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的隶书,是汉代以后最好的隶书吗?

汉代是中国隶书的最鼎盛时期,隶书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后人基本无法超越,就像唐朝的诗歌,宋代的词一样。汉代以后很少出现隶书名家,一直到唐代出现了如韩择木、梁升卿等隶书名家,大师唐代的隶书太过于平正,少了汉代隶书的古朴和厚重。如下图是唐代梁升卿的隶书。



唐代以后就少有人写隶书了,或者说少有写隶书的名家了,直到元代出现了赵孟頫,赵孟頫个人主张复古,他自己也写隶书,还曾经用隶书写过千字文,不过他的隶书是以帖学的方法写的,已无汉隶气息。如下图《赵孟頫六体千字文》


一直到了清代,由于考据学的兴盛和帖学的衰退,隶书又被文人重新拾起来,又走向了历史的舞台,涌现了大批的隶书名家,包括邓石如、郑板桥、金农、伊秉绶、陈鸿寿、吴让之、桂馥、赵之谦、何绍基、杨沂孙等一大批大师级的隶书名家。把隶书又推向了顶峰。下图为伊秉绶隶书:
汉代以后,清代的隶书是一个高峰,刘炳森的隶书和清代人比还是逊色了一筹。


不二斋

刘炳森的隶书算是当代一流高手。但是从汉代以后开始算的话,那肯定就不是了。

这是刘炳森的隶书写的非常有个性,而且有古趣,是中国现代四大隶书高手之一。

至于是不是汉代以后最好的,我随便举几个例子给大家,大家可以看一看,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首先就是大唐皇帝李隆基的隶书,你们觉得比刘炳森如何?

大书法家文徵明的隶书,你们觉得比刘炳森如何?

又是一个大书法家的隶书作品,你们能猜到是谁吗?

连我都没有猜到,这是王铎写的隶书,跟楷书一样,不在乎字形大小,只追求自然创作的感觉。

大书法家邓石如的隶书。






这个也是大书法家邓石如的隶书。

大家可以都看一下,其实古代的隶书高手有很多,而且这几个都不是以隶书出名的。

但是大家感觉他们的隶书水平如何?比刘炳森如何?

其实呢,古人写字肯定是要比今人好的。

古人肯定要比刘炳森强一大截,但是刘炳森肯定要比我们强一大大截。

刘炳森的隶书就在当代来说是算不错的,但是放到古代可能也只是二流的水准。

因为个人不太关注隶书,所以能找到的都是一些不太善于写隶书的人。

以前在看古代作品的时候,看到过古代尤其是唐代以后有很多隶书大家的作品,只不过个人对隶书不太感冒,所以就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

之所以隶书的最高峰在汉魏,后人都汉魏,是因为那种古拙质朴的意趣,有庙堂的庄重,有个人的风流。

包括小楷和行书,最高代表依然是魏晋。

古人难登晋室,如同今人难入古一样,不久以后的人,想到今人这个水平,也会变得很难。

书法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办法。


梁宇航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这问题问的……真当汉代以后没有隶书高手了吗?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的确不错,这是公论,也是定论。定论的一半来自业界、内行们,公论的一半来自大众。我并不是精英主义,公论下的艺术判断往往与实际艺术史发展百年后的结论相左,因为艺术的核心还是功夫深浅和创新的合理性,对这两点,大众是无从置喙的。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有他强烈的特点,如下:

1、点画来自乙瑛碑居多,将他认为的优秀的点画写法进行标准化,组成一个套系,不足处从其他汉碑选取;

2、结构来自华山庙居多,将各种不同的汉字结构进行分类标准化,组成一个套系,不足处从乙瑛碑选取;

3、点画标准化,在落笔和收束处进行夸张表现,并且大量加入偏锋比例,偶尔掺以墨法和渴笔、结构参以楷书化,外形由汉隶的扁宽改为较正方。这些举措,极大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对隶书的预期。

除了以上工作,刘炳森先生借助出版界力量进行影响力扩散是很高明的,连续不断的诗词书法集给他带来莫高的声望,几乎以一身之力做了隶书的代言人。

所有这些工作,刘炳森先生做的都富有时代创新,但也带来一些弊端:

1、点画和结构标准化了,离电脑字体近了,离书法远了。电脑字库选择的几个人舒同、启功、刘炳森的字库结果与实际作品表现最为接近,其他比如黄体、毛体、颜体等,其实虚有其表,在书法意义上不足看,这并不是偶然的;

2、协会的成功和商业的成功将刘先生的创新力彻底断绝,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一过程;

关于隶书的盛衰。

汉以后历朝历代都不断的出现隶书作品和真草篆隶兼善的大家,比如赵孟頫。

汉隶碑刻及拓本在清代除原有的保留仆,又不断有新碑出土,较有代表性的如:西汉《莱子侯刻石》、东汉《祀三公山碑》,《武氏祠石阙铭》.《宛令李盂初神祠碑》、《熹吊残碑》、《韩仁铭》、《樊敏碑》、《封龙山顺》,《三老讳字忌日记》,曹魏《黄初残碑》,《三体石经各、《王基残碑》、《范式碑》、《曹真残碑》等,大大丰富了隶书的学习资料,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都都繁荣了隶书的研究和创作,推动了隶书创作向纵深发展。

满清不足四百年,金石考据之学昌盛已极,擅长隶书的多如过江之鲫,郑簠、朱彝尊、金农、

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黄宾虹、林散之、伊秉绶、
清道人几乎都达到了与古人并肩的程度,清隶也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留在书法史上。

4、在书法里,除了篆刻专用缪篆以外,其实隶书是最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发展性的字体。隶篆、草隶、

简帛书包括章草,都是隶书的变型或者字体转换阶段的过渡。

关于当代隶书创作:

继承了丰富的清隶遗产,当代的隶书创作其实从来就没有衰退过。事实上刘炳森先生在书法界,从来也没有得到公认的最高评价(如果我说评价其实不高会不会过分?)仅就现在存世的隶书名家王亚洲(安徽)王增军(河北)刘文华(北京)何来胜(浙江)张建会(天津)张继(解放军)

赵广平(河北)耿自礼(河南)钱松君(黑龙江)韩少辉(山西)鲍贤伦(浙江)蔡兴洲……按照实际书法水准,未必有一位会差给刘炳森先生,尚还不算体制外高手。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馨!谢谢!

大成国学

刘炳森先生早已驾鹤西去,古人云逝者为尊,刘先生隶书如何,且莫论了。

但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刘先生在世时,书法作品价格高启,而他走后价格一落千丈。就如张海先生居主席高位时,他的一张四尺整张在京城要卖到40多万,退下后顿时不可同日而语。

撇开刘先生不言,说说隶书吧。隶书应该是在小篆产生不久即开始萌牙,至汉代达到顶峰,留下了《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名碑。

此后,隶书一直沉寂,没有大的发展,至到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崛起,隶书又出现一个高峰,尤其是大量碑刻和遗迹文物的出土,隶书出现了较大发展。金农、邓石如、陈鸿寿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家,清代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篆隶大家。

算了让自己又复习了下隶书史吧。现在的隶书大家首推浙江沈定庵先生。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陈鸿寿作品


千年兰亭

刘炳森先生,现在已故去,他的成就主要在隶书,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斐然,亦在其他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有人发问,他的隶书是汉代以后最好的隶书吗?大家有什么看法呢?下面看看他的作品。

第一,

第二,

第三,

炳森先生,不光在隶书方面成就斐然,在楷书方面也是造诣颇高。

我个人才疏学浅,这个评论只作抛砖引玉之用,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留言评论,感谢关注和支持!


铁匠的头发


汉隶煌煌大观,写尽了隶书的美。高山仰止,后人没有超越的可能。汉隶最有名的《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等十大名碑,皆是后世学子的武器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魏晋唐宋元明清,历代也出过一些隶书高手,乃至民国也是有不少好手!就不一一列举了,就说说当代书家刘炳森老师吧。


刘先生是我的老师,他的隶书看了就难忘!一见钟情的那种感觉!(不是电脑里的刘体隶书)俊美华丽,飘逸动人!汲取了所有汉隶的风格流派,糅合创新,自成一格,不同于汉代以后的任何一家。当代人都往丑里写隶书,终难流芳。初学者可以从刘炳森入手,有视频、有字帖,上手快,入门易。一定阶段后,再上溯到汉隶碑帖,不愁隶书不精进!

如有不同了解,欢迎留言!


抱歉,我从不评价别人的字。

刘大师的隶书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实属难得。

借此机会,发一组汉代以后各个朝代的隶书,请各位网友认真看一看,是否有超越汉碑的。

第一幅:《曹真残碑》,时代:三国

第二幅:西晋的隶书

第三幅:北齐的隶书

第四幅:隋隶

第五幅:唐隶

第六幅:元代赵孟頫的隶书

第七幅,第八幅,第九幅:清人隶书


中州耕牛堂主

刘炳森的隶书不可能是汉代以后最好的隶书,但本人就是喜欢。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意境,充满活力又不失古意,非常耐看实用。此为个人之见。


丰乐居士1

应该不是。刘炳森先生书艺以隶、楷书著称于世,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主要是得力于石门颂乙瑛碑和张迁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但是刘体隶书程式化太明显,总体来说,刘先生的隶书成就不能和清朝的大家邓石如尹秉绶何绍基相提并论。


十年一梦醒真难

评价书法首先要了解书法的标准,没有标准如何评价。单纯讲风格这不应该做标准的。笔画、结体、章法以这三项书法的标准来衡量刘先生的书法,感觉还是有待商榷。另外艺术品是见仁见智的,两千年的书法谁又有资格评价水平高低呢。还是各取所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