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芯,罪在联想?

最近中兴被美国罚款加禁售,惹得国人大发感慨——中国缺芯,受制于人

事实上的确如此,根据最近一个季度的手机销量排行榜

中国缺芯,罪在联想?

除了华为系的荣耀和华为两个品牌采用的是自家的麒麟芯片,其他诸如小米,魅族,vivo,oppo,360,锤子,中兴等无不是高端用高通,低端联发科。

于是一批“爱国志士”纷纷称赞华为是中华有为,扬我大国之威。早就看透了美帝的险恶用心,不甘心受制于人,早早地就秘密研制自己的芯片,今天终于收到奇效。

我不想去过多的评判麒麟芯片的真实实力(不服跑个分?),其实三星也很早地开发出了自己的Exynos芯片,但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基本上是欧美用高通,亚洲Exynos。华为虽说采用的都是自家的,但也跟三星一样,自家芯片概不外售。各种原因,众说纷纭,我想根本原因就是一条——实力不够,自用有余,对外不足,不仅仅是性能,产能,还有很多绕不开的专利。


罪在联想?

中国缺芯,罪在联想?

好了,不说华为了。吃瓜群众此时风向一转,把矛头对准了联想,长叹一声“中国其实本来可以有自己的芯片的”,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思绪瞬间飘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

那时候BAT还没有出身,华为刚刚仿制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最出风头的当属四大电脑公司——长城、浪潮、东海、联想。联想虽然晚于对手进入市场,却很快在1993年就成为国内第一品牌,里面最大的功臣当属后来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他领头开发的汉卡可谓是开创新的发明,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使PC机处理汉字有了和处理西文相同的效率。以至于后世传言“先有汉卡,而后才有联想”,汉卡的推出使得当时默默无闻的联想声名鹊起,也为联想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然而旗开得胜的倪光南显然不满于此,他想要再接再厉,把最核心的芯片技术也一并攻克,尽快缩短与美国的差距。于是就有了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的争论,最后的结局也清楚了,倪光南被排挤出局后黯然离职,柳传志重掌帅印,成功带领联想在港交所IPO,一时风光无限。

后来的联想可谓是突飞猛进,吞并IBM的PC部门,拿下全球PC一哥宝座,进入世界五百强,该有的都有了,夫复何求?进入手机时代,一开始还能复制PC时代的辉煌,然而经过小米的“发烧友”搅局后,曾经的安卓市场瞬间天下大乱,“不服跑个分,刷颜值,自拍美颜......”一大堆新奇的功能把古板老大爷打的晕头转向。即使后来从谷歌手里淘到了一些摩托罗拉的残渣,推出互联网品牌ZUK,最近又搞出个区块链手机,依然是回天乏术,销量惨淡,不禁让人心生感概——“谁说大象就一定会跳舞?真可谓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中国缺芯,罪在联想?

一帮吃瓜群众此时又幸灾乐祸,看看你每年研发支出多少,再看看人家华为(好像都离不开了),你十年的总和还不如人家一年。联想这么差的业绩,你杨元庆还好意思拿那么高的薪水,不惭愧不羞耻吗?再联想到曾经驱逐走技术流路线的倪光南,可谓是“自废武功”“自毁长城”,有如此领导,联想焉能成事?


真相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世人向来喜欢落井下石,锦上添花。不喜欢思考是读者的本性,如此说法大家都愿意信以为真,真相已不再那么重要,但如果回溯到曾经的那个时代,还真没那么容易。

9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年代,春雷炸响,人心思变。邓小平那句“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让人们开始意识到了那个盒子一样的机器居然有那么大的作用,二马一李无不受到这条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影响,为后来的互联网浪潮悄然拉开了大幕的一角。

然而真实的景象是,虽然已经有一些人早已听闻了计算机,但不知其为何物,更谈不上操作。感觉就跟核武器一样,计算机这样的“高科技”是可望而不可求,少数配备了还是条件好的国营单位和政府部门,一般家庭要拿出大半年的工资积蓄才能买得起这台机器,还要从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托人调运。

柳传志当时的看法可能跟李书福一样——“造汽车很简单,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而已”,电脑还不就是把一堆晶体管用数据线连起来,再配上外壳。他的梦想也很简单——造出中国人用得起的电脑(或叫组装)

中国缺芯,罪在联想?

在那个电脑还是稀罕物得年代,联想才刚刚走上正轨,如果此时公司内部有人提出,拿出前几年所有的利润,花费五到十年的时间,去研发最基础的芯片,还不一定出成果,你会作如何感想?

这就像1850年(道光驾崩、咸丰登基)有传教士跟你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圣神不可侵犯”,可能你跟看怪物一样大量这个蓝眼睛棕头发的西洋人,想说那人肯定不是傻子就是疯子,尽管此时距离人权宣言发表已经过去了60年。

生存才是第一位,估计还没等你弄出来,公司早就垮了。联想虽说当时还是中科院的控股公司,但已经是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指望上面给你科研经费,别做梦了,每年的分红还得照交不误。

你以为是现在互联网的疯狂时代——风来了,猪都能飞。三天创意,五天上线,一个月全国铺开,三个月用户破千万,一年估值过10亿。每年不烧几个亿,你都不好意思自称独角兽,亏得越多,估值越高。

就是那个53年就已经成立的一汽,当时也没敢提出研发自己的发动机(当然到现在也如此),而是“明智”选择在91年与大众合资。现已经快三十年过去了,还没打算放弃这条躺着赚钱的生财之路,反而一口气合资把年限延长到了2041年。


倪光南的去向

中国缺芯,罪在联想?

2000左右,倪光南加入了方舟科技,这家公司以前是做芯片外包业务,据说倪看中的是其拥有CPU的完整技术队伍,于是动用了一切资源,帮方舟找钱、找政府、找中芯需要的一切资源,妄图建立CPU+Linux操作系统,挑战Wintel(微软与Intel联盟)的霸主地位。

首先遇到的拦路虎便是知识产权,INTEL为维护其在芯片领域的地位,几乎把X86体系相关的专利全注册了。于是倪不得不采用RISC结构,做嵌入式,绕开X86体系。

那还不够,你以为芯片就是弄出来个指甲大的元器件,然后把它嵌入主板里面,就万事大吉了?远没有想象的简单,这要涉及到CPU的开发生态系统。

CPU——Design house——商品化运作 一步都不能少

勉强绕过了Intel,更大的困难在微软

浏览器、OFFICE、播放器......还得一项一项解决

试想别人给你发过来一个office文件,你死活都打不开,还不吵着换回windows

可惜基于Linux开发的系统在这方面的兼容性实在太差,就是召集了中日韩三国的Office高手,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最后又是一个悲凉的结局,方舟CPU停止开发,公司破产清算

后来参与研发的一位科研人员写文章回忆道,他们的产品不见得比intel差多少,但最重要的是忽视了用户替换成本。如果引用下面的公式

用户价值 = ( 新体验 - 旧体验 ) - 替换成本

方舟芯片的用户价值基本上都在负数底下还很多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嘲笑倪光南的英雄情结,而是想说明芯片开发难度大,难度更大的是突破已有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建立的生态圈。很可惜的是,Wintel联盟格局已定,重头再来没有一丝胜算。如果当时联想不顾一切地去搞芯片研发,很可能也会走上方舟的老路。

中国无芯,联想真的承受不起,也不该承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