗争。

樊哙是个武将,可以说是刘邦身边的第一猛将,但出身寒微,也是一介莽夫,所以韩信不怎么愿意和樊哙这样的交往。当然韩信最好结局也不好。早年随刘邦征战天下,深的刘邦信任。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刚回到长安,燕王卢绾叛变。刘邦派樊哙率军去讨伐。

然而樊哙这边刚走,另一边就有人开始说小话了,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是一伙子人,狼狈为奸,串通一气,你要提防啊。”

一个皇帝,一个皇后,然而其实两个人还是有矛盾的。刘邦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心里存在怒火和不忿。刘邦感觉到如果樊哙和吕后真的预谋不轨,可就难搞了。于是,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让陈平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到了军营后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代替。

高祖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刘邦也是疑心重,非要亲自检验!周勃当即动身,但是心里也在打小算盘啊。陈平说:“樊哙是皇上的老部下,可以说是心腹。军功居高。他又是吕后的妹夫,这就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现在让我们杀了樊哙,万一以后他后悔了,这个责任谁能担得起啊。

周勃也是担心啊,听谋士陈平这样一说,自己也慌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和陈平商议,先把樊哙绑了,送到长安,然后杀不杀,让刘邦自己再做打算。

于是,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准备传圣旨。另外又派人去叫樊哙。樊哙是个莽夫啊,也没想太多,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立即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

走到半路,刘邦病故的消息传来。两人又慌了,刘邦去了,朝中必定是吕后执政。幸亏先前没有杀了樊哙,不然两个人都没有命活了。两人想着赶紧赶到长安,解释清楚。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路上遇到使者传诏,让他屯戍荥阳。陈平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聪明人啊,吕后姐妹遂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刘邦杀樊哙的原因,就是害怕他谋反!心里认定樊哙是吕后的人,一旦谋反,对自己的政权可以说是灭顶之灾。因此,才会不顾一切想要杀掉樊哙。

刘邦这个人很有手段,他登基后陆续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这都是在慢慢的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另一面他也很懂得安抚民心,毕竟自己也是贫苦人民杀出来,知道暴政对人民的伤害。

另一边,他又采用宽松政策治理天下,士兵可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稳定了经济秩序和统治。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折让汉朝的文化显得雍容大度。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公元前189年,樊哙因病而死,死后谥号为“武侯”。早年随刘邦一起患难与共的人中,这样算是一个好的结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