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的看书并记忆?

简单就好15604901

我们在一些综艺访谈类节目中,经常看到一些文艺大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出口成章,侃侃而谈。比如高晓松、老梁等,这些人常年保持着超高的阅读量,并且长久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各领域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风格。那么,你可能很疑惑:这些人为什么能记住这么庞大的信息量呢?难道他们真的天赋异禀,记忆力超群吗?

其实,说实话,我所接触到的所有知识达人,没有一个是凭借异于常人的天赋,来记住书中内容的。都是靠着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精读、重读加主题阅读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除了牢记书中内容以外,我们首先得把一本书读懂,读透,并且进行主动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所有类型的书籍的阅读基础,我想这也是,题主所表达的“有效的看书”的准确含义。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一本书的内容,记得更牢呢。

先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我们之所以在一开始不讲方法,而讲习惯。是因为这一点太重要了,重要到没有这个习惯,其他的方法都不会产生任何效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只有在养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以后,才有可能更加专注。换句话说,如果你好几个月才想起来看一本书,那么给你方法,你也用不上,也不知道怎么用。而一旦我们把读书视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就更愿意去尝试那些更加有效的阅读方法,所以如果你一年看不了两本书,那我的建议就是先养成习惯,再来学习方法。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一旦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那我们就可以对自己提一些要求了。要知道,如果我们在读书时,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那么读完的结果很可能是——一问三不知。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自己提一些阅读要求,比如给自己设置几个问题,然后要求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读完一本书以后,要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解答。这些问题可以是: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的那几个部分令我印象深刻?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

如果介绍给别人,我最想说的推荐词是什么?

这些都是比较有引导性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专注阅读的过程,从而也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写书评

这个方法非常有效。记得我写第一篇书评的时候,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因为写书评的前提是你要完全理解一本书,而且要把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几个核心重点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而且还要加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还能用书中的知识,带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证。这些就需要,你真的是读懂了整本书,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陌生词汇。

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自动搜索那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并且会主动将自己的了解和书中的观点进行关联对比。这样一来,读书记不住内容的情况,也就大大减少了。


重读

最近我开始重读去年读过的一些书,我发现很多内容就好像从来没接触过一样,这说明了三点问题:一是,记忆的不牢固,二是一部分内容当时没有理解,三是读的不够认真。

那些问题就是我们重读的关键意义。我们的记忆并不十分可靠,所以有一些平时不常接触的内容,会很快遗忘。而当初我们因为水平和阅历有限,所以没有深度理解的内容,可能我们在重读的时候,因为自身的成长,对这一部分内容已经能够完全领悟了。另外,我们在第一次阅读时由于分心,走神错过的内容,在重读的时候,也可以把它挖掘出来。

这三点就是我们重读的价值。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总结的四个方法,如果你有其他方法也可以留言分享给大家哦~



泰迪抱枕

推荐这个方法:

1.当你决定读这本书的时候,

先看它的前言部分和目录部分。

看前言部分,是为了弄清楚作者的主旨、作者要阐述问题、他论证的方法是什么、有哪些证据支持他的论点。这些都很容易在前言找到。

看目录部分,是为了弄清楚整本书的结构,还有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可以判断哪一章应该重点读,哪一章应该阅读略读,哪一章甚至可以不读。

如果前言和目录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继续看推荐语、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2.弄懂了上面的问题之后可以开始阅读。

读书的时候不要做笔记,以理解为主,保持自己思维的流畅性。

同时,带着上面提到的问题来读书,要验证书上的内容是不是跟前言介绍的一样,框架是不是跟你自己总结出来的一样。

带着问题读书,你的头脑会活跃很多,而且对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

3.读完了书以后,试着合上书本,根据你的记忆,动手整理一份读书笔记。

主要整理的要点就是作者的主旨,作者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的细节。

用自己的语言来回忆这一步很重要,因为需要充分调动了你的知识储备和记忆,是一次主动学习,是将书中知识内化的操作。



4.笔记做完以后再打开书,将笔记和书本的内容对照检查。

看看自己哪些地方是没有回忆起来的,或者记忆模糊的,这些就是你没读懂的地方,重新再读一遍,将笔记补充完整。

经过这个过程,你已经非常有效的消化了一本书的内容了。


伍锌在读书

1、看书的“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

看书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所看的内容比较能被记住。因为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注意力相对集中,最初所学的东西往往是最记忆犹新的。所以重要的内容要首先看,不要被细枝末节的琐碎知识点消耗太多精力。看书的结束阶段所看的内容,因为距离合上书的时间较短,往往能记得八九不离十。


那这个比较高效率的记忆阶段是多久呢?答案是15分钟。有研究表明,15分钟之内注意力较高,在记忆达到45分钟时,注意力处于普通阶段,若此时稍作休息,那么普通注意里能持续到90分钟。每隔90分钟,大脑会处在睡眠与觉醒状态的更替阶段。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上课的时间是每节课45分钟,大学阶段的课程一般为两小节,也就是90分钟。所以要记住比较重要的内容,必须继续抓住黄金记忆15分钟。



2、重复使用,强化记忆

海马体负责短期记忆,颞叶负责长期记忆。海马体,又名海马区、大脑海马,海马体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

海马体暂时存储信息的周期为1~2周,这个阶段需进行2~3次的重复使用。在1、3、7天进行复习,一周之内输出3次。



3、打动内心,能够强化记忆。

幸福感能够提高记忆力——兴奋读书法

在兴奋的时候读完令你兴奋的书,觉得有兴趣就一口气读完。——趁热打铁

兴奋、幸福、快乐等感受,能够提升记忆力的效果。

4、能够就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意见。

记忆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是输出阶段。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输入”→→→“输出”,不仅要注重“量”,更需要注重“质”。注重速度的同时,要注重内容的真正吸收。无法实现自身的成长,记住书中内容,读书也只是时间与金钱的浪费。

深化记忆:标注重点、划线、随笔、启发灵感、记忆图像、荧光笔突出给重点和要点等。



5、尽力压缩在手机及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浪费,提高学习效率。

其实目前你真的可以每天抽出2个小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真正的自我投资。必须要设定目标,不要觉得自己做不到,你还没有做,怎么知道做不到?比如设定目标,三天读一本书,如果三天时间到了,而你还没有读完,那你就可以随机调整计划,5天内读完,但绝对不可以一拖再拖。


海上生明月耶

怎样有效的看书并记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我个人有效的看书和记忆的方法:

1、先浏览目录,大概了解这本书的刚要

我每当读一本书的时候,并不着急读正文,而是先浏览一下目录,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到底想要讲什么,有多少章节等。


2、快速阅读第一遍,对这本书有一个初步记忆

可能有的人喜欢慢慢的阅读,而我比较喜欢第一遍快速阅读,一本几百页的书可能很快就翻完了,第一遍阅读我并没打算能深刻记住些什么,只是想要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对我有没有吸引力,值不值得我再深读第二遍。

3、第二遍慢慢品读加强记忆,并做读书笔记

如果翻了第一遍,觉得这本书值得我深读的话,那么第二遍我就会认真细心的看,里面有好的语句也会摘抄下来,看书做笔记是我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总觉得那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就是精华。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对一本书就有了一个有效的记忆。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多少人还和我一样喜欢读纸质书呢?或许大多数都喜欢网络小说吧!


乔佳琳ff

怎样有效的看书并记忆?



首先要为这个提问喝彩,因为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毫无营养的文化快餐,能坐下来细细读书,慢慢品味的人越来越少了,读书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本人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说一说怎样有效的看书并记忆,与各位共勉。

记得培根在《论读书》当中曾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在读书过程中,我一般把要读的书分成两类:一类是专业的书籍,对自己的工作有用;第二类是娱乐性的,我统统把他归为闲书。在这两类书的阅读上,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第一类专业的书籍:这类书籍我采用的读书方式是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所说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在后面又加了一个“手到”。为什么加一个“手到”呢?我们不是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吗?徐特立先生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话,所以,读书要做笔记。把书中重要的内容,自己的所思、所感随时记下来,对读书和学习来说非常重要。闲暇时,还可以拿出来,一是温习书中知识,二是重温当时读书的心情,生活瞬间就变得有滋有味了。





第二类书:也就是我说的“闲书”。读这类书,我采用的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方法。一看书名,书的名字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是作者的点睛之处,从名字当中你可以大体判断一下这本书是不是你的菜。

二看目录,在目录中,你可以整体了解作者都写了些什么。三看章节,在看目录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认真阅读,把有用的内容迅速记忆下来。



最后说一点,读书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岂不闻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代人中也不泛以读一两部书而成为大学问家的人,读书质量很重要。

各位,您有何好的读书经验,欢迎分享。


淡然坦然怡然

看书一定要看“进”书里

都知道看书,要看得进去,什么叫看得进去?我理解的进去是,把自己当主人公(不一定是主角)去理解。所以为什么有的人看电视电影或看书能看到哭或笑?又不是她的事她哭个什么劲?那是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里面的人,感同身受的里面人物的苦与乐。我看书从来不重复的看,不是我记忆力超群,是我把书里主人公的经过当成了我经历,而不是当它是书里的事在记。它是我曾发生过的事,而不是我需要用心费脑子去记的东西。我在很多时候已经记不清是什么书名,是谁写的了,但只要发生差不多的事件时,我就能把书里经过的事,像在说自己的事一样复述或做出来。每个人在记自己的事情时,总是更容易些。你现在想一下,你几岁时发生的一些事件,是不是也能如昨天刚发生一样的清晰呢?

书,无非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可以很好的理解,第三人称就更厉害了,可以了解所有人的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假如你在他的位置上你会不会如他所选,或比他处理得更好?

为什么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说?

你在家读一万卷书,当然没有走了一万里路遇到的事情多。也不能说读书没有比路上遇到的事多,只是读书,大多数人还是会选自己喜欢的读,这样就很有可能只懂一个类型。而路上发生的事,是不受控制的,是每天个人各样的想法与事件发生,当你遇上时,你怎么处理,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像是图片与视频的区别一样,图片是静止的,是别人精心留下给别人的一面。视频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它可以看当时发生的什么事,导致的这样的结果。读书就像看图片,旅行就像看视频,这是条件所限的区别。不管哪个时期比较出名的人物,都会有两大特点,那就是去的地方比较多,和看的书特别的杂。在我们没有能力到处体验生活时,最好就是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

一本书一百个人看,就能有一百种理解,端看你怎么看它,看的什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二号首长)。这本书有的人觉得讲的是小人得志的一些风花雪月。但我觉得这本书把人性的劣根性写得非常的到位,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反抗,而是没有那个伯乐,你再有才华也是白搭。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互相探讨。我是,善吾,一个不认识你却能说出你心声的人


善吾

首先是先看书的封面和目录,本人看书也是这样做的。

书的封面会有作者对写这本书的原因和心历路程有一个简介。目录当中是列出了本书的章节和内容,而且一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编写的。

第二,读者可以从目录中找到自己最迫切想读的知识,或者是可以先看自己不懂的知识。

第三,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做笔记。当觉得是重点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来,当读到某些部分很有感悟时,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感悟写在书上。就像我当时读一本书的时候,书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现在已经记不得了,但当时的感悟现在任然记的很清楚,而且还启发了自己可以写一部相关的小说。

关于做笔记这一点,本人的建议是直接写在书上。有些人会专门用一个笔记本放在旁边,边读边记,这样笔记当然做的好,但是过后会有多少人会再翻看?如果是要专门用一个笔记本的话,我一般是为了学某一项专业知识,或是某个技能的时候,才用笔记本,而且这个笔记本是专门针对这一本书的,不会再夹杂写一些其他的东西。

第四点就是成篇的输出读书笔记了。

如果你读了一张,或几章,很有收获,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收获心得写成一篇文章,后面的部分也是这样。一本书可以写出好几篇读书笔记和心得来。最后读完,可以总结之前的几篇读书笔记写一篇总的读书笔记。有些人是把整本书都读完才来写读书笔记或书评,这对有的人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当你读到后面前面的很多知识已经忘了,还有是最后才来写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感想和心得了,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也记不得了。如果你达到一定的水平,一本书读完再来写也是可以的。

通过理清逻辑顺序、整体把握、输出读书笔记等方式,你就可以读透整本书了,记忆也不是问题了。

希望上面的小方法对你有帮助。


红艳的绽放

先谈有效看书,之后再谈有效记忆。

有效看书这方面,王国维的思想可借鉴。

个人的想法是,书也是要区别对待的。王国维的读书方法虽有大儒风范,但这毕竟是清朝的老黄历了。当时的书有限,现代的书却太多了!我就跟着凑热闹,写了四本了。书看多了,自然就可以憋出来几本了。

看书第一步先明确看书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那这就无所谓,一般喜好就好。网上的速食垃圾很丰富的。当然已经明确是禁书或者“坏书”的,最好不看。这些东西就如罂粟,诱人,更害人。看了不如不看。可是既然能流传、传播下来,其诱惑力并不是一般人能抵御的,更不是没有鉴别能力的人能抵制分辨的。没有必要太自负自己拥有能看清真伪,判断是非的素质,抬这个杠的结果,一般都是后悔的。我的选择就是不浪费时间,不看。

如果是为了提高思想、提高能力,提供专业水平,真想学点什么,那就得看点专业的书,“正经的”的书。当然,这一般都比较讨厌,而且令人头疼。上学时候讨厌看书不爱看,结果工作了,就得补课,自己看书,自找讨厌。没办法,人生就是如此矛盾。

找到这种“正经的”书了之后,再说看书。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信息量太大。书行也不甚景气,也让书沾上了铜臭气。面对金钱的诱惑和要挟,书里面现在也一样有注水、一样有垃圾。浪费时间在这上,得不偿失。人生有限,又有多少可以看书的时间,奢侈不得。

因此看书第二步,最好先给予粗略的鉴别。那么就是速览,一目十行也无所谓的。同时,在头脑中给自己提几个小问题,第一,这书是不是自己需要的?第二,这书的水平如何?不要求太多,比自己高明就足矣。第三,快速越过兑水的部分。这个能力也需锻炼的。

当这个环节结束之后,那么就需要进入第三步:攻坚状态--“啃”书程序。拿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吃透。这没捷径,必须练出一口好牙来。至于你说的记忆问题,都不要考虑。啃饱了之后,你会发现,一本书就变成了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就是几个主要的事情,而这事情已经在你脑海中了。若非应付考试,没必要逐字背诵,理解就好。这样一本书也就剩下一页纸了,你已经记住了。

这是一种提高理解能力的读书方式。

但人的记忆是有规律曲线的,忘却才是人知识不断更新提高的最好方法。当你被逐渐提高的新内容占满大脑的内存的时候,旧的、低级一些的,早就忘了,这是好事。免得内存不够,学不了新东西了。当然,对于特别重要的书,是需要温故而知新的。多年以后再看同一本重要的书,你会有惊喜的新发现的。

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喜欢看古书的,例如《周易》、《道德经》这种,当你的思想境界逐渐提高之后,每看一遍,你都会有新认识的。


霹雳火76228767

说一下自己最近的一个看书经验。

最近再看关于心理学历史体系的书籍。毕竟想学习某一学科,必先了解其历史脉络和各种学术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一直以阅读为主,重点的地方标注一下,但总体下来有的也是记不住或不清晰。怎么办呢?

给自己提一些问题,从后往前推衍或总结,这时候自己对这本书就有了深刻印象。而对其中重点的理论观点、思维模式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反复思索和记忆。这样对这本书又有了自己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学科的体系结构有了掌控。

如果我想继续学习心理学的话,我会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理论、一个感兴趣人物的作品接着开始。把握他的观点、思维模式、论证方式、相关案例以及与之相关人物的观点。后一种方法我称为——关联法,关联人物或关键思想,看各个名家互怼互喷也是很有趣的。之后沿着这条线继续下去,以点带线,以线铺面。

这是我学习某一学科的一点点经验之谈。最好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笔记记,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如果是看古典小说或西方的文学作品,可以先看一下那些文学家或评论家针对此书的评论。

如果是看实操性强或只是想了解一下书籍,可以先看目录和前言导论,择章而看,有图就看图,有实证方法就看实证方法。感觉好的地方,有用的地方记一下就可以了。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午睡的夜猫

有效的看书,应该是带有目的的去寻找答案更有效吧,就比如你翻菜谱就是想知道那个菜怎么做,其他的都无关,所以看一本书之前最好想想你为什么看这本书,最好给自己提三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会更有效率。

关于记忆,我觉得成年人看书重要的是学会并运用吧,把知识内化成能力想忘记都难。

看的时候对于印象深刻的点或者觉得有用的点做标签,看完以后回忆书中的内容并做记录,总结会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一定要自己试着复述看过的内容,这和阅读一样重要。

想着你要把刚才看过的知识点教给一个十岁的孩子,你怎么教会让他很清楚明白呢?只有自己清楚了你才会给别人讲明白,而把一个知识能用最简单直白的话说出的人一定也是对这个知识明白的很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