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滿臉快樂的楚德新老人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左)表演吹奏咚咚喹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2009年,楚德新(右一)及其團隊出訪英國與譚盾(後排中)合影

大地有界,音樂無疆。他為家鄉創作的第一首旅遊歌曲《美麗的張家界》已經30多年了,至今仍被世人傳唱;他早已過了古稀之年,卻依舊潛心研究本土民間音樂……今年夏日一個溼漉漉的清晨,循著悠揚舒緩的嗡嗡琴聲,筆者拜訪了我市著名音樂家、原張家界市群眾藝術館楚德新老師,同他一起重溫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的激情歲月。

山水曲“唱響”中央臺

楚德新,1943年出生在永定區官黎坪的一個土家農民家庭,1963年中師畢業。他雖沒有讀過名牌大學,也不是音樂科班出身,但一生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且在業界取得突出成績,成為張家界“有特殊貢獻的拔尖人才”、“德藝雙馨”的民族音樂家和《湖南省文藝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首批入選者,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我能取得今天的一些成績,首先要感謝我的父親,他是我走上音樂之路的啟蒙老師。”楚德新老人回憶起那些童年往事,仍然歷歷在目。原來他的父親是一位民間鼓師,吹打彈唱樣樣在行。受大人的潛移默化,楚德新從小就愛上了音樂,7歲開始師從父親學打溜子、吹咚咚喹、扯大筒。小時候家庭條件差買不起專業樂器,楚德新就鋸晾衣杆當琴筒、撥棕絲當馬尾、擰麻繩當琴絃,自己製作“山寨”版大筒。白天上完學、放完牛、砍完柴,他晚上就在肚皮上練習打擊樂,背鑼鼓牌子到深夜……由於他的聰穎和好學,很快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小樂手。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楚德新1960年考上永順師範後的三年時間,先後擔任學校文藝部長、學習部長、宣傳部長,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樂器、樂隊和文藝工作,業餘時間開始主攻音樂作曲。走上社會後,他先後被安排到縣專業劇團、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從事自己最喜愛的音樂工作,有幸在省會長沙的作曲培訓班結識了賈古、白誠仁、劉振球、石夫、聶春吾等老一輩著名文藝家,併成為良師益友。如魚得水的楚德新,由此開始用美妙的音符和動聽的旋律譜寫自己傳奇的音樂人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的一個清晨,東方正紅,一夜未眠的楚德新根據舞蹈作曲的處女作《南方怒火》舞曲終於問世。1978年,楚德新作曲的儺戲《迎新娘》(陳生祥 詞)一舉獲得湖南省群文系統文藝匯演一等獎,被湖南省人民廣播電臺播放。最難忘最自豪的是1985年,楚德新作曲的歌曲《美麗的張家界》(何玉壁 詞)發表在全國《廣播歌選》第三期,併成功選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週一歌》欄目播出。這首歌曲是楚德新為家鄉美麗山水精心創作的首件音樂作品,也是張家界旅遊開發後誕生的最早宣傳作品。經過中央電臺的“一鳴驚人”,《美麗的張家界》開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為張家界早期對外宣傳做出了積極貢獻。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譚盾訪問張家界時,與楚德新在一起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表演打溜子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右二)在2009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週期間,與國際友人在一起

民族歌律動“森保節”

“7個數字可以創作100首歌,100首歌都不是一個樣子。”楚德新在音樂創作中初獲成功後,深切感受到音符帶給人間的美好和神奇。他創作音樂的靈感,多半源於對身邊生活的感悟;而他音樂創作的高峰,則是張家界旅遊建市後的十多年時間。

楚德新介紹,張家界建市後,他在市群眾藝術館擔任館長,新的崗位賦予了他更崇高的歷史使命,新的舞臺給了他更廣闊的音樂創作舞臺。於是,他白天跋山涉水、串鄉走寨與民間藝人打成一片,蒐集挖掘整理民族音樂;他晚上獨居一屋、挑燈夜戰拼命吸收民間音樂的精華,譜寫出一首首富有土家民族特色的歌曲。

“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楚德新在現實生活中樂觀豁達、和藹可親,平時十分注重原始素材的積累。鄰居家的雞婆生蛋時,他會帶著錄音機三番五次去現場觀察場景;走在池塘邊,他會仔細觀看青蛙跳水的動作;漫步溪溝邊,他會留意魚群穿梭的畫面;穿行在大山裡,他會聆聽各種鳥兒婉轉的叫聲……正是因為這樣痴於生活、忠於民間,楚德新音樂創作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據統計,楚德新作曲的上千首音樂作品中,20世紀90年代作品佔了一半以上,其中不少優秀作品入選《張家界風光金曲》,獲得過國家、省、市大獎。1991年,他作曲的歌曲《土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爽快》(胡家勝 詞)獲得中國音樂家協會建黨70週年徵歌創作獎;1993年,他作曲的歌曲《土家歌唱共產黨》(周志家 詞)獲得文化部群星獎“優秀作品獎”;1997年,他創作的《土家兒童迎客歌》獲得第二屆中國少年兒童歌曲卡拉OK電視大獎賽作品三等獎,併入選湖南小學音樂教材;1999年,他創作的歌曲《茅巖河號子》(覃兒健 詞)獲全國首屆旅遊歌曲大賽銀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至1997年間,楚德新連續五屆擔任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開幕式的音樂總監,期間創作、導演的《啊•武陵源》《擺手舞》《苗鼓舞》《白族仗鼓舞》《迎賓舞》等民族歌舞登上舞臺後,便深受海內外嘉賓的青睞。“森保節”現已成為中國知名品牌節會,而楚德新則用獨特的民族音樂方式告訴世界,張家界不僅擁有世界罕見的山水風光,更擁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前右二)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表演打溜子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和他的音樂世家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後排左三)在首屆張家界國際森保節中留影

“土”音樂登上“洋”舞臺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楚德新這位大山裡走出來的土家族音樂專家,不僅傳承了祖先留下來的打溜子、圍鼓、儺戲、陽戲等民族音樂,還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了創新,加深了音樂的層次感和表現力,使作品得到了更好的發揚光大,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楚德新因患有脊髓空洞症做個多次手術而提前退休後,仍然念念不忘他熱愛的音樂事業。為了弘揚土家族打溜子等民族音樂文化,他發起興建了張家界民間打擊樂團,培訓和輔導了金德安、金德勝、趙緒鑫、代光輝、向立星、黃金明等一大批全市民間劇團的打擊樂樂手。1999年年底,美籍華人、世界著名作曲家譚盾在張家界採風時,對張家界打溜子民間音樂情有獨鍾,經過三番五次的考察後,誠邀楚德新及其團隊出國參加藝術演出。

“土音樂登上了洋舞臺,這是張家界的驕傲。”楚德新回憶起第一次出國演出的經歷,至今仍然心生豪邁。而自此次成功出訪後至今,楚德新又先後和自己的夥伴們多次赴荷蘭、韓國、法國展演張家界民族音樂,用民族文化提升了張家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潛心研究本土民間音樂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稱,音樂讓他快樂一輩子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培養音樂新人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與三名小音樂人合影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命不息,音樂不止。已過古稀之年的楚德新如今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完全可以過著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日子,可是他沒有。獻身家鄉音樂事業近半個世紀的他依然在發掘民族音樂、創作民族歌曲、培養音樂人才、繁榮音樂文化的道路上忙碌著、奔跑著、快樂著……(鄧道理)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與作者合影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與其子女一起編著的音樂理論研究讀物

楚德新——用音樂將張家界告訴世界

楚德新出版的音樂作品集《美麗的張家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