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筆談128:望都之戰北宋戰敗,主帥卻不服氣,馬上向皇帝告狀

本號(紀巖松)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28篇。


宋真宗趙恆最怕的就是兩面用兵。然而怕什麼來什麼,他越怕兩面用兵,就越是戰爭不斷。西北李繼遷跟他死磕之時,大宋就與契丹發生瞭望都之戰。

前線主帥

想想趙恆這個皇帝也做得挺難,每年秋高馬肥的季節都要預防契丹。可國防線太長,分兵把守吧,力量比較分散,後勤供給困難;重兵集於一處吧,又給敵人可趁之機。

但1002這一年很奇怪,契丹並沒有大舉入侵。趙恆得以部署妥當。

先是換了前方統帥。年老的王顯數次請求退休,趙恆無奈,只好隨了他意願解除他的兵權,調任他為河陽三城節度使,算是照顧這舊臣,讓他安心養老去了。

對於大宋來說,這本是個新陳代謝的好機會,趙恆可以找驍勇戰將來替換王顯。李繼隆也多次上表要求復出。但趙恆沒有答應李繼隆,而是將他調任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判許州。

沒有投名狀,趙恆還是不敢信任李繼隆。

宋史筆談128:望都之戰北宋戰敗,主帥卻不服氣,馬上向皇帝告狀

頂替王顯的是誰呢?是王顯的老朋友、老搭檔、剛丟掉靈州的王超

趙恆任命王超為定州路駐泊行營都部署,殿前都虞候王繼忠為副;宣徽南院使周瑩任高陽關都部署兼三路都排陣使,桑贊任鎮州都部署。

看似三路大軍,實際主帥還是王超。因為趙恆除了把定州大軍交給他外,還專門把前方邊境城寨守軍交給王超統一指揮。

素無戰績、全憑舊關係的王超,能勝任嗎?歷史很快給出了答案。

望都之戰

1003年四月,休整一年多的契丹大軍,在耶律奴瓜、蕭撻凜(蕭太后的族兄弟,曾隨耶律斜軫擒拿楊業)的率領下,越過邊境,殺向宋軍要塞望都(今保定市望都縣,滿城南部)。

王超得知後,先派出一千五百人的先頭部隊,自己和王繼忠率大軍列陣前往,又傳令桑贊、周瑩率部前來會戰

這時出了意外。周瑩說,你王超雖然統帥北面三路兵,要我們聽你節度,但我高陽關的兵馬,沒有皇帝旨意絕不發兵!

周瑩也是趙光義府邸舊人,大家一直共事,並不怎麼服氣王超。況且王超剛丟掉了靈州,自己也兼三路都排陣使,還聽他號令?

宋史筆談128:望都之戰北宋戰敗,主帥卻不服氣,馬上向皇帝告狀

怎麼辦?只有王超自己上。就這樣,王超、桑贊率領部隊來到了望都縣

兩軍前鋒昨日已經小戰一場,今天主力一到,大戰正式開始,從日落西山打到晚上二更,才各自休戰。這是場勢均力敵的惡戰!

第二天天剛亮,雙方各自拿起武器,繼續惡戰。這時,契丹發現了個機會。

當時王繼忠陣勢偏東,到達了康村位置,稍稍偏離了主力。

契丹當然不會放過機會,他們集中力量猛攻王繼忠,並派出騎兵截斷了宋軍糧隊。

宋史筆談128:望都之戰北宋戰敗,主帥卻不服氣,馬上向皇帝告狀

王繼忠急了,部隊已經是飢渴難耐,可不能斷了糧草。他連忙率輕騎前往察看。

然而他身穿官服,非常顯眼,契丹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大魚。於是王繼忠被圍數十重,與部隊徹底分離了

王繼忠連忙指揮突圍。由於他與主力之間的道路完全被契丹填充了,他只能選擇往相反的方向突圍,企圖撤回遂城。就這樣,王繼忠帶著少量士兵,邊打邊退,沿西山而向北,一路而去

王超、桑贊見輜重糧草被焚燬、王繼忠兵敗,估計王繼忠活不了了,就開始撤退。對臨陣撤退,桑贊最是熟悉,當年君子館之戰,就是他帶頭跑的,現在只不過重複了一下動作而已。

這主力一撤,兵敗就在所難免了。

敗戰責任在誰?

王超再次敗了,敗得明明白白,但他並不心服口服。他馬上派人上奏朝廷,告了周瑩一狀。

趙恆這才知道王繼忠兵敗。先不忙追究責任,當務之急是要採取應急措施。

一是下詔從河東(山西)調兵一萬五千,從土門(即井陘)進入鎮、定州援助。

二是下詔周瑩率全軍屯於望都東南的寧邊軍,隨時應對入侵。

而契丹大軍打掃戰場後,沿途劫掠了十幾天,然後見好就收,打道回府了。

王超馬上上奏,契丹出境了!

周瑩按照詔令到寧邊軍後發現契丹已退,馬上又自行回高陽關了!

宋史筆談128:望都之戰北宋戰敗,主帥卻不服氣,馬上向皇帝告狀

對於這次失利,趙恆很心疼,但是責任在誰?

對王超,趙恆稱他盡忠職守,給予了嘉獎。

對周瑩,他也沒有責怪,一如既往地像對待裴村之戰的傅潛、遂城之戰的王顯、靈州之戰的王超,予以免責,既沒撤職,更沒處分。

只是對周瑩馬上退兵的舉動有所批評,說,身為大將,怎麼能不持重呢?就是你在寧邊軍稍作停留,起碼能讓契丹有所誤判。

周瑩得到這不著邊際、無關痛癢的批評,心領神會。

不過,趙恆心裡還是很痛的,因為王繼忠從自己王府府邸時就侍奉左右、親密無間,現在估計是戰死沙場了,怎麼都得為他討回公道。

宋史筆談128:望都之戰北宋戰敗,主帥卻不服氣,馬上向皇帝告狀

趙恆派人審訊調查,最終處理結果是:

將鎮州副部署李福、指揮使王升予以流放!真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追贈王繼忠大同節度使兼侍中,將他四個兒子全部錄用!對陣亡將士厚加撫卹!

一切為了下一場大戰

契丹這次南侵算是結束了,但是從這幾年越來越迅猛的攻擊來看,雙方終究會有一場大戰。必須早作打算。

趙恆祭出自己屢試不爽的大招——下詔徵詢對策。文武大臣中有戰功的不多,但動嘴動筆的不少,在軍力部署上七嘴八舌,說什麼的都有。

這樣好,趙恆可以綜合出一個方案,然後向大臣們出示陣圖。

宋史筆談128:望都之戰北宋戰敗,主帥卻不服氣,馬上向皇帝告狀

最終議定:

前鋒:魏能率六千騎兵屯於遂城(威虜軍),楊延朗率五千騎兵屯於保州,田敏、張凝率五千騎兵屯於北平寨。策略為:契丹如越過保州與主力交戰,則前鋒部隊從敵人背後攻擊,讓他腹背受敵;契丹如不攻定州,直接南下,則前鋒部隊攻擊其糧草輜重。

主力大陣:鎮、定、高陽三路兵共六萬全部集於定州,沿唐河結成大陣,由王超、桑贊統領。策略為:契丹來,就堅守勿戰,等敵人疲敝再行攻擊。

中陣:孫全照領兵八千屯寧邊軍,李重貴領兵五千屯邢州。策略:扼守東西路,阻止敵人逃跑,如敵人逃跑,則與定州主力、前鋒騎兵一起合兵追擊。

側翼:石普統兵萬人於莫州。策略為:敵人北逃,則西向順安軍襲擊,斷其西山之路;如果河水結冰,敵人由東逃跑,則再命五千人,會同石普、孫全照組成犄角攻擊。

後陣:其餘重兵,全部集結於天雄軍(大名府),由石保吉統領

宋史筆談128:望都之戰北宋戰敗,主帥卻不服氣,馬上向皇帝告狀

陣圖一出,大家齊聲叫好,說這是神機妙算、唯才是用,必能大展神威。

趙恆的意圖非常明白,黃河以北皆是戰區,前鋒實為第一道防線,但是太為脆弱,敵人隨時可以攻下甚至繞過,所以才有側翼及主力大陣、後陣等第二道、第三道防線。

除此之外,趙恆還令前方多開營田、河道、溝渠,以遏制契丹騎兵;並加強修葺城防,加強戰備,做好一切防禦。

這種全國性、大範圍的縱深防禦一出,標誌著大戰一觸即發的態勢到了!


多謝欣賞。讀完此篇,如仍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紀巖松),後續連載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