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据说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东西简直没法看,但我们不敢说他临得不好,可能他的临作另有一番面貌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离不开古人这根拐棍,离了就现原形,说明在书法这门特殊的艺术或者技术环境中,临摹与创作中间是有距离的;对于不少人而言,恐怕这段距离可能一辈子走不过去。于是我们就问:临帖离创作到底有多远?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这幅是王羲之《闲者帖》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这幅是某当代被誉为书法大师的大家临《闲者帖》就临成这个样子了。)

临帖实际上是一种照搬,很多人还是不明白写字的真正奥妙在那里,好比你走路,你有了方向,接下来要有体力和双脚平衡行走的能力,其次,你是快走还是慢走,那是节奏的问题。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反过来说,临摹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技法,掌握一种途经,可是,套路是谁发明的呢?更深地说,获取这种套路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章法好比建筑上的建构特色,你知道房子是用转头垒起来的,接下来你采取怎么样的构架来造房子又是一回事,根据设计,你可以制造很多风格的房子,这里的设计不是模仿,而是在了解房子的基本组构元件后,通过创意来完成的。为此,书写也是这样,你已经知道怎么写字,你就不应该把精力过多的花费在垒转头的事情上,你要做到的是设计,通过你的创意来创作出章法各异的作品来。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很多人书写上放不开,只会在一种模式里表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模仿造成的弊端。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形式上的创新不仅是笔法上的多变,而且主要体现在章法的变化上,创作虽然是字到词到句再到章的过程,而很多人反过来理解,以为章法是很简单的事情,把精力都花费在造词和造句上,结果,通篇看来,文章还是一塌糊涂。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写文章的奥妙在哪里呢,你记忆很多词汇,也知道很多故事,可是,你不会巧妙地把这些词汇和故事有机组合起来,你的文章能好吗?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临摹其实就是遣词造句的过程,如果把精力过多的放在遣词造句上,能出几个文学家?书法也是这样,你把精力都放在临摹上了,很多人练了一辈子可就是成不了书法家是否就是这个原因呢?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我们支持临摹,没有临摹是绝对不行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把书写的一切重点都放在临摹上,你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大家我想纯粹就是痴心妄想了。古往今来,那些领悟到放开的人,正是跳出成法,不拘一格后,才真正成为了独具匠心的书法家。

为啥有人临了50多年碑帖,可一到创作,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法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