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脚下被时光遗忘的小镇 呼伦贝尔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

沿着滨洲线铁路,在扎兰屯与牙克石之间等距离的地方,有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小镇——博克图。

据说,博克图为蒙语,意为有鹿的地方。它沉静在大兴安岭主脊东坡脚下,扼守着松嫩平原进入蒙古高原东部呼伦贝尔草原的要冲,连结着我国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三大地理单元,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处。1732年清康熙大帝于这里设驿站,站名博延霍托,是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龙海路”十驿的中段。1903年中东铁路于此地设博克图站。特别是由此向西直接进入当时中东铁路的咽喉——大兴安岭隧道,大兴安岭隧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此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庚子之难时抵御沙俄军队的雅克岭之战、还是中东路之战、海满抗战,发生在这里的战事都对整个战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大兴安岭脚下被时光遗忘的小镇 呼伦贝尔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

1930年前后博克图站机库及水塔


“博克图不太点儿,东西沟上下坎”,因为小镇特殊的地理位置,自铁路通车之后,1945年8月之前,流亡的白俄、义和团逃亡的拳众、开拓团的日朝民众、闯关东的关内流民陆续汇聚于此,日俄蒙满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它们围绕着铁路划片而居,使这里空前的繁荣。特别由此向西南方向的大兴安岭山脉火寮沟内,绰尔河畔大量森林被破坏性采伐。至解放前,有近两万名伐木工在这一带从事生产,他们中的很多人冬天在深山里劳作,春暖花开后,带上一冬天的收入到博克图挥霍。

大兴安岭脚下被时光遗忘的小镇 呼伦贝尔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

上世纪三十年代博克图曾盛极一时


时至今日,在凌乱陈旧的街区内称得上文物级的建筑依然俯仰皆是,仅在博克图火车站北,不足百米的范围内就有光复前的沙俄护路军司令部、宪兵队、警察署旧址,它们有的被用做店铺发挥着余热,有的被遗弃,成为流浪的猫儿狗儿的乐园,有的干脆被粗暴的用木板、铁皮封闭了门窗,任荒草、垃圾在它们身边姿肆,就像被遗弃的怨妇,躲在角落里哀叹。只是不小心看到墙上某级文物的金属铭牌,让人不经意间想起它们往日沉重的时光。当然或者这些建筑也是幸运的,毕竟历经了差不多百年风雨,在历次的拆迁新建中它们有幸得以保全,或许某一天人们还会想它们,就像把一件往事拉回记忆。

大兴安岭脚下被时光遗忘的小镇 呼伦贝尔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

博克图宪兵司令部


大兴安岭脚下被时光遗忘的小镇 呼伦贝尔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

博克图警察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大兴安岭成为向北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博克图被视为战略支撑点。1969年沈阳军区成立守备五师,部队代号81672,师部就驻在这里。各作战单位围绕大兴安岭主脊战略要地分区驻防,所辖守备十三团驻兴安岭、守备十四团驻忠工屯(博林线22公里)、守备十五团驻博克图西南沟、火炮团驻博克图上坎、坦克团驻博克图窑北地。是时,身着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经常乘火车往来换防或是到师部驻地办事。军民鱼水,每当见到他们总让人心生安全感和对苏修的诅咒。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89年守备五师整编为旅建制,1992年部队整体裁撤。如今在博克图街区内,部队驻扎过的痕迹仍很常见,只是那标志着战斗与青春的红五星在岁月中已暗淡了颜色。

和平的岁月,博克图小镇已从守边的军镇,萎缩成一个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发展潜力的自然村镇,人口大量外流,就像一位垂暮的老人,在夕阳中回望自己青春的岁月,固守着寡淡无味的日子。

人们偶尔还能想起它的,只剩下小镇的一种地方特色食品——博克图冻豆腐。由于这里地下水特殊的酸碱度,小镇出产的豆腐异常鲜嫩,特别是冷冻之后,配上五花肉、大白菜、粉条,久炖不碎,而又入口即化。

福祸相倚。正因为这里差不多三十年前放慢了发展的脚步,大量俄占、日占时期的建筑得以保全,没有被占地拆毁。它们沉淀的岁月,成为这里新的经济发展点,不久前,这里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整个呼伦贝尔市仅此一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